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水旱稻三交种的应用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野败不育系ZZA、旱稻野败不育系保持系沪旱1B和旱稻恢复系旱恢3号配制的一个水旱稻三交种(ZZA/沪旱1B//旱恢3号)和两个相应的单交种(ZZA/旱恢3号和沪旱1A/旱恢3号)为材料,进行田间性状调查,测定产量、抗旱性和稻米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三交种株高、叶绿素含量、穗长等性状与单交种的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但群体抽穗历期延长;产量明显高于单交种,2006年比两单交种分别增产17.33%和25.63%,2007年比两单交种分别增产357%和11.71%;抗旱性增强,抗旱系数达51.21%,高于两单交种和亲本;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与两单交种差异不大。结果表明,水旱稻三交种可以拓展杂交稻的遗传基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节水抗旱稻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产量优势与生理基础,以新培育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沪优2号为材料,以高产杂交稻内5优8015为对照,设置2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与节水灌溉),研究了2种灌溉模式下沪优2号和内5优8015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在常规灌溉下,供试品种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产量均高于9 t/hm~2;与常规灌溉相比,节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对照品种的产量,降幅达到27.4%,而对节水抗旱稻品种产量影响较小。节水抗旱稻品种在节水灌溉下保持较高的产量,主要得益于其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较高的分蘖成穗率、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齐穗期有较大的根系生物量以及较深的根系分布,且复水后有较高的根系氧化力。  相似文献   

3.
丹旱稻4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旱稻室最新育成的旱稻新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性、米质及栽培技术要点等,为在适宜地区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丹旱稻4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旱稻室最新育成的旱稻新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性、米质厦栽培技术要点等,为在适宜地区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涝地种旱稻产量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益乡位于大连市北部,四面环山,复洲河从中流经20km汇于松树红旗水库。天然连势使这里年年遭涝灾。近几年来,引种辽盐系旱稻,如辽旱1、6、13、17、24、36号等试种成功,使灾年变丰年,产量十分可观。全乡100hm2,单产均在6000kg/hm2以上。东地村为省盐碱地所繁种6.67hm2,平均单产6979.5kg/hm2。孙福家的0.133hm2洼地,产稻1224.5kg。而四邻玉米产量只有1500-2250kg/hm2,逢涝年颗粒无收。鲜明对比使农民对辽盐系列旱稻充满了信心,1997年同益乡旱稻已发展200hm2,面积翻番,产量增加。实践证明,种旱稻可以变低产为高产,粗粮…  相似文献   

6.
杨坡  吕春波 《杂粮作物》2000,20(2):31-31
凤城市属辽东山区 ,耕地面积仅 5 40 0 0hm2 ,其中有 5 6 %的面积单一种植玉米 ,经济效益极低。近年来 ,我们探索出了玉米—旱稻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充分利用地力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其中玉米产量仍保证在 5 0 0~ 70 0kg/ 6 6 7m2 ,旱稻产量可达 30 0~ 40 0kg/ 6 6 7m2 。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1 品种选配玉米选用株型紧凑中晚熟大穗型品种丹6 38、丹 6 2 0等。旱稻选用丹粳 5号、丹粳 6号、丹粳 8号等。2 整地施肥秋季上冻前进行秋翻地 ,春天解冻后进行春耙地 ,而后按照行距 45cm打垄。玉米以 6 6 7…  相似文献   

7.
陆稻新恢复系陆恢3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水稻恢复系93-342与陆稻新品种旱297杂交,F1稻穗进行花药培养后育成陆稻恢复系陆恢3号。陆恢3号米质优,抗旱性3级,抗倒力强,抗病性较强,对水稻不育系具有恢复力。组配的杂交稻组合京优13(中作59A/陆恢3号),可水旱兼用,在2003—2004年北方旱稻一季中晚熟组区试中表现产量高,品质优,2005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从连续3年对旱稻品种绿旱一号作旱直播试验示范研究结果看,绿旱一号作旱直播栽培,只要在播后把好出苗除草及孕穗期浇水关,就能获得7500kg/hm^2以上的产量。本文通过对绿旱一号作旱直播栽培及除草技术研究,确立了其高产稳产旱直播栽培技术及除草技术。  相似文献   

9.
