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银鲳(Papus argenteus)肝及卵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饲料n-3 LC-PUFA对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抗氧化水平的影响。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和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和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配制了4组等氮、等能及等脂的试验饲料。以1年龄雌性银鲳为试验对象,每组饲料设3重复,试验周期185 d。研究结果表明,肝与卵巢组织SOD、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卵黄发生后期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肝SOD(除SO饲料组外)、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前期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卵黄发生中期FO与FSO饲料组卵巢SOD、CAT活性及T-AOC水平则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FSO饲料组肝与卵巢SOD、CAT活性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为最高值,且在卵黄发生中、后期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P0.05),但与FO饲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饲料组间肝与卵巢T-AOC水平在卵黄发生前期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卵黄发生后期,FO与FSO饲料组肝与卵巢T-AOC水平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P0.05),但FO与FSO饲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与卵巢中MDA含量随着饲料n-3 LC-PUFA含量的升高而呈现出升高趋势,且这种升高趋势在肝组织中表现更为明显,卵巢组织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后期仅FO饲料组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趋势(P0.05),其他各饲料组在卵黄发生各期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分析表明,银鲳卵黄发生过程中组织中抗氧化水平逐渐升高,适宜的饲料n-3 LC-PUFA含量(4.01%,FSO饲料组)可明显改善银鲳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组织中的抗氧化水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饲料与卵黄发生时期对银鲳组织抗氧化水平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且两者对肝T-AOC水平与MDA含量存在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2.
银鲳(Pampus argenteus)是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本研究针对养殖银鲳幼鱼进行人工配合饲料研发,降低饲料成本、增强鱼体体质、提高存活率等。通过配制以100%鱼油(FO)、70%鱼油和30%大豆油(FSO)、30%鱼油和70%大豆油(SFO)、100%大豆油(SO)为脂肪源的4组饲料,检测银鲳幼鱼血清溶菌酶(LZM)和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变化情况,以探究饲料大豆油替代鱼油对银鲳幼鱼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SFO组血清LZM水平最高,SO组最低,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FSO和SFO组的肌肉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FO和SO组(P0.05),肝脏MDA含量则是FO和FSO组较高(P0.05)。血清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最高的均为SFO组,而SO组活力较低。相对地,肝脏SOD和CAT活力均是FO组最高(P0.05)。肌肉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是FO和FSO组较高,而血清T-AOC是SO组较高。研究表明,豆油替代30%和70%鱼油,对银鲳幼鱼免疫和抗氧化能力都略有促进作用,但完全使用豆油会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银鲳(Pampus argenteus)是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本研究针对养殖银鲳幼鱼进行人工配合饲料研发,降低饲料成本、增强鱼体体质、提高存活率等.通过配制以100%鱼油(FO)、70%鱼油和30%大豆油(FSO)、30%鱼油和70%大豆油(SFO)、100%大豆油(SO)为脂肪源的4组饲料,检测银鲳幼鱼血清溶菌酶(LZM)和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变化情况,以探究饲料大豆油替代鱼油对银鲳幼鱼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SFO组血清LZM水平最高,SO组最低,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FSO和SFO组的肌肉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FO和SO组(P<0.05),肝脏MDA含量则是FO和FSO组较高(P<0.05).血清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最高的均为SFO组,而SO组活力较低.相对地,肝脏SOD和CAT活力均是FO组最高(P<0.05).肌肉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是FO和FSO组较高,而血清T-AOC是SO组较高.研究表明,豆油替代30%和70%鱼油,对银鲳幼鱼免疫和抗氧化能力都略有促进作用,但完全使用豆油会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LC-PUFA)合成代谢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本研究以鱼油(FO)和混合植物油(苏子油与双低菜籽油,VO)为脂肪源配制两种等氮等脂饲料,投喂饲养在3种盐度(10、20和32)下的黄斑蓝子鱼幼鱼8周后,分析了各处理组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鳃的磷脂脂肪酸组成、Na+/K+-ATPase(NKA)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相同盐度下,VO组和FO组鱼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FO组鱼鳃磷脂中的n-3 LC-PUFA含量显著高于VO组(P0.05),但VO组鱼的n-6 LC-PUFA水平显著高于FO组(P0.05);VO组鱼鳃的NKA酶活力及其m RNA表达量都显著高于FO组(P0.05)。