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进一步研究凹唇壁蜂低温下安全越冬技术,通过对凹唇壁蜂体内生理指标检测,初步研究了生理指标变化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凹唇壁蜂体内的含水量与体内各种酶含量的变化与抗寒性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氨基酸、脂肪、蛋白质和甘油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有逐渐增加并积累的趋势,在凹唇壁蜂的越冬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是重要的抗寒物质。同时在人工模拟条件下计算凹唇壁蜂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温度分别为雄性-24.46和-19.41℃,雌性-25.02℃和-19.97℃。本地的最低极端温度能达到-30℃以下,说明凹唇壁蜂在室外不能安全越冬。采取保护措施可以使凹唇壁蜂在本地安全越冬,安全温度应该是-15~-10℃,而决不能低于-18℃。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棉花粉蚧雌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棉花粉蚧对低温忍耐能力的季节性变化,测定了广州地区该虫自然种群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1~9月成虫过冷却点呈现降低趋势,9月达到最低的-20.43℃; 10~12月过冷却点呈上升趋势,12月最高、为-11.7℃.体液结冰点变化动态相似,最高、最低出现在12月、9月,分别为-9.6、-16.8℃.过冷却点、结冰点和广州地区气温之间明显负相关.3~9月雌成虫过冷却点值的频次分布从分散型转向聚集型,10月~次年2月趋于分散.  相似文献   

3.
为害虫三叶斑潜蝇的检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对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虫期之间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差异显著,其中7日蛹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并随着蛹期的延长,过冷却点有降低的趋势.幼虫、老熟幼虫、1日蛹、7日蛹和成虫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4.21、-16.74、- 18.76、-21.97和-21.31℃,冰点分别为-12.06、-14.55、-17.07、-21.05和-20.03℃.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虽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耐寒性及其卵发育情况,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该研究用RW热敏电阻+数字万用电表过冷却点测定仪、超低温冰箱、计算机自动记录检测该虫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应用自然温度饲养观察并计算了叶甲卵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成虫的雌虫体过冷却点-13.38~-5.56℃,平均-10.75℃;体液冰点为-10.41~.2.32℃,平均-6.5℃.雄虫体过冷却点为-11.22~-5.56℃,平均-8.88℃;体液冰为-7.71~-0.7℃,平均-3.80℃.雌虫的耐寒性强于雄虫.龙眼长跗萤叶甲卵在常温条件下,其发育起点温度是(15.8±0.7)℃,有效积温是(142.5±9.5)日度,卵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公式为:V=[T-(15.8±0.7)]/(142.5±9.5).由研究结果推测目前广西龙眼栽种区都可能成为此虫发生分布区和潜在发生分布区.  相似文献   

5.
为了初步研究茴香薄翅野螟高原耐寒性,就其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及其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其过冷却点分别是-6.845℃、-7.052 4℃、-12.486℃、-8.933℃和-8.405 1℃;冰点分别是-6.234 6℃、-6.111 4℃、-8.166 7℃、-7.016 3℃和-6.380 5℃,其中2012年1月过冷却点和冰点降至最低。水份含量、糖原含量、脂肪含量,SOD、CAT和POD酶活性的变化分别与过冷却点的变化相一致。但是蛋白质含量和甘油含量的变化与过冷却点的变化相反,与过冷却点变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 6和-0.995 0。可见,过冷却点与其他生化指标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菊方翅网蝽的抗寒性和适生区域,对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1878)]越冬种群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雌成虫过冷却点为-10.97℃,冰点为-9.53℃;雄成虫过冷却点为-8.64℃,冰点为-7.40℃。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冰点显著低于雄成虫。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烟蚜及其天敌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结果表明:烟蚜及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存在一定差异.1和5日龄烟蚜的过冷却点分别为-23.90和-23.54℃.低龄烟蚜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高龄烟蚜.被寄生后4 d内,烟蚜过冷却点从-23.70℃上升到-22.57℃,但被寄生后第5天烟蚜的过冷却点(-23.09℃)有所回落.被寄生烟蚜的过冷却点较未被寄生烟蚜高.僵化3 d内僵蚜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烟蚜茧蜂雌、雄蜂的过冷却点也不存在显著差异.1日龄僵蚜和烟蚜茧蜂雌成蜂的过冷却点分别为-23.52和-21.05℃.