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方差/均值的t检验法以及负二项式分布指数K、聚块性指数,IP、丛生指标IMorisitar指数对九连山保护区米槠群落的主要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重要值排在前17位的种群中,8种为聚集分布,9种为随机分布;该群落中,竞争力较强的种群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竞争力较弱的种群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种群的不同径级分布格局是,随着径级的增加,先表现为聚集程度的增加,当种群的径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又表现为聚集程度的减小;优势灌木的分布格局是,除狗骨柴与山血丹外,树参、草珊瑚、黄楠、鼠刺等4种优势灌木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各优势种群的格局规模都表现为多种格局规模分布。  相似文献   

2.
采用网格调查法,分析了长潭自然保护区次生针阔混交群落优势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6600 m2的次生针阔混交群落共计6081 株活立木,隶属于135种乔木树种,其中以杉木、马尾松、木荷 、千年桐、山乌桕、毛竹、黄樟 、黧蒴、青皮竹、枫香 、罗浮柿、石栎等12种为优势树种。(2)径级结构分析发现,木荷、枫香、千年桐、黄樟、藜蒴、罗浮柿和石栎等径级分布呈“L”增长型种群,杉木和马尾松因受人为种植和采伐影响Ⅰ、Ⅱ、Ⅲ级数量丰富,Ⅳ级数量迅速减少,而毛竹和青皮竹则受人为挖取竹笋的影响,Ⅰ级数量较Ⅱ、Ⅲ级低。(3)除山乌桕Ⅳ级为随机分布,其他11种优势种均为群集分布,群集程度随径级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反映了人为干扰成为影响长潭自然保护区次生针阔混交群落优势种群结构特征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滇东北珙桐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滇东北9个样地总面积4500m^2珙桐群落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该地区珙桐群落的物种构成、区系成分、结构特征、群落相似性及珙桐更新状况.结果表明:①该地区珙桐群落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共有蕨类植物7科10属16种,被子植物63科110属171种,且古老性、特有性强;②群落被子植物的区系构成中以温带分布型属为主,约占57.27%,缺乏温带亚洲分布,中亚分布和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3种类型;③与四川省都江堰、卧龙和甘肃省文县等地珙桐群落植物区系构成基本相似,但温带成分略为减少,热带成分相对较多;④群落垂直结构明显,珙桐与各散生竹类构成独特的乔、竹、草结构,依群落中灌木层优势竹种不同而划分为3个群丛;⑤珙桐径级分布呈现出稳定增长的金字塔型,表明该地区珙桐种群能保持较长时期稳定,但珙桐更新种群以萌枝为主,极少见实生苗,表现出种群衰退迹象,而且群落更新层中有大量其他树种幼苗,若珙桐遭到破坏,它们将有可能取代珙桐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分析了长潭自然保护区次生针阔混交群落优势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6600 m^2的次生针阔混交群落共计6 081株活立木,隶属于135种乔木树种,其中以杉木、马尾松、木荷、千年桐、山乌桕、毛竹、黄樟、藜蒴、青皮竹、枫香、罗浮柿、石栎等12种为优势树种。(2)12种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呈3种类型。木荷、枫香、千年桐、黄樟、藜蒴、罗浮柿和石栎等径级分布呈"L"增长型种群;杉木和马尾松因受人为种植和采伐影响,Ⅰ、Ⅱ、Ⅲ级数量丰富,Ⅳ级数量迅速减少;而毛竹和青皮竹则受人为挖取竹笋的影响,Ⅰ级数量较少。(3)除山乌桕Ⅳ级为随机分布外,其他11种优势种均为群集分布,群集程度随径级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反映了人为干扰成为影响长潭自然保护区次生针阔混交群落优势种群结构特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利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恩施桢楠林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恩施桢楠林群落物种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97科229属332种,含有单种植物的属较多,优势科主要有蔷薇科、禾本科、豆科、百合科.乔木层(DBH≥2.5 cm)优势树种明显,从个体数、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分析来看,桢楠(Phoebe zhennan)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群落区系类型以热带成分较多,93属是热带分布,90属是温带分布.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的径级分布呈峰型,表明群落正常生长;从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来看,桢楠、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群均为增长型或稳定型种群,群落更新良好,正渐趋稳定.灌木层植物种类最丰富,草本层次之,物种多样性大小顺序依次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6.
辽西北半干旱风沙区疏林地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北半干旱风沙区属森林草原过渡带,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系统脆弱区,为揭示该区域疏林地木本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木本植物共有19种,其中乔木12种,灌木6种,藤本1种,隶属于14科18属;植物组成上属于温带植物区系,并混有亚热带成分;加杨、野生山里红和家榆是该群落的优势种,但郁闭度小;优势树种中加杨和家榆的径级结构分别近似于正态分布和双峰分布,高度结构呈偏正态分布(如野生山里红)或正态分布(如家榆);群落及各优势种均为聚集分布,物种类型较为单一,且分布不均匀,多样性小。  相似文献   

