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次数、施肥量和立竹密度对博爱县斑竹笋产量、竹笋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斑竹发笋指标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以施肥量为主导因子,其次是灌溉次数,立竹密度影响最小;不同因素对发笋指标影响程度不一样,施肥量对各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灌溉次数对发笋数量影响显著,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立竹密度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发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施肥量>灌溉次数>立竹密度;3个因素对提高斑竹笋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灰分含量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斑竹笋品质。获得最多发笋数量、鲜笋产量的处理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3 00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提高斑竹竹笋品质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5次/年;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5 000~7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  相似文献   

2.
密度调控对于维持林木养分平衡和提高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6月到2019年10月,以四川盆地南缘古蔺县刺竹子(Chimonobambusa pachystachys)纯林为对象,研究了5种密度调控(CK:10万株·hm-2;D1:4万株·hm-2;D2:5万株·hm-2;D3:6万株·hm-2;D4:7万株·hm-2)下刺竹子叶片氮、磷养分特征和竹笋产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处理下刺竹子叶片氮磷比均大于16,表明刺竹子生长易受到磷限制。D1和D2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氮含量;D3和D4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磷含量,显著降低了叶片氮磷比,缓解了磷限制。D3处理显著提高了刺竹子笋产量,增幅为21.60%,笋产量为3 690.05 kg·hm-2·a-1。刺竹子笋产量与叶片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研究区刺竹子生长易受到磷素限制,可对竹林适当施磷肥;密度调控显著改变了刺竹子叶片氮、磷养分特征,将研究区立竹密度保留在6万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优化杉木栽培措施,实现杉木林可持续经营。【方法】本试验以3、6、9年生红心杉幼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 667、2 501、3 333株·hm-2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了6和9生林分生长,整体上随着林龄增加,林分密度越大,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下降幅度越大。其中,与1 667株·hm-2林分相比,3 333株·hm-2林分各生长指标下降了22.0%~65.3%。相较1 667和2 501株·hm-2林分,9年生3 333株·hm-2林分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土壤中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减少。此外,相较氮素,土壤中磷钾含量随着林龄增加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供试3种造林密度中,以1 667株·hm-2造林密度林分生长及土壤性状均表现最佳,为进一步提升林地生产力,实现地力维持,应注重磷钾肥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促进油松人工林生长的最佳保留密度,以3年生油松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密度处理,测定不同密度设计下油松人工幼龄林的生长情况和土壤性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设计下,油松人工幼龄林的生长情况有显著差异,在密度为1 200株·hm-2时,油松人工幼龄林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指标最佳,其次分别是1 000和1 400株·hm-2。(2)不同密度设计下,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含水量等土壤养分指标中,1 200和1 400株·hm-2比较差异不明显,而1 000株·hm-2各项指标较低;速效钾、有效磷在1 200株·hm-2密度设计下更高,1 400株·hm-2次之,1 000株·hm-2最低,差异显著。因此,油松人工幼龄林密度设计在1 200株·hm-2时,其生长情况最为理想,土壤性状也比较好,适宜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幼龄林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5.
2020年,以浙江省景宁草鱼塘林场营造的珍贵树种混交林分中10~12年生的红豆树和小叶青冈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不同林分密度(800、1600、2500、3300株·hm-2)下叶片的形态变化、比叶重和生理变化等。结果表明:红豆树叶片性状在低于2500株·hm-2的密度条件下,变化不显著;而在密度3300株·hm-2条件下,叶片的面积、重量、厚度均变小,显著阻碍生长;小叶青冈叶片性状与伴生树种季节性变换相适应,整体受林分密度影响不显著。不同密度条件下红豆树与小叶青冈幼树叶片生理生化指标表现存在差异,适宜在1600~2500株·hm-2林分密度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6.
基于当阳市第四次(2009年)和第五次(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森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森林碳储量;按照IPCC(2006年)提供的库-差别方法,对当阳市2009~2019年10 a期间森林碳汇量进行了估算,采用均值法(市场价值法和造林成本法平均值),评价了当阳市森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9年当阳市森林碳储量分别为98.20×104tC和147.42×104tC;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4.27 tC·hm-2和22.23 tC·hm-2(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包括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2009~2019年10 a期间当阳市森林碳汇量为180.47×104 tCO2(49.22×104 tC),单位面积年碳汇量为2.93 tCO2·hm-2·a-1(0.8tC·hm-2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块云冷杉林样地(50 m×50 m)进行调查,统计了天然更新树种和株数,并分析了平均胸径和林分密度对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云冷杉林更新树种19种,更新株数2 650株·hm-2。其中4种槭树种类更新数量最多,占更新总量的81.2%;紫椴和春榆次之,分别占更新总量的7.4%和3.1%。不同径级和密度级对云冷杉林天然更新影响较大,其中第Ⅳ径级(>20~24 cm)和第Ⅱ密度级(>400~800株·hm-2)林分更新株数最多,分别为3 098株·hm-2和3 445株·hm-2。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了解不同宽度和密度人工林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效果,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减缓太湖农业面源污染,以流域6块大小为20 m×40 m的中山杉与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宽度(15、30和40 m)和不同林分密度(400、1 000和1 600株·hm-2)的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与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的人工林河岸缓冲带具有不同的优化宽度,15 m宽的中山杉林缓冲带和30 m宽的杨树林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留磷的要求。(2)不同林分密度中山杉林缓冲带对总磷和可溶性磷的平均截留率分别表现为:1 000株·hm-2>400株·hm-2>1 600株·hm-2和1 600株·hm-2>1 000株·hm-2>400株·hm-2;林分密度为400株·hm-2的杨树林缓冲带对总磷平均截留率最高,为87.97%;林分密度为1 600株·hm-2  相似文献   

