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选择甘肃省玛曲县阿孜牧场高寒草甸,利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别于同质高寒草甸内选择弃耕后恢复1,3,7,10,15年的5个演替梯度的草地各0.5 hm2,于每梯度样地内选5个0.5 m×0.5 m的样方,分别于2010年5月(牧草萌发期)和8月底(生物量高峰期)分种测定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同时按照生物量比率理论,测定样方中生物量之和达80%的优势物种的株高、相对生长率、叶面积、叶鲜重等,就高寒草甸恢复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与4种涉及养分获取及养分利用且简单易测的植物功能特征(植株高度、相对生长率、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植株高度(y=-12.299x+410.3, R2=0.678 2, P<0.001)、相对生长率 (y=-0.022 9x+0.624 7, R2=0.699 2, P<0.001)、以及比叶面积(y=-61.171x+2 756.5, R2=0.595 6, P<0.001)等功能特征均与演替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叶干物质含量与演替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y=0.170 5x+0.106 3, R2=0.506 5, P<0.001)。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也与演替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y=-0.228x+7.386 7, R2=0.495 4, P<0.01)。同时,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株高(y=0.014 7x+0.942 6, R2=0.457 5, P<0.01)、相对生长率(y=8.695 4x+1.869 9, R2=0.519 1, P<0.001)和比叶面积(y=0.002 4x+0.942 6, R2=0.361 7, P<0.01)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干物质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y=-0.435 5x+6.797, R2=0.101 5, P>0.05)。此结果证明,植株高度、相对生长率、比叶面积等功能特征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力响应演替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利用中, 可将此特征作为预测草地系统功能响应环境变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影像的藏北高寒草甸的蒸散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水循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模拟蒸散,本研究计算了生态系统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WUEEC)。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WUEEC的主要因子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空气相对湿度(Ha)和显热通量(H)。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WUEEC与NDVI、Ha和H的线性回归方程(其中,H的模拟值WUEH和WUEEC差异显著),利用建立的WUEEC的回归方程和植被光合模型(VPM)估计的总初级生产力(GPPVPM)模拟了生态系统尺度的蒸散。模拟的蒸散(NDVI的模拟值ETNDVI,Ha的模拟值ETHa)和通量观测的蒸散(ETEC)的简单线性方程分别为ETNDVI=1.2985ETEC(R2=0.8029,n=46,P<0.0001)和ETHa=1.3118ETEC(R2=0.7487,n=46,P<0.0001),这表明ETNDVI和ETHa都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ETEC,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多重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定量分析了造成该差异的原因:ETEC和ETNDVI的差异(ETEC-ETNDVI)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PAR)和GPPVPM的影响;而ETEC和ETHa的差异(ETEC-ETHa)主要受PAR、GPPVPM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三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水热响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种子萌发水热模型量化了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是开展种子生理生态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测定了采自内蒙古阿拉善干旱荒漠区的无芒隐子草、多裂骆驼蓬和雾滨藜3种荒漠植物种子在15,20,25,30℃恒温、-2.1~0 MPa水势条件下种子的累计萌发率和萌发速率(1/t50),利用水热模型对萌发的水分时间累计值(θH)和温度时间累计值(θT)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3种供试植物种子的累计萌发率与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r2=0.54~0.93, P<0.01);除多裂骆驼蓬(发芽率未达到50%)外,其他2种植物种子的萌发速率也与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r2=0.66~0.95, P<0.01)。3种种子萌发的水分时间累计值的变化因温度而异,在15~25℃内都表现为多裂骆驼蓬<雾滨藜<无芒隐子草;萌发的温度时间累计值(θT)亦因渗透势的变化而变化,在0~-1.5 MPa水势间都表现为多裂骆驼蓬<雾滨藜<无芒隐子草。  相似文献   

4.
