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玉米增库促源及增穗保叶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增库促源栽培途径与增穗保叶栽培技术是从群体库源关系若干规律中概括出的一种高产栽培技术,并已在大面积玉米高产开发中经受了检验,取得了成功.这项技术具有较广的适应性,无论是高产地区还是低产地区,都可根据这些原则去改变过去的种植习惯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2.
荣青海  李保英 《中国棉花》2002,29(10):33-33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提高,麦套春棉已成为安阳地区棉花栽培的主体形式.本区常年植棉面积6.7万公顷左右,其中80%为麦套春棉.为有效解决麦套春棉晚发迟熟问题,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探讨了麦套春棉"以促为主,促控结合"的促早栽培技术,对实现棉田高产优质高效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麦套棉花两膜促早发高产栽培技术,是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时覆盖地膜,以促苗早发,多结有效铃,增加铃重,从而夺取棉花高产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1麦棉配置以4-2式和3-2式为宜。4-2式麦棉配置,种4行小麦,套种2行棉花,预留棉行110cm,小麦收获后,棉花窄行50cm,宽行120cm。3-2式麦棉配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水稻高产的定量指标,并定量了云南省立体生态稻区12t/hm2的高产模式,对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出现的偏差,通过肥水的调节促控水稻群体,使之向高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在广东省4个地区以常规高产栽培技术作对照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技术增产效果明显,比常规高产栽培技术增产13.9%,平均每hm2增加纯收入2 894元。  相似文献   

6.
促进麦套夏玉米创高产的五肥追施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芳贤 《玉米科学》2001,9(3):069-071
本文根据多年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高产实践,总结出了促进麦套夏玉米创高产的五肥追施技术.即配方施足底肥,培育高产土壤;早施提苗肥,促苗早发培育壮苗;巧施拔节肥,为高产搭好骨架;重施孕穗肥,扩库增粒重;酌施攻粒肥,促流壮子粒等.多年的小区试验与生产实践反复证明,麦套夏玉米及时追好五肥,是夺取夏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与保证,亦是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中最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2,2004年在云南省保山市"百亩示范片"获得平均单产12.8 t/hm2,达到了12 t/hm2的中国超级稻第2期产量指标.从培育壮秧、规范移栽、合理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玉米早晚促高产栽培法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早晚促高产栽培法,系指玉米适期早播,选用晚熟品种,晚期收获,采用综合的促熟高产措施,而实现高产稳收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经1986~199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早晚促高产栽培法,较常规玉米栽培法增产31.8%~74.9%。高产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充分利用当地热量、光能资源和晚熟品种内涵的增产潜力,大大提高光能利用率,而且具有抗御旱害、冷害、涝害的功能作用,为实现玉米高产稳收开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超级稻种植经济效益调查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泉州市超级稻推荐品种D奇宝优527"百亩高产核心示范片"、"千亩中心示范区"、"万亩辐射区"及周边对照区典型代表田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普通水稻栽培技术相比,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两优0293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配的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2006年在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科技农场示范种植8.51 hm2,理论产量为13.37 t/hm2,经专家现场验收,实割验收产量为10.81 t/hm2(因故提前验收)。从低龄稀植促早发、湿润灌溉促壮秆、精确施肥促大穗、抓好病虫防治保丰收等方面介绍了该组合在上海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浅谈黑龙江省大豆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黑龙江省五大类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大豆垄三栽培模式、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大豆覆膜栽培模式、大豆垄系栽培高产配套模式和常规大豆栽培模式.分析各类栽培模式特点及技术增产关键,对提高大豆单产、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推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淑芬 《大豆科学》1996,15(4):340-343
本研究证明三垅栽培法以其独特的耕作栽培系统,改变了大豆田耕层土壤生物学体质,使土壤生物活性、大豆根系活力、共生固氮水平等得到改善与提高,为大豆生育奠定了高产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黑河九号大豆综合高产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质卿  马景瑞 《大豆科学》1993,12(2):175-182
本试验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黑河九号大豆主要栽培因子(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与大豆产量的关系,建立了黑河九号大豆在本省第四积温带黑河地区土壤中等肥力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通过微机对模型的解析,得出各因子对产量效应的主次关系,两因子搭配的产量效应以及等产量线图。通过边际产量分析了经济效益,并通过频数分析,得出指定产量水平下的最佳综合高产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黑河九号大豆大面积生产规范化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周贤东 《大豆科技》2006,(6):4-7,37
近年来,浙江省景宁县农业局对鲜食大豆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了“多品种搭配、多方式栽培、错开播种期、增加密植程度、提倡轮作换茬、进行科学施肥、开展病虫综合防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多年试验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这种技术对提高鲜食大豆的产量和效益均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英博 《杂粮作物》2010,30(3):233-235