丹旱稻4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节水型旱稻新品种。全生育日数149 d左右,属于中晚熟品种,抗旱性较强,抗稻瘟病性中等,抗倒性强,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76.65 kg/667 m2,比对照品种旱稻297增产10.39%。主要栽培环节,一是一次播种保全苗,二是防除田间杂草,同时要求各项栽培技术必须配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旱稻孢囊线虫的田间发生动态,明确旱稻孢囊线虫的防治指标。方法 2016–2018年对长沙地区一季晚稻的旱稻孢囊线虫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采用田间小区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其不同群体密度下一季晚稻的损失,建立了旱稻孢囊线虫群体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回归方程。结果 旱稻孢囊线虫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孢囊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水稻分蘖期末、孕穗期和黄熟期,推测旱稻孢囊线虫在长沙地区一季晚稻每年发生3代。小区接种试验测产结果表明,旱稻孢囊线虫对水稻株高、有效穗数、实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产生不利影响;每1mL土壤接种卵量≥4个,旱稻孢囊线虫危害较为严重,被害株实粒重损失在19.4%以上,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结论 我们分析了旱稻孢囊线虫发生世代数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指导长沙地区旱稻孢囊线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热大99W"序列旱稻新品系农艺特征与抗旱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海南山栏稻原种与水稻常规品种杂交,F2或F3单株再与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杂交,其后代又与雄性不育系再杂交,在四交F6代进行单株选择,F7代进行株系选择,F8代对入选的9个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产量构成分析和抗旱生理指标测验。结果表明其中3个品系具有良好的农蕊性状和较高的产量潜力(产量可超过4500kg/hm^2),同时表现较强的抗旱性。从而获得兼备水稻理想株型和山栏稻抗旱性的丰产旱稻新品系,为进一步培育优良旱稻新品种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对稻作抗旱育种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为试材,设土床旱育秧(A1)、编织布旱育秧(A2)、塑盘旱育秧(A3)、塑盘湿润育秧(A4)4种方式,在不同育秧方式基础上设置施用壮秧剂和不施壮秧剂2个处理水平,研究育秧方式对抛栽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A2,其次是A3,A1和A4最慢;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A2,其次是A3和A1,A4分蘖最慢、数量最少;干物质积累A2和A3具有明显优势,其次是A1,A4积累最少;A2的产量最高,产量性状较好,其次是A3,A4产量最低、产量性状较差。施用壮秧剂可促进晚稻生长,改善产量性状,提高产量。育秧方式与壮秧剂交互作用对晚稻产量及主要性状有显著影响。综合晚稻生长和产量及性状看,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合的育秧方式是编织布与施壮秧剂组合旱育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能力及两季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佳辐占、天优华占和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于拔节初期叶面喷施多效唑、乙烯利和抗倒酯,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头季茎秆特性、力学指标及两季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甬优2640基部节间抗折力和植株抗推力最大,抗倒伏能力强;佳辐占基部节间最长,株高最高,倒伏指数高,抗倒伏能力最差;天优华占基部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介于前二者中间。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多效唑处理植株节间长、株高、茎壁厚与对照差异较小,增加了倒3节间(N3)茎粗和倒4节间(N4)和N3的抗折力,降低了N4和N3的倒伏指数;乙烯利处理则显著增加了N4长度,N3茎粗和株高,对茎壁厚没有明显影响, 增强了N3抗折力,降低了N3倒伏指数;抗倒酯处理缩短了N4、倒2节间(N2)长,降低株高,增加N3茎粗和N3、N2的茎壁厚度,增强了N4、N3的抗折力,降低了各节间的倒伏指数。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降低了头季产量,多效唑和抗倒酯处理增加了再生季产量,乙烯利降低了再生季产量。分析产量构成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主要影响了总穗粒数,头季总穗粒数减少,再生季总穗粒数增加。天优华占和甬优2640两季总产量均较对照降低,佳辐占总产量多效唑和抗倒酯处理较对照增加,乙烯利处理较对照降低。【结论】抗倒酯处理增强了再生稻头季茎秆的抗倒伏能力,而对两季总产量无显著影响,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栽培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了高、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和氮肥运筹对结实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品质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均有效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以及稻谷产量,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稻米胶稠度,显著降低了稻米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且高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优于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同时,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均以m基肥∶m蘖肥∶m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模式最优,均能有效调节水稻灌浆结实期叶片SPAD值,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稻谷产量;但稻米品质方面,高土壤肥力以m基肥∶m蘖肥∶m穗肥为5∶3∶2时最佳;而低土壤肥力可适当提高氮肥后移比例,以m基肥∶m蘖肥∶m穗肥=3∶3∶4最佳。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灌浆期剑叶SPAD值与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以及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47*~0.90**);与垩百度、垩白粒率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而高土壤肥力下稻米品质各项指标分别与齐穗后19~27d剑叶SPAD值,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齐穗后13~19d剑叶SPAD值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5.
