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垦复干扰对糙花少穗竹秆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4种分布函数对6个垦复糙花少穗竹林样地全部立竹及其各龄级的秆径分布进行拟合,并以1个未垦复样地为对比,结果表明,各样地拟合效果最好的均是Weibull分布.垦复样地的立竹总体平均秆径和幼龄竹平均秆径均大于未垦复样地.垦复样地的秆径分布峰度值均较大,秆径各径阶分布相对集中而有利于竹林管理.各样地的总体秆径分布偏度均为正值,分布曲线右偏,但垦复样地的幼龄竹秆径分布则为左偏,秆径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各种垦复措施相比,劈山和多次浅翻均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大径阶立竹的数量,不利于长期地力维持;而浅翻施肥和全锄使立竹秆径偏度为正值且大小适当,是效果较好的垦复措施.  相似文献   

2.
垦复干扰对糙花少穗竹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竹林的垦复利用是一种持续的综合性的干扰,垦复干扰对糙花穗竹林的物种多样性有明显的影响,降低了样地内的物种总种数,尤其对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有较大的影响;但垦复反而使草本层的丰富度有所提高.垦复干扰使林地的优势种的变化十分明显,未垦复样地的优势种以耐荫或半耐荫植物为主,垦复样地的优势种则以不耐荫植物为主.垦复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未垦复样地,而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垦复样地.垦复样地与未垦复样地的共有种数较少(最少为7种),二类样地的相似指数较低,最低仅0.173.而垦复样地间的共有种数较多(最多为21种),相似指数最大达0.656.  相似文献   

3.
雷竹覆盖增温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出笋早,笋期长,产量高,笋质优,是宁波市竹区重点推广的四季竹种。雷竹覆盖增温是竹林生产中一项新技术,是人们运用地面覆盖增温材料。提高地面积温,使其提早生长,达到早出笋的目的。它突破了雷竹原来春季产笋的生长规律变为四季产笋,使竹园产量成倍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成为竹区致富的重要生产内容。为竹区群众所乐于采用。  相似文献   

4.
林福星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113-11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糙花少穗竹不同垦复经营措施试验研究,比较不同水平的经营措施对笋发育、新竹秆径、竹高、立竹度以及笋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松土结合施用复合肥或深耕松土,年发笋数达19900~25500个/hm2、年笋产量9145.0~12642.5kg/hm2、新竹立竹度5425~6175株/hm2、新竹秆径2.60~2.85 cm、竹高6.30~6.73m、年竹产量2441~2778.8 kg/hm2。分别比未垦复的竹林提高136.9%~203.6%、372.4%~553.0%、191.04%~231.28%、88.41%~106.52%、47.89%~57.98%和309.28%~365.87%;其经营利润达10905.4~17063.6元/hm2,是粗放经营的4.51~7.06倍,投入产出比达到1∶6.5~6.8。其中尤以深翻松土并配施复合肥的经营措施效果最好,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效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花吊丝竹施肥和竹林结构调整措施对竹林笋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的肥料对花吊丝竹初笋期早晩、出笋期长短、产笋量多少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施用猪粪的增产效果最显著,且初笋期早、出笋期长、肥效长,一年施肥2次效果更佳;不同竹林结构对花吊丝笋产量密切相关(一年生、二年生竹子产笋量最高),生产上花吊丝竹丛,一般只保留一至二年生的母竹,三年以上的母竹必须伐除,每丛立竹数保留在10株左右是较为理想结构,可在福建南部和水土流失区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小佛肚竹出笋及竹笋-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多用于盆景制作和园林绿化。研究结果表明:小佛肚竹出笋能力强,无大小年之分,笋期7~10月,达116 d,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盛期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70%以上,而末期历时占笋期的44.8%;竹笋-幼竹高生长时序变化呈“慢—快—慢”的节律,以历时20 d,平均生长量2.60 cm.d-1的高生长盛期最快,阶段高生长量占新竹高度的65.4%;各出笋期的竹笋-幼竹高生长期无显著差异,平均高生长期为62 d,明显少于其他中大型丛生竹种。图1表2参11  相似文献   