不同盐度下,无论VO组还是FO组的鱼,盐度10组鱼的生长性能显著低于盐度20和32组(P0.05),而其鳃的LC-PUFA含量、NKA酶活力及其m RNA表达量都显著高于盐度20和32组(P0.05),各指标在后两个盐度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盐度10对黄斑蓝子鱼具有一定的胁迫性,导致其生长性能较差。摄食鱼油脂肪源饲料,可以提高鱼鳃磷脂的n-3 LC-PUFA水平;而摄食植物脂肪源饲料时,鱼体可能通过自身合成的n-6LC-PUFA调控鳃的NKA基因表达及其酶活力以调节渗透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饲料LNA/LA比对鲤幼鱼生长性能和LC-PUFA合成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鱼油和混合植物油(花生油和紫苏籽油)为脂肪源配制5组等氮等脂饲料。对照组(D1)以鱼油为唯一脂肪源,其他5组实验饲料以花生油和紫苏籽油为脂肪源,且LNA/LA比分别为0.02(D2)、0.46(D3)、1.09(D4)和1.53(D5)。8周养殖实验后,分析各处理组鱼体的生长性能指标、肝脏脂肪酸组成,肝脏Δ6 fad-a/b和elovl5-a/b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植物油饲料对鱼体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鱼体肝脏LC-PUFA水平,提高了肝脏Δ6 fad-a和elovl5-a mRNA表达水平。在各植物油组之间,饲料LNA/LA比显著影响了鱼体WGR和SGR指标,其中D2和D4组鱼体生长表现较好;随着饲料中LNA/LA比的升高,鱼体肝脏LC-PUFA水平,以及Δ6 fad-a和elovl5-a mRNA表达水平也随之增加,其中D4组鱼体肝脏Δ6 fad-a和elovl5-a mRNA表达量最高,且其LC-PUFA含量显著高于D2和D3组。由此可见,植物油饲料尽管不影响鲤正常生长,但影响了鱼体肝组织LC-PUFA含量。然而,饲料中添加适宜的LNA/LA比(1.09∶1)可促进鲤肝脏Δ6 fad-a和elovl5-a mRNA的表达,最大限度地提高鱼体内源LC-PUFA合成量,从而有效地降低植物油饲料对鱼体组织LC-PUFA含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陆游  金敏  袁野  熊家  马红娜  周歧存 《水产学报》2018,42(7):1094-1110
为研究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配制了4种分别添加有椰子油(CO)、苏子油(PO)、葵花籽油(SO)、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的等氮等脂的饲料,喂养平均初始体质量为(1.52±0.00)g的黄颡鱼幼鱼。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均无显著影响,对饲料系数(FCR)影响显著,各组SR均在95%以上。各组间的肝体比(HSI)、肥满度(CF)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脏体比(VSI)和肠脂比(IPR)无显著性差异。HSI和CF均以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组最高,葵花籽油(SO)组最低。黄颡鱼的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灰分不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而椰子油(CO)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为10.51%,剩余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饲料中脂肪源对黄颡鱼肌肉、肝脏组织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显著,并且肌肉和肝脏中脂肪酸含量变化与饲料中相应脂肪酸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椰子油(CO)组组织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高,苏子油(PO)组组织中亚麻酸(ALA)和n-3 PUFA含量最高,葵花籽油(SO)组组织中亚油酸(LA)和n-6 PUFA含量最高,而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组组织中脂肪酸较为均衡。黄颡鱼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白蛋白/球蛋白(A/G)、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血糖(GLU)、肌酸激酶(CK)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各组黄颡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有显著差异。椰子油(CO)组的SOD和GST活性最高,而MDA含量最低。研究表明,在添加豆油的基础上,椰子油、苏子油、葵花籽油和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都可以用作黄颡鱼饲料的脂肪源;证实了鱼体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基本可以反映饲料脂肪酸组成,并且说明了黄颡鱼具有延长和去饱和ALA和LA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微藻粉替代鱼油对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Pallas 1788)幼鱼生长、体组成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FO),分别用裂壶藻粉(SO)、微绿球藻粉(NO)及两种藻粉的混合物(MO)替代鱼油中的DHA、EPA,不足部分用玉米油补齐,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投喂星斑川鲽幼鱼(初始体重7.35 g±0.03 g)90 d。