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为探究对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方式以及外科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将43例于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沙桥镇畜牧兽医站治的肝囊性包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接受腹部彩超、CT检查的同时结合流行病史进行病情诊断。接受传统内囊摘除术治疗患者为5例,接受内囊摘除联合外囊次全切除术的患者为26例,接受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的患者为12例,所选患者均于术前及手术治疗后应用阿苯达唑。结果表明:腹部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肝内均可见明显的囊性占位,合并小囊患者为33例,5例患者超声检查结果可见不均质回声;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肝脏内有类圆形或者圆形囊状水样密度影,病灶存在程度不同的钙化现象。所选43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平均住院时间为(19.4±3.6)d,术后囊腔闭平均闭合时间为(17.2±2.9)d,术后复发率为2.33%,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病情得到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6.98%,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这就表明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病情得到确诊后采用手术治疗同时配合应用阿苯达唑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9岁,因上腹部不适伴低热1个月入院.既往无肝、胆病史.体查:一般情况尚好,钱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平软,右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助下未及,无腹水.辅助检查:Hb100g/L,HBsAg(-),Anti-HBS(+),AFP400mg/L.B超示肝左内叶8.6cmX7.8cm大小低回声,边不清,内部回声不均,有条状等回声历,胆囊小,囊壁与肝肿块相邻处呈低回声改变,诊断:肝左内叶实性占位。CT示肝方叶scmX6cm不规则低密度灶,平均CT值9~13Hu,增强后肿物内呈不规则强化,仍有较多低密度区,CT值17~63Hu,肝门区可见2.Dem…  相似文献   

3.
1病例男,32岁,未婚。于2008年12月24日因“右侧阴囊包块3月余伴疼痛”入院。入院体检:右侧阴囊见大小约7cm×5cm×3cm的包块,不光滑,质硬,触痛不明显。曾于外院以睾丸炎收治。于今年9月发现质硬,刚开始如正常睾丸大小,后逐渐长大,约鸡蛋大小,触痛不明显。20年前,有右侧隐睾手术史。彩超所见:右侧阴囊内未见正常形态的附睾及睾丸实质回声,见一范围约60cm×35mm的混合性团块回声,内回声不均匀,以高回声为主,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及少许无回声区,其后方未见明显声衰(见第78页彩色图版Ⅲ之图1)。右侧阴囊团块内可见较丰富动静脉血流信号(见第78页彩色图版Ⅲ之图2,3),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为0.9。左侧附睾切面形大小正常,内部回声尚均匀,未见异常回声。左侧睾丸、附睾内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双侧精索部位未见明显异常迂曲无回声分布。VALSAL-VA实验:精索静脉未见明显返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右侧阴囊内实质非均质包块。CT:盆腔轴位平扫,基线XY,层厚、层距5mm。盆腔未见明显异常块影。右侧精索内可见一个小圆形低密度影。右侧睾丸内可见混杂密度阴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CT提示:①盆腔未见异常块影;②右侧精索局限...  相似文献   

4.
35例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乳腺导管内癌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结果35例乳腺导管内癌中8例为导管内癌伴浸润,1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局部恶变(导管内癌),2例伴有Pagets病。其声像图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包块型18例(其中实性15例、囊实性2例、囊性1例),增生结节型8例,导管型5例,增生并钙化型4例。声像图特征多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血流丰富或伴有细钙化。结论乳腺导管内癌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特点可帮助检出病灶,对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典型的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的急性阑尾炎临床误诊时有发生,本文收集整理我院超声科1997年1月至1999年7月经手术证实的33例资料,探讨其声像图表现及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13~68岁,平均43岁。均因下腹部疼痛就诊,右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和反跳痛,全部病例经住院手术治疗,经病理检查结果佐证。 1.2 检查仪器和方法:使用仪器Acuson128xp10c,GERT3000,探头频率3.5~7.5MHz,患者仰卧位,以右下腹麦氏点或以患者显著疼痛部位为中心,加压探头作纵、横、斜切面扫查,压痛点重点观察,首先寻找阑尾回声、然后观察其周围的改变最后探查腹部其它部位有无异常。 2 结果 2.1 声像图特征:本组病例按其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囊肿型和包块型,其中囊肿型14例(37%)、包块型19例(63%) 2.1.1 囊肿型声像图:阑尾肿大、壁增厚呈强回声,内缘毛糙、外缘大部光滑清晰,外周常见低回声带环绕,阑尾腔内呈液性暗区,但常见大小不一的强光点回声,合并粪石时见强光团,阑尾横断面呈靶环状,纵断面呈“茄形”,最大者55×12mm(图1)。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影响下,超声引导置管硬化治疗巨大肝囊肿的结局,筛选影响该治疗方式疗效的高危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首次超声引导下置管硬化治疗的单纯性巨大肝囊肿(直径≥10cm)7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复发的原因,运用单因素分析得出的与囊肿复发有关的变量进入回归统计,采用Logistic法建立回归模型。结果:巨大肝囊肿患者72例中有效58例,复发14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性别、囊肿数量及是否合并慢性肝功能损伤与囊肿的复发无显著相关性;而患者年龄、囊肿硬化后囊腔有无分隔、囊肿最大径线及容积与囊肿治疗后结局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囊肿硬化后囊腔有无分隔、囊肿最大径线及囊肿容积是影响囊肿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囊肿硬化后囊腔内出现分隔、囊肿最大径线及容积是影响超声引导下置管硬化治疗巨大肝囊肿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 ,36岁 ,10 a因右输尿管上段结石行右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近 1月来出现右腰部胀痛 ,无其它伴随症状。门诊行 B超检查 ,诊断为右肾重度积水。入院体查 :右腰部巨大包块 ,压痛 ,右肾区有叩击痛。静脉尿路造影示 :左肾功能正常 ,右肾不显影。生化及其它检查均正常。遂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与周围组织粘连 ,肾皮质菲薄 ,穿刺吸出约 3L 混浊白色液体。钝性分离肾脏 ,至肾上极时发现肾脏与膈肌明显粘连 ,经锐性分离后切除肾脏。术后1~ 5 d腹膜后引流管每 2 4h引流出血性液体 <30 m L,术后第 6天引流出淡黄色液体约 2 0 0 m L ,…  相似文献   

