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比了1979—2020年全球8个主要季风区湿季和干季降雨的长期变化趋势、变率和偏度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在长期变化趋势方面,东亚、西北太平洋和北非季风的湿季降雨以及印度季风的干季降雨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而北美和南美季风的干季降雨和南美季风的湿季降雨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东亚和北非季风(南美季风)的湿季—干季降雨差值呈现显著的增加(下降)趋势。(2)在变率方面,北美和北非季风湿季和干季降雨的方差在2000—2020年(P2时期)要小于1979—1999年(P1时期);南非和澳洲季风湿季和干季降雨的方差在P2时期要大于P1时期;东亚、西北太平洋和南美季风降雨方差的变化在湿季和干季存在不一致性,湿季(干季)降雨的方差在P2时期增加(减小)。(3)在偏度方面,东亚、印度、澳洲和南非季风干季降雨和东亚季风湿季降雨的偏度值在P2时期增加;而西北太平洋季风干季降雨和北非季风湿季降雨的偏度值在P2时期减小。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不同海拔梯度下海南凤仙花可培养根际真菌与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笔者在不同季节采集了高海拔(1 000 m)、中海拔(400 m)、低海拔(190 m)3个梯度的海南凤仙花根际土壤,采用形态结合分子检测技术检测分离培养到的真菌和细菌,并进一步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种海拔梯度的生境中,真菌OTU数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在干季高于湿季;而细菌的OTU数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则表现为湿季高于干季。根际真菌群落中木霉属、篮状霉属、青霉属、曲霉属等优势种,在高海拔旱季出现的频度最高;而根际细菌群落中芽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类芽孢杆菌属等优势种,在低海拔的湿季出现频度最高。海南凤仙花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干湿季,其次是海拔。海南凤仙花生长的石灰岩地区,根际真菌与细菌对季节与海拔梯度的响应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植被生长旺盛,森林覆盖率超过60%。增强植被指数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覆盖状况,尤其反映植被覆盖度高区域的植被生长状况。利用2003~2020年的MODIS EVI数据来研究海南岛植被覆盖状况。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来研究EVI的时空变化及趋势特征;结合Hurst指数,研究EVI的可持续特征;EVI与气温、降水时间序列和地理栅格相关性分析,研究海南岛植被覆盖与气温、降水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空间上,海南岛植被覆盖整体状态好,约60%的区域EVI大于0.5,植被覆盖度呈现中间高四周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2)时间上,2003~2020年海南岛植被覆盖变化以改善为主,改善区域占比为90.2%,其中显著改善区域占比65.5%。海南岛未来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以持续性改善为主,持续性改善区域占比81.2%,持续性退化区域占比7.6%,未来变化趋势不确定区域占比11.2%。(3)气象影响因子上,海南岛植被生长年际变化受降水影响大于气温,面积占比38%的区域植被年际生长与降雨呈正相关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格局改变下,通过研究穿透雨减少(减雨)对南亚热带红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化学组分的影响,为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潜在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2年,在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9年生红椎人工林内随机布设了3个减雨处理样地和3个对照样地,每个样地面积为 20 m × 20 m。减雨处理第6年,分别测定了干季(3月)和湿季(7月)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化学组成、凋落物总量及其组分、细根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量及功能基因丰度,分析了减雨对红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和主导因素。  结果  (1)减雨显著降低了干季土壤含水量和干、湿季细根生物量,而减雨对干、湿季的凋落物总量、凋落物各组分和土壤微生物量无显著影响。(2)干季,减雨显著降低了土壤烷基碳比例和烷基碳/氧烷基碳的值,但显著增加了土壤芳香碳比例和芳香碳/烷基碳的值;湿季,减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化学组分均无显著影响。(3)凋落物量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的改变起主要作用。  结论  经过6年的减雨处理,虽然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改变,但是在干季显著降低了稳定性高的土壤烷基碳比例,并提高了土壤有机碳芳香化程度。因此,南亚热带地区未来降水减少情境有可能降低红椎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江西省石城县域降雨径流和森林质量年代变化特征及规律,研究降雨-径流-森林之间的关系,为定量监测和科学评价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状况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石城县域1989?2018年的天然降雨、径流序列数据以及不同年代遥感影像图,采用小波分析、遥感监督解译及森林质量等级判定等方法。  结果  ①石城县域降雨径流随着年际变化表现出缓慢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②森林质量指数随着解析年份的增加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③森林质量提升具有显著滞洪作用;④建立石城县域小波模型,径流深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森林质量指数呈负相关。  结论  森林质量的提升会加强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和森林滞洪作用。