9.
为给晋北半干旱区樟子松人工林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在朔州市怀仁县、大同市云州区选取不同树龄(24~25、32、38a)及不同密度(1 000、1 666、2 500株·hm-2)代表性樟子松人工林地,采取常规方法采集土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对0~80cm 层土壤容重、含水量、持水量等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为,较低林龄(24~25a)土壤容重最低,土壤孔隙度及持水性能最好;较低林分密度(1 000株·hm-2)含水量最高且深层土壤孔隙度及持水性能较高,但林分密度1 666株·hm-2的表层土壤孔隙度及持水性能较高;土壤孔隙度及持水性能0~10cm 层最高,60~80、40~60cm层次之,10~20、20~40cm 最低,林分经营适宜密度为1 000~1 666株·h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5个月生4种不同炼苗密度的尾巨桉优良无性系 DH32-29幼苗树高、地径及各器官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种不同炼苗密度间苗高无显著差异;而地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并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炼苗密度单株间及各器官生物量均差异显著,单株生物量、叶片、茎干与根系的生物量均随炼苗密度增加而降低;考虑到空间利用率、通风保水性及疾病易感程度综合分析,炼苗密度以45株·盘-1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量化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次生林各植物层(乔木层、林下植物层(草本和灌丛)、枯落物层)生物量随郁闭度及林分密度的变化,确定能使各层生物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最佳林分结构,以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方法]基于野外调查样地数据,利用上外包线分析法确定辽东栎林各层生物量对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响应规律,并经综合权衡后确定最佳郁闭度范围。[结果]随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增加,乔木层生物量先快速增加,在郁闭度0.75和密度1 050株·hm-2时分别达到292.3和296.9 t·hm-2,分别为其外包线最大值的80%和82%,之后增速变缓;林下植物层生物量先缓慢下降,在郁闭度0.75和密度1 150株·hm-2时分别达到9.08和9.17 t·hm-2,分别为其外包线最大值的89%和86%,之后快速减小;枯落物层生物量先逐渐增加,在郁闭度0.75时达到33.34 t·hm-2,为外包线最大值的97%。综合分析各层生物量随郁闭度的变化表明,需维持林冠郁闭度在0.75~0.79左右,才能使林分各层...  相似文献   

12.
高山松(Pinus densata)林是我国西南山区特有的森林类型,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碳库,具有较高的生态保育价值。目前关于高山松林群落类型与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等的研究比较零散,无法为高山松林的科学保护与管理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基于系统查阅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对高山松林群落类型与结构特征、生物量与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1)高山松林已知的群落类型包括6个群系9个群丛组6个群丛;(2)成熟林群落生物量为81.24~318.79 t·hm-2,其中乔木层为79.39~311.53 t·hm-2,乔木层碳密度为49.543~103.24 t·hm-2,年生产力为5.48~18.07 t·hm-2·a-1,其中乔木层为4.29~14.23 t·hm-2·a-1;(3)林冠截留率为24.32%~28.87%,苔藓层、凋落物层和土壤(0~30 cm)最大持水量分别为8.69 t·hm-2、117.27...  相似文献   