8.
对健康家兔复制腹部病理模型,分别采用B超仪腹部超声探查。声像图显示:腹腔积液为均质的液性暗区,暗区下方回声增强;肝、肾脓肿和子宫蓄脓为稀疏光点的脓性暗区;肾和膀胱结石为反射极强的带状回声,下方伴有清晰的声影;肠套叠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靶样结构。提出小动物腹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为兽医临床正确诊断小动物腹部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霉菌性副鼻窦炎CT的表现和特征,了解CT诊断对该病的意义。方法对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征象作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霉菌性副鼻窦炎CT主要为单侧或双侧多个鼻窦窦腔内填充软组织密度影,但以上颌窦为主和单侧多见;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呈絮状,平均CT值为55~70Hu,其腔内可见斑点状、云絮状、条带状高密度钙化影,窦壁多呈反应性增厚。部分病例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破坏。结论病变内钙化影是霉菌性副鼻窦炎CT的主要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2例经病理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术前误诊为肾肿瘤及肾结石并积脓,术中均误诊为肾结核。例1:女,35岁。因右腰胁部疼痛1月于1992年6月23日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或结核病史。体查:右腰部未触及肿物,右肾区有叩击痛,右肋脊角压痛。尿常规、血常规正常,尿培养有变形杆菌生长。B超及CT均提示右肾占位性病变。同位素肾扫描示右肾上极占位性病变,尚存部分肾功能。术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卵黄囊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卵黄囊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仅行MRI检查8例,仅行CT检查9例,另3例均行CT和MR检查.结果 肿瘤位于睾丸5例、卵巢7例、前纵隔6例、腹腔1例、小脑半球1例.肿瘤呈类圆形或分叶状,CT平扫肿瘤呈等或低密度,均未见脂肪、钙化,实性成分渐进性强化.MR平扫肿瘤实性部分T1W以等、低信号为主,T2W稍高信号,囊变部分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部分肿瘤见出血.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实性部分及分隔中度至明显强化.15例行术前血清AFP检查,其中11例明显升高,治疗后下降.结论 卵黄囊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年龄及血清AFP,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超声诊断肿块虽然可大部份识别其性质,但在临床应用中,由于病理的复杂性,在鉴别病灶性质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有些肿物呈低回声反射,表现为近似无回声,而且它的边界清楚,似有完整的包膜时,易误诊为囊性良性病变,作者遇4例现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与分析例1,女,38岁,1993年3月曾在外院体检为右肾囊肿来我院复查。体查:正常。B超检查:右肾下极有一54cm×48cm液性暗区,边清,壁薄,提示为右肾囊肿。于1995年7月16日到我院行B超监视下穿刺抽液治疗。B超见右肾下极有一62cm×60c…  相似文献   