图4表5参27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近50年森林碳收支定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水热优化NPP气候模型和土壤呼吸Q10模型,对辽宁省近50年(1961~2008年)森林固碳和碳释放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森林固碳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008年固定的总CO2量达到83.9Mt,为1961年的2.8倍;单位面积森林固碳水平随着气候年景而有起伏变化,固碳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偏多36.5%;辽宁森林总体为碳汇,每年单位面积平均碳汇量为2.1t。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海南岛空中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利用ERA-I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10年海南岛夏半季、冬半季、年平均大气可降水量(PW)、总云量(TCC)、低云量及高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区域PW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具有南湿北干、海洋大于陆地、夏半季大于冬半季的特点,海南岛年平均PW低值中心位于五指山地区,南海海域为相对的高湿区;海南岛西部及华南沿海是华南地区年平均总云量低值区,华南地区高值中心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南海南部是次高值区域,海南岛夏半季和冬半季总云量最大值分别为63.20%和54.26%;海南岛夏半季以高云为主,高云量大于44%,冬半季以低云为主,低云量最大值为41.88%,高云量则普遍小于17%;海南岛PW年变化为明显单峰结构,8月为峰值。30年海南岛PW和总云量年平均距平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8.
马玥  王录仓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68-72+95
基于2000—2018年MODIS E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甘南州EVI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EVI变化来看,2000—2018年甘南州草地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呈先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EVI均值在0.36~0.41。从空间变化看,盛草期甘南州绝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且随时间推移而明显改善;部分地区发生了轻微退化现象。具体可以表现为高海拔地区植被退化较明显,而低海拔地区植被有改善的趋势。影响植被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地形因素,人为因素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大渡河流域2000—2021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特征和地形变异规律,应用MODIS NPP和地形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区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1年大渡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2.009 g·m-2·a-1,年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474.58 g·m-2·a-1,大渡河流域植被总净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127.18×106g·m-2·a-1,植被改善趋势明显;空间分布整体上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大渡河流域下游以及大渡河中上游干支流河谷两侧。(2)2000—2021年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率较低,平均年际变化率为2.0,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例为89.67%;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变异系数为2.0%,植被状态总体较平稳,变异系数低于20%的面积比例为95.22%。...  相似文献   

10.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3种时间尺度下产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三峡库区城市森林水源涵养植被建设提供依据,该文基于2002—2005年的降雨和径流观测数据,研究了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4种时间尺度下的产流特征。结果表明:①2002—2005年降雨年际间分布均匀,变幅较小,降雨年平均相对变率为4.46%,变差系数为0.061 8,月平均降雨量类似正态分布。②降雨量、地表径流量与地下径流量都表现出明显的干、湿季之分,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干季,4—9月为湿季;4种林地的全年径流量主要产生在湿季,湿季地表径流量约占全年地表径流量的85%以上,地下径流量约占全年地下径流量的75%以上。③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峰值均出现在6月;月平均降雨量与对应的月地表径流量和月地下径流量均表现为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平均年地表径流量依次为:楠竹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平均年地下径流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灌木林。④在相同的场暴雨条件下,地表径流系数表现为:楠竹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地下径流系数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灌木林;场暴雨量与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之间均表现出线性关系。⑤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在年、月尺度下对降水表现出较好的理水作用,在场暴雨尺度下表现出较好的调洪功能;楠竹林在3种时间尺度下理水调洪功能最差。