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7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177个来自黑龙江省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个无毒基因在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均有分布,但出现频率不同,其中频率最高的为ACE1,达到61.6%,最低的为Avr1-co39,只有31.6%;来源于不同水稻品种的菌株无毒基因组成不同。采用国际水稻研究所20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单基因系对48个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进行毒力分析,与PCR检测无毒基因结果一致。同时,对20个抗病单基因系采用多菌株人工接种发现Pi-9在黑龙江6个地区对稻瘟病菌的抗谱为80%~100%,在育种中具有较高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产几丁质酶细菌CHB101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对峙及无菌滤液对稻瘟病孢子萌发影响等方法研究了产几丁质酶细菌CHB101对稻瘟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该菌对稻瘟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在PDA平板上25℃培养6d后抑菌带平均宽为11.0mm,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稻瘟病菌菌丝细胞质浓缩,细胞壁溃解和细胞质外渗等明显的几丁质酶作用现象。该菌培养后的无菌滤液对稻瘟病孢子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随滤液的浓度提高抑制作用越强。而且研究结果显示CHB101的抑菌谱宽,抑菌能力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稻瘟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选用13对SSR标记对2007—2013年分离自云南省陆稻区、籼稻区和粳稻区(共计13个州)的12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全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及分析,结果13对引物共检测出128个等位基因;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57时,125个供试菌株可划分为29个遗传宗谱,优势宗谱YN02包含了39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31.20%,次优势宗谱YN08包含了15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12.00%,其余71个菌株分属27个宗谱;表明云南省既有优势宗谱,又有较多遗传多样性的小宗谱,菌株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比较不同稻区菌株群体的宗谱频率发现,陆稻区菌株的宗谱频率为65.52%,粳稻区和籼稻区菌株的宗谱频率分别为27.59%和13.79%,表明陆稻区菌株群体的遗传结构比粳稻区、籼稻区菌株复杂。因此,针对菌株群体宗谱较少,且优势宗谱突出的地方,应加强品种多样化种植,有利于稻瘟病菌群体的稳定化选择,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相似文献   

4.
不同稻瘟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部分地区分离到的稻瘟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6d后,观察其生长速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4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的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稻瘟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曲线可为快速直线增长型、先快后慢增长型和缓慢直线增长型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张亚玲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269-272
在农业生产中,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爱苗是一种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常用于多种植物病害的防治。此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14个稻瘟病菌菌株对施爱苗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4个菌株对爱苗剂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抑制率从35.31%~62.39%不等,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说明供试菌株对爱苗的敏感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明确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近期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全省9个不同地区171个水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被测定的稻瘟病菌各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最小EC50与最大EC50分别为1.36毫克/升和13.06毫克/升;各地区平均EC值为4.796.62毫克/  相似文献   

7.
<正>为检测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b、AVR-Pik和Avr Piz-t在不同地区、年份间流行菌株的分布情况与变异机制,了解其等位基因的致病表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植物抗性研究中心将2016年和2017年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335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并挑选不同带型和不同地区代表菌株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浓度来自70%甲醇溶液的麦冬块根提取物对2种产自日本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菌株MAFF305480和MAFF101002的菌丝生长及其接种诱发水稻幼苗稻瘟病发生的抑制效果进行评价。试验表明:含有麦冬块根提取物的原液1/10,1/20,1/40以及1/80浓度都能明显抑制稻瘟病菌小种菌株(MAFF305480和MAFF101002)菌丝生长, 抑制率均56.4%以上, 对接种诱发稻瘟病的水稻幼苗处理发现, 幼苗植株发病级数为明显下降, 抑制率均38.4%以上, 并且都随着处理浓度提高抑制效果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麦冬块根提取物中含有抑制稻瘟病菌生长的化学物质, 并且能直接抑制稻瘟病菌发生和生长。  相似文献   

9.
2007-2008年江苏省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致病性测定及Pot2-rep-PCR技术对2007、2008年采集自江苏省五大稻区的稻瘟病菌株进行多样性分析,这2年的菌株被划分为10个小种和14个系谱,其中ZG1为优势小种,JSL5为优势系谱,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稻瘟病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与1999 - 2002年的群体结构比较时发现,群体结构趋于简单;对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1996~1997年应用全国统一的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金沙县分离到的168个单孢有效菌株进行稻叶离体接种鉴定、鉴定出该县的稻瘟病菌有8个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生理小种有3个,分别为ZB13、ZB29和ZE3。应用病圃中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出抗穗瘟的材料44份。用生理小种ZB13接种金沙县水稻主栽品种的离体稻叶,结果全部品种都感病。目前筛选出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农药是三环唑、稻瘟灵和新克瘟散。  相似文献   

11.
3种植物提取物对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探讨黄连、甘草和肉桂提取物对稻瘟病菌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理,为开发新型稻瘟病菌抑制剂奠定基础。以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抑菌活性,室内常规分析方法观测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物质合成与代谢和超显微形态。结果表明,3种提取物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黄连、甘草、肉桂的半抑菌浓度依次为4.17 mg/mL、4.48 mg/mL和5.22 mg/mL;经3种提取物作用后,稻瘟病菌菌丝的丙二醛含量和外渗电导率升高、丙酮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菌丝出现畸形等生长异常现象。由此可见,3种提取物抑制稻瘟病菌效果突出,可破坏菌丝细胞膜和超显微形态,干扰物质合成与代谢,有望开发为稻瘟病菌抑制剂。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酵母中HOPS复合体参与囊泡融合及运输。本研究分别以酿酒酵母HOPS复合体各亚基氨基酸序列,通过BLASTp在稻瘟病菌数据库中搜索得到了6个酿酒酵母HOPS复合体各亚基的同源蛋白,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稻瘟病菌6个HOPS复合体亚基的同源蛋白的理化特性、蛋白质结构域和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基于稻瘟病菌98-06菌丝阶段和孢子侵染水稻CO39不同阶段转录组测序数据,分别选取稻瘟病菌内吞和外泌途径相关的基因,制作了表达模式图。此外,MoYpt7蛋白在其假定下游效应因子ΔMoVps41突变体中的定位研究表明MoVps41可能影响了液泡融合。  相似文献   

