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籼型温敏核不育性遗传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12个常规籼稻品种与四个籼型温敏核不育系杂交,综合采用花药形态和花粉育性鉴定指标,观察分析杂种F_2代植株育性表现。结果表明: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多数受1~2对隐性主基因的控制,遗传方式复杂,有些呈独立遗传,有些为互作遗传,遗传背景对不育性的遗传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过去,我们曾经报道,属于所谓爪哇型的印度尼西亚水稻品种,按其与一组籼型和粳型测验种杂交F_1表现的不育关系讲,可以分成若干种不同类型。首先,通过本研究看到这些不同类型间的F_1植株除少数不育外,大多数是可育的。其次。为探索penuh BaruⅡ品种和籼型或粳型测验种间F_1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我们做了涉及penuh BaruⅡ,广亲和品种KetanNangka和IR_(30)或IR_(50)(籼型测验种)的三交试验。三交后代表明,小穗育性与某些遗传标记有联系。小穗育性的分离方式利用一个位点等位基因互作的模式得到了解释。认定粳型测验种和penuh BaruⅡ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5460s与南特号(高杆、籼)、培C_(311)(粳)两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_1、F_2和B_1F_1的育性分离,结果表明:各F_1均表现育性正常,5460s的光温敏雄性不育性为隐性遗传,与细胞质无关;各F_2和B_1F_1群体育性分离中可育与不育的比率分别为15:1和3:1,说明5460s的雄性不育为孢子体不育,受两对独立隐性主效基因控制;雄性不育独立于颖尖色遗传。初步认为育性与株高非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4.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一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不育,这是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主要障碍。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舢粳杂种的部分不育性的遗传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这种不育性受核基因控制。在育性基因作用的方式上,Oka[7,8]认为籼粳杂种F1的不育性由不同座位的配于重复致死基因引起。Ikehashi[10,12]则认为这种不育性受同一位点上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并提出单座位抱子体一配子体互作致死模式。这些解释都没有涉及细胞质与育性的关系。已有报道「“认为,细胞质对籼粳杂种后代的育性有着明显的影响。1994年,我们发现在LH422参与的某些杂交组…  相似文献   

5.
文摘     
0050广亲和性基因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作用〔会英〕/池桥宏等//国际杂交稻学术讨论会1986年9月籼粳交杂种一代表现半不育,这半不育性在早代继续表现。早些时期有些学者(Terao和Midzushima,1939;Heu,1967)已经得到一些广亲和性品种(Wcvs),用它们不仅与籼稻品种杂交还是与粳稻品种杂交,F_1是可育的。笔者为这种广亲和性筛选了许多水稻品种(Ikehashi和Araki,1984)。并分析了广亲和性的遗传基础,从而发现F_1的不育性和广亲和性是简单规律(Ikehashi和Arakil985)。F_1杂种的不育性遗传机理的证据以后发表  相似文献   

6.
克服籼粳杂种F_1不育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籼粳杂种F_1表现半不育,并且延续到高世代。早期的研究已表明,自然界中存在一些广亲和性的水稻品种,它们既能与籼稻杂交产生可育的F_1植株,又能与粳稻杂交产生可育的F_1植株( Terao和Midzushi-ma, 1939; Hen, 1967)。作者对许多品种进行了广亲和性的筛选工作( Ikehashi和Araki, 1984),并且对其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F_1的不育性和这种广亲和性是遵循一个简单的规律( Ikehashi和Araki1985)。鉴于这种 F_1不育性的遗传机理的论据在其它地方已发表,因此作者在本文中仅引用一些实践经验来论证这种新观点,并且讨论这种新的…  相似文献   

7.
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抽穗日数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光敏核不育水稻与广亲和品种配制的两系杂交稻组合,目前已成为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籼粳交杂种一代往往表现生育期延迟的特点,使一些产量优势明显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因生育期过长而限制了在生产上应用。几年来,通过对许多籼粳杂种一代的观察,发现并非所有籼粳交组合都表现超亲迟熟,不同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与亲本有关。因此,有必要研究两系杂交稻组合在生育期方面的杂种优势特点及不同亲本在这一性状上的配合力效应,为组配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990年夏季,以5个籼型光敏核不育系为母本,10个广亲和品种为父本,按5×10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50个杂交组合。5个光敏核不育系为W6154S,W6184S,KS-9,5460S和衡农S-1。  相似文献   

