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献报道,巴贝斯虫可经卵传递。然而有关经卵传递时巴贝斯虫的形态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长角血蜱成虫对卵形巴贝斯虫感染牛饱血脱落后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实验牛,对幼蜱体内卵形巴贝斯虫的发育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幼蜱叮咬后实验牛末梢血液进行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部分牛羊血液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蜱传播试验,确定了甘肃省一些牛羊血液原虫的媒介和传播方式。甘肃省牛的双芽巴贝斯虫媒介为微小牛蜱。大巴贝斯虫媒介为长角血蜱。瑟氏泰 勒虫媒介为长角血蜱;绵羊无浆体的媒介为草原革蜱。微小牛蜱、长角血蜱可分别传播双芽巴贝斯虫和大巴贝斯虫,传播方式为经卵传递。将采集于甘肃文县牛体上的微小牛蜱和两当县的长角血蜱饱血雌虫孵育而来的次代幼虫分别叮咬除脾牛体后,2头牛各自感染双芽巴贝斯虫或大巴贝斯虫。将采自崇  相似文献   

3.
利用蜱传播试验确定小亚璃眼蜱对中国新分离的牛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和环形泰勒虫的传播能力与传播方式,进而明确其在中国牛梨形虫病传播中的流行病学意义。试验结果表明:小亚璃眼蜱可在雌虫阶段受到巴贝斯虫未定种的感染,并可在次代若虫(2/2)和成虫(3/3)阶段将病原传播给试验牛;小亚璃眼蜱幼虫和若虫吸入环形泰勒虫,饱血脱落的幼虫和若虫所蜕化发育的饥饿若虫(2/2)和成虫(2/2)均可将病原传递给敏感动物;感染巴贝斯虫未定种的小亚璃眼蜱饱血雌虫所孵育出的次代幼虫和若虫仍可被环形泰勒虫感染,所发育出的若虫(2/2)和成虫(2/2)可在一次传播试验中将环形泰勒虫和巴贝斯虫未定种同时传播给试验动物。  相似文献   

4.
草原革蜱各发育阶段对驽巴贝斯虫传播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实验室培育好的“清洁”草原革蜱成,释放到驽巴贝斯虫单一种人工感染的驴体上,使其自行叮咬吸血,俊雌虫饱血脱落后,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温箱中产卵孵化,而后用次代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蜱,分别叮咬除脾或非除脾健康易感驴。试验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在成虫阶段被驽巴贝斯虫感染,并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传播该种病的能力。另外,还发现在草原革蜱卵内发育的驽巴贝斯虫,对易感宿主动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从我国河南省卢氏县混合感染有瑟氏泰勒虫的犊牛体,利用虫种间潜伏期的差异性,分离到一种形态较大的巴贝斯虫。将清洁长角血蜱成虫释放到感染该种的牛体上,雌虫饱血产卵后,用次代幼虫和若虫叮咬健康牛。结果证实,该种可由长角血蜱经卵传递,次代幼虫和若虫均能传播病原,潜伏期皆为8天。虫体形态呈卵形、圆形、出芽形、阿米巴形、单梨子形及双梨子形等,内含1—2个染色质团,核外逸现象较常见,中央往往形成空泡。虫体大小为2.3—3.9×1.1—2.1μm,平均为3.57—1.71μm。根据媒介(?),虫体形态和大小、病原性及感染动物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种被鉴定为卵形巴贝斯虫(Babesia ovata Minami and Ishihara,1980)。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宁县两种羊巴贝斯虫的传递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采自甘肃省宁县湘乐镇柏树底村自然感染绵羊的含虫血,用液氮保藏,带回实验室后解冻,经颈部皮下以50mL分别接种未除脾绵羊1只,除脾山羊1只,用采自疫区羊体的半饱血若虫和成虫、饱血若虫,森林革蜱次代幼虫,各自分别叮咬感染1只未除脾绵羊,结果含虫血接种的绵羊和山羊均被感染,在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了两种巴贝斯虫,一种是大型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另一种是小型的绵羊巴贝斯虫,潜伏期为9 ̄11d,蜱叮咬的羊只均未感染  相似文献   