13.
脑梗塞临床与CT分型探讨(附24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49例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型作了探讨.其中脑血栓形成233例.CT检查阳性者184例.其中单发腔隙性50例、多发腔隙性57例、大块型13例、中等块型58例、出血性脑梗塞9例.脑栓塞16例.CT检查阳性者15例,其中大块型10例、中等块型5例、出血型(均为大块型)4例.16例均在活动状态下起房且血压均低于21.3/12.0kPa.认为CT检查仍有一定局限性,诊断该病时仍需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4.
胃血管球瘤在临床上属罕见肿瘤,现报道1例. 病例:男性,岁.间断剑突下隐痛不适1wk,胃镜检查示胃窦部粘膜下1.5×1.5cm隆起性病变,疑为平滑肌瘤,于2003年7月29日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稳定,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听诊正常,腹部平坦,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弓下未触及,腹部无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化验检查:血常规、血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心电图、胸片无异常.经术前准备于2003年8月1日行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胃窦部前壁隆起,局部可触及一个约1.5cm×1.5cm的包块,质中等,可活动.剖检示:胃窦部粘膜隆起,包块位于胃壁肌层内,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红色,与周围无侵犯.术后送病理检查报告:胃血管球瘤.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于2003年8月5日治愈出院.随访无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对3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囊肿中6例平扫为囊样低密度影,2例表现为稍低密度影.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均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密度减低,其内见囊样坏死区.甲状腺腺瘤中4例为单发低密度灶,1例表现为囊样低密度灶伴壁结节,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甲状腺炎均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密度减低.甲状腺癌均为甲状腺不规则肿块,2例病灶内见团片状钙化.结论: CT有助于发现甲状腺疾病,但定性困难,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卵巢囊腺瘤的诊断意义及其表现特征。方法搜集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的卵巢囊腺瘤35例,回顾性分析卵巢囊腺瘤的MRI表现。结果35例共有39个囊灶,其中15例浆液性囊腺瘤共有19个病灶(4例双侧卵巢发病);20例粘液性囊腺瘤均为单侧发病(包括交界性囊腺瘤3例)。5例为单囊病灶;30例为多囊多房性病灶,囊内有分隔,呈多房、破鱼网状、囊套囊状等,囊腺瘤囊壁一般较薄且规则,囊壁可有壁结节;单囊病灶信号均匀,多囊多房性病灶信号多不均匀。结论掌握卵巢囊腺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卵巢囊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 ,40岁 ,因反复腹痛 1a,加重 12 h入院。体查 :巩膜黄染 ,腹胀 ,无肠型 ,腹肌紧张 ,全腹压痛及反跳痛 ,右腹触诊填实感 ,左腹空虚 ,肝肋下未扪及 ,Murphy's征 (一 ) ,无腹水 ,肠鸣音正常。电子胃镜示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A1期 ) ;(2 )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窦炎。腹部 CT:右腹巨大混合性肿块 ,边界部分清楚 ,大小约 18cm× 2 2 cm× 2 8cm,肿瘤大部分为低密度区 ,CT值为 - 72~ 88Hu。尿 RBC( )。静脉肾盂造影 :右肾无功能 ,左肾功能良好。 .HBs Ag(+) ,抗 - HB(+) ,中度贫血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CT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意义。方法对81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CT扫描,观察患者肝脏、胆囊、脾脏、腹腔等部位情况。结果 CT显示肝脏密度减低74例,肝脏体积增大61例,肝内门静脉血管周围间隙增宽37例,肝内胆管轻度扩张7例,胆囊增大33例,胆囊壁水肿为18例,脾大13例,出现少量腹水3例。结论 CT不仅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意义,还有助于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病例:男,52岁。因突发腹部阵发性绞痛、右下腹包块伴腹胀12小时,以右下腹肿块待查于2000年5月22日收住我院外科,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急性痛苦病容,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右下腹略膨隆,未见肠形及蠕动波,右下腹肌紧张,右中下腹可触及一较大肿块,边界清楚、质中、压痛(+)、能活动,肠鸣音亢进,血常规检查示WBC 4.7×109/L,N 0.54,L 0.36,M 0.10。腹部X片示:全腹未见液平征。腹部B超示:边界欠清晰的右下腹混合性包块。疑为右下腹肿块急诊手术,术中见大网膜缺如,系膜发育不良,回肠末端10cm肠段增粗,右下腹有一大约20×30cm的包块,全部回肠和系膜包裹在一个与腹膜相似的半透明囊袋中,形成该包块,空肠表面充血,增厚,有纤维素样渗出,回肠在囊袋中堆积、迂曲而致梗阻,逐一解剖剥离囊袋,囊袋中迂曲的肠管为整个回肠及其相应系膜,剥离囊袋后解除梗阻,小肠通畅,腹内其它各脏器无畸形和旋转不良,术后10天痊愈出院。囊膜病检显示:有间皮细胞的纤维膜组织,血管增生,有炎性细胞浸润。 讨论:回肠禁固症临床上很少见,属先天性腹膜畸形,好发于女性,亦有人称之为先天性小肠禁固症或先天性小肠纤维膜包裹症,当肠内容物粘稠或肠功能紊乱时,可出现肠梗阻症状。这种畸形易误诊为腹部肿块或肠粘连,若误诊切除囊内堆积粘连成团的回肠,将导致短肠综合症。  相似文献   

20.
利用透射电镜对采自湖南水牛的利文住肉孢子虫包囊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原囊壁向表面皱折形成倾斜的长绒毛状突起,突起壁呈波浪形起伏,突起内含有弥散的致密颗粒和纤丝,该纤丝是由8个亚单位构成的管状物;基质层衬在原囊壁之下,并向内伸入形成隔,将囊腔分隔成若干小室。包囊内缓殖子的微线有400左右,核位于身体的后部,包囊的体积为2.4mm×0.2mm,大于原作者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