结果显示,与FO组相比,SO组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NO组和MO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脏体比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增大(P0.05);MO组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O组与MO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O组背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藻粉替代鱼油对肌肉和肝脏脂肪酸组分影响显著,肌肉的C16:0和DHA含量与其在饲料中所占的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973,0.967,P0.05),C14:0和C16:1n-7呈极显著正相关(r=1.00,0.996,P0.01),肝的C18:2n-6、n-6 PUFA和DHA/EPA呈显著正相关(r=0.983,0.976,0.977,P0.05),C16:1n-7呈现极显著正相关(r=0.992,P0.01);NO组和MO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较FO组显著降低(P0.05),NO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葡萄糖(GLU)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裂壶藻粉可以替代星斑川鲽幼鱼饲料中的鱼油而不对其生长和生理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星斑川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脂质对中华花龟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体质量(1828±468)g的4龄雌性成体中华花龟随机分成4组,常温饲养在150cm×50cm×50cm的水池中,每组6只,分别投喂饲料中鱼油为豆油替代0%、33.3%、66.7%和100%的饲料,每周投喂2次。饲养1年后,从每组中随机取6只中华花龟,检测肝脏、肌肉、卵巢中脂肪酸的组成。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鱼油比例较高(豆油替代0%和33.3%鱼油组)能促进肝脏和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积累,但豆油替代率对卵巢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积累影响不显著。饲料中花生四烯酸在肌肉和卵巢中大量累积,豆油替代33.3%鱼油组肌肉和豆油替代0%鱼油组卵巢中花生四烯酸占总脂肪酸的含量[(5.26±0.94)%、(1.31±0.04%)]最高,肝脏中花生四烯酸积累较少。豆油替代66.7%和100%鱼油组肝脏中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豆油替代100%鱼油组卵巢中亚麻酸含量最高(P0.05)。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比例升高促进了中华花龟组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积累,抑制了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的积累;当豆油替代33.3%鱼油时,中华花龟肝脏、肌肉、卵巢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与全鱼油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n-3/n-6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体组成和消化酶的影响,配制了6种不同n-3/n-6 LC-PUFA比值(29.54,D1组;23.04,D2组;18.97,D3组;9.06,D4组;6.86,D5组;3.87,D6组)的实验饲料。以大菱鲆幼鱼[(12.18?0.01)g]为研究对象,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开展了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n-3/n-6 LC-PUFA对大菱鲆幼鱼的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WGR)随着n-3/n-6 LC-PUFA的降低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6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脂肪沉积率随着饲料中n-3/n-6 LC-PUFA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且D6组达到最小值,为14.80,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的变化,胰蛋白酶的活性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且在D4组时达到最大值;脂肪酶活性呈上升趋势。随着饲料中n-3/n-6 LC-PUFA的变化,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值为D4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酶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3组为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n-3/n-6 LC-PUFA的降低,谷草转氨酶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随着饲料n-3/n-6LC-PUFA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D5组时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饲料中n-3/n-6LC-PUFA的比例降低会导致大菱鲆幼鱼的脂肪沉积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以18日龄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11 d 的生长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的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生长、存活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组(FO)为对照组,以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微绿球藻粉(Nannochloropsis sp.)和橄榄油替代不同比例的鱼油,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鱼油组(FO),50%混合替代组(M50)、100%混合替代组(M100)、100%裂壶藻橄榄油替代组(S100)、100%微绿球藻橄榄油替代组(N100)。结果显示,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含有裂壶藻的各饲料组(M50、M100、S100)成活率显著高于 FO 组和 N100组(P?0.05);微藻粉替代鱼油不影响牙鲆稚鱼主要脂肪酸的组成;Pe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C14:0、C16:1n-7、C18:2n-6、C20:0、C18:3n-3、C22:0、C20:4n-3、EPA、C22:5n-6和 DHA 的百分含量均与其饲料中的百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以及 DHA/EPA 比率均与其饲料组成表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微藻作为脂肪源替代鱼油完全可以满足牙鲆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各种脂肪酸均可以被牙鲆稚鱼充分消化和吸收,并且添加两种微藻后提高了稚鱼的 DHA 含量和 DHA/EPA 比率,与鱼油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了牙鲆稚鱼的成活率。