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制定应对干旱措施,减轻干旱对海南生态和生产的影响,从降水分布、干旱成因、干湿状况、水分平衡及监测指标等角度描述海南岛干旱的气象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冬春少、夏秋多,空间上东多西少;从干湿指数看,11月到翌年4月气候干燥,5月开始逐渐变湿,8、9、10月最为湿润。地表实际蒸散发量中间山区高,四周平原台地低。从月降水满足实际蒸散发需水量的能力来看,海南岛的冬春季节降水充沛月比例较低,普遍在20%以下;南部和西部尤为严重,监测海南岛干旱发生发展,旱季适宜用6个月或12个月时间尺度的 SPEI指数,而雨季适宜用3个月时间尺度的SPEI指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初产-旺产期"的天然橡胶为例,选择温度、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日照、风速等气象要素,建立相应的模型,定量评价海南橡胶在第一蓬叶生长期的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海南岛天然橡胶第一蓬叶生长期的温度适宜度在0.82-0.96之间,变化趋势为-0.008-0.034/10a;降水适宜度在0.22-0.57之间,变化趋势为-0.023-0.042/10a;日照适宜度在0.45-0.82之间,变化趋势为-0.060-0.032/10a;风速适宜度在0.34-0.77之间,变化趋势为-0.033-0.138/10a;气候适宜度在0.41-0.68之间,变化趋势为-0.006-0.044/10a。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海南橡胶第一蓬叶生长期的影响较小,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细菌的组成与多样性、时空分布规律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和功能结构,为海南地区热带雨林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海南五大热带雨林吊罗山、五指山、鹦哥岭、霸王岭和尖峰岭的土壤进行采样,每个样地采集13份样本,分旱、雨两季,共130份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样本微生物中的细菌组成与多样性随空间位置和季节的变化,应用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土壤细菌功能。【结果】OTU分类统计显示,旱季的细菌OTU数目为10958,雨季的细菌OTU数目为11533,两个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细菌门水平,热带雨林旱季和雨季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两个季节间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和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丰度差异极显著性((P<0.01,下同)。在细菌纲水平,热带雨林旱季和雨季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纲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和斯巴托菌纲(Spartobacteria);两个季节间的浮霉菌纲、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纤线杆菌纲(Ktedonobacteria)和放线菌纲丰度差异极显著。冗余分析(RDA)表明pH和全钾对土壤中细菌的贡献度较高,解释率分别为5.03%和4.28%。ANOSIM和Adonis分析显示不同季节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明显,不同地点细菌多样性差异明显。KEGG通路显示吊罗山样本中的细菌功能丰度较其他4个样点少。【结论】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细菌在不同地理位置(取样点)的多样性差异明显,季节变换对土壤细菌的组成影响不明显,pH和全钾是土壤中细菌旱、雨季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韩艳凤 《农学学报》2023,13(10):77-82
掌握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变化与干旱风险度,为辽宁中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避干旱风险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利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1961—202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选用积分湿润指数及其干湿指数研究降水量对农作物生长季的满足程度、干旱变化特征及干旱风险程度。结果表明:1961—2020年辽宁中部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线性减少40.5 mm;降水满足度和干湿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线性下降14.5%和0.13;干旱风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最大干旱风险度上升17.3%,2000—2020年平均上升11.0个百分点。播种苗期中旱+大旱约3 a一次;旺长期中旱+大旱概率约20 a一次;成熟期中旱+大旱约4 a一次。研究结果为掌握降水变化状态,干旱变化特征,认知干旱的严重程度,规避干旱风险,为“三农”及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防旱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蒋斌  赵玉金  岑启林  李克勤  汪发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45-2047,2066
利用黔西南州近50年气象资料对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黔西南5~10月(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2%~85%,而头年11月到次年4月(旱季)的降水量只占15%~18%,有长达6个月的少雨干旱期,即季节性缺水期;旱季降水量有减少、旱灾有加重的趋势。并分析了工程性缺水的现状,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统计方法对海南省万宁市兴隆旅游经济区近50年(1961~2010年)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兴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约0.288℃/(10 a);年降水量变化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整体上表现出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052%/(10 a);兴隆地区年平均气温的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呈现升高趋势,到1990年左右发生了突变,但年降水量、相对湿度未发现突变点.综上所述,兴隆地区近5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全国范围基本一致,增温幅度略高于全岛水平;而降水量变化趋势与海南岛相反,呈现出微弱的线性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魏亚情      吴志祥    杨川    兰国玉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2):37-42