因此,僵蚜的过冷却点较低,是进行冷藏的合适时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黑点切叶野螟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空心莲子草为食料,测定不同温度(17、22、27、32℃)下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温度参数;测定该虫卵、1~5龄幼虫、蛹发育及成虫产卵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测定该虫除卵期以外其他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卵、1~5龄幼虫、蛹及卵到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80、11.19、13.28、13.20、12.31、15.28、12.10、0℃,有效积温分别为77.67、70.78、46.24、35.65、40.15、27.39、101.70、267.17 d·℃.1~5龄幼虫和蛹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5.57±3.14、-15.74±3.58、-12.72±4.30、-7.68±3.57、-6.75±3.69、-14.67±3.70℃,体液结冰点分别为-13.80±3.09、-11.75±4.95、-4.28±1.95、-2.03±1.20、-1.62±1.17、-5.47±2.60℃.[结论]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利用黑点切叶野螟防治空心莲子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美国白蛾(Hypantria cunea Drury)的食性与低温驯化和抗寒性的关系,选取沈阳地区的美国白蛾种群,对美国白蛾幼虫的取食偏好、饥饿天数、低温驯化与其过冷却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7种不同的寄主树木中,幼虫取食率差异极显著,幼虫对龙爪槐的取食率最大(42.12%),对山杏的取食率最低(4.01%);不同饥饿天数处理对5龄幼虫的取食率和过冷却点都会产生极其显著的影响;取食不同寄主树木的幼虫过冷却点不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白蛾越冬蛹在5.0,-15.0,-18.0℃温度条件下,进行24h和0.5h的低温驯化,在-18.0℃,24h组合条件下其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17.50℃和-8.15℃);在5.0℃,0.5h组合条件下其过冷却点和冰点最高(-13.00℃和-3.24℃),但各温度和时间组合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美国白蛾越冬蛹在供试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低温驯化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石硫合剂和氟吡呋喃酮6种果树常用杀虫剂对凹唇壁蜂的毒性以及生态风险性,采用饲喂法和接触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对凹唇壁蜂雌性成蜂48 h的急性毒性影响,并对6种农药在喷施场景下对凹唇壁蜂的风险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石硫合剂、氟吡呋喃酮对凹唇壁蜂的急性接触毒性、急性经口毒性均为低毒;根据6种杀虫剂在喷施场景下的危害熵(HQ)值,6种杀虫剂经接触法和饲喂法对凹唇壁蜂的风险性均为低风险。这为凹唇壁蜂的保护利用及果树合理施药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对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1~3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端尖食植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2.83±0.25),(-12.14±0.14)℃]、成虫[(-15.45±0.20),(-13.67±0.24)℃]、2龄幼虫[(-16.26±0.21),(-14.73±0.15)℃]、蛹[(-18.87±0.23),(-16.65±0.18)℃]、3龄幼虫[(-22.65±0.09),(-19.67±0.09)℃]。柳蓝叶甲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略低于端尖食植瓢虫,其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3.74±0.15),(-13.15±0.24)℃]、2龄幼虫[(-16.12±0.21),(-14.28±0.16)℃]、3龄幼虫[(-17.05±0.15),(-15.73±0.20)℃]、蛹[(-19.57±0.13),(-17.25±0.16)℃]、成虫[(-22.73±0.12),(-19.69±0.10)℃]。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都低于雄成虫,端尖食植瓢虫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5.67±0.19)、(-14.81±0.22)℃,雄成虫分别为(-15.23±0.21)、(-12.53±0.26)℃,柳蓝叶甲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8.66±0.21)、(-18.11±0.22)℃,雄成虫分别为(-18.24±0.19)、(-17.23±0.26)℃。[结论]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2种昆虫各自的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杏品种花器官过冷却点及结冰点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弄清不同发育时期杏花、幼果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变化,不同花器官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差异,为杏花期霜冻害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3个杏品种为试材,利用能准确模拟自然界霜夜降温过程的人工霜箱,测定不同发育时期花器官、幼果的过冷却点、结冰点,统计杏花器官受冻情况。【结果】随杏花发育进程的推移,3个杏品种自大蕾期至幼果期过冷却点、结冰点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明抗寒力下降;不同品种、不同花器官过冷却点、结冰点存在差异,品种间表现为花器官过冷却点、结冰点越低,抗性越强,从过冷却点到结冰点的平均温度“跃升”值越大;过冷却点并不表示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范围。花瓣过冷却点频率分布较雄蕊、雌蕊分散;杏花器官通过保持过冷却状态回避低温伤害,但对结冰十分敏感,一旦结冰,升温后花器官均受害而褐变。【结论】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品种不同花器官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紫薇绒蚧1龄若虫、2龄若虫、蛹和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按过冷却点值由低到高依次为2龄若虫、蛹、雌成虫、1龄若虫,分别为(-22.62±0.16)、(-20.85±0.23)、(-17.53±0.22)、(-10.31±0.14)℃。