7.
甘肃张家川牛卵形巴贝斯虫的分离及补充传播试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得甘肃张家川牛体所采集的长角血脾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健康易感牛,于第8天的末稍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卵形巴贝斯虫,第12天染虫率达到3.12%的高峰,随后下降至带虫水平,这是在甘肃省首次发现并分离出的一株卵形巴贝斯虫。试验证实,长角血脾雄虫也具有传播卵形巴贝斯虫的能力,卵形巴贝斯虫也可以通过长角血脾隔代垂直传播,这两个结果尚属首次报道,在自然感染牛体采集的饱血雌虫血淋巴涂片中也观察到了卵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羊泰勒虫媒介蜱的传播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甘肃省永靖且的麻点璃眼蜱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试验羊体内未发现羊泰勒虫;用其饱血雌虫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感染羊,收集饱血若虫,再用其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被叮咬羊体内也未查出羊泰勒虫,证明麻点璃眼蜱不传播羊泰勒虫。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张家川和永靖县的青海血蜱经人工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自然感染羊,收集饱血幼虫蜕皮后,用其若虫叮咬健康羊,40d后在被叮咬羊血片中发现羊泰勒虫,但未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羊体的青海血蜱成虫、若虫、幼虫同时叮咬健康羊,18d时在试验羊体内发现羊泰勒虫,试验羊表现贫血、黄疸、稽留热、肩前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症状,出现心包积液,肝、脾、肾肿胀及出血的典型病理变化。由此确定,甘肃省的羊泰勒虫是由青海血蜱传播的。  相似文献   

9.
将实验室培养的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 anatolicum)和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清洁幼虫和若虫饲喂于感染环形泰勒虫的牛体,收集饱血幼虫和若虫,用所孵化的若虫和成虫感染试验牛。结果显示,小亚璃眼蜱幼虫、若虫阶级感染,所发育之若虫、成虫均可传播环形泰勒虫;而亚洲璃眼蜱各阶级的传播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0.
残缘璃眼蜱人工培育及环形泰勒虫的实验性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采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饲喂于牛体,观察了成虫,幼虫,若虫在实验室饲喂条件下的生活周期及滞育现象。通过蜱传播试验证实,残缘璃眼蜱饥饿幼虫,若虫吸入病原,其蜕化之若虫,成虫能将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 传播给敏感动物,而幼虫阶段吸入病原,如若虫阶段在免体饱血,所蜕化产生的饥饿成虫不传播该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双芽巴贝斯虫的实验感染方法。 1.用血涂片镜检很难找到虫体的双芽巴贝斯虫自然感染发病牛血,或3%的人工感染发病牛血,静脉或皮下接种健康摘脾牛或未摘脾牛,丙嗪和地塞米松,成功地感染了三头试验牛。或感染率0.01%。辅以皮下注射氯 2.从自然感染病牛身上采集饱血的微小牛蜱雌蜱,实验室条件下产卵並孵出幼蜱,在冬季以饥饿幼蜱叮咬方式成功地感染了健康小牛一头,成为双芽巴贝斯虫经卵传播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
以耳袋法将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幼虫饲于实验感染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牛,幼虫饱血后24h内,其肠管内容物中红细胞内、外见有单梨子型(3.5~4.5μm×1.2~2.6μm)和双梨子型(4.1~4.8μm×1.8~3.0μm)两种裂殖体.饱血后24~48h,随着裂殖体细胞膜及核变性而发生形态变化.48~72h,绝大多数裂殖体出现溶解.72h后,这些裂殖体从肠道消失.其后,在蜱肠上皮及血淋巴中也未能找到双芽巴贝斯虫体.本实验从形态学上证明双芽巴贝斯虫在长角血蜱若虫肠道内不能发育.  相似文献   

13.
自新疆伊宁地区黄牛体表采集的盾糙璃眼蜱饥饿或半饱血成虫,带回实验室感染除脾牛.经血涂片检查发现,于感染后第21天,病牛血液中出现一种以圆环形与卵圆形为主的泰勒虫.经形态学观察和18 S rRNA基因测序和进化关系分析证明,它们为环形泰勒虫.将此饱血成蜱经实验室饲喂条件下,孵化出的幼虫分别饲喂于牛与家兔两种不同的动物,结果在饱血若虫阶段所有的蜱均从两种动物体表脱落,不再叮咬,饥饿成蜱又更换另一宿主,证明其是二宿主蜱.  相似文献   

14.
犬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原称焦虫)引起,经蜱传播,寄生于犬血液红细胞内的寄生虫病.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主要有3种,即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韦氏巴贝斯虫.1 流行病学巴贝斯虫是通过中间宿主蜱感染的.蜱叮咬患巴贝斯虫的病犬,巴贝斯虫就随血液红细胞进入蜱的消化道,在蜱消化道内虫体从红细胞内逸出,侵入蜱肠上皮细胞进行多数分裂,形成很多细长虫体,进入蜱的成熟卵内发育.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7307(2013)06-0038-002  相似文献   

