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原鸡与白鹇的活动节律和种间关系,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糯扎渡保护区安装触发式红外相机共40台,对两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原鸡(Gallus gallu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进行一年的连续监测。经统计,40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2283个工作日,拍到白鹇独立有效照片93张,统计到白鹇122只/次,雌雄比为1:1.65;拍摄到原鸡独立有效照片43张,雌雄比为1:2.59。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均为日间活动,其中原鸡的活动时间为6:00~20: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上午7:00~8:00,11:00~13:00和下午14:00~19:00;白鹇的活动时间为6:00~20: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上午8:00~10:00,下午14:00~15:00和16:00~19:00,原鸡与白鹇都出现3个活动高峰。原鸡在3~5月活动强度较大,白鹇在1~5月份活动强度较大,其余时间活动较少。原鸡和白鹇种间联结性不强,遇见率低。虽然原鸡和白鹇在日活动节律和月活动节律相似,但通过错峰活动以减少直接的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浙江省建德市境内白鹇(Muntiacus reevesi)的分布及活动节律,于2022年1-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布设102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调查了36720相机日。结果表明:白鹇倾向于在常绿阔叶林中活动(相对丰富度指数为3.44%),在海拔200~299 m的区域活动更频繁(相对丰富度指数为2.56%),以航头镇的活动强度最大(相对丰富度指数为8.33%);白鹇种群日活动模式为三峰型,活动高峰分别为6:00、11:00和17:00;全年当中以3-4月份和11月份活动较为频繁。研究结果可为白鹇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2020年—2022年,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白鹇的活动节律进行监测分析,将49台红外相机布设在23个1km×1km网格中,海拔为216m~706m,共获得白鹇独立有效照片3439张。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高峰在10:00~12:00间,呈单峰型,为明显昼行性鸟类。2月份与11月份为白鹇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海拔300m~400m为白鹇记录最多的区域。此次监测能有效反映白鹇在保护区的生存现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监测和有效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水的供给影响动物的多样性和行为,但在城市绿地规划中较少考虑水源对动物的影响。为了解城市绿地中水源对动物多样性和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在大理大学古城校区非建筑区水源附近、建筑区水源附近和无水源的非建筑区区域分别安装2台、2台和3台触发式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并分析物种多样性、雨旱季间活动节律和物种间活动节律的异同。结果:1)本次共调查到58种鸟类,6种哺乳动物,建筑区和非建筑区水源区域的拍摄率和鸟类多样性均高于非水源区;在非建筑区水源地和非水源地的兽类多样性均高于建筑区水源区。2)相对丰富度较高的6种鸟兽有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黑胸鸫(Turdus dissimilis),核密度估计分析显示所有物种旱季的活动高峰都早于雨季,其中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在雨季和旱季没有显著差异,其它的动物类群雨旱季日活动节律均呈现显著差异。3)北树鼩...  相似文献   

5.
红外相机技术相对传统方法在调查大中型兽类与地栖型鸟类的物种组成及其活动节律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为探究这类动物在康禾保护区的组成等特征,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9 月,通过 30 台红外相机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拍摄到独立照片 2 233 张,鉴定出野生动物 32 种,其中,大中型兽类 3 目 6 科 8 种,鸟类 7 目 14 科 24 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斑林狸 (Prionodon paricolor)、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翅鸦鹃 (Centropus sinensis)、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 (Pitta nympha);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白鹇 (121.58);白鹇、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和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ra)均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此外,鸟兽物种数现一定的海拔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6.
1992年11月和1993年10月,在江西大岗山年珠实验林场分析了3只白颈长尾雉和5只白鹇嗉囔和胃内的食物组成。植物性食物共17科25种,包括果实、种子和叶片、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各4种),其次是禾本科(3种),植物性食物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白颈长尾雉的重要食物种类有:苦槠和青冈的种子,竹根七的叶片及节肢动物;白鹇的重要食物种类有:苦槠和樟树的种子,毛药红淡、山黄皮、软条七蔷薇、Ji木的种子和果  相似文献   