体液结冰点也以2龄若虫最低,为(-22.12±0.21)℃;蛹次之,为(-19.43±0.22)℃;雌成虫、1龄若虫结冰点较高,分别为(-16.21±0.16)、(-9.93±0.15)℃。[结论]紫薇绒蚧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昆虫过冷却点的影响因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体液可以耐受0℃以下的低温仍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却”.当外界温度继续下降到一定温度时,虫体开始结冰,此时的虫体温度即为过冷却点.过冷却点可被用来代表昆虫的耐寒性,因此在昆虫耐寒性研究中常常需要测定过冷却点.有多种因素影响过冷却点,笔者从环境因素与食物、昆虫发育阶段与生物学状态、含水量与生化物质以及冰核物质4个方面综述了昆虫过冷却点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发挥作用.研究昆虫的过冷却点对于认识其抗冻耐寒特性与机理、保护益虫、防治害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19种福建红曲黄酒样品主要理化指标与冰点的相关性,建立红曲黄酒冰点预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黄酒酒精度、总糖含量对黄酒冰点的影响均为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非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对黄酒冰点的影响不显著(P>0.05)。建立的黄酒酒精度X1(%)、总糖含量X2(g·L-1)与黄酒冰点(Y)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Y=0.6161-0.9778X1-0.1241X2。模型达极显著(P<0.01),拟合效果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山西南部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冬前积温下的春季冻害风险,明确适应当前气候变化的适宜播期和品种,分别于2017-2018霜冻发生和2018-2019霜冻不发生的两个不同气候年型,在山西运城盐湖区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设计,对3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济麦22、周麦18和西农529)在不同冬前积温下的春季冻害风...  相似文献   

17.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Yang)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为研究其耐寒性,采用不同的降温速率和反复冻融的方法对其老熟幼虫的耐寒性生理指标过冷却点(SCP)和冰点(FP)进行了测定,并以其替代寄主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érin-Méneville)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做为参照。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及黄粉甲虫老熟幼虫在0.1~15.0℃·min-1降温范围内均可有效地测定出SCP与FP,其SCP分别为(-18.44±0.93)℃和(-8.16±3.15)℃,FP分别为(-14.27±1.25)℃和(-2.19±2.03)℃;试验还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黄粉甲老熟幼虫和柞蚕蛹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均能进行反复冻融测定,且冻融的前3个循环的数值差异不显著(α=0.05),3种昆虫在反复冻融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抗寒生理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耐寒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二点委夜蛾过冷却点测定及越冬虫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自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害夏玉米以来,成为近年夏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害虫。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抗寒性及越冬能力,测定了几种不同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及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结果表明:不同食物饲养的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温度范围为-5.63~-4.32℃,差异不显著,但经低温处理后过冷却点温度有所降低(为-8.36℃);而低温处理后作茧的老熟幼虫耐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分别达到了-25.35℃和-9.98℃。初步推断,在华北地区二点委夜蛾主要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在较温暖地区也有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明确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木橑尺蠖1~6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大小顺序为1龄幼虫[(-10.01±0.24)、(-9.75±0.13)℃]、2龄幼虫[(-11.24±0.15)、(-10.89±0.16)℃]、3龄幼虫[(-12.64±0.23)、(-12.01±0.24)℃]、成虫[(-14.39±0.20)、(-13.76±0.22)℃]、4龄幼虫[(-14.56±0.15)、(-13.94±0.21)℃]、5龄幼虫[(-15.36±0.17)、(-14.85±0.18)℃]、6龄幼虫[(-17.87±0.13)、(-16.93±0.17)℃]和蛹[(-20.95±0.09)、(-19.78±0.19)℃]。木橑尺蠖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都低于雄成虫,木橑尺蠖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4.56±0.18)、(-14.61±0.19)℃,雄成虫分别为(-14.22±0.22)、(-12.91±0.25)℃。[结论]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