8.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主要原因在于育性位点上等位基因互作,因此,在籼粳交主要的育性位点上的片段置换,及把籼粳片段相互置换克服生殖障碍进行育种成为可能。本研究将籼稻轮回422S的光温敏不育基因以及籼稻249黄的黄叶形态标记通过回交方法导入到粳稻镇稻88中,同时在S5、S7、S8和S9育性位点上,分别利用4个与育性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276、RM455、RM141和RM185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终成功选育出粳稻光温敏不育系509S。该不育系株叶形态表现为粳稻特征,与大量籼稻品种杂交结实率正常,与粳稻杂交结实率反而偏低。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509S的遗传背景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不育系509S遗传背景92%为粳稻遗传背景。不育系509S在4个置换的育性位点都为籼稻片段,正是这些籼稻片段的置换使不育系509S与籼稻杂交可育,而与粳稻杂交表现低育,且在不育系与籼稻配制的杂交组合中表现强大的籼粳交杂种优势。该实验结果为籼粳交杂种优势的育种实践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水稻广亲和、半亲和和非亲和品种为一方亲本,配制籼、粳杂种,观察F_1育性表现,追踪F_2育性分离模式。结果表明,含广亲和基因的杂种F_1结实正常(73%),F_2群体中只有少量不育植株,群体平均结实率68%,含半亲和品种的杂种F_1结实52%,其F_2分离众数在40.1~50.0%和10.1~20.0%,呈双峰偏态分布,F_2群体平均结实率28%,大多数植株不育。广亲和基因的引进,对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作者对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 HPGMR)的育性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研究,认为不育期的不育性和从雄性不育到可育的转换特性是稳定的。在进行上述研究的同时,对其育性的遗传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 二、材料和方法 用收集到的籼、粳品种(系)为一方,与光敏核不育水稻原始株MSR58A( B)杂交(含部分反交),考察F_1的育性;用与粳稻品种杂交的F_1为一方,与MSR58A-(B)进行顶(回)交,考察F_2和顶(回)交F_1的育性分离状况;用I-KI液染色镜检花粉的方法,对分离世代的不育株进行真实性鉴定。 三、结果与分析 1.与正常品种(系)杂交F_1的育性…  相似文献   

11.
选用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为材料,通过人工控光温条件,对杂种F1育性感光感温性、F2育性分离规律研究表明,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杂种F1育性感光;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杂种(农垦58S/7001S)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光;而农垦58S衍生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长光S/培矮64S)的杂种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温,但可以选择到育性感光的单株。表明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影响育性的感光温性。  相似文献   

12.
杂种优势与双亲性状遗传距离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双亲遗传距离大、杂种优势强、双亲遗传距离小、杂种优势不强〔1〕。目前缺乏多类型的矮源和恢保源。早稻野败型不育系基本上是矮仔占和矮脚南特的血缘,而恢复系基本上来自皮泰的血缘。这些品种左种右配,亲缘重叠、由于双遗传差异不大、尽管花了大量时间和人力,至今尚未获得较现有杂交水稻增产显著的强优组合。不少学者提出通过寻找新质源和新恢源以及利用籼粳杂交优势,用籼不粳恢或粳不籼恢等途径来选配强优组合。籼粳稻杂交杂种表现强大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育种家们一直致力于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由于亚种间的进化不同而产生的生殖隔离使其F_1的结实率低或近似不育。IKEHASHI·H(1982)研究籼粳不亲和性及由此引起的杂种结实率低的原因,强调“中间型”在克服水稻籼粳杂种低结实的作用,提出了“水稻广亲和现象”。筛选具有广亲和性的品种,成了育种极为重要的工作。1988年发现47粳与籼、粳杂交,F_1结实正常。1990年用广亲和标准测验种对47粳进行鉴定,现将结果报导  相似文献   

