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RAPD分析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演化趋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RAPD标记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越南6国163份小豆种质资源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从27个引物共检测到285条带,有261条具多态性(占92.98%),其中野生型多态性带谱占85.82%,栽培型次之为83.52%,半野生型为80.46%,三类型小豆都有其自身特征带;遗传离散度大小顺序是: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其遗传分化系数大小顺序为: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从分化系数差异看,半野生型小豆更接近野生型小豆;从相似系数平均值来看,半野生型小豆材料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处在进化两极的野生型材料之间、栽培型材料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远;来自我国西南以及日本南部两地区的小豆材料遗传离散度较大,遗传分化系数、相似系数平均值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3个小豆材料以遗传相似系数0.32为截值,可分为8大类,归类有较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及遗传类型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小豆种质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野生、半野生、栽培型小豆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阐明小豆的起源进化与传播,提高小豆种质的利用效率。【方法】从69对小豆和黑吉豆SSR引物中,筛选出11对多态性好的SSR标记,并结合植株形态性状特征鉴定,对558份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缅甸的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小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性状关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8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7.82个,变幅6—10个。野生、半野生、栽培型小豆都有其特征带,栽培小豆的特征带绝大多数来源于中国;野生小豆的特征带仅出现在中国西南、不丹和日本南部地区的种质中。遗传离散度是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半野生型小豆更接近野生型小豆。聚类分析把558个小豆种质分为5大类,归类有较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和遗传类型的趋同性。日本栽培小豆与韩国和日本野生及半野生小豆亲缘关系近,中国西南野生小豆与东南亚野生材料遗传关系近,与江苏地方品种遗传关系较近。关联分析表明,位于小豆第7连锁群的黑吉豆BG111标记分别解释野生和半野生小豆的主茎节数、茎粗、顶蔓、主茎分枝数性状的49%、44%、31%和18%;栽培小豆中,第1连锁群的黑吉豆BG48、第5连锁群的BG20和第9连锁群的小豆AZ24标记分别解释生育期、株高和单荚粒数、主茎分枝数性状的9%、7%、5%和6%。【结论】野生小豆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背景广泛;中国栽培小豆起源于中国,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黑吉豆BG111标记与野生和半野生小豆的茎粗、顶蔓、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性状相关联;黑吉豆BG48和BG20、小豆AZ24标记分别与栽培小豆的生育期、株高和单荚粒数、主茎分枝数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产量水平小豆叶片的光合指标,为小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夏播区高产小豆品种"保200112-20"和低产品种"白红5号"、"苏红02-11"为材料,研究不同产量水平小豆开花结荚期主茎各开花节位功能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小豆植株开花后,随着叶片的衰老,各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逐渐下降,但胞间CO2浓度(Ci)逐渐上升;同一时期不同开花节位叶片的光合性能自上而下逐渐降低,高产品种"保200112-20"的光合性能明显高于低产品种"白红5号"和"苏红02-11"。相关分析表明,小豆籽粒产量与开花后各节位功能叶片的平均Pn、Gs、Tr和WUE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Ci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高产小豆品种叶片的光合能力明显高于低产小豆品种,为其获得高产奠定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品展台     
以下品种由湖北辉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经营——●高抗、高产、大桃棉:鄂杂棉19F1湖北富悦农科所运用最新科技选育而成的杂交棉品种。2006年4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该品种植株塔型,较松散,通透性较好。茎秆粗壮,有稀茸毛。叶片中等,叶色较淡。铃为卵圆偏尖形。  相似文献   