13.
通过雷竹笋产量与立竹密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雷竹林立竹密度在 1.2~ 1.5万株 /hm2 ,平均单株笋重、雷竹笋产量随立竹密度增加而增加 ;平均每株母竹发笋数随立竹密度增加而下降 ;立竹密度超过 1.5万株 /hm2 时 ,以上 3项指标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木荷人工林造林密度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林分密度下木荷人工林的生长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7年生时,造林密度对木荷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其保存率和蓄积量有较大影响,以初植密度3 330株·hm-2和1 995株·hm-2为最好,其保存率分别为89.4%和88.0%,蓄积量分别为8.99和5.62 m^3·hm-2。  相似文献   

15.
2016年10月对永安国有林场30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按照3种保留密度(A450、B600、C750株·hm-2)进行择伐,2017年2月在A、B、C 3种保留密度林下分别套种825、675、525株·hm-2红锥,2021年12月对形成的异龄复层林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套种后5 a,杉木和红锥生长量均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处理组合间杉木、红锥树高、胸径、材积和蓄积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杉木保留450株·hm-2套种红锥825株·hm-2形成的异龄复层林的生长效果最优,林分总蓄积量达445.08 m3·hm-2,其中35年生的杉木平均树高27.20 m、胸径31.77 cm、单株材积0.9398 m3,分别比对照提高13.66%、17.15%、51.13%。6年生红锥的平均树高7.08 m、胸径6.26 cm、冠幅3.52 m、材积0.0123 m3,达到红锥适宜区生长量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培育杉木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7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造林密度对樟树幼林林分生长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樟树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呈现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最大;2)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的影响较小,枝下高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高,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时林分枝下高最高;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林分蓄积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时林分蓄积量达到最大值;4)各密度条件下林分胸径生长过程相似,但胸径生长旺盛期的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胸径生长旺盛期持续时间最长;5)不同密度林分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林分单株材积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少;6)综合考虑,樟树人工林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合理造林密度范围为1 111~1 667株·hm-2。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苗木内的分配规律,提高毛白杨造林效果,以毛白杨新品种‘北林雄株1号’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高(50 000株/hm2,A1)、中(41 667株/hm2,A2)和低(31 250株/hm2,A3)3种育苗密度和3种行距配置(行状配置B1:行距0.8 m+0.8 m、带状配置B2:窄行距0.6 m+宽行距1.0m和带状配置B3:窄行距0.4 m+宽行距1.2 m),分析育苗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毛白杨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密度带状配置1(A3B2)和低密度带状配置2(A3B3)条件下,苗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理想,A3B2的茎、根非结构性碳...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舒兰市人工造林的蒙古栎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对照(CK,0 kg·hm-2·a-1),低氮(LN,50 kg·hm-2·a-1)和高氮(HN,100 kg·hm-2·a-1) 3种氮浓度处理,模拟自然氮沉降,揭示蒙古栎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特性随氮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蒙古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随着氮浓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LN处理下,蒙古栎幼苗的苗高和地径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8.68%和23.34%,叶绿素相对含量较CK升高了13.17%。在HN处理下,蒙古栎幼苗叶片的气孔导度(Gs)较LN处理下降了37.81%,最大羧化速率与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较CK及LN处理均显著下降(P<0.05)。说明LN处理提升了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Pn,从而促进了幼苗的生长,提高了幼苗的光合生产力(G);而HN处理则引起Gs的下降,削弱光系统电子传递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云南省维西县第三次(2006年)和第四次(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对乔木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运用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法,估算了乔木林碳储量;按照储量变化,对维西县2006到2016年10 a期间乔木林林碳汇量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碳税率法、造林成本法、碳市场CEA价格法,分别估算了维西县乔木林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2006年和2016年维西县森林碳储量分别为2.174 89×104Gg C(1Gg=109g)和2.323 2×104Gg C,蓄积量分别为4.582 69×107m3和4.851 03×107m3,平均碳密度分别为66.49 Mg C·hm-2(1Mg=106g)和70.87 Mg C·hm-2(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包括枯死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10 a期间碳密度净增4.38 Mg C·hm...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洞庭湖区杨树不同更新模式的可行性,对XL-90杨萌芽更新造林与插干造林的林分生长及经济效益进行对比研究。萌芽更新造林每个伐桩保留2个萌条,成林后实际密度1 170株·hm-2;插干造林株行距为4 m×3 m,平均株数840株·hm-2。结果表明,更新造林4 a,萌芽更新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位蓄积依次为17.47 cm、14.62 m、0.143 5 m3和167.93 m3·hm-2,分别比插干造林高6%、2%、14%和59%,单位面积利润高达26 890元·hm-2,是插干造林的3倍。综上所述,XL-90杨在洞庭湖区适宜短轮伐期萌芽更新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