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草甸碱土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盐碱土改良长期定位试验站,以松嫩平原草甸碱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年限有机培肥措施下草甸碱土酶活性变化趋势、有机质和养分提升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草甸碱土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含量均显著提高,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草甸碱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显著降低。施用有机肥5年后,草甸碱土的改良效果显著。经相关分析,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则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堆肥对苏打草甸碱土植被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亚坤  周连仁  杨劲松 《土壤》2007,39(5):801-805
为建立一个低成本、易推广的苏打草甸碱土植被的快速重建模式,在试验区内随机选取碱斑,直接在碱斑上堆肥.结果表明:灌水 堆肥与常规堆肥盐分调控的效果最好.堆肥浇水处理的出苗率显著高于未浇水处理,秋季浇水与未浇水处理生物量没有差异.碱斑上经过人工植被建植后,草甸碱土上植物群落己演替到羊草 盐碱植物群落阶段,跨越了盐碱植物群落阶段.碱斑上直接进行常规堆肥是苏打草甸碱土植被重建的快速、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3.
试验区设在黑龙江省肇州县火车头村,土壤类型苏打草甸碱土。本试验随机选取碱斑,直接在碱斑上进行地膜覆盖、草帘覆盖及稻壳覆盖。结果表明,草帘覆盖控盐效果及对于植被的恢复能力明显优于稻壳覆盖与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土壤盐渍化非常严重,盐渍土改良对于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在大安古河道苏打草甸盐化土、碱化盐土和草甸碱土复区选择试验田,通过种植水稻,借助周期性的灌水、排水过程,溶洗土壤中的盐分,达到改良盐渍土的目的。经过连续4年的试验,土壤平均含盐量由试验前的0.45%降至第4个试验年的0.15%。从第1试验年到第4试验年,水稻产量由绝收逐渐增至4250 kg hm-2。试验结果表明,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通过种稻改良强度盐渍土是可行的,同时也可为松嫩平原中、西部更大范围利用强度盐渍土壤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苏打盐渍土微域尺度(32 m长的横截面)的土壤结构以及冻融期土壤表层积盐的机理。结果表明:高平地的地层剖面为粉砂质亚粘土-粘土-粉砂-砂砾质地结构;洼地以粉砂质为主,缺少粘土层。盐化草甸土表层的水分以毛管水为主,粗毛管孔隙占总孔隙度的70%以上;苏打碱土的水分主要为束缚水,含水率低且变化微弱。苏打碱土和盐化草甸土镶嵌的微域格局对土壤水分和盐分的迁移规律有明显的影响。冻融季节,盐化草甸土成为水分迁移的汇集区,其表层含水率达50%以上(达到过饱和状态);苏打碱土冻层的水分变化十分微弱,但是盐分含量显著增加并在消融期表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大安市盐渍化土壤特征及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晓平  李梁 《土壤通报》2001,32(Z1):26-30
吉林省大安市,现有盐渍土面积约247680.28hm2,占全 市土地总面积的50.39%,其中碱土面积占盐渍土面积的77%.盐渍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 大的是苏打型盐渍土.碱土主要分布在大安古河道的北段和查干湖西、霍林河下游的散流区. 由于人类活动的胁迫,把松嫩平原水系变成内外流两种水系,破坏了原来水的自然流势,打 乱了水盐的自然动态平衡,这可能是大安市土壤盐渍化日趋恶化的最主要原因.重建湿地, 是改良利用盐渍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浅地下水埋深微域尺度苏打盐渍土的积盐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化验,探讨了浅埋地下水环境下苏打盐渍土的积盐机理。结果表明:在35×35m2大小的区域内,相对高差仅60cm,包括盐化草甸土、浅位柱状碱土、白盖苏打碱土和中位柱状碱土4种土壤类型。盐化草甸土分布在相对较低的洼地,几乎没有碱化层;白盖苏打碱土和中位柱状碱土分布在微坡地和高平地。高平地土壤的碱化层出现在15~30cm,碱化度(ESP)70%,微坡地土壤的ESP表层最大达75%。地下水位(初见水位)表现为洼地凸出的三维空间格局,洼地和高平地之间的地下水初见水位差达1m以上,24h后的水位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地下水位在冻结期的变化与冻土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冻结期,部分浅埋地下水进入冻层,导致冻层含水率增加,同期地下水开始缓慢下降。