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吸水规律及吸水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赵祥  张垚  董宽虎  杨武德 《草地学报》2008,16(3):220-226
试验选用5个地区的野生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 (Laxm.) Schindl.)及其对应的栽培种种子进行32 h的浸种处理,分别在2、4、6、8、10、12、14、16、18、22、26、32 h测定种子的吸水量来研究其发芽过程中的吸水规律,并运用动力学隔室理论建立吸水模型,为生产中需水量供应和理解种子吸水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无论是野生种还是栽培种,在萌发过程中吸水量同千粒重呈正相关;从种子的吸水变化趋势来看种子发芽时的吸水过程可以分为吸胀阶段(物理吸水阶段)和萌发阶段(胚的生长阶段);运用动力学隔室理论对其变量建立模型,确定达乌里胡枝子种子物理吸水阶段模型为单室模型:W=-e-5.7t×10-3,胚生长阶段模型亦为单室模型:W=1.4728+e-e-t×10-3,对模型值与观察值进行拟合度检验,物理吸水过程的拟合度R2=0.7256(P<0.01),胚芽生长过程的拟合度R2=0.9350(P<0.01).  相似文献   

5.
九寨沟马脑壳金矿山优势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通过对矿山开采区、排渣区(包括排土区)同生境原生草地植被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糙野青茅(Deyeuxila scabrescens (Griseb.) Munro)、羊茅(Festuca ovina L.)、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 Hand.-Mazz.)、白顶早熟禾(Poa acroleuca Steud.)、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等5种优势乡土草本植物,研究其生物量垂直空间分布格局,为矿山生态恢复效果、多样性评价及物种筛选等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内,D.scabrescensF.ovina分布的范围广、盖度高(分别为18.86%和15.29%)、其生物量(分别为2003.74 kg·hm-2,1507.42 kg·hm-2)也高。5种草本生物量大小排序为D.scabrescens>F.ovina>K.setchwanensis>P.acroleuca>E.nutans,其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体上看,草本总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种优势草本生物量与海拔显著相关(P<0.01),但各优势种生物量大小随海拔变化关系不尽一致;草本生物量随坡度变化较大,坡脊生物量较坡谷低;草本盖度随季节有一定的变化。因此,矿山生态恢复过程中恢复物种的搭配应考虑物种生长季节的变化,增加物种多样性以及系统稳定性;同时应注意有效利用矿山资源。  相似文献   

6.
亚热带单季稻区紫云英不同翻压量下有机碳和养分释放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70%田间持水量以及近自然气温条件下,利用网袋法模拟亚热带单季稻区紫云英盛花期不同翻压量下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翻压量下紫云英干物质腐解速率均为前20 d最高,至60 d后进入缓慢腐解阶段。腐解至90 d,低、中、高翻压量下的干物质累积腐解率分别达78.7%,76.0%,71.2%。紫云英碳、氮、磷、钾累积腐解率与腐解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拟合方程分别为Y=13.4246X0.4391(P<0.01), Y=14.0314X0.4208(P<0.01),Y=3.5458X0.7037(P<0.01),Y=15.7784X0.4213(P<0.01)。紫云英有机碳与养分前20 d累积释放率与全腐解期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碳>氮>磷,且随着翻压量增加,有机碳及养分累积释放率呈逐渐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缘唇形科植物种子大小对萌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藏高原东缘地区24种唇形科(Lamiaceae)种子为材料,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萌发试验,研究种子大小与萌发特性的关系,为当地的植被保护或恢复对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4种唇形科植物种子的百粒重为0.0061~0.5688 g,跨越2个数量级,平均大小0.1200 g,60%的物种种子百粒重小于0.1200 g,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唇形科植物种子中小种子占优势。种子大小与萌发率和萌发速率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种子大小与集中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种子大小与萌发开始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这24种唇形科植物的大种子物种和小种子物种有2种相反的萌发对策:小种子萌发率高,萌发速率快,萌发历期短,萌发整齐性好;大种子与小种子相反,并共同与其扩散能力构成了一个由小种子物种(拓植能力)到大种子物种(竞争能力)的连续体,从种子萌发对策上解释了大、小种子物种在同一自然群落中如何共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静  魏小红  龙瑞军 《草地学报》2007,15(6):537-542