7.
应用传统林分结构因子配合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和开敞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川西山地退化风景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林分结构较为简单,林分乔木层由7个树种组成,树种密度分布差异较大,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林分垂直结构特征明显,可分为3个林层,呈现出典型的复层林结构特征;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46,以中强度混交单元为主,所占比例达61%;平均角尺度为0.483,属于随机分布状态;林木的胸径大小比数为0.286,有接近30%的林木处于优势状态;林分平均敞开度为0.309,林木生长空间基本充足.岷江冷杉种群优势度明显,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他5个树种由于株数较少,且径级分布不连续,自然更新较困难,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化,将死亡,因此必须切实采取保护措施,保证其顺利生长,以保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粤北车八岭2008年受冰灾破坏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 hm2固定样地开展连续3 a(2008~2010年)的乔木群落调查,研究冰灾对亚热带森林更新演替的影响。结果发现:(1)样地优势乔木树种受灾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栲树鸭公树米槠石栎木荷栓叶安息香微毛山矾华南桂香楠尾尖叶柃;2)冰灾后3 a冠层乔木群落总个体数先增加后减少,其变动主要来源于乔木幼树,但区系成分和多样性变化不大;3)乔木径级越小其个体数越多、年间变化越大,乔木从小径级到大径级的成长过程中死亡率的总体趋势在下降;4)样地中整个乔木群落是呈聚集分布的,乔木从小树到大树是从聚集分布到随机分布再到均匀分布的变化过程,并且2009和2010年的乔木群落分布格局更相近。  相似文献   

9.
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对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内9个主要森林类型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9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明显,从主要乔木树种的空间聚集分布上可以看出,不同物种对生境具有不同的要求,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紧密关联,以典型森林群落类型的垂直分布结构规律性突出。  相似文献   

10.
以鄂西南鹤峰县鹅掌楸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分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和林分非空间结构 (径级结构、树高结构、重要值)的研究与分析,直观地反映其林分结构的特征,查清该区鹅掌楸种群的发展现状,为鹅掌楸 天然林的合理保护与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在鹅掌楸天然林集中生长的代表性地段建立 17个 20mx20m调查样地,进行 每木定位与检尺调查,应用 Excel2019、Winkelmas2.0软件对样地调查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鹅掌楸 天然林中共 73个树种,鹅掌楸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生长处优势地位( =0.17),种群整体呈轻微聚集分布(为 0.56),同 时该种群在林分中呈现极强度混交状态( =0.85):种群整体径级、树高分布都呈右偏正态分布,小径级林木株数很少, 种群整体呈现稳定型一衰退型 。FSI均值为 0.82,FSD 均值为 0.30,林分空间结构为接近于理想状态(41.18%)或达 到理想状态(58.82%)。鹅掌楸天然林处于演替后期,林分结构整体上较为理想,可对处于聚集分布的林木进行适当调整, 辅以 一定人为促进更新的措施,促使鹅掌楸林分结构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镶黄旗黄花山天然杜松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黄花山天然杜松林内,设置4个有代表性的标准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得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天然杜松林群落结构及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天然杜松林群落内,杜松地径较小,个体高峰值分布范围较为集中,径级结构变化明显;旱榆多以幼苗的形式存在,地径范围在2.5cm以下。群落存在明显的径阶缺陷,属于不稳定型。2)乔木层高度级较低,而灌木层高度级较好。3)乔木层杜松种群主要以聚集分布格局为主,伴有均匀分布格局,旱榆种群则为聚集分布格局;灌木层优势种群小叶鼠李和土庄绣线菊的空间分布格局都为聚集分布。群落处于不稳定的恢复发展阶段,人为和自然干扰以及种群生物学特性共同造成这种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依据8块样地的调查材料,对馨香木兰所处的圆果化香树林、青冈林、西畴润楠林3种群落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H′)、优势度(D)、群落均匀度(J)以及物种丰富度(S)等指标进行了计测,据此分析了其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类型、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以及生境特点,从而获得了该3种群落类型中馨香木兰的种群结构特征,指出现存的馨香木兰为增长型种群,但它的大部分植株尚处于幼苗、幼树阶段,自我更新困难.  相似文献   