5.
采用CIE L*a*b*表色系研究126份红粒小豆栽培种质资源的粒色与叶色相关性。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中早熟和中熟类型小豆粒色与叶色存在较密切的关系;小豆盛荚期叶色与粒色相关度较高;通过叶色间接选择粒色,盛荚期选择叶片亮度较暗、绿色浅的植株,获得粒色优良材料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栽培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7对SSR引物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越南等5国的104份栽培小豆种质资源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共获得了44条多态性带,平均6.29条。104个小豆种质材料以遗传相似系数0.28为阀值,聚类分析将104份栽培小豆种质材料分为14大类,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的栽培小豆种质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初步认为中国西南地区可能是小豆的一个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同一地域或气候相似地区的材料聚为一类,说明供试材料遗传背景与其原产地背景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为茶树野生种质资源发掘、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4份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茶树叶片气孔、茸毛和花粉极轴长、赤道轴长等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4份野生茶树种质的叶片叶上表皮纹饰有平展型、皱脊型、波浪型3种;叶片下表皮气孔皆为长卵形,具异性气孔(腺鳞)且气孔密度相对栽培种较小;茸毛长度为(280.75±107.65)~(616.95±132.52)μm,且不同种长度差异明显,茸毛纹饰皆为平滑型;不同于栽培种,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茸毛表层均有脱落现象。4份野生茶树花粉均具三孔沟,属N3P4C5类型,其花粉大小在(427.69±153.94)~(1205.07±237.80)μm~2,皆小于福鼎大白茶。花粉极面观有近圆形和三裂近三角形2种,赤道面观各不相同,花粉形状有超长球形和近球形2种,花粉纹饰均为疣状。【结论】4份野生茶树和福鼎大白茶的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共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乌龙茶种质叶片的微形态性状,为探明乌龙茶品种资源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27份乌龙茶种质叶片的微形态,分析其叶片气孔、茸毛和蜡质纹饰形态特征.[结果]供试茶树种质叶片的茸毛纹饰分为长条纹型、短棒型和光滑型3种类型;叶表蜡质纹饰分为皱脊状、波浪状和平展状3种类型;气孔器较相似,均呈长卵形.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7份茶树种质分为3个分支.相同原产地种质的叶片茸毛微形态和叶表蜡质纹饰较相似.灌木型乌龙茶种质的茸毛长度显著短于小乔木型(P<0.05,下同),叶片气孔密度显著大于小乔木型,多数小乔木型乌龙茶种质的叶表纹饰呈平展状.[结论]乌龙茶种质的气孔形态特征不具有种间分类意义.茶树叶片的茸毛和蜡质纹饰可作为乌龙茶种质资源分类鉴定的手段之一.在利用叶片微形态进行茶树种质资源分类鉴定研究中,应注意树型对叶片茸毛和叶表纹饰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野生小豆是栽培小豆的祖先种,比较分析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的农艺性状,以了解小豆在驯化过程中性状的变异,为小豆农艺性状驯化选择变异的分子解析提供精准的表型数据。【方法】连续2年调查56份野生小豆、64份半野生小豆、196份地方品种、85份育成品种,共401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的相关性状及其变异。【结果】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品种的演化过程中,植株由匍匐蔓生变成直立,株高降低,始花期缩短,百粒重和最大叶面显著增加。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株高降低了37.5cm;始花期缩短了37.93d、百粒重增加了8.03g、最大叶面积增加了27cm2。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始花天数的遗传力从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提高了0.58,百粒重的遗传力增加了0.24。人工选择促使始花期和百粒重的遗传稳定性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增加叶面积、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是提高单株产量的有效途径。【结论】在小豆驯化过程中,农艺性状变异明显且具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我国北方小豆地方品种资源1300余份中抽取92份材料组成随机样本.利用代表小豆数量性状综合指标的5个主成分值对各种质材料进行遗传距离测定,并加以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截值水平取2.2时,本供试群体可分为10类,而第Ⅰ、Ⅱ、Ⅳ、Ⅵ类群品种数较多,其它类群品种数均较少(1~4个材料);同时还可以看出,种质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并不完全一致.不同地域内小豆地方品种群体的类群组成差异较大,黄河流域亚区、海河流域亚区、辽宁吉林亚区小豆遗传资源较丰富,黑尤江亚区和淮河下游亚区的小豆地方品种群体组成较单一.  相似文献   

11.
辣椒体表茸毛的形态结构与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辣椒体表茸毛的特点。[方法]以有茸毛与无茸毛辣椒植株为试材,观察辣椒体表茸毛的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结果]辣椒植株茎和叶片表皮的茸毛是茎和叶片表皮层的一部分表皮细胞突起形成的多细胞毛,大多数为没有分枝的单茸毛。同一辣椒植株上不同部位的茸毛数量不同,植株上部茸毛多于植株下部;生长点及幼茎茸毛最多,其次是叶片背面,再次是叶片正面。随着叶片的逐渐长大到定型,叶背主脉的茸毛密度逐渐降低。[结论]揭示了茸毛的分布特点,为茸毛性状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豆种质资源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 5 8份野生小豆和 2 4 9份栽培小豆种质资源进行了酯酶 (EST)、过氧化物酶 (PER)、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超氧歧化酶 (SOD)的检测分析 ,共检测到 6个基因位点 ,33个等位基因。小豆等位酶基因在野生种中的分布频率高于栽培种 ,在国内地方种中的分布频率高于日本地方种。 4种同工酶的 6个基因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 .6 5 1,其中野生小豆的杂合度 (0 .6 36 )低于栽培小豆 (0 .6 6 4 ) ,说明小豆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已经发生了遗传上的变异。依据同工酶谱带信息 ,把供试种质聚类并划分为 5个组群 ,野生种明显聚为 1类 ,栽培种聚为 4类 ,类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但同工酶等位基因的多样性与地理区域的差异似乎看不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小豆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规律。【方法】2008-2009年,以高产小豆品种(系)"2000-75"、"冀红9218"和低产小豆品种(系)"红宝1号"、"湾选1号"为材料,研究小豆开花至成熟期植株茎秆、叶片、幼壳、籽粒等的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小豆开花后,植株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呈近"S"型变化趋势,花后7~14d是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产品种"2000-75"和"冀红9218"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较低产品种"湾选1号"和"红宝1号"快;主茎上部开花节位叶片是籽粒充实的主要源器官,其转运率高达17.23%~22.31%,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不同品种小豆间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差异显著,高产品种"2000-75"和"冀红9218"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强,尤其是主茎上部开花节位叶片干物质积累较多,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结论】在小豆生产实践中,提高籽粒产量的关键是选用库容大的多荚、大粒型品种;加强花后田间管理,以延缓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衰老;采用去除无效分枝等措施,增强源库间的物质运输与分配。  相似文献   