以高寒草甸22种植物叶片为材料,研究草本、灌木、蕨类和苔藓植物在低温胁迫下叶片膜透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变化。结果显示:受低温胁迫后,叶片膜透性变化特征为蕨类植物>草本植物>灌木>苔藓,其中8种草本植物膜透性较对照的增加幅度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嵩草(Kobresia bellardii)、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和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增幅明显低于阔叶型杂草和毒草;12种灌木膜透性的增幅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增幅24.0%~241.9%;蕨类植物问荆(E.arvense)膜透性较对照升高达518.2%;苔藓(Aulacomnium glaucuta)增加不显著,仅高于对照6.7%;8种草本植物MDA含量大幅度上升(P<0.05或P<0.01),其中嵩草、醉马草和马蔺MDA增幅明显低于阔叶毒杂草;12种灌木MDA含量,除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百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P<0.05)和青海杜鹃(R.Prze-walskii)(P<0.01)较对照降低外,其余增加显著(P<0.05或P<0.01);问荆MDA变化幅度最高,达210.7%;苔藓含量降低,仅为对照的68.2%;蕨类植物MDA增幅大于草本植物和灌木,以苔藓最小;22种供试材料的抗寒性顺序为苔藓>灌木>草本植物>蕨类植物。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贮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研究施肥种类、施肥量等农业技术措施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建立资源节约型的施肥模式,2008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进行了强盛青贮30(国审玉2007026)肥料效应试验,采用再裂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底肥、种肥和追肥的不同配比与施用量对青贮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厩肥发挥肥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复合肥肥效持续的时间较厩肥持续的时间短;在以种植青贮玉米作为饲养家畜饲料的地区,厩肥资源丰富,可以用厩肥替代复合肥作为底肥,既有利于青贮玉米的生长,又充分利用了资源,还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种肥(锌肥)有利于促进青贮玉米的生长,但种肥施用量不宜过高;尿素追肥对促进青贮玉米生长效应显著,肥效持续时间较短,但对增加青贮玉米干草产量效应显著;2)底肥为A2水平、种肥为B2或B3水平、追肥为C1水平处理下生长速率最高,株高最大;底肥为A2水平、种肥在B1水平、追肥在C1水平下的干草收获量最大;综合试验结果,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建议底肥为A2水平、种肥为B2水平、追肥为C1水平;3)可以根据回归方程:DW=25529.29-2842.18C-424.38B(R2=0.408)或DW=24468.33-2842.18C(R2=0.373)或DW=10267.89+12104.11A-3058.09A2(R2=0.377),预测青贮玉米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缘15种藜科和蓼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藏高原东缘15种藜科和蓼科植物种子为对象,在100%全自然光照和3%自然光强的人工遮荫条件下统计了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和相对光萌发率,分析了此15种植物种子在两种光照水平下的萌发率差异以及相对光萌发率与种子大小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物种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没有一致性的规律,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随着种子大小的增加,萌发对光照的依赖性逐渐降低(P<0.05); 2)不同生活型植物种子萌发对光照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对光照敏感且随着种子大小的增加萌发对光的依赖性降低(P<0.001),而多年生植物种子萌发不依赖于光照(P>0.05)。证明种子大小和生活型共同影响着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N、P肥对裸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研究了N、P用量及其配比对裸燕麦(4600)秸秆株高、秸秆产量和种子产量,以及小穗数、单株粒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株高外,施肥处理对裸燕麦各生产性能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施N量0~135 kg/hm2或施P量0~90 kg/hm2下,随施肥量增加,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均明显提高.在N90P90和N135P90时,裸燕麦种子和秸草产量最高,分别为3 400 kg/hm2和20 700 kg/hm2.种子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穗粒数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裸燕麦秸秆产量yg或种子产量ys(kg/hm2)可用其与N (kg/hm2)和P (P2O5,kg/hm2)肥间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yg=16 380.76 14.811xN 32.272xP-0.015xN2-0.114xP2 0.026xNxP(R2=0.886***)和ys=2 597.605 12.369xN 4.277xP-0.067xN2-0.006xP2-0.020xNxP(R2=0.959***)很好的估测.  相似文献   

12.