野生稻高产QTL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1995年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在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两个主效高产QTLyld1.1和yld2.1.随后将野生稻高产QTL导入优良晚稻恢复系测64-7及中稻恢复系9311和明恢63中,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田间选择相结合,育成了Q611等携带野生稻高产QTL yld1.1和yld2.1的新恢复系.经测交鉴定,Q611所配组合表现出强大的产量优势,说明野生稻高产QTL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和重要的育种价值,同时也表明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同样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炭对改良酸性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常规稻中嘉早17(早稻)和杂交稻五优308(晚稻)为供试品种,于2015年开始设置不施生物炭(C0)和一次性施用生物炭20 t/hm^2(C20)处理,以阐明施用生物炭3年后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残留效应。结果表明,与C0处理相比,C20处理显著提高双季早稻产量,但对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C20处理显著提高早、晚稻钾素吸收,对早稻氮素和磷素吸收有增加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试验进行4年后,C2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因此,在本试验中的酸性红壤上一次性施用生物炭后的第4年,生物炭仍然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具有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7.
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田氨挥发损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连续控释尿素减施对双季稻籽粒产量、N肥利用率和NH3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稳产条件下减少双季稻田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方法】以中早39(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设置不同控释尿素N用量的等N量控释尿素(CRU1)、控释尿素减N 10%(CRU2)、控释尿素减N 20%(CRU3)、控释尿素减N 30%(CRU4)以及尿素(U)和不施肥对照(CK)的6个处理,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监测双季稻田NH3挥发特征,同时测定水稻产量和N含量。【结果】普通尿素(U)处理和控释尿素(CRU)处理施基肥和分蘖肥后早稻NH3挥发发生在施肥后的8~9 d内,峰值分别于第1~2天和第2~4天出现;晚稻NH3挥发发生在施肥后的6~7 d内,峰值分别于第2~3 天和第3~4 天出现。早、晚稻生长季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率)最高,分别为47.2 kg/hm2 (26.4%)和61.9 kg/hm2(28.7%),产量分别为5.5 t/hm2和6.2 t/hm2,N肥利用率分别为23.0%和20.0%;早、晚稻生长季CR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率)分别为22.8~32.3 kg/hm2(14.6%~16.5%)和30.4~42.1 kg/hm2(15.9%~17.6%),产量分别为5.8~6.3 t/hm2和6.6~7.5 t/hm2,N肥利用率分别为34.3%~40.5%和33.8%~39.2%;其中,CRU2处理在早、晚稻生长季总计NH3挥发损失量较U处理降低40.9%、38.3%,产量增加14.9%、20.9%,N肥利用率提高75.6%、96.0%。早、晚稻生长季及双季稻整个生长季CRU处理总计NH3挥发损失量及籽粒产量与施N量呈显著线性关系。【结论】施用控释尿素显著减少双季稻田NH3挥发损失,增加籽粒产量,提高N肥利用率,以减N 10%处理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适合仙居杨丰山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笔者引进了11个杂交籼稻品种和3个籼粳交品种,在杨丰山村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综合考察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抗逆性。结果表明,中64优华占产量优势明显、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作为当地大面积种植的备选品种;桃优香占的米质特优、产量适中,可用于高档稻米的订单生产。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钾肥施用量为主处理、秸秆还田为副处理,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的钾素需求规律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进而影响水稻产量。施钾量为90 kg/hm~2和135 kg/hm~2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7.3%和11.5%,且此时钾肥利用效率高;施钾量为225 kg/hm~2时,水稻在生育期内对钾有明显奢侈吸收现象,产量比对照增产7.6%。由此可见,苏北贫钾地区适宜的施钾量为90~13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会产生不利影响,但随秸秆的发酵分解,对水稻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To select elite germplasms, 112 mutants derived from japonica rice cultivar Wuyujing 3 were evaluated. The yield components such as panicle number per square meter,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and grain weight were measured. The quality traits such as percentage of chalky grains(PCG), brown rice yield(BRY), milled rice yield(MRY), degree of milling(DM), amylose content(AC), protein content(PC),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traits were inverstig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grain yield ranged from 2.15 to 12.49 t/hm~2 with a mean of 6.4 t/hm~2 and number of grains per square meter contributed for 94.64% in grain yield variation. For quality traits, all rice mutants had short size(grain length ≤ 5.5 mm) and bold shape(grain length to width ratio = 1.10–2.00). Most of rice mutants(87.5%) had PCG values below 20%. All mutants had MRY values above 50%, AC values below 20%, and PC values below 10%. Percentage of chalky grains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R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M. BRY and MRY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M. PC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R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M, while AC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se quality trai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25 rice mutants which fulfilled the major requirements of Jiangsu standard japonica rice such as low percentage of chalky grains, low amylose content, optimal protein content, and which could be used as elite germplasms. Thus the mutants identified may lead to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improvement of rice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