因此,以微藻替代鱼油在牙鲆稚鱼的培育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以18日龄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11 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的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生长、存活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组(FO)为对照组,以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微绿球藻粉(Nannochloropsis sp.)和橄榄油替代不同比例的鱼油,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分别命名为鱼油组(FO),50%混合替代组(M50)、100%混合替代组(M100)、100%裂壶藻橄榄油替代组(S100)、100%微绿球藻橄榄油替代组(N100)。结果显示,微藻粉替代鱼油对牙鲆稚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含有裂壶藻的各饲料组(M50、M100、S100)成活率显著高于FO组和N100组(P?0.05);微藻粉替代鱼油不影响牙鲆稚鱼主要脂肪酸的组成;Pe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C14:0、C16:1n-7、C18:2n-6、C20:0、C18:3n-3、C22:0、C20:4n-3、EPA、C22:5n-6和DHA的百分含量均与其饲料中的百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以及DHA/EPA比率均与其饲料组成表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微藻作为脂肪源替代鱼油完全可以满足牙鲆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各种脂肪酸均可以被牙鲆稚鱼充分消化和吸收,并且添加两种微藻后提高了稚鱼的DHA含量和DHA/EPA比率,与鱼油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了牙鲆稚鱼的成活率。因此,以微藻替代鱼油在牙鲆稚鱼的培育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饲料中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3LC-PUFA)水平对花鲈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初始体重(29.2±1.34)g的花鲈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n-3LC-PUFA含量分别为0.13、0.30、0.56、1.03、1.45、2.41(%饲料干物质)的饲料,实验周期63d。结果表明,饲料中n-3LC-PUFA水平对花鲈幼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血清中肌酐(CREA)水平在饲料中n-3含量为1.45%时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果表明,以血清CREA含量为标准,花鲈幼鱼饲料中n-3LC-PUFA含量应低于1.45%。  相似文献   

13.
闽东海域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和脂肪酸是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结构物质和能量来源。亲鱼的脂肪和脂肪酸储备影响其繁殖性能和早期仔鱼的发育。为了获知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本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及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了繁殖季节闽东海域野生银鲳亲鱼不同组织的总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亲鱼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含量分别为:35.76%,15.11%,22.07%和22.14%(占组织干重)。极性脂肪占总脂肪的比例在精巢中最高,其次为肝脏和卵巢,在肌肉中最低。性腺从Ⅳ期发育到Ⅴ期,雌鱼卵巢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含量显著增加,雄鱼肌肉极性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中性脂肪中卵巢的20∶5n-3(EPA,2.25~3.87 mg/g)、22∶6n-3(DHA,6.71~13.03mg/g)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17.20~29.64 mg/g)含量最高,极性脂肪中精巢的EPA(0.38~0.27 mg/g)和DHA(3.12~3.59 mg/g)含量最高。性腺中n-3/n-6比值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中。随着卵巢发育,DHA等必需脂肪酸在雌鱼不同组织及同一组织不同脂肪类别之间存在转移现象。研究表明,银鲳亲鱼各组织的总脂肪含量、总脂肪组成及脂肪酸绝对含量(mg/g干物质)具有组织特异性,随着性腺发育,必需脂肪酸总体上表现为由肌肉和肝脏向性腺中转移,且性腺中脂肪酸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性脂肪中。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三疣梭子蟹育肥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采用混合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1∶1)分别替代饲料中0%、25%、50%、75%和100%的鱼油,制成5种等氮等脂育肥饲料(分别记为饲料Diet 1~Diet 5)对生殖蜕壳后的三疣梭子蟹雌体[初始体质量为(150±25) g]进行45 d的育肥养殖。结果显示:(1)饲料中鱼油替代对雌体成活率(SR)、增重率(WGR)、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和总可食率(TEY)均无显著影响。(2)各组雌蟹肝胰腺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苹果酸脱氢酶(MDH)、脂肪酶(LPS)和脂蛋白酯酶(LPL)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TG和LPS水平均在Diet 5最高,MDH活性在Diet 1组最高,而LPL活性在Diet 2组最高;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分别在Diet 3和Diet 4组最高。