施肥对青藏高原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白燕7号燕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配比的N肥和P肥对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和施P均能提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与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2=0.768,P0.05;R2=0.751,P0.05);在N75P105水平下,燕麦种子产量最高(5190kg/hm2);在N75P138水平下,燕麦秸秆产量最高(10260kg/hm2);在相同P水平不同N水平下,随着施N量的增加燕麦籽粒中粗蛋白质含量递增,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相同N水平不同P水平下,随着施P量的增加燕麦籽粒中粗纤维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变化没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3.
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研究了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2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行距增大,株高下降,株高和种子产量呈负相关,R=-0.802*。2)行距和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行距对种子产量、有效分枝数/m2、花序数/枝条、豆荚数/花序和籽粒数/豆荚的影响较大;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均较小。3)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豆荚数/花序(x3)与种子产量极显著正相关,R2=0.882**;籽粒数/豆荚(x4)、花序数/枝条(x2)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3*和0.693*。种子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260.358 64.152x3 50.976x4 5.482x2。4)播种当年和生长第2年,行距为100cm、灌水量为900 m3/hm2时,有效分枝数/m2、花序数/枝条、豆荚数/花序、籽粒数/豆荚和种子产量均为最高。2年间的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01*,回归方程为:y=772.563 0.521 5x 0.009 8x2-2.0×10-5x3。  相似文献   

14.
六种粘液种子性状多样性及其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条叶车前、伊犁绢蒿、涩芥、播娘蒿、异果芥和群心菜这6种粘液种子为研究材料,首先对其进行种子性状观测,然后将其置入永久性绵羊瘤胃瘘管内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消化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种子进行吸水率、粘沙率、粘液含量、萌发率等指标的测定,以期揭示这6种粘液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并丰富有关植物种子消化道传播的内容。结果表明,这6种种子表层粘液物质都能被绵羊瘤胃液消化,且消化后的种子颜色变深。异果芥种子粘液构成其种翅附属结构,不同处理时间其宽度差异显著(P0.05),长和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其他5种种子长、宽、高(厚)差异均不显著(P0.05)。粘液量随消化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且二者之间符合形如y=-1.98+48.26e~(-x/8.40)(R~2=0.95441,P=00.01)的指数函数关系,随粘液量的减少,种子吸水率和粘沙率也减少,且二者随消化时间的变化分别符合形如y=90.04+428.03e~(-x/4.43)(R~2=0.75934,P=00.01)和y=-0.71+342.76e~(-x/5.05)(R~2=0.81124,P=00.01)的指数函数关系。消化后的粘液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P0.05),可萌发种子集中在0~12 h处理时间段内,但仍有部分种子经消化道作用后成功"逃逸",这为草食动物对其进行消化道传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青藏高原燕麦种子生产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施肥水平对燕麦Avena sativa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燕麦种子高产的施肥量,为提高燕麦种子生产能力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的施氮梯度范围,施氮对燕麦产量和品质影响作用明显,施氮水平与种子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0.896 8,P<0.01),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持续增加;而施氮水平与有效分蘖数、小穗数、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之间呈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P<0.01),表现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施氮60 kg/hm2时燕麦种子产量为4358.5 kg/hm2,达到最高,施肥量继续增加,种子产量增幅下降,投入产出比降低.因此,从高产和高效角度综合考虑,生产中以收获燕麦种子为目的时,施氮量应选择60 kg/hm2,而以生产饲草为目的时,施氮量应选择75 kg/hm2.  相似文献   

16.