15.
将实验室培育的“清洁”草原革蜱(Dermacentornuttalli)饥饿成虫,饲喂在人工感染驽巴贝斯虫(Babesiacabaili)的驴体上,俟雌虫饱血脱落后,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培育箱中产卵孵化;再将次代幼虫和若虫饲喂在健康驴体上,待饱血脱落后仍置培育箱中蜕化。观察了各发育阶段蜱的血淋巴、肠管、唾液腺以及卵内驽巴贝斯虫的发育形态。在饱血雌虫的血淋巴中发现2种不同类型的裂殖体,即大裂殖体和小裂殖体。成熟的游离大裂殖子大小为(5.0~16.0)μm×(2.0~4.5)μm,平均9.85μm×3.Oμm;小裂殖子的大小约1.2μm×0.5μm。在肠管中见到红细胞性虫体和直径4.0~6.μm的球形体。在卵巢中观察到梭形、球形体及梨籽形小裂殖子。卵内发育的驽巴贝斯虫呈多形性:卵圆形、圆形、椭圆形、梭形、梨籽形、棍棒形、逗点形、半月形以及难以形容的奇形古怪的形态。次代幼虫、饥饿若虫、饱血若虫和饥饿成虫的血淋巴及肠管中所见到的都是小裂殖子(幼虫的肠管中也见到大裂殖子),唾液腺中都有子孢子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感染有卵形巴贝西虫的长角血蜱若蜱叮咬家兔,对若蜱从叮咬到饱血脱落为止5d内唾液腺中卵形巴贝西虫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证实,卵形巴贝西虫在若蜱唾液腺细胞内经过母孢子(Sporont)阶段发育为子孢子(Sporozoite),因此卵形巴贝西虫取孢子生殖方式.随着子孢子的增加与释放,唾液腺细胞出现明显的空洞化.  相似文献   

17.
牛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中国已报道的8株牛的巴贝斯虫(包括1株牛巴贝斯虫、1株双芽巴贝斯虫、1株大巴贝斯虫、3株卵形巴贝斯虫和2株巴贝斯虫未定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与比较。自感染动物的血液中纯化虫体,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靶基因,然后将其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显示:牛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大小在1653~1699bp之间;用所测得的和自GenBank下载的各种动物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发现由刻点血蜱传播的大巴贝斯虫伊犁株与由长角血蜱传播的3株卵形巴贝斯虫存在明显差别,应属于2个独立种;由小亚璃眼蜱传播的牛巴贝斯虫未定种不同于目前已报道的任何种类,在中国应为一个新种。因而,中国存在5种牛的巴贝斯虫,即: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和巴贝斯虫未定种。  相似文献   

18.
1986年从病牛身上摘下饱血雌蜱,经实验室饲养,孵化为第二代成蜱,人工越冬。于1987年将上述蜱100只接种于已去脾23天的一岁龄健康水牛,以后每天从该牛身上取蜱查其唾液腺。结果在吸血期间,始终查到梨形虫体,其平均大小为1.3×0.68微米。接种后第4天,牛血中开始出现巴贝斯虫,至第19天,红细胞感染率高达9.6%,单梨形虫体大小为0.84~2.64×0.42~1.22微米,双梨形虫体大小为0.64~1.64×0.37~0.97微米,以后逐渐下阵。该牛出现体温升高)41.6℃)、严重贫血(血红蛋白量2克,红细胞压积14%,红细胞总数177万/毫米~3)、黄疸及精神萎顿等症状。上述结果表明,该牛感染了巴贝斯虫病,由此证实镰形扇头蜱是经卵传递巴贝斯虫,其感染阶段是成蜱。  相似文献   

19.
以感染有卵形巴贝西虫的长角血蜱幼虫叮咬感染实验除脾牛,对其末梢红细胞内卵形巴贝西虫的裂殖子的形态及感染率进行了观察。裂殖子可分6个类型,除以往报道的单梨子型、双梨子型、分裂型及退行型之外,还观察到了杆菌型及棒型虫体,随感染率的上升,单梨子型和杆菌型增加,随感染率的下降,棒型及退行型增加。据此认为,虫体的形态与发育阶段有关。根据杆菌型、棒型虫体的出现认为,接种卵形巴贝西虫虫血感染与阳性蜱叮咬感染,其卵形巴贝西虫在牛体内的发育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犬巴贝斯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巴贝斯虫寄生于犬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犬血液寄生虫病,目前呈全球性分布。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韦氏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