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3.柱层析法 无论是采用溶剂浸提法从红茶中提取茶黄素,还是通过体外氧化制备法制取茶黄素,所得的茶黄素纯度仍然不高,限制了茶黄素类相关产品的应用和开发.  相似文献   

2.
3.柱层析法 无论是采用溶剂浸提法从红茶中提取茶黄素,还是通过体外氧化制备法制取茶黄素,所得的茶黄素纯度仍然不高,限制了茶黄素类相关产品的应用和开发。为了获得高纯度的精制茶黄素,必须采用柱层析法对其进行精制纯化制备。目前,常用的茶黄素柱层析制备法主要有纤维素柱层析法、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硅胶柱层析法、聚酰胺吸附树脂柱层析法等。  相似文献   

3.
李东  李洁媛  雷雨  童凯  姜斌  李亚兰  唐璇 《茶叶通讯》2021,48(3):399-404
近年来,茶黄素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天然物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筛选酶促合成茶黄素PPO的酶源、影响茶黄素制备的因素、酶工程技术在制备茶黄素上的运用以及植物源PPO结构特点和酶促氧化茶黄素机理等方面综述PPO酶促合成茶黄素的研究进展,以望能为工业化制备茶黄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各反应条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确定儿茶素酶促制备茶黄素自动化提供科学依据,并就酶促制备茶黄素在选择多酚氧化酶方面以及同工酶方面做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红茶中提取的茶黄素粗提物和氧化前的茶多酚为对照,利用HPLC技术分析了纳米CaCO3固定化多酚氧化酶氧化产物的茶黄素组成;利用化学发光法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中茶黄素组成以TF2A为主,茶黄素粗提物中四种茶黄素单体均占一定的比例;利用CuSO4-Vc-H2O2-酵母体系和Fe2+-H2O2-酵母体系进行化学发光研究,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抗氧化活性较茶黄素粗提物和茶多酚强。  相似文献   

6.
《茶叶科学》2019,39(1):80-80
1.发明专利(1)一种降低砖茶含氟量的加工制作方法,授权编号:CN02137323.X;(2)一种蒸青珠茶的加工工艺,授权编号:ZL200410066260;(3)一种茶氨酸的提取工艺,授权编号:ZL200310109053.9;(4)一种提高γ-氨基丁酸含量的茶叶加工方法,授权编号:ZL200310109054.3;(5)一种茶叶汁的提取方法,授权编号:ZL200310108149.3;(6)消减固定相的逆流色谱分离方法,授权编号:CN1506360;(7)一种提取葛根中多种有效成分的方法,授权编号:CN1210567;(8)一种制备四种茶黄素单体的方法,授权编号:ZL200610154852;(9)茶叶保鲜剂,授权编号:ZL200510062020.2;(10)一种制备四种茶黄素单体的方法,授权编号:ZL200610154852.1。  相似文献   

7.
研究从毛栓菌中分离得到的多酚氧化酶(PPO)用于茶黄素的体外氧化制备。结果表明毛栓菌胞外PPO较适的反应温度范围在28~36℃之间;最适pH值为5.2;恒温反应30min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50%的硫酸铵可以沉淀粗酶液中96.0%的PPO。将毛栓菌PPO加入到儿茶素反应液中进行双液相反应,可得到10.19%的茶黄素,与茶鲜叶来源的PPO相比,毛栓菌PPO制备茶黄素的总含量偏低,但其中TF-3-G的比例较高,达到总茶黄素的68.10%,占脂型茶黄素总量的92.08%。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微波辅助技术,将软化后的红茶原料中的茶黄素进行萃取,并对其生产工艺中的影响因素分别开展了优化实验。得到的最优化的生产工艺参数是:操作压力0.49Mpa,微波辅助辐射时间70S,破壁助剂为乙醇;提取剂用量35m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5min。在此条件下能有效降低溶剂的使用量、缩短提取时间和提高茶黄素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9.
红茶色素及其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茶色素是从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的一类色素物质,是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聚合缩合产物,主要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是影响红茶品质最为重要的因素。Roberts E.A.H.等(1957)将红茶茶汤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称为茶黄素,不溶于乙酸乙酯呈褐红色的物质称茶红素。随着生化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红茶色素化学有重大进展,尤其是茶黄素化学研究的成就使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在制茶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红茶品质的关系等均已明晰。茶黄素是一类苯并(?)酚酮的衍生物,主要组分有茶黄素、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红素化  相似文献   

10.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对儿茶素通过体外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定向制备茶黄素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制备途径进行了比较。酶促氧化结果表明,发酵80分钟时,茶黄素的生成量最高(为15.05%)。化学氧化结果表明,以大叶儿茶素为材料,浓度为10βmg/ml, 氧化剂的比例为2:3:1(儿茶素: K3Fe(CN)6:NaHCO3)时,有利于茶黄素类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