13.
在通常进行的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研究中,大多采用稻瘟病菌优势小种混合接种方法来测定品种的抗瘟性。由于同一小种不同菌株仍然存在很多不同的致病类型,因此“代表性菌株”的代表性是有局限的。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采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方法,直接用“大量的田间菌株”来进行品种抗瘟性鉴定。为了更有效、准确地为水稻抗病育种和抗瘟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江西省稻瘟病菌和水稻品种为材料,根据生物间遗传学的观点和基因对基因的假说,直接研究了寄主和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初步分析了采自黑龙江省稻田49个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这些菌株在0.68的相似水平上被划分为6个宗谱,宗谱G1和G3为优势宗谱,均含有17个菌株,各自占菌株总数的35.1%.在0.90相似水平上被划分为48个宗谱,显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人工接种结果表明多数稻瘟病菌株具有强或较强致病力,占69.23%.上述结果为了解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特征及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DSE真菌对马铃薯生长的促进作用,首先测试了前期获得的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CTW-9菌株在受紫外线、不同pH、碱性盐和热处理胁迫下的耐逆性,然后将菌株接种在马铃薯植株根部,测定接菌马铃薯植株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的营养生长和抗旱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CTW-9菌株的菌落和菌丝直径相比,受逆境胁迫菌株的菌落和菌丝直径虽然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菌丝的伸长受到明显抑制,菌丝隔间距缩短,但菌丝的加粗生长受抑制较弱,部分菌丝形成厚垣孢子状结构,总体上仍能正常生长;在接菌30d后的马铃薯植株根部观察到CTW-9菌株定殖并生长;不同干旱胁迫下,接菌马铃薯植株的株高、鲜重、干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相对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提高。综上可得,CTW-9菌株具有较强的抵御非生物胁迫的能力,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的抗旱能力,并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菌株的DNA指纹及其与小种致病性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朱衡  蒋琬如 《作物学报》1994,20(3):257-26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对培育抗稻瘟病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法利用一套鉴别品种区分小种既复杂又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日本稳定菌株北1的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了一套含重复顺序的克隆,2 个克隆被证实具有高度的多态性。用其中的POR6对17个稻瘟病菌株Southern分析,获得了可分辨和重复的基因组特异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7.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变异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在4种不同的温度下对31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及落叶型菌株V991进行PDA平面培养,81.3%的强致病力类型菌株表现为菌丝型,落叶型菌株均为菌丝型,80.00%的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为中间型,弱致病力类型菌株均为菌核型。20~25℃有利于病原菌产生菌核,30℃的较高温度明显抑制菌核的形成。各菌株在25℃条件下菌落生长最快,分生孢子产量和毒素产量最高;30℃的较高温度下,强致病力类型菌株的菌落直径、分生孢子产量和毒素产量均显著大于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类型,且落叶型菌株高于非落叶型菌株。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监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2008年来自江苏的37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监测。根据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多少,菌株可分为3种培养类型,其中菌核型占54.1%,菌丝型占24.3%,中间型占21.6%。菌核型上升成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且出现了初分离培养时,菌落特征为完全黑色微菌核的菌膜菌核型菌株。采用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PCR检测菌株的致病类型,结果落叶型菌株占83.8%,非落叶型菌株占16.2%,显示目前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以落叶型菌株为主,并且在每个植棉市都有分布。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致病力强的菌株占27.0%,中等的占40.5%,弱的占32.4%,并且在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群体中都存在致病力强、中、弱的菌株。  相似文献   

19.
正肟菌酯在我国水稻田登记应用已超过10年,为明确辽宁省稻瘟病菌对肟菌酯的敏感性,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8-2019年全省11个水稻产区分离的220株稻瘟病菌对肟菌酯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供试菌株的抗药性水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力基因分析与抗病育种策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黑龙江省稻瘟病危害程度加重,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解当地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其毒性基因的组成与分布,有针对性地利用抗性基因,选育抗病品种和使之合理布局,本文利用9个日本鉴别品种、7个中国鉴别品种、3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12个当地主栽品种,对2006年采自该省主要积温区不同水稻品种的173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鉴定出55个日本小种,优势小种为017、077、037、377和047,总频率为42.29%。鉴别力比较结果证实日本鉴别品种比中国鉴别品种更适合于当地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与小种分化研究。在12个主栽品种中,除龙粳14、龙盾104外,其他品种已经或正在丧失对稻瘟病的抗性。Pi9基因在所有积温区对稻瘟病菌株的抗谱都最广(平均94.80%),是当前黑龙江省水稻育种上极有价值的抗性基因;基因Piz-5(CA)、Piz-5(R)、Pita-2(R)、Pita-2(P)、Pi12(t)和Pi20(t)对供试菌株有高于70%的抗谱,也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黑龙江省当前抗稻瘟病育种的策略应该是,在利用抗源龙粳14、龙盾104和Pi9的基础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聚合一至多个广谱抗性基因;同时加强对稻瘟病菌种群的监测和新抗源的发掘,有针对性地向主栽品种导入新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