14.
水稻籼粳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生育期不同的籼型野败恢复系和保持系与典型粳稻和籼粳中间型亲本配制成80份籼粳杂种一代组合,用亚种肉品种间杂交为对照,研究了籼粳稻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结果表明,以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强,一般都超过双亲平均值;品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弱,接近中亲值;籼或使型亲本配籼粳中间型亲本,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介于上述两类型组合之间。籼粳杂交由于双亲的不同,组合间F1生育期优势差异很大,有的组合甚至出现负向优势.这种生育期优势差异既受双亲本身生育期的迟早所支配,如杂种一代生育期长短排列顺序为中籼/晚粳>中籼/早或中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晚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早或中粳;又受籼型亲本所含的野败恢、保遗传基因所制约,凡用籼型野败恢复系配制的籼粳杂种一代其生育期优势明显减弱,并与双亲籼、粳遗传距离的大小有关,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随双亲籼、便遗传距离的扩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两系杂交稻制种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育期间与恢复系配组,其操作技术与三系制种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育系的差异。两系不育系是光(温)敏不育系,其育性除受自身遗传特性影响外,还受光温调节,存在育性的转换。因此两系杂交稻制种成败的关键是选择最适宜的抽穗扬花期,以保证不育系安全通过育性敏感期。1严格隔离,实行连片制种由于光(温)敏不育系具有自由配组的特点,与一般品种配组,只要不是籼粳杂交,所得杂种都具有正常结实能力,对F代杂种产量影响较小,但其性状则与原组合不同,仍属混杂种子,严重影响杂种群体的整…  相似文献   

16.
D297A的选育及其配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于1972年运用地理远缘材料开展籼稻品种间杂交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1974、1975年相继实现三系配套,1977年利用籼粳中间材料从事人工制保。在此之前,我们分析了直接利用籼不粳恢或粳不籼恢不易突破杂种结实率低等难题,同时考虑到四川人们喜爱吃籼米的传统,设想通过籼粳交再用籼稻回交培育偏籼型不育系,以组配强优偏籼型杂交水稻。运用上述技术路线,于1985年冬繁时初步培育了一个带粳稻血缘的不育材料。用该不育材料与明恢63组配的杂种,在雅安作中稻种植表现优势强,米质好,抗稻瘟病等优点。1988年该组合在全国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大豆品种培育过程中轮回选择的效率,本研究以1个大豆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M_4~M_8和M_(12)代育性分离群体为材料,分别5年在1个地点和1年在2个地点对其育性遗传方式进行分析。同时,以该突变体天然杂交F_1单株衍生的5个F_2群体和3个F_2衍生的F_3群体为材料对育性表型遗传方式和不育株结荚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M_4~M_8和M_(12)代群体中,突变性状均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而在天然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育性表型的遗传因组合和播期不同而异。两个F_2群体的育性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且其衍生的F_3群体育性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也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而其它3个F_2群体则表现为受2个基因控制,但其中1个群体衍生的F_3群体在早播条件下却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基本农田环境下,F_2群体中不育株结荚数范围为0~28个,平均2.73个。在不同遗传背景下,不同播期和年际间,不育株结荚数均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该突变体用于大豆轮回选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籼粳稻杂交一代的亲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矮秆籼稻保持系珍汕97B和珍汕97A等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太湖流域、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地中海沿岸的品种)杂交的亲和性以及粳稻不育系与籼稻恢复系杂交的亲和性。不同生态条件的父本,其杂交F1的结实率存在一定的区别。选用具有恢复基因的国际稻等品种与粳稻不育系杂交,能够恢复F1杂种的部分育性,但组合间差异较大。试验证实了亚种间杂交F1的生物学强优势,对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遗传角度研究籼、粳稻花时,不遇机制。通过选择,可以获得某些粳稻品种具有与籼稻品种相近的花时特性。花时可能受多基因控制,F_1呈不完全显性,F_2有超亲现象。控制花时的基因与控制水稻籼、粳类型性状的遗传基因不连锁,在粳稻中寻找并转育花时早的基因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或组合的生育期和株高是水稻的两个重要性状。在从事籼型杂交水稻不育系及新组合的选育中,发现:近年来选育的野败不育系黄菲A具有两种显著的遗传效应,即用黄菲A配组的F_1代均表现早熟、株高相应降低。为此,对杂种抽穗期和株高的遗传表现进行整理,列举有代表性的组合,进行初步分析,并对黄菲A或黄菲B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