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家蚕不同发育阶段对微粒子孢子的感染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蚁叠至5龄末期不同发育阶段,经口食下一定量的微粒子孢子,均可使蚕感染发病,发病率的高低与食下微粒子孢子数量呈正相关。同一龄期,起蚕比食桑24小时后的蚕对微粒子孢子的感染发病率高。蚕在1龄期食下大量的微粒子孢子,则全部在幼虫期发病死亡,无结茧个体;食下量较少可结茧化蛾,但蛾的微粒子孢子检出率可高达71.43~100%。4龄后期至5龄末期(5龄6足天)食下微粒子孢子虽在幼虫期内不发病死亡,能结茧,但在死蛹和蛾中微粒子孢子检出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性蚕病,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河南省的柞蚕生产和种茧繁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柞蚕微粒子病在河南省迅速传播。分析了河南省在柞蚕微粒子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镜检设备简陋,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熟练的镜检人员不足,柞蚕微粒子病控制不力;预知调查难以贯彻执行,柞蚕微粒子病防治难度加大;制种时重目选轻镜选,重数量轻质量等。制种期目选、镜选和养蚕期技术操作充分结合起来,采取了严格淘汰柞蚕微粒子带毒率超标的种茧、严格目选蚕蛾、严格显微镜检种、提高放养技术等贯穿柞蚕整个世代的综合防治措施,使柞蚕微粒子带毒率逐年下降,原种种茧柞蚕微粒子带毒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为河南省柞蚕生产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栎粉舟蛾微粒子病原虫对柞蚕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柞蚕微粒子病对野外昆虫的感染,日本学者广濑安春、上田金时等曾用人工接种的方法,证明柞蚕微粒子孢子可感染美国白蛾等八种野外昆虫,而野外昆虫的微粒子孢子对柞蚕的感染却未见报道。我们在进行柞蚕微粒子病研究过程中,发现秋柞蚕场中主要食叶昆虫——栎粉舟蛾(Fentonia ocypete Bremer)、梨刺蛾(Naroseideus flaridorsoli Sdaud)被微粒子孢子寄生的个体,并提纯出孢子,对柞蚕进行了感染试验。现已查明,它不仅对柞蚕有较强的感染性,而且是柞蚕微粒子病蚕场自然感染的重要传染源,是影响柞蚕茧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报告柞蚕场内患微粒子病的主要昆虫种类,栎粉舟蛾微粒子病与柞蚕的交叉感染,以及药剂防治蚕场昆虫对控制柞蚕微粒子病的效果等,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一些蚕病工作者对柞蚕母蛾的镜检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弄清了不同部位取样、制片方法对检出率的影响:证明了轻症蛾除脂肪组织制片外,其他组织很难发现孢子,该类蛾漏检率几乎达100%.为此从1986年开始,各柞蚕场都实行小蚕压片镜检.  相似文献   

5.
<正> 我县1989年夏蚕期大面积爆发微粒子病,蚕茧损失十分严重。全县夏蚕共发种31690张,平均单张产茧仅10.6公斤比1988年同期单张产茧20.5公斤少9.9公斤,下降93.4%,是历史上夏蚕单产最低的一年。据夏蚕5龄后期全县抽样镜检,微粒子孢子占74.5%,为了避免秋蚕期再  相似文献   

6.
柞蚕微粒子病镜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检是柞蚕制种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防止柞蚕微粒子病母体传染的有效方法。镜检效果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种茧的质量和丝茧的产量。目前,柞蚕微粒子病发病重的原因,除了少数人自行发蛾制取春期用种,种卵不经镜检,普遍存在的蚕场污染和昆虫交叉感染问题外,最主要原因是制种单位镜检员盲目求速和制片方法存在问题而造成漏检所致。根据笔者多年繁种经验,微粒子病的防治,主要是严把镜检这一关,在镜检过程中,除抓住正常环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镜检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有严密的组织分工,各把一关,明确任务,落实到人,镜检时,要秩序井然,…  相似文献   

