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防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土地退化过程。民勤县的荒漠化类型主要有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通过分析该县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 ,认为该地荒漠化土地在面积、程度上都在扩大和增强 ;荒漠化土地的形成是在自然因子配合的情况下 ,人为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对民勤县荒漠化的防治目标、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分别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成因与草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也是脆弱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急需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笔者认为 ,土地荒漠化的发生虽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非可持续性的人类活动是加剧土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从分析荒漠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入手 ,阐述发展草业在保护生态与环境、发展西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此为突破口 ,提出完善软环境体系、创新草业发展机制、加强管理和强化目标责任制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鄂尔多斯西部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发展过程,划分了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荒漠化阶段,并分出极易、较易、较难三种潜在荒漠化等级,分别测算了面积,做出了图表。说明了风蚀与水蚀过程的特征。阐述了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提出了退耕还牧封沙育草、实行防风蚀耕作、发展灌溉农业、合理轮牧、保护植被等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形势、防治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因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而导致的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是影响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对此,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区草原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祁连山区肃南县为例 ,分析了祁连山区山地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并结合历史 ,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探讨了草原荒漠化的成因。由于自然因素是形成草原荒漠化的基础 ,而人为因素才是其主导因素。所以本文主要就人为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山地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即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和推广新技术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草原压力 ;实现合理用水 ,提高草原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可有效抑制草原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使区域环境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处于季风边缘区的太仆寺旗2000年与2005年的TM4、3、2波段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并对TM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增强、纠正、镶嵌和人机交互判读,生成两期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图。在GIS软件支持下,建立了两期的荒漠化现状数据库,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立2000-2005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运算动态度,分析北方环境敏感区荒漠化变化。分析得出: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51121.6hm2;中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8948.8hm2和-5978.7 hm2。其中,1/3的中度荒漠化土地逆转成非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重度风蚀荒漠化转变成轻度风蚀荒漠化的面积2168.9hm2。而非荒漠化土地变成了轻度风蚀荒漠化土地达21393.9hm2。但是非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5374.5hm2。而且重度和中度荒漠化土地演变成轻重度风蚀荒漠化土地也很多。因此,总体而言,太仆寺旗荒漠化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自然环境明显改善,这归功于大力实施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结果。但是也存在非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不够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局部地区的荒漠化迅速发展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对象,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现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73.60%.在荒漠化主导因素中,塔里木河流域以风蚀为主的荒漠化土地类型,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3.61%.在荒漠化程度中,以极重度为主,占荒漠化土地的35.41%;在荒漠化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未利用土地荒漠化为主,占荒漠化面积的48.45%;在空间分布上,以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荒漠化土地所占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8.
以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的典型区域大安市为研究对象,在GIS平台下,根据1986年,1996年和2000年TM影像解译获取的景观动态数据,分析近15年大安市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并应用Markov模型预测大安市景观格局动态,结果表明如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2050年荒漠化土地将占土地总面积的42.30%,高-中覆盖度草地,水域,沼泽将大面积退化,分别仅占1986年水平的48.69%,24.71%和22.74%。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近15年来筑路、开荒等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因子的变动有利于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发展,是土地荒漠化过程的背景因子;水文因子迭加了人类的无序开发、利用,是土地荒漠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风动力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植被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决定因子。本文根据风洞试验的结果,探讨了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的正过程。指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是在南疆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同时,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又有特定的内涵:以天然绿洲的土地退化为本质;人类活动加速了这一过程。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其物理学驱动机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荒漠河岸林衰退期、灌丛沙堆稳定发展期、灌丛沙堆活化-荒漠化发展期。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与GIS的阜新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土地荒漠化是气候、环境及人类活动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它的发展与逆转,不仅表现在空间结构、规模和环境上的变化。而且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RS和GIS作为信息获取与分析工具,通过对1978年、1989年和1999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遥感影象解译分析,对阜新地区21年来土地荒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的空间演变经历了“强化-逆转-强化”的过程,风蚀荒漠化程度考察,则表现为“重度荒漠化逆转,轻度荒漠化扩展”的演变格局,不同荒漠化分布形式呈现条带状片状分布,且有向西扩展的趋势。水蚀荒漠化到1989年以来,已基本得到控制,特别是中北部地区10个乡镇逆转效果最为明显。盐渍荒漠化在1978年基础上向四周扩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南部,呈不连续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塔里木河下游是新疆荒漠化最严重区域之一,近50a来,塔里木河流域在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大强度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作用下,流域自然生态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以天然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因人为对自然水资源时空格局的改变而受到严重影响,环境恶化、天然植被全面衰败、荒漠化加剧。本文根据近两年来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的大量野外考察、取样和室内样品分析及微机处理,以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的变化为主导因子,通过SPSS分析软件对引起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的一些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荒漠化初步评价的回归模型。该模型显示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过程的两个重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原始胡杨生长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在研究胡杨对环境约束的适应机制方面提供十分宝贵的资源。胡杨对干旱,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因此,它作为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持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干旱区特殊的环境、地形地貌条件以及人类对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地表水资源的减少,地下水位的下降,最终引起了胡杨生态环境的退化。本文以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分析塔里木河流域胡杨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荒漠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人口密度增大,人类活动强度增加,西藏—江两河地区荒漠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沙地面积在不断扩大。该区域控制荒漠化的主要途径是:保护自然植被、改变向荒山要粮的传统思路和强化对沙化石质化低质草地的改造。据此本项研究提出了该地区荒漠化控制措施是:进行农业景观结构调整,不提倡开荒要粮,而是以推广农业新技术为主的方法提高现有农田单产水平;用封育和恢复植被相结合的方法改造沙化石质化低质草场;推广以能源改造为中心的新技术。这样才能有效地遏止荒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沙漠化防治措施及其效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干旱多风的自然条件引起的沙漠化,仅占现代沙漠化面积的15.13%,说明沙漠化土地是可以治理的,本文概述了农田林网,林网内农林复合经营,防沙林带,灌草带,造林固沙等沙漠化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荒漠河岸生态系统退化与物种多样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植物群落及其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聚类分析与多样性指数,分析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与时空维上物种的恢复速率差异。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退化可以归为3类,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3种退化类型的地下水埋深依次增大,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盖度依次减小,沙漠化指数也依次增强。物种多样性差异与环境水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下水埋深小于5 m时,物种恢复速率的发生率达100%,而在地下水埋深大于5 m时,多样性恢复速率达46%。根据退化程度的不同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差异,提出该区域的生态恢复应分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为沙漠河流 ,绿色走廊生存于两大沙漠之间 ,且生长环境恶劣。本文通过对荒漠、沙漠、沙漠化与荒漠化间关系辨析 ,考虑到研究区的地域特征和时间尺度 ,给出绿色走廊土地荒漠化的概念 ;基于土地荒漠化概念 ,给出了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的驱动因子为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因子 ,而荒漠化驱动因子变化耦合了人类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近 5 0年来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其驱动因子的关系 ,利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研究了驱动因子的贡献率问题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特点及衰败成因分析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43  
近50年来塔木河上中游的水土开发活动,使得下游地区的来水骤减并中断有近30年的历史,从而引发了下游绿色走廓的逐步走向衰败、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剧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塔河下游绿色走廓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特点,认为绿色走廓衰败主要有5个主要因素:绿色走廓自然生命过程的衰退;新生幼林发生和发育原生机制的中断;土壤盐分的累积和增加;水分条件持续恶化;人类开垦荒地、滥伐、滥控等行为。通过成因分析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到下游绿色走廓的特点及其衰败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下游绿色走廓衰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