14.
以直立型赤豆品种白红4号和半蔓生型赤豆品种辽红小豆4号为试材,采用施高氮、中氮、无氮3个处理(即60、30、0 kg/hm~2)进行试验,探讨施氮量对不同株型小豆品种叶片的光合生理指标、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赤豆叶片的叶色值、净光合速率、叶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值都是以中氮处理为最高。对赤豆品种的根系、茎秆、叶片、叶柄的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也都是中氮处理为最高。不同株型小豆品种最适施氮肥量(尿素)为30 kg/hm~2。赤豆品种白红4号低于辽红小豆4号。研究结果为不同株型赤豆品种合理施用氮肥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种子表型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及性状间的关系,对于筛选具有高产潜力和大粒的小豆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SC-G型自动考种分析及千粒重仪对54份野生小豆、55份半野生小豆和255份栽培小豆的种子进行分析,获得了种子百粒重、投影面积、周长、种长、种宽、长宽比、直径和圆度等8个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种子性状的表型变异、相关性和变异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不同小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性状变异较大,其中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从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籽粒逐渐增大,且籽形变圆。种子百粒重、投影面积、周长、种长、种宽和直径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大小和种子形状的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77.21%和21.97%,累计贡献率为99.18%。【结论】野生和栽培小豆种质资源的种子表型性状变异明显,性状间相关性显著,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的驯化过程中籽粒变大趋圆,筛选出6份具有高产潜力和大粒的小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省作物种质库中385份小豆资源为材料,根据13个农艺性状,利用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分别采用比例法、平方根法确定取样数法及聚类选择和随机选择2种个体选择法构建5个小豆初选核心样本,对不同的取样方法及总资源间进行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性状符合度、遗传多样性指数和数量性状变异系数的比较,探讨构建河北省小豆初选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聚类选择取样优于随机取样,在聚类选择条件下采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优于平方根法,最终确定按地理来源分组、利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聚类选择个体为小豆核心种质构建的最佳方案。采用该最佳方案,构建包含79份小豆种质的初选核心种质,取样比例为20.5%,13个农艺性状的性状符合度达100%。  相似文献   

17.
以已87份豌豆种质(基于FIGS方法构建了耐旱和旱敏感两个候选资源组,耐旱资源52份,旱敏感资源35份)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应用苗期反复干旱法,测定叶片萎蔫指数、反复幼苗存活率、株高、植株鲜重、植株干重、根干重、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豌豆种质资源耐旱等级,获得苗期高抗材料1份、抗旱材料15份,旱高感资源5份;干旱胁迫下各性状表现和平均隶属值间的相关结果表明叶片萎蔫指数、叶片相对含水量、反复干旱幼苗存活率、株高胁迫指数、植株干物质胁迫指数、根干物质胁迫指数6个指标与平均隶属值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以确定了这6项指标为苗期耐旱鉴定指标。生育期耐旱资源共有16份,其中11份来自耐旱资源组,5份来自非耐旱资源组的春播区;说明豌豆种质的耐旱性与其来源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小豆种质资源大粒、高蛋白优质基因型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 517份随机样本的小豆品种籽粒大小性状的研究表明 ,不同产地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百粒重、粒长、粒宽、籽粒体积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百粒重与生育期、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呈正相关 :对 4 85份随机样本的小豆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分析表明 ,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粒长、粒宽、单株产量、生育期之间无明显相关 从供试群体材料中筛选出百粒重大于 14 0 g的种质材料 2 0份 ;蛋白质含量高于 2 5 0 %的种质材料 50份 来自日本的小豆资源材料其百粒重、蛋白质含量高于国内品种  相似文献   

19.
<正>该品种由川737×岱15选育而成,品种登记号为国审棉990003,全生育期141天左右。植株塔型,叶片中等大小,叶绿色,茎秆多茸毛,果枝夹角较小。蕾期及后期长势均较旺,开花结铃较集中。铃卵圆形,单铃重4.81克,衣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小豆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合理评价辽宁省现有小豆资源,从辽宁省农科院种质资源库中选取289份小豆种质资源,调查记载包括32个质量性状和18个数量性状在内的50个农艺性状,并通过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对资源进行综合评价。289份小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各性状之间又具有复杂的相关性;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认为与产量相关较密切的主要是籽粒和果荚性状,以及与植株营养生长能力直接相关的性状包括单株荚数、果荚大小、百粒重、主茎粗、单荚粒数等。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23.01处,将资源分为6个类群,并确定了各数量性状分布的区间范围以及中心值。小豆高产育种过程中应选择单株荚数多、果荚大、百粒重高、茎秆粗壮、多分枝、叶片深绿较大的资源作为亲本,并筛选出3个早熟矮秆小粒资源和5个中熟高秆大粒高产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