7.
阐述柞蚕微粒子病在柞蚕的蚕、蛹、蛾、卵四个完全变态中的发病特征,并提出了通过三级繁育体制和制种时镜检阻断蚕种带毒(胚种传染)及1~2龄迟眠蚕显微镜补正检查,及时淘汰病、弱蚕,以降低经口传染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 消特灵是浙江农业大学研制的新型蚕用消毒剂。是以高效氯制剂为主剂配用增效剂为辅剂的复合消毒剂。此药剂能杀灭多角体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微粒子原虫孢子等主要病原微生物,药效稳定,腐蚀性低。可用于丝茧育和种茧育蚕室、蚕具、桑叶、蚕体、蚕座和蛹体消毒。我场九六年春季从浙农大调进消特灵2000套,分别用于各个部位消毒,其中用于蚕前蚕室、蚕具消毒120户,桑  相似文献   

9.
采用孤卵孵化单体跟踪方式进行饲养和继代表明:感染微粒子病的母蛾产下的卵中,并非100%发生微粒子病胚种传染,有29.59%的卵孵化出的蚁蚕不受微粒孢子感染。在受胚种感染微粒子孢子的蚁蚕中,87.77%在小蚕期(四龄饷食前)发病致死,只有12.23%能存活至大蚕期,未能发现能存活至结茧的。采用这一方式进行饲养和继代,可有效地从受微粒子孢子感染的母蛾产下的卵中分离净化出极少数未受微粒子孢子经胚种感染的个体进行安全继代。  相似文献   

10.
<正>微粒子病的流行,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条途径,使蚕儿感染发病。因此它的病源是带毒蚕种和带毒的养蚕环境、桑叶以及带毒的野外昆虫。我省对三级原种繁育,实行全部对号袋母蛾,全部显微镜检验,发现有毒蛾张,则整张蚕种淘汰。所以种茧育用种,带毒的可能性极小,原蚕区饲养原蚕,在蚕期中大都发育正常,防病预知检查亦未发现有微粒子孢子,直到母蛾镜检时才发现“微毒”,这充分证明原蚕种无毒,主要是在壮蚕期,特别到5龄期防病消毒工作不彻底,受食下微粒子孢子感染的,蚕期没有症状表现,种茧调查成绩和制种量亦影响不大。 80年代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蚕种供不应求,促使大规模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现在已有80%左右的普通种是农村原蚕区种茧生产的。由于蚕种场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原蚕区发展的要求,对微粒子病的危害放松警惕,使已被控制的微粒子病又死灰复燃。一般原蚕区春季饲养原蚕,夏秋期饲养丝茧蚕,丝茧蚕用的普通种都是抽样检验母蛾,虽然用的都是合格普通种,但在合  相似文献   

11.
研究柞蚕微粒子虫在母蛾不同部位的分布,对提高柞蚕制种过程中镜检准确性,确保柞蚕种质量及柞蚕生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共检测了30只患病母蛾不同腹节的微粒子孢子数量分布情况,发现不同感染程度的母蛾均是第一或第二腹节的微粒子孢子数量最多,说明病原位置主要密集在第一第二腹节;重度感染病蛾,各腹节均可见较多的微粒子孢子,而中度感染和轻微感染母蛾其它腹节微孢子数量相对较少。在柞蚕制种镜检时,点片取样位置不同会影响镜检结果。  相似文献   

12.
消特灵作为一种广谱性蚕室蚕具消毒剂,具有高效、低毒、有效成份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经在我市十几年的推广使用,非常受蚕农的欢迎。 1 用于蚕室、蚕具的消毒在养蚕前7—10天,蚕室蚕具充分清扫和洗刷的基础上,用消特灵消毒,能有效地杀灭多角体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微粒子原虫孢子等。使用配制方法是:一袋125g消特灵主剂,加清水25kg(先将主剂置于  相似文献   

13.
以蚕茧高产、稳产,全茧量雌雄开差小作为柞蚕新品种的选育目标,选择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8821及其早熟、大型雄性成虫突变个体为亲本材料,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0年19代育成了高产、优质,对柞蚕微粒子病有一定耐受性的柞蚕新品种辽蚕582。新品种属青黄蚕系统,二化性、四眠,秋蚕期的千粒茧质量为11.38 kg,全茧量雌雄开差率春、秋蚕季平均为25.37%,比对照品种8821缩小20.42%,平均一粒茧丝长1 219.38 m,解舒率57.98%,生丝回收率为70.13%。新品种感染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的雌蛾产卵孵化的幼虫在室内正常条件下饲养,其结茧率为73.60%,比对照品种青六号提高28.22%;Np对新品种4~5龄幼虫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比对照品种8821高2.82倍,比青六号高7.10倍。新品种在小区品种比较试验及繁种试验中,蚕茧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8821增加9.39%、19.20%。综上认为,辽蚕582是丰产、稳产性好,全茧量雌雄开差较小,茧丝加工工艺性状优良并对柞蚕微粒子病感染有一定耐受性的品种,适合在二化性蚕区放养。  相似文献   

