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81-283
透过安徽24家花炮业主起诉安徽省政府非法关停胜诉一案了解到:目前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欠完善,非法行政行为存在并造成公民权益损害;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重塑公正"审判者"的角色,保障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公民法律维权意识增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三位一体"的建设要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方针,立足政府、司法机关、公民等多元主体,保持相互平衡和一定的张力,协调法治中国建设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而法治社会则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作为规则之治,法治能够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矛盾和冲突,在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法治具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基层善治的必要路径,是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层基础、打通法治中国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抓手。法治中国实施以来,相关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县域社会法治建设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法治意识不强,其中包括公权力行使者和公民个人对法治建设认识不足,以及现有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对此,必须在提高法治意识和保障法律服务供给上做文章,为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贡献法治效能。  相似文献   

3.
<正>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加强政府法治建设,只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才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环节,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何依法创新社会管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家观念中的国家认同,包括主体对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认同,也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容之一。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面临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内容的价值观缺乏、国家意识薄弱和法治作用认识片面等问题,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过程中,寻求国家认同与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在关联。做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国家意识渗透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建设法治农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法治农村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法治与自治、法治与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领导及自身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曹宇旗 《河南农业》2019,(15):51-54
依法行政评估是关于政府行政履职绩效的测量,是评价形式法治实施效果的主要途径,这有利于依法规范行政权力及运行。但是依法行政评估的缺陷是采用行政主导的目标评估模式,导致评估指标设计上重视法的形式方面,忽略法的实质方面。随着中国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推进,法治建设进一步升级,法治行政评估成为法治建设测量的主要途径。基于价值的法治行政评估体现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回应,在基本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有利于避免依法行政价值空洞化,制约依法行政经常性地发生“合法”侵犯公民权现象。法治行政评估突出法律保障公民权益的价值性,提升了行政评估结果的合法性,也能够发挥对依法行政的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法治所需要的道德环境系统由社会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主体行为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社会道德评价环境共同构成。道德认知只有外化为道德主体的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统一的行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这则是由法权威的合道德性与合法性的要求所决定的,它也同样是法权威的获得依据和保障。一定社会的法治总是对它的社会道德评价环境有着其固有的要求。就当代中国法治而言,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道德的一致性、道德的先进性、道德追求目标与法治目标的同趋性。  相似文献   

9.
李江艳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3):124-126+141
农村社会作为中国法治治理的重要场域,发挥着调节基层矛盾纠纷、稳定基层和谐秩序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法治基础不牢、法治支撑不足、法治治理与日常管理脱离等多重问题,法治的接受认可与落地生根受到极大限制。为解决法治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发挥法治思想的统领作用是基础,基层党政的有效推动是保障,法治治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法治传播、法治保障与法治实现,是做好农村社会法治构建的具体措施。唯有如此,农村社会的法治构建才有目标、有方向、有依托。  相似文献   

10.
宋屹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68-16269,16271
分析了在农村社会中国家法与习惯法之间的联系,指出两者即互相补充又可能出现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社会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国家制定法与习惯法的关系,即在坚持国家制定法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合理吸收、借鉴习惯法的优秀做法,使两者真正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210-2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难点,在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法治已成为中国社会的目标,随着这个目标的确立,更多的就是要为法治的实现进行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技术上的实证研究,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法治建设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充分挖掘和认识各种能为法治提供支持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3.
龙婧婧 《甘肃农业》2005,(11):169-170
法治建设已在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征途。在实行的各种措施、方法中,我们却忽视了农村法治化问题。本文试从法治的特点、成因,结合农村法治化面临的问题,初步探寻解决方法。只有农村法治化得到建立和健全,才能实现整个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日前在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法院工作的宗旨是贯彻实施法律,主持社会正义,新闻媒体的价值也是宣传弘扬法律,维护社会正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人民法院与新闻媒体的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希望新闻单位和人民法院相互了解、理解、谅解,互相支持,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5.
法治的生成需要以法治文化为其提供基础。科学精神、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宪政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是中外法治文化共同具有的特征。但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础的当代中国法治文化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独特个性,这是由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条件等决定的。因此,分析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相比西方法治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以探求培植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路径,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农民认为钱和权比法更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农村发生违法案件,受害农民往往选择私了而不诉诸法律?为什么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首选上访之路而不是法律途径?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法治思维与主张,是保障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石。作为中国社会的末梢神经,农村法治建设对整个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尤为重要,但是在缺少法治传统的农村社会,这项工作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治理作为国家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任。加快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探索完善的农村社会治理法治路径,对于推动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补全我国社会治理法治化这块农村短板,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中国的法治化离不开农村的法治化,农村法治在我国的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农村法治化的缓慢和滞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期面临着诸多困境,我们要从农村社会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现代农村法治的构建,找出现代农村法治的解决方略。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法治思维是其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中西方在法治思维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是导致中西方法治状况差异的重要原因。我们只有逐步改变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使其完成由传统的保守、封闭、单一、依附的思维方式,向创造、开放、多样、独立的现代化法治思维方式的转变,才能使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尽快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传统因素的影响。人本法治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建设人本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就必须在法治观念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