7.
为给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制定更科学、合理、经济的动物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利用网格化监测方法布设的100多台红外相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的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小麂和毛冠鹿日活动节律及两者之间的共存关系。结果显示:小麂和毛冠鹿在日活动中呈现出一定的晨昏活动特征,正午时段小麂有一个活动高峰期,而毛冠鹿选择了躲避较高的温度;小麂和毛冠鹿核密度曲线重叠系数为0.891,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显著(P<0.01),二者出现了显著分化,即同一区域内因需求相似而选择了一定程度的避让,以实现彼此共存。  相似文献   

8.
以杂交新美柳(Salix matsudana×alba)为研究材料,利用Logistic方程对其1年生幼苗的地径、苗高和生物量(鲜重和干重)的年生长节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显著,相关系数都在0.90以上。并以此将杂交新美柳幼苗生长过程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在速生期内的各生长量占总生长量60%左右。各生长性状的生长节律不尽相同,表现为生物量(鲜重和干重)的快速增长点和快速增长期起始日期较地径和苗高晚且速生期持续时间短,干重比鲜重快速增长晚且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1)监测到的5种雉类(白颈长尾、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灰胸竹鸡、勺鸡)均为昼行性,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活动高峰集中在清晨和黄昏时段;2)只有红腹角雉的日活动节律与其他雉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红腹锦鸡和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受海拔变化的影响;4)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季节性变化中,仅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显著差异;5)在有明显雌雄异色的雉类中,雌雄个体在繁殖期的日活动重叠程度都高于非繁殖期,且日活动节律更为相似。【结论】通过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其日活动节律特征和差异是在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繁殖时间和繁殖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利用艾虎(Mustila eversmanni)气味作为捕食风险源,于1997年4月至12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学实验室,研究其对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社会行为、觅食、繁殖和性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暴露于艾虎气味中时,根田鼠产生繁殖迟滞,且交配行为的频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雌体亲密行为和两性一般动作的累积时间显著增加(P<0.01)。两性一般动作(P<0.01)、探究活动(雌体:P<0.05;雄体:P <0.01)和自我修饰(P <0.01)的频次显著降低。同时,根田鼠能量的摄入(P<0.05)和体重(P<0.01)都显著降低。雌体的卵巢指数和胎仔重量也显著降低(P<0.01),雄体的附睾精子数则极显著降低(P<0.01)。艾虎气味条件下,根田鼠雌体的血清孕酮显著增加(P<0.01)。  相似文献   

11.
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和全事件抽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的昼间(自早09:00至下午04:00)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获得以下结论:首先,羚牛的夏季白昼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及其他活动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依次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其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最后,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对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发现,同一群羚牛的个体活动有不完全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湖南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白鹇不同季节的栖息地选择特征,分析其栖息地选择的季节性差异,探讨白鹇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栖息地的需求及成因,丰富对栖息地选择的认识,为白鹇种群的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基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实地调查,采用比较实际利用和可获得生境样方法,共测定105个利用样方和91个对照样方的21个生境参数,通过Vanderlooeg和Scavia选择指数、资源选择函数、逐步判别分析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坡度选择上,白鹇对15°~30°和30°~45°的生境都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在坡位方面,春夏秋三季几乎随机选择,只有冬季偏好下坡位;在海拔方面,白鹇夏季喜欢在较高海拔处活动,而冬季倾向在较低海拔处活动。春季主要影响因素为草本高度、落果丰富度和无脊椎动物丰度,正确预测率为88.5%;夏季主要影响因素为乔木层郁闭度、无脊椎动物丰度和可取食植物丰度,正确预测率为92.5%;秋季主要影响因素为落果丰富度和无脊椎动物丰度,正确预测率为93.8%;冬季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灌木盖度、落果丰富度、可取食植物丰度和裸地面积比,正确判别率为100%。【结论】白鹇春季栖息地选择主要受食物来源、繁殖期生境需求、降水影响;夏季主要影响因素为育雏期生境需求和食物来源;秋季主要受食物来源和隐蔽性影响;冬季主要受上层植被隐蔽性和食物可获得性影响。决定白鹇四季生境选择差异性的原因,主要为安全因素和食物因素。植被的郁闭度、草本盖度、取食条件等的季节变化,影响白鹇对植被类型、乔木高度、食物种类等的选取,从而使白鹇的栖息地选择发生季节变化。建议参照不同季节的生境要求,对白鹇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北方桑天牛雌虫经初期交尾,可终生产孵化卵,具有单雌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幼虫存在夏季间歇活动期和日活动节律。据此确定了最佳用药时期。居民区自然种群趋势指数(1)比林地高3.74倍;计算出了平均世代长;确定了幼虫聚集分布的空间格局等。  相似文献   