7.
台湾桂竹笋—幼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30个样地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桂竹出笋起始期为4月上旬或中旬,持续出笋20~30天;退笋率为23%~30%,成竹率较高,在现有立地条件下竹密度以3450~3900株/hm^2的出笋量最多,笋的基径以初期笋量大,笋重与笋径、笋高间关系的回归方为W=-0.42849+0.02199H+0.02812D,相关系数R=0.81730;从笋出土至幼竹高生长停止约需35天,幼竹液生长大于昼生长。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经营密度及竹龄对四方竹生长及笋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营密度的升高,四方竹竹高及地径生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就笋产量指标而言,经营密度为1400株/hm2的四方竹竹林出笋量最高,为合理的经营密度.在2~6年生四方竹竹林中,随着竹龄的升高,四方竹竹高、地径及出笋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经营密度对四方竹出笋量、平均竹高及平均地径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竹龄对四方竹出笋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穗竹的出笋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栽培、快速繁殖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 d为1个笋期观察单元,对短穗竹出笋、成竹、退笋、基径、笋高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短穗竹幼笋高生长进行Logistic非线性回归拟合。[结果]短穗竹出笋历时24 d,以出笋比率P=10%为界限,将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和盛期出笋数增加较快,历时较短,末期出笋数下降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短穗竹盛期退笋最多,退笋原因主要是干枯和虫害。其幼竹高生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与Logistic的生长曲线模型高度拟合,拟合度为0.999。[结论]通过对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短穗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繁殖和合理经营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1.保笋养竹。冬笋、春笋都能长成竹子,复壮头2~4年内,要严格控制采笋量,护笋养竹,做到不挖壮笋,尽快增加出笋量。清明前后是毛竹出笋期,要禁笋养竹,严防牲畜毁笋,并注意做好笋期害虫防治工作。6~9月是竹鞭生长盛期,做到不挖鞭笋,以免影响竹鞭蔓延和成竹质量。2.劈山去杂。在不能垦复的陡坡,每年进行劈山抚育,劈除杂草灌木,这  相似文献   

11.
紫竹在黄山地区发笋成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定点观测法,对紫竹在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种质资源保存库发笋和成竹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表明,紫竹在本试验地于4月23日开始出笋,且以4月23~30日为出笋盛期,其出笋数量占总的出笋数量的91.9%,出笋期历时18 d。样方(4 m×4 m)出笋数与其母竹数呈现Y=-1.258X2+88.158X-1 490.249的关系(Y为出笋数量,X为母竹数量)。随着出笋时间推后,其退笋率逐渐增大,紫竹平均退笋率为53.8%;退笋与其笋体高度有关,其中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30 cm以下;笋体高生长遵循慢—快—慢规律,呈Logistic增长。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笋体高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王大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35-1536,1539
[目的]基于MATLAB法对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的生长动态进行研究。[方法]分别于阴坡、阳坡的上、中、下坡设置面积为3m×3m的标准地,共18块。2005年3~4月(出笋期),每天计数标准地内的出笋数量;每块标;住地选择20株样竹,自出土之日起,每天8:00和16:00测量幼竹生长高度;在枝叶生长期间,对20株样竹进行全株抽枝展叶规律的观察,同时每天16:00测量每株样竹第3盘枝叶的日生长长度,研究枝叶生长规律.[结果]楠竹的出笋历期较短且非常集中.出笋高峰期集中在4月上、中旬,出笋数量与出笋时间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曲线:y=ax2+bx+c;幼竹高生长与条生长曲线均呈“S”形,符合Logistic方程。[结论]对楠竹的栽培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竹子的克隆整合特性和采伐作业的便捷性,提出"带状轮伐"模式以期解决劳动力紧缺所致的伐竹难题。以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林分进行留竹、皆伐处理和对照,设置20 m%5 m样带中间(伐竹边界)为"0"点,以1 m为间隔将样带划分成20个1 m%5 m的区段,观测翌年发笋时间,新竹数量、基径和株高,结果表明:皆伐林的新竹数量显著高于留竹林和对照林,样带内新竹基径和株高从-10 m至10 m逐渐降低,6~10 m区段的数值显著低于其他区段;提前出笋新竹数量多于正常出笋新竹,但基径和株高都小于正常出笋新竹;提前出笋新竹分布在皆伐林,正常出笋新竹从留竹林延伸至皆伐林1~5 m区段;在提前出笋与正常出笋新竹交迭区段,两类新竹的数量呈此长彼消态势;正常出笋新竹的基径和株高都显著高于提前出笋新竹。结果验证了"带状轮伐"的3个基本前提:(1)留竹林的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可达5 m;(2)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内新竹的质量优于有效距离外的;(3)克隆整合对留竹林新竹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综合看来,"带状轮伐"的竹林采伐模式可行。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成竹规律,对10种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期、退笋率、成竹率、幼竹高生长节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0种园林竹类植物出笋时间在6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大部分竹子7月上旬即开始发笋,10月中下旬基本结束;出笋持续的时间为80~120d,退笋率17.4%~30.0%,成竹率70.0%~82.6%;各竹种5d高生长量呈"低—高—低"的趋势,竹笋-幼竹高生长与时间的关系经11种单因子生长数学模型拟合,以三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最优。  相似文献   