探究海南岛橡胶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为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海南岛橡胶林旱季和雨季的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法,对土壤真菌的α、β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岛橡胶林共检测到真菌9门、37纲、115目、289科、818属,优势菌门依次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2)橡胶林土壤真菌雨季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旱季,基于 Bray-Curtis距离的PCoA分析,不同季节土壤真菌群落β多样性差异显著(ANOSIM:R=0.051,P=0.001),PERMANOVA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变化解释了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1.7%(R2= 0.017,P=0.001);3)真菌α多样性与pH(R2=0.19,P<0.001)、温度(R2=0.14,P<0.001)、全N(TN:R2=0.13,P<0.001)呈显著正相关。温度、全N、有机质、降雨量和pH分别解释了真菌群落组成的8.90%、5.42%、4.73%、4.32%、4.29%。橡胶林土壤真菌群落存在显著的旱雨季变化,pH、温度、全N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PP) was assessed with long-term (mean = 12 years) data from 11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sites across North America. The greates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ANPP occurred in grasslands and old fields, with forests the least variable. At a continental scale, ANPP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annual precipitation. However,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ANPP was not related to variability in precipitation. Instead, maximum variability in ANPP occurred in biomes where high potential growth rates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were combined with moderate variability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most dynamic biomes, ANPP responded more strongly to wet than to dry years. Recognition of the fourfold range in ANPP dynamics across biomes and of the factors that constrain this variability is critical for detecting the biotic impacts of global change phenomena.  相似文献   

19.
于万军  高淑新  曹东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80-12582,12585
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积分湿度指标和干湿指数分析方法,系统分析降水与农业需水和旱涝程度。结果表明,近5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倾向率为-19.983mm/10a,降水量趋势减少约100mm。有6~7成的年景降水基本满意,自然降水农业需水满意程度趋势下降23%。因降水减少,气候类型在转变,由半湿润、偏旱型转向中旱气候类型。生长季平均缺水56mm,有36%的年份受干旱威胁;春季旱情最重,概率为64%;秋季次之,概率为58%;夏季最轻,概率为24%。5月播种出苗阶段干旱概率为70%,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0.
李强  李晓利  刘韬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05-17707
[目的]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成因.[方法]利用1961 ~ 2008年陕北黄土高原15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及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及合成方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陕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为减少的趋势,但陕北的西部和南部为增加的趋势.陕北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降水相对偏多期,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降水偏少期,近年来又有增加的趋势.多雨年在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西部到贝加尔湖以北为大片的正异常区,表明乌拉尔山有阻塞高压存在;鄂霍次克海以北到贝加尔湖为负异常区.西北太平洋到我国渤海湾以及华北地区为大范围显著正异常区,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西伸.少雨年的环流配置与此相反,中高纬度为“-、+、-”的波列分布,鄂霍次克海一带为正异常区,西太平洋副高也偏南、偏东.在多雨年,主要的水汽输送来自于东南方向,充沛的水汽造成了陕北夏季降水偏多.少雨年为偏西风转向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输送,水汽输送明显偏弱且偏东.[结论]该研究为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