(3)Diet 1组肝胰腺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Diet 2和Diet 3组,而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均在Diet 4组最高;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在Diet 1组最低,Diet 2组最高,而ALP活性在Diet 1组最高。(4)不同饲料组肌肉中粗蛋白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显著,均以Diet 3组最高;Diet 3和Diet 4组肝胰腺中的粗脂肪和总碳水化合物均相对较高;此外,卵巢中的粗蛋白含量在Diet 3组最高。(5)饲料中鱼油替代水平对三疣梭子蟹肌肉、卵巢和肝胰腺的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随鱼油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n-3 P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随饲料鱼油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育肥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三疣梭子蟹雌体成活和卵巢发育等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肝胰腺中甘油三酯、粗脂肪、n-6 PUFA含量、部分抗氧化和免疫指标;50%的鱼油替代水平可提高卵巢和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因此,混合植物油可以替代三疣梭子蟹育肥中50%的鱼油。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脂肪源饲料对台湾泥鳅(Paraunisgumus dabryanus ssp)生长、肌肉脂肪酸组成和质构的影响,实验取体重均值为(2.30 ±0.05)g的台湾泥鳅750尾分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水箱50尾,分别投喂含有6%鱼油(FO)、大豆油(SO)、花生油(PO)、玉米油(CO)或棕榈油(PaO)的等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饲料中添加鱼油、茶籽油、亚麻籽油以及碘酸钾对中华鳖()稚鳖生长和脂类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配制了4种油脂含量为10%的饲料,分别为鱼油料(FO,对照组)、鱼油+碘酸钾料(FO+PI,碘酸钾添加量为75 mg/kg)、茶籽油料(TO)和亚麻籽油料(LO),饲喂初重为(5.06±0.05)g的中华鳖66 d。FO+PI组和LO组中华鳖稚鳖的存活率显著低于FO组(<0.05)。各组中华鳖稚鳖血浆中葡萄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差异(ACACA)的表达水平,上调了中华鳖-499的表达水平(-23b的表达水平(<0.05)。FO+PI组和TO组的稚鳖肝脏细胞内脂滴空泡较少,同时TO显著影响了肠道组织的黏膜褶。结论认为,相比于鱼油组,在饲料中添加10%茶籽油、亚麻籽油和添加75 mg/kg碘酸钾不会引起稚鳖生长差异,但是亚麻籽油和碘酸钾降低了稚鳖的存活率,茶籽油和碘酸钾影响肝脏的脂类代谢。  相似文献   

17.
研究饲料中n-3HUFA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血清生化指标、主要脂代谢酶活力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粉、豆粕、酪蛋白为蛋白源,不同比例鱼油与大豆油的混合油为脂肪源,配制n-3HUFA含量分别为0.36%、1.02%、1.82%、2.65%以及3.70%的5种饵料(依次编号为A、B、C、D和E)。实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31.47±0.23 g的褐菖鲉幼鱼225 ind,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15 ind),实验周期60 d。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n-3HUFA含量的饲料对褐菖鲉血清中的总胆固醇(CHO)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n-3HUFA含量的升高,褐菖鲉血清中的CHO以及LDL-C呈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随饲料中n-3HUFA含量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2)饲料n-3HUFA水平对肝脏脂肪酸合成酶的活力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中n-3HUFA含量的升高,褐菖鲉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活力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P<0.05),脂蛋白酶活力和肝酯酶活力虽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饲料n-3HUFA水平对褐菖鲉肝脏丙二醛(MDA)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有显著的影响(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饲料中n-3HUFA水平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血清中SOD以及CAT活力随n-3HUFA水平升高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亚麻籽油替代不同鱼油水平对大菱鲆幼鱼[初始体质量为(5.89±0.02)g]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沉积的影响,以亚麻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饲料。每组饲料随机投喂3组实验鱼,饱食投喂,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发现,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但显著影响其摄食率(FI)、饲料效率(FE)和表观净蛋白利用率(ANPU)。随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升高,FI显著升高,而FE和ANPU显著下降,且其均在100%亚麻籽油组分别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肝体比和肌肉脂肪含量。当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100%鱼油,鱼体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似。相对于全鱼油组,亚麻籽油替代组肌肉和肝脏中亚油酸和亚麻酸显著升高,而EPA和DHA含量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大菱鲆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水平应低于66.7%,且大菱鲆饲料中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需大于0.8%。  相似文献   

19.