盐化草甸土表层的含水率从冻结前的20%增加到50%(过饱和状态),其增量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苏打碱土冻结层含水率有一定的变化,但变化程度不显著。冻融期间,苏打碱土表层含盐量迅速增加,其中白盖苏打碱土表层含盐量增量幅度达80%,而盐化草甸土表层的盐分含量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脱硫石膏溶解产生的Ca2+会和土壤中含碳的阴离子(CO32-、HCO3-)反应,最终将CO2吸收并固定为土壤无机碳。脱硫石膏在碱土改良中的无机固碳作用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阜康三工河流域的荒漠碱土为研究对象,以脱硫石膏为钙源物对0~20 cm土层进行改良。探究不同时间0~40 t?hm-2脱硫石膏施用量下土壤无机碳(SIC)和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的变化,从而研究碱土改良中的无机固碳作用。结果表明:施用脱硫石膏能显著减轻土壤碱害(pH下降),增加土壤盐分同时具有无机固碳效果(SIC和SICD上升)(P < 0.05)。脱硫石膏最佳施用量为30 t?hm-2,此时改良土层pH降至最低(8.24)。改良后0~46d SIC含量相较对照组增加0.93 g?kg-1,SICD增加0.29 kg?m-2(即CO2固定量为1.06 kg?m-2)。改良过程中,脱硫石膏施用量与SIC、SO42-和Ca2+呈显著正相关(P < 0.05),与pH、CO32-、HCO3-和Na+呈显著负相关(P < 0.05)。气候因子对土壤无机固碳存在影响,增大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会抑制SIC含量和SICD增加,而增大风速、温度和太阳总辐射则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施用脱硫石膏改良碱土能增加土壤固碳潜力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了苏打盐渍土微域特征(32m长的横截面)及其水分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特征以及微地貌格局是制约土壤表层水分迁移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形成了大汽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的特殊模式。盐化草甸土分布在相对低洼的部位,苏打碱土分布在微坡地和高平地。苏打碱土质地为粉砂质亚粘土-粘土-粉砂-砂砾垂直结构,盐化草甸土以粉砂和砂砾结构为主。地表径流为水分迁移的关键环节,盐化草甸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的通道。承接微坡地和高平地的径流,盐化草甸土在雨季含水率较多(甚至大到饱和)且迅速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逐渐上升。坡地土壤(苏打盐渍土)整个土层的含水率变化不显著。运用Vensim对盐渍土系统的土壤水-地下水的转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基本一致。在现代盐渍化过程研究中,以坡面系统为研究单元并考虑坡面径流,才能认识到盐渍化地区土壤水-地下水之间转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暗管不同埋管间距对苏打草甸碱土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针对松嫩平原苏打草甸碱土改良这一难题,该文采用暗管改碱技术,同时在施用农家肥(猪粪34 m3/hm2)和改良剂(15 t/hm2)等配套措施条件下,研究了暗管不同埋管间距(5、10、20和40 m)对苏打草甸碱土表层的土壤渗透性、有机质含量以及碱化度(ESP)、钠离子吸附比(SAR)等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 CK (无暗管和无配套措施)相比,CK1(无暗管和有配套措施)的渗透性显著提高;与 CK1相比,L1(有配套措施,暗管间距5 m)、L2(有配套措施,暗管间距10 m)和 L3(有配套措施,暗管间距20 m)的渗透性显著提高,但 L4(有配套措施,暗管间距40 m)增加较小,不显著,且 L1渗透系数最高。(2)与 CK相比, CK1的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和 CEC显著提高;与 CK1相比,L1、L2和 L3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以及 CEC除 L1外,其余各处理的作用不显著。(3)密布暗管处理能降低土壤pH值、电导率(EC)、总碱度(TA)、ESP和SAR;且L1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其pH值、EC、TA、ESP和SAR最低,分别为7.85、0.15 mS/cm、2.34 cmol/kg、39.47%和2.41。综上,在暗管埋深0.8 m,水稻种植和配套措施相同的条件下,间距5 m处理的改良效果最好,到第3年时土壤表层pH值已经降到8.0以下。这些成果基本解决了苏打草甸碱土改良的难题,为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及探讨暗管改碱技术在苏打盐碱土区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了暗管改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