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选用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并以大垄栽培为对照,研究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品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大豆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大垄栽培的产量,并且除了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他各性状都以窄行密植的大豆表现最好;不同时期窄行密植和大垄栽培大豆的SPAD值、单株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罗英 《大豆科学》1998,17(2):176-181
根据农业系统工程原理,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进行大豆多因子多水平试验,建立大豆综合农艺措施产量函数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选优,获得一组亩产160kg以上的优化组合,为平湖青仁秋大豆大面积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朱林 《作物研究》2019,(4):278-279,291
为明确化控栽培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作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烯效唑(S3307)试验,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喷施55 mg/L DTA-6和50 mg/L S3307,均可使大豆单株各部位的荚数、粒数明显增加;喷施55 mg/L DTA-6处理较对照增产758.71kg/hm^2.说明化控栽培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Waterlogging is the constraint for soybean growth and yield, because soybean is often cultivated in upland fields converted from paddy in Japan. However,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alleviating the adverse effects have not been developed. We have proposed the new soybean cultivation technique named crack fertilization which enables yield increase due to enhancing new root growth and N acquisition by increasing nodulation. Waterlogging induces N deficiency due to the suppression of nutrient uptake by the inhibition of root growth and nodule activity. Thus,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crack fertilization would be effective to alleviate the inhibition of soybean growth and yield. The soybean cultivar of Sachiyutaka was planted in 1/5000 a Wagner pots and root boxes. Two separate waterlogging treatments were imposed to soybean pla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V1 and R4, and crack fertilization was done at V3. After these treatments, soybean plants were sampled at R5 in 2012 and 2013 experiments, respectively. Waterlogging at V1 and R4 inhibited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soybean and nodule growth, and the decreases i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soybean such as photosynthesis,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xylem sap exudation rate were observe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waterlogging at V1 were alleviated by crack fertilization at V3, whereas crack fertilization could not allevi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waterlogging at R4. Thus, crack fertilization after waterlogging at early vegetative stage would be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 that enables to alleviate the adverse effects.  相似文献   

19.
王明喜  严换胜 《大豆科学》1993,12(2):123-130
甘肃渭河流域夏大豆种植区位于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最西端,海拔高,麦后无霜期短,单产低。本研究采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与单因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双目标”(产量、效益)筛选,提出了该生态区在灌水条件下夏大豆亩产165—200公斤(比习惯栽培增产25%以上)、技术性增投比2.5—6.5的优化栽培方案,经生产示范,实用有效。 本文并就密度、氮、磷对产量的影响与东北春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的低海拔地区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群体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光效大豆品种黑农40为材料、设覆膜、未覆膜(CK)两个处理,在岗地和平地上研究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群体生理.结果表明: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在适应推广区域内是一项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推广价值的栽培技术,展览田试验(平地)增产21%,东岗试验(岗地)增产25.4%;黑农40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光合生产率、群体中单叶光合速率、根瘤数及根瘤鲜重、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积累及分配,在黑农40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东岗试验(岗地)和展览田试验(平地)均是行间覆膜栽培高于未覆膜栽培(对照).这些结果揭示了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的群体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