14.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家蚕微病母蛾与下一代微粒子孢子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本试验用两年的时间多批次单蛾镜检37 160只母蛾,按照母蛾微粒子孢子的密度将对应卵圈划分为"+"、"++"和"+++"三种类型,从中提取810个卵圈,分别用生产上常用的多个方法进行检验,调查成品卵的微粒子孢子检出率。结果发现,母蛾微粒子孢子的密度是影响下一代是否带病的重要因素。当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10%左右;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40%-50%;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70%-80%;综合来看,成品卵的平均检出率约是母蛾的42%。  相似文献   

16.
王弘 《蚕桑通报》2014,(2):64-64
近几年来,中耀蚕种场在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各阶段镜检中发现,同一批蚕种在母蛾体内能检到微粒子孢子,导致蚕种带毒,但是在蔟中死蚕镜检时却很难检到微粒子孢子。我们知道,微粒子病的发生途径有两种:1胚种传染各级原种饲育,通过胚种传染的机率很小。因为原种都是通过单蛾镜检,带毒卵圈都被挖掉,所在一般原种都是无毒的。即使漏检,这批原种在小蚕期就发病了,整批小蚕都会被淘汰,不进行制种。因此,不会上蔟结茧,不会到达蔟中阶段。  相似文献   

17.
蚕种场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技术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东 《北方蚕业》2008,29(2):59-59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是蚕业生产中危害严重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微粒子病主要通过蚕种传染,如果蚕种微粒子病率高,特别是母种原种感染微粒子病较重的,繁育出的普通种微粒子病率也高,大蚕大量发病,常常造成丝茧减产。母种每年都有微粒子检出率超过1%的蚕种场,原种一般检出率也在1%~3%,丝茧生产中一般年份发病率为30%~70%,最高年份达90%,减产20%~30%,给柞蚕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微粒子病的蚕座传染规律及淘汰迟眠蚕对防微的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人为混育感染的方法,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蚕座传染规律和淘汰迟眠蚕对减少该病发生的有效性。文章认为当蚁蚕受到微孢子感染后,直至母蛾中检出微孢子,这中间有三个感染阶段或三个微孢子增殖周期。第一周期为蚁蚕或1龄受感染至3龄向外排毒,第二周期为3龄蚕受感染至5龄向外排毒,第三周期为5龄受感染至母蛾带毒。文章还认为淘汰迟眠蚕对蚁蚕带毒率在1%以下的种茧育和3%以下的丝茧育可以取得最为显著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在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中,显微镜观察样本时,视野里所能看到的微粒子孢子的数目很少、孢子密度极低。据研究认为,当样本中的微粒子孢子数目在3~10^3 N.bmL-1以下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因此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存在着因样本所带微粒子孢子数量极少而镜检不到的事实。为了防止漏检,提高检出率,我们创新无毒样本复检技术,该技术从2008年开始应用于三级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效果显著。2012年的复检结果统计,原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10%,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23%。  相似文献   

20.
省力化高效饲养是现代柞蚕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秋柞蚕生产中常用的二移五龄窝茧放养法需要将5龄幼虫集中移入窝茧场,为减轻5龄期集中移蚕的劳动强度,研究建立了一种省工省力的放养新方法,即一移四龄窝茧放养法。通过对秋柞蚕不同龄期食叶量的测算,确定4龄期幼虫集中窝茧所需窝茧场的面积占全龄用柞园面积的70%~75%较为合理;测算2种放养方法窝茧期蚕体质量相差接近7倍,4龄期幼虫集中窝茧比5龄期幼虫集中窝茧节省移蚕用工量近40%。一移四龄窝茧放养法与二移五龄窝茧放养法比较,收蚁结茧率和单蛾产茧量均略有提高,说明采用这种新的放养方法对柞蚕生命力无不良影响。采用一移四龄窝茧方式放养秋柞蚕具有省工省力的优势,适用于秋蚕期柞园捕食性害虫发生量较小的年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