Three-year-old Angus x Gelbvieh beef cows nutritionally managed to achieve a BCS of 4 +/- 0.07 (479.3 +/- 36.3 kg of initial BW) or 6 +/- 0.07 (579.6 +/- 53.1 kg of initial BW) at parturition were used in a 2-yr experiment (n = 36/yr)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BCS at parturition and postpartum lipid supplementation on cow adipose tissue lipogenesis. Beginning 3 d postpartum, cows within each BC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be fed hay and a low-fat control supplement or supplements with either cracked high-linoleate safflower seeds or cracked high-oleate safflower seeds until d 60 of lactation. Diets were formulated to be isonitrogenous and isocaloric, and safflower seed diets provided 5% DMI as fat. Adipose tissue biopsies were collected near the tail-head region of cows on d 30 and 60 of lactation. Dietary treatment did not affect (P > or = 0.43) adipose tissue lipogenesis. Body condition score at parturition did not affect acetate incorporation into lipid (P = 0.53) or activity of acetyl CoA carboxylase (P = 0.77) or fatty acid synthase (P = 0.18). Lipoprotein lipase activity and palmitate incorporation into triacyl-glycerol tended to be greater (P = 0.06), and palmitate esterification into total acylglycerols was greater (P = 0.01) in cows with a BCS of 4 at parturition. Mean activity of acetyl-CoA carboxylase (P < 0.001), lipoprotein lipase (P = 0.01), and rate of palmitate incorporation into monoacylglycerol (P = 0.02), diacylglycerol (P = 0.001), triacylglycerol (P = 0.003), and total acylglycerols (P = 0.002) were greater at d 30 than d 60, suggesting a greater proclivity for fatty acid biosynthesis and esterification by adipose tissue at d 30 of lactation. Although dietary lipid supplementation did not affect adipose tissue lipogenesis, results suggest that cows with a BCS of 4 at parturition have a greater propensity to deliver exogenously derived fatty acids to the adipocyte surface and incorporate preformed fatty acids into acylglycerols as stored adipocyte lipid. Additionally, cows in early lactation seemed to be able to synthesize and incorporate more fatty acids into stored lipid than cows during peak lactation.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微藻粉末和植物性吸水材料包衣处理两种牧草种子,并接种微生物孢子,观察植株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量。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并接种孢子时,两种牧草的干物质量(P<0.01)、豆科牧草的根瘤数(P<0.05)和土壤微生物呼吸量(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植株的干物质量与土壤呼吸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豆科牧草根瘤数与土壤呼吸量之间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植株收获后,在各种处理的土壤上再播种未经过包衣和孢子处理的种子,其植株的干物质量、根瘤数和土壤微生物呼吸量均与第1茬植株有同样的变化趋势。种子包衣和接种微生物,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条件,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植物生长,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提高效应是可延续的。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青藏高原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燕麦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栽培学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均发生变化。施氮水平与株高、茎粗、种子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0.9360,P<0.01;R=0.9830,P<0.01;R=0.8968,P<0.01),而与产量构成、草产量、种子产量之间呈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P<0.01)。施氮量60kg/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高4358.5kg/hm2;草产量达到最大值时的施氮量为75kg/hm2,草产量为22820kg/hm2(干重)。  相似文献   

19.
红砂种群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以 2个不同生境条件及发育阶段的红砂种群为对象 ,开展了红砂种群繁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红砂除以种子和根基劈裂方式繁殖外 ,特定条件下还存在不定根繁殖方式。3种繁殖方式在种群繁殖中所占比例因种群所处生境及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位于干旱、沙化生境的成熟阶段红砂种群以无性繁殖为主 ,占种群繁殖比例的 72 .4 % ,样地内未见当年实生苗和幼龄有性繁殖个体。位于相对湿润、以侵入种出现在山地草原的幼龄阶段种群以有性繁殖为主 ,占种群繁殖比例的 5 3.5 % ,其中当年实生苗占 3.9%。两个红砂种群中 ,红砂灌丛的劈裂繁殖体数与冠径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n=30 ,P<0 .0 1)。不定根繁殖与灌丛大小不相关 (n=30 ,P>0 .0 5 ) ,其发生主要依赖于枝条被流沙掩埋后 ,再遇降水使沙土含有足够萌根的水分。封育条件下 ,红砂种群当年仅有 4 8%的灌丛开花结实 ,平均种子产量为 0 .89g/丛 ,变化在 0 .0 4~ 3.6 3g/丛之间。此外 ,讨论了繁殖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氮、钾不同配比施肥对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以白燕7号燕麦Avena sativa cv. Baiyan No.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配比的氮(N)肥和钾(K)肥对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施钾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种子产量、秸秆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P<0.05),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施氮和施钾与种子和秸秆产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2=0.862,P<0.05;R2=0.838,P<0.05);N75K105水平下,燕麦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4.90×103和9.86×103 kg/hm2;燕麦籽粒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随着施肥量的不同有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