14.
在广东省八一林场试验点,对来自全国11个种子园组的110个杉木优良家系的苗高生长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园组间,7月初以前存在显著差异,以后差异不显著;家系间从6月1日起始终存在极显著差异;与对照比较,91.82%的家系优于对照,经LSD法检验,有39.02%和26.33%的家系分别达较显著和显著水平;9.09%达极显著水平;1年生苗高生长在生长的前期与后期,存在极显著相关性,10月中下旬起,秩次相关系数高且趋于稳定,达0.862~0.91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2700 m、2800 m与2900 m)团竹分株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克隆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分株及构件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地下茎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差异,其他构件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差异;秆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值中最大,为38%;(2)地上构件形态特征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显著;地下构件中根的数量、地下茎基茎、地下茎长度和分蘖强度都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海拔2800 m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宜选择海拔2800 m地带的团竹苗用于人工种植。团竹在不同海拔环境中具有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的可塑性,有利于其种群对水分、光资源等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杉木不同造林密度试验林连续三年观测分析结果可知,密度与生长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但对生长节律没有影响。杉木年生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影响高生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降雨量,其次是气温;影响径生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平均气温,其次是降雨量。采用数量化理论(I)建立了杉木树高和胸径旬生长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对定植在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苗圃(南京)内的美国栎属3个树种,19个种源、家系(包括柳叶栎9个种源、家系,北方红栎6个家系,红栎4个种源)的2年生幼树进行了年高生长节律和物候期(包括展叶期、叶变色期和落叶期)的定期观测(分别每3~15d观测1次)。结果表明:(1)3个树种在南京年高生长节律差异显著。柳叶栎在生长期内抽梢次数较多,在5次以上,基本呈连续生长趋势。生长节律呈快(5月)-慢(6月)-最快  相似文献   

18.
热带树种山白兰人工幼林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白兰林生长规律研究的结果为:(1)季季性生长节律,一年分为3个生长期,即滞生期,生量较小或停缓;生长期(4-10月),生长迅速,高峰期出现在速生期中的6-8月,树高生长出现两次高峰(多为6月和8月),高峰期月生长量平均达20cm,胞径生长出现一次高峰,戋一般在5-8月,峰期生长量达0.11cm。(2)水热条件对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的相关关系均达显著程度,月平均温度对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影响较月降水量为  相似文献   

19.
开展不同种源银杏同质园试验,揭示环境对不同种源银杏的影响,为选育药用价值高的银杏种源和品种提供依据。收集了川内4个不同种源的银杏种子,经同质园栽培后,对其幼苗生长和叶片药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各种源间种子横径、纵径和百粒重均极显著差异(P<0.01),且均开江最大;(2)各种源间苗高、单株叶数、单叶重和单株叶重均极显著差异(P<0.01),冠幅显著差异(P=0.02)。其中苗高、单株叶数、单株叶重、冠幅均开江最大,单叶重泸定最大;(3)各种源间叶片萜类内酯、白果内酯含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黄酮、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含量均显著差异(P=0.02,P=0.03,P=0.01)。其中黄酮含量苍溪最高,萜类内酯、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均泸定最高;(4)苗高与单株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2);萜类内酯与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B含量(r=0.928和0.96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种源的银杏同质园栽培结果表明,由于亲代长期受种源地环境的影响,子代幼苗的生长以及药用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06:50—09:10, 14:50—19:50;夏季:06:50—08:00,14:50—20:10;秋季:07:10—10:00, 15:30—19:00;冬季: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