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转向系统是构成汽车的一个重要总成,在转向系统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台架试验进而分析各项性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鉴于现行标准对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太过繁杂,提出了以转向器力特性试验为主,灵敏度、回正能力、空载转动力矩、传动效率特性4项试验为辅,设计并进行台架试验,然后根据试验结果对转向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的试验评价方法。并且,以某型汽车液压助力转向器为样品,使用该试验评价方法,对其性能进行了试验与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汽车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分别叙述了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及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主要叙述了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控制策略,探讨了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汽车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传统转向系统方向盘到转向车轮的机械连接,因而转向路感无法直接反馈给驾驶员,为此通过对汽车转向系统路感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对汽车转向系统齿条受力进行估计,并引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特性,设计复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路感的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路感模拟方法可以使驾驶员获得有效的路感信息,提高了汽车的操纵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对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各部分建立数学模型,基于Matlab软件里的S imu link模块对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模型和四自由度车辆模型所组合的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了在不同转向盘角阶跃输入速度、不同车速下的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转向特性与车速和转向盘角阶跃输入速度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汽车转向系统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汽车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四轮转向系统、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以及线控转向系统,并介绍了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指出转向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控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电动轮汽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现主动转向和助力转向功能的方案。介绍了新型电动轮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并建立了新型电动轮转向系统与整车机电耦合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主动转向与助力转向的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不同车速工况下新型电动轮转向系统的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实现主动转向和助力转向功能的系统结构方案是可行的,所设计的主动转向与助力转向的控制策略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参数,采用Simulation X多学科系统仿真软件建立了整体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仿真模型。在输入转向盘转角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仿真,分析这些参数对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给出了扭杆刚度变动时转向动力油缸压力和转向齿条所受阻力的动态响应曲线,以及油缸活塞直径变动时转向盘转矩的动态响应曲线和FFT分析。通过仿真与分析,可以进一步对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进行方案分析和性能优化。  相似文献   

8.
张彦明 《湖南农机》2013,(7):117-119
为了提高行驶的安全性和驾驶的舒适性,国内外生产的各类型汽车大都应用了助力转向系统系统。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多为中位开式转向助力系统,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产的转向助力系统都存在较大的能量损失,为此,对机械中位开式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能量损失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研究了传统中位开式转向助力系统的能耗损失,给出了降低能耗的研究方案,并进行了节能策略分析和比较,确定了节能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原理和系统组成。在研究助力转向控制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Freescale 9 s12Xdp512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的控制器,通过方向控制电路、电机驱动电路和PWM脉宽调制技术实现对电机的控制,并对EPS转向助力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电控液压动力转向(ECHPS)系统可克服传统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助力大小不可调节的缺陷,使驾驶员在汽车高速行驶时能获得较强的路感。经过研究车速与转向助力的关系,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微处理器的ECHPS系统控制器,可根据车速传感器提供的车速信号,利用车速与助力特性的函数关系,输出PWM占空比控制数字阀,以达到控制助力大小的目的。通过软硬件的仿真调试,实现了随着输入模拟量的变化,可迅速输出相应的PWM占空比值,满足了在不同车速下获得不同助力特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赛车的转向性能,应用空间机构学理论建立赛车转向梯形机构的优化数学模型,通过MATLAB软件编程,采用复合形法对转向梯形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基于空间转向梯形模型优化后的赛车内外轮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关系曲线吻合程度高于基于平面转向梯形模型的优化结果,从而提高了设计精度,改善了赛车的弯道行驶性能,为赛车转向系统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采用uTekMa模态测试系统,对某型汽车转向管柱的模态进行实测,得到包括固有频率在内的前6阶模态参数,分析表明该转向管柱不会发生怠速振动现象,说明其结构设计合理。测试方法可为其它型号的转向管柱模态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结构及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整车三自由度数学模型对汽车操纵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对系统进行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不同参数特性的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显示了EPS的主要参数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不同影响,为EPS的改进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卡车转向沉重的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了该车的虚拟样机,开发了转向轻便性虚拟试验平台,进行了转向机构的改进设计。利用所建立的虚拟样机和试验平台,进行了该车改进前后的转向轻便性的虚拟试验研究。同时,为了验证仿真的结果,还对改进后的卡车进行了转向轻便性的道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转向机构的改进设计改善了该车的转向轻便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汽车操纵逆动力学的研究现状,采用实神经网络代数算法,对汽车逆动力学进行研究.根据二自由度汽车开环系统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和双移线道路模型,进行“正问题”的求解,将获得的样本输入实神经代数网络进行训练.将训练过程与BP网络算法的结果进行对比,说明代数算法的优越性.另取一组仿真值输入训练成功的代数网络进行识别,将得到的汽车方向盘转角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网络精度.最后进行实车试验,将试验数据与神经网络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再次验证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轿车改款为SUV,抬高车身后悬架系统重新布局,出现前麦弗逊转向悬架在车轮上跳行程朝正前束变化,整车趋于过度转向,且阿克曼偏差较大,转向过程中轮胎磨损较大的不良情况,根据悬架结构特点,利用其几何约束条件,分别对有无转向拉杆时的悬架运动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转向拉杆对车轮前束角与外倾角的影响量。通过转向梯形断开点位置对阿克曼特性和前束角的影响分析以及整车实际空间布局限制,建立了优化设计模型,在Matlab中进行了优化计算。优化结果避免了前束恶化现象,并减小了阿克曼偏差,从而提高了整车操纵稳定性,并减少了汽车转向过程中的轮胎磨损。  相似文献   

17.
利用制动器试验台对路试进行模拟试验,将LabVIEW运用于汽车制动领域的研究,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LbVIEW的汽车制动器速度控制系统。系统针对实际控制系统验证范围有限等问题进行了模拟并应用于实际,以达到检测制动器性能的目的。试验证明,该汽车制动器控制系统能够描绘出汽车运行的变化规律,可以测试出汽车制动器的性能,符合最初设计目标及要求,实现了对汽车制动器工作台的模拟功能,提高了国内制动器的质量验证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导致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制约人们出行和城市发展这一现状,为实现有效载荷的运送,文章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采用旋翼纵列布局,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经变速、转向、变距等系统,驱动旋翼转动,创新设计一种单人飞行器。通过分析其工作原理,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飞行器的机构设计,应用有限元法完成机体结构优化设计,为等比例物理样机的制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转向器阀套是汽车转向机构中的重要零件,在其制造过程中,加工阀套孔内圆弧底盲槽的工序是转向器阀套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传统的制造方法由于加工工艺及设备问题均存在着不足,需要设计专用机床来实现对阀套孔内圆弧底盲槽的加工.数控挠槽机作为加工转向器阀套中圆弧底盲槽的专用加工设备,在设计该机床过程中,为实现机床中工作台的升降和自锁功能,提出了蜗杆传动系统设计方案,并通过该蜗杆传动系统的参数设计,满足了挠槽机的工作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0.
运用面向整车系统的数字化虚拟样机技术和大型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包括前后悬架、轮胎、转向系统及整车的多体动力学模型。用Visual Basic编制了路面生成文件,生成不同等级的随机路面。对整车进行了随机输入平顺性仿真分析,把仿真数据输入编制的平顺性仿真程序中,发现结果满足国家规定的汽车平顺性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