15.
雷竹早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46,自引:25,他引:46  
为雷竹笋用林提早出笋和增加产量而进行的栽培试验结果说明:整个试验地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24.7%,最高试验小区产量比对照增加78.1%。整个试区的出笋期比对照提早20-35d,最早的试验小区比对照提高55d。由于产笋量增加,出笋期提早,使更大量的鲜笋高价供应春节节日市场,平均产值比对照增加267.3%,纯收入增加321.4%,最好试验小区的产值和纯收入分别增加495.3%和531.2%。从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16.
为雷竹笋用林提早出笋和增加产量而进行的栽培试验结果说明:整个试验地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24.7%,最高试验小区产量比对照增加78.1%。整个试区的出笋期比对照提早20~35d,最早的试验小区比对照提早55d。由于产笋量增加,出笋期提早,使更大量的鲜笋高价供应春节节日市场,平均产值比对照增加267.3%,纯收入增加3321.4%,最好试验小区的产值和纯收入分别增加495.3%和531.2%。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试区平均在1:4以上,最高试验小区可达1:12。选定的最优方案是在11月底至12月初施入尿素75g/m-2后,即刻覆盖竹叶30cm厚度。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涪陵区撑绿杂交竹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从广西引进的撑绿杂交竹在重庆市涪陵区栽培试验林为研究对象,观测分析了该竹种是否适宜在重庆市涪陵区引种栽培和最佳管理措施。[方法]从广西引进的撑绿杂交竹在重庆市涪陵区栽培试验林中采用4种追肥方式:对比(常规管理,不施肥)、农家肥、三元复合肥、氮、磷、钾肥分施,每种追肥方式重复3次,每次观测100株,每隔5 d观测记录1次,分别对其出笋时间、出笋量,出(退)笋、成竹等生长情况进行观测。[结果]①该竹种在涪陵地区可正常生长,3年成竹平均高4.6 m,平均地径3.5 cm,平均成竹数4.5条/丛,有望在重庆市涪陵区大力推广发展;②该竹种在涪陵地区造林初植密度为1 110株/hm2,当年发笋,第3年就能郁闭成林,可达12210株/hm2;③该竹种在幼林生长阶段,通过间种可促进竹林生长,提高其生长量和萌芽能力;④该竹种通过不同肥料的追施对比试验表明,氮、磷、钾肥分施产笋量最高。[结论]撑绿杂交竹适宜在重庆市涪陵区引种栽培,且生长良好,采用该研究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能够达到最佳的笋、竹产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冠层参数连续监测,研究了毛竹砌订lostaehysedulis笋快速生长过程中冠层参数动态,并分2个阶段分析了叶绿素质量、叶面积指数和冠层郁闭度与冠层上方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单位面积叶绿素质量、叶面积指数和冠层郁闭度值在毛竹笋快速生长过程中呈增长趋势,相应增量分别为5.5μg·cm-2,1.0和0.6;(②放叶前母竹叶绿素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性高于展枝放叶后两者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由0.57(P=0.180)降为0.14(P=0.86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放叶前母竹为竹笋快速生长提供更多的光合产物:③在新竹放叶过程中.叶面积指数和冠层郁闭度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呈正相关,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0(P=O.120)和0.9916(P=O.004).说明在这一阶段毛竹林冠层对光能的利用和分配增强.图6参24  相似文献   

19.
为定量研究亚热带经济竹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在大小年快速生长期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其光响应规律.以2龄竹、4龄竹和6龄竹的3个竹龄毛竹为材料,采用便携式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各竹龄毛竹出笋前期(4月)冠层叶片叶绿素荧光快速响应曲线(RLC_S),应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双指数方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计算对应参数,筛选出最佳的光合响应曲线拟合模型,并进一步测定拟合整个快速生长期(4-7月)3个竹龄的快速响应曲线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在最大电子(J_(max))、饱和光强(PAR_(sat))、初始斜率(α)及拟合系数(R~2)均优于传统双指数方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为拟合毛竹叶绿素荧光快速响应曲线(RLC_S)最优模型;毛竹叶片光合机制大小年差异显著,大年与小年的光合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5月,快速生长期内的光合响应能力总体表现为Ⅱ度竹Ⅰ度竹Ⅲ度竹.因此,建议在竹林经营中,应集中在大小年光合高峰期间追施肥料,并且注意维持各竹龄的适当立竹结构,以促进毛竹林整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Reclamation of salt-affected l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the pressure of agricultural land due to competition with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Drip irrigation was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reclaim salt-affected lan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reclam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salt-affected land production,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reclaimed 1-3 yr fields)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soil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clamation with cropping maize and drip irrig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bulk density in 0-20 cm soil layer decreased from 1.71 g·cm-3 in unreclaimed land to 1.44 g ·cm^-3 in reclaimed 3 yr fields, and saturated soil water content of 0-10 cm layer increased correspondingly from 20.3 to 30.2%. Both soil salinity and pH value in 0-40 cm soil layer dropped markedly after reclaiming 3 yr.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reduced, while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total potassium all tended to increase after cropping and drip irrigation. The quantities of bacteria, actinomycete, and fungi in 0-40 cm soil layer all great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reclaimed years, and they tended to distribute homogeneously in 0-40 cm soil profile. The urease activity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in 0-40 cm soil layers were also enhanced, but the sucrase activity was not greatly changed.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crop cultivation and drip irrigation, soil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nutrients status were both improved. This was benefit for microorganism's activity and plant's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