13.
以安溪云中山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并设置样地,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并按照物种高度和生长型对研究区群落的水平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16个树种种群呈现均匀分布,占总种数的41. 03%; 22个树种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占总种数的56. 41%; 1个树种种群的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而群落总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均匀分布与随机分布之间,但更趋于随机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天然林群落虽还未达到顶级群落,但已经趋于顶级群落,且处于较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乔木、灌木树木群落的组成、分布和结构特征。通过对20个样方727株树种调查,结果表明,龙沙公园内共有树木11科18属25种。乔木胸径大多集中在8~24 cm,约占调查乔木总量的80%;冠幅小于0.5 m的占40%以上,其他冠幅分布比较均匀;各树种重要值比较均衡,由于气候、地域原因和人为干扰,种群丰富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三都县瑶人山南酸枣天然混交林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都县瑶人山南酸枣群落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定量计测了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群落特征指标。结果表明,南酸枣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丰富,南酸枣在群落中处于优势种地位,但因南酸枣缺乏更新层,在自然种群中,属于一种衰退种,整个群落将逐渐演替为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6.
广东南昆山华东润楠群落及优势种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南昆山华东润楠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华东润楠群落以樟科、壳斗科和山龙眼科等热带亚热带植物类群为优势。华东润楠是群落的优势种群,该种群具有较丰富的幼苗和Ⅵ级立木,但缺乏Ⅲ级至V级中龄级立木,种群结构不稳定。幼龄期个体呈聚集分布,林冠层个体趋于随机分布,表明该种群在群落中已呈现衰退趋势。随着群落的进展演替,华东润楠种群的优势将被其它中生性树种所代替。  相似文献   

17.
对分布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望天树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了望天树的主要群落结构种类,从乔木层次分布、树干径级分布、更新状况几方面入手,对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各群落结构情况及径级分布情况,分析了各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4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明确乔木层径级分布和物种类型,揭示种群特征和种间关联性,分析孔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评价植物群落恢复现状和演替动态。结果表明:1)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为黄连木群落显著高于侧柏群落(P<0.05),与麻栎群落无显著差异,其草本层间各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2)乔木扩展种7种、隐退种16种、稳定侵入种2种和随机侵入种3种,侧柏种群明显缺乏Ⅰ级幼苗和Ⅱ级幼树,麻栎种群极度缺乏Ⅱ级幼树;3)造成当前孔林植被现状的主要因素是灌草收割试验,重要原因是景观破碎化、面积效应和环境非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四川省彭州市天台山林场天然林野外调查的21个样地资料,对四川盆地西缘山地退化天然林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退化天然林物种组成主要由48科,76属,90种组成。乔木树种重要值IV5的有7个种群,分别为红桦、房县槭、褐毛溲疏、大叶椴、大叶腊莲绣球、多脉榆、尾叶樱,这7种乔木树种组成退化天然林乔木树种优势种群。优势种群径级结构分析,房县槭、褐毛溲疏、大叶腊莲绣球、多脉榆,更新状况较好,属增长性种群;红桦更新状况较差,属于衰退型种群,大叶椴、尾叶樱,属于稳定性群落。  相似文献   

20.
选取帽儿山地区阔叶红松林、红松人工林和水曲柳天然次生林3种典型群落,基于方差均值比、L函数和角尺度方法比较研究各群落乔灌层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帽儿山典型森林群落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阔叶红松林乔木优势种呈随机分布或不显著聚集分布;红松人工林中红松呈随机分布;水曲柳次生林乔木优势种主要呈随机分布。各群落灌木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帽儿山典型森林群落中各乔木优势种间主要呈空间正关联或无空间关联,红松与阔叶树小尺度无关联,大尺度正关联,阔叶树种间主要呈正关联。红松人工林与水曲柳天然次生林乔木优势种间均呈正关联。帽儿山典型森林群落优势种空间关系良好,空间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