n-3高不饱和脂肪酸对黑鲷幼鱼生长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水平n-3 HUFA(0.79%,0.83%,0.85%,0.88%,0.92%,0.94%;DHA/EPA=2.8/1)对黑鲷幼鱼生长及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1)黑鲷幼鱼肝体指数(HSI)及腹脂率(IPF ratio)随饲料中n-3 HUFA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于0.92%和0.94%组时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脂肪细胞直径呈减小趋势,其中0.94%组显著小于0.85%组;肌肉脂肪含量受n-3 HUFA的影响显著,于0.88%组时达到最低.各组全鱼水份和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肌肉及腹腔脂肪组织饱和脂肪酸(∑SFA)和C16:0含量均随饲料n-3HUFA水平增加呈下降趋势,而∑n-3 HUFA呈显著上升趋势.各组织中DHA/EPA不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增重率为参考指标,二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黑鲷幼鱼[(8.08±0.09)g]获得最佳增重时对饲料中n-3 HUFA的需要量为0.87%DM;(2)黑鲷幼鱼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及基因表达水平均在n-3 HUFA>0.92%时有显著下降(P<0.05);腹腔脂肪激素敏感脂肪酶(HSL)活性及基因表达水平均随饲料中n-3 HUFA的添加呈升高趋势(P<0.05),且高含量n-3 HUFA(0.94%)可使HSL活性增加近一倍.结果表明,饲料中n-3HUFA通过同步调控脂肪合成与分解两个过程影响黑鲷幼鱼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估饲料中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水平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抗菌能力的影响,分别以鱼油和混合植物油为脂肪源,设计了2个系列共9组不同ARA含量的等氮等能,且具备相同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3/n-6比例的实验饲料,投喂对虾6周后,检测各组对虾在急性感染溶藻弧菌0、24、36和42 h时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immune deficiency)和溶菌酶m RNA表达量,并统计感染后96 h内对虾的死亡情况。结果表明:1对虾摄食以鱼油为脂肪源的饲料[饲料DHA(22:6n-3)和EPA(20:5n-3)含量分别为5.85和3.83 mg/g饲料],其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 RNA表达量均随饲料中ARA含量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0.56(B组)和0.87 mg ARA/g饲料组(C组)对虾溶菌酶m RNA表达量显著高于0.44(A组)、1.02(D组)和0.28 mg ARA/g饲料组(E组)(P0.05);对虾摄食以植物混合油为脂肪源的饲料(DHA和EPA含量分别为3.28和1.87 mg/g饲料),其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 RNA表达量随饲料中ARA含量的升高而升高;1.44 mg ARA/g饲料组(I组)对虾Toll受体m RNA表达量显著高于0.19 mg ARA/g饲料组(F组)(P0.05)。2人工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后,各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 RNA的表达量随感染进程均出现显著变化。摄食以鱼油为脂肪源的饲料时,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 RNA表达量峰值均出现在0.56 mg ARA/g饲料组(B组),且峰值分别出现在感染后24、42和24 h。摄食以混合植物油为脂肪源的饲料时,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 RNA表达量峰值均出现在1.44 mg ARA/g饲料组(I组),且峰值分别出现在感染后24、42和36 h。3各实验组对虾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后96 h累积死亡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饲料ARA水平影响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的表达,且ARA调控免疫基因表达的效果受饲料EPA和DHA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