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皖稻 5 6在安徽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 8.0 6t/hm2 ,比对照中粳 63平均增产 11.2 %。糯性好 ,谷粒转白快 ,适应范围广 ,生育期比一般中粳糯稻品种短。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50年代中期湘鄂等地大面积引种吉林青森5号失败的教训基础上,80年代初,南北协作,重新开展“北粳南引”的研究。将沈阳农业大学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的粳稻引至安徽筛选、试种,经10余年的目标选择,获得了适宜在江淮一季中籼地区的生态、生产条件下种植的中粳564一系。1993年累计种植60多万亩。  相似文献   

3.
4.
生态环境对籼粳分化和籼粳杂交后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粳产量要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江苏省常规中粳和杂交中粳区域试验产量前三位品种产量要素的比较可知,杂交中粳的大穗大粒优势明显,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低于常规稻。利用常规粳稻的稳产性和丰产性,发挥杂交中粳的杂种优势,是提高江苏省粳稻产量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水稻新品种"常农粳2号"(原名89-94)系江苏省常熟市农科所1989年采用84G091/秀水04//武育粳2号复交后,对F1、F2连续非温室加代,于1993年育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系具有米质优、产量高、熟期早、适应性好等特点.2000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水稻采用不同插秧密度,筛选出产量最高的处理。其研究效果表明:龙粳31插秧密度为9*4处理中5株产量最高,产量达到628.6kg。龙粳36插秧密度为9*3处理中7株产量最高,产量达到608.4kg。  相似文献   

9.
一、籼改粳工作的经过 1955年冬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省农业厅召开了全省农业技术会议,研究如何挖掘潜力提高农  相似文献   

10.
籼稻改粳稻的讨论,除会议代表外,并有中国农学会武汉分会的代表参加。第一天有七个报告,谈到对于华中地区籼改粳的意见,湘、鄂、赣三省1956年改种粳稻增产减产的情形与原因,以及有关粳稻的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的结果等。第二天进行讨论,发言踊跃,对于去年早中粳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和今后如何进行试验研究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兹将讨论结果,综述如后。  相似文献   

11.
一、引种及选种经过 1951年自华东农科所、江苏昆山稻作场及武大农学院引进华东与东北的粳稻品种共计749个,进行品种观察;52、53年继续选育;54年分别在武昌本所及湖南大通湖农场两处进行试验,均遭洪水淹没。55年又自东北、华北及华东重新征集808个品种,除重复的以外,实有品种656个,进行小区及大区观察,并对过去选出的良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56年继续进行选种,并将有希望的品种,在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可能。利用InDel分子标记及其成熟的技术,准确地分析品种的籼粳基因型频率、籼粳稻属性、品种类型与竞争优势水平,对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与品种类别的甄别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征集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培育的24个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选用18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采用王林友等报道的方法,检测水稻样品在InDel位点上的粳型基因频率,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采用Nei的方法求算参试品种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调查或考察全生育期、株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等10项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小区籽粒产量及产量的竞争优势。测定InDel遗传距离与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8对InDel引物可扩增获得每个材料的籼稻特异带、粳稻特异带和籼粳杂合带型,经计算粳型基因频率,所有参试材料准确地判别出籼粳属性,并归为6类,其中12个为籼粳杂交组合,另外13个为粳粳杂交组合。经InDel标记的聚类分析,验证了上述判别的正确性。PCA分析把所有品种归入3个不重叠的区域,即籼稻区、典型粳稻与粳稻区、偏粳型与中间型区。籼粳杂交稻品种的2年小区籽粒产量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产12.47%和14.89%,表现十分明显的产量竞争优势。对比2类组合的10项农艺性状,籼粳杂交稻组的每穗总粒数2年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加32.0%和37.1,每穗实粒2年分别增加26.8%与34.4%,说明大穗是籼粳杂交稻增产的主要贡献因子。分析参试组合与嘉优2号的遗传距离(GD)及其各性状的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粳粳杂交稻组合未发现有相关性,籼粳杂交稻表现为穗长和千粒重极显著呈正相关,着粒密度呈现为显著负相关。【结论】InDel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有效地测定各种类型品种的粳型基因频率,并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甄别品种的类型。籼粳杂交稻籽粒产量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其主要贡献因子是较大的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选择移栽密度,纯N量,秧龄3个栽培因子,研究晚粳湘粳2号高产数学模型及优化农艺方案的结果,晚粳湘粳2号亩(666.7m^2,下同)产400kg以上的优化农艺方案为:移栽密度15.288-16.389万亩/亩,纯N量为7.113-10.799kg/亩,秧龄39-43天。  相似文献   

14.
良种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关键基础。为提高当地水稻产量和品质,云龙县从丽江引进丽粳9号、丽粳14号和丽粳15号三个高海拔冷凉地区水稻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结果表明:丽粳9号减产3.18%,丽粳14号和丽粳15号分别增产30.80%和37.47%。  相似文献   

15.
原粳7号主要表现为产量高,穗大粒多,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应性广,抗倒性强。大作加作晚稻和单季稻时全生育期分别为141和162d左右。在高产栽培时,应注意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6.
‘浙粳97’系浙江省审定(浙审稻2013007)的双季常规晚粳稻新品种,生产上表现为生育期适中,感光性强,丰产性较好,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感褐稻虱等特性,适宜在浙江省粳稻区作连作稻种植。该文主要介绍了‘浙粳97’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适量播种、稀播培育壮秧、合理肥水运筹、草害防除、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07,(3):26-26
宁粳1号以高产、迟熟中粳品种武运粳8号为母本,以优质软米、早熟晚粳新品系W3668为父本.采用杂交选育的方法选育而成。适宜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中等肥力偏上的地区种植。宁粳1号由盐城市种子公司独占经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晚粳品种"武运粳23",通过实施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每667m2产量可达715kg,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用、适宜播期、精确基本苗、精确施肥、精确灌溉、防病控虫等措施,该技术能提升水稻种植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武昌县农场位于丘陵地区,有水田445亩,土质粘重,地力瘠薄,仅在靠近村舍附近的田块,较为肥沃。这一地区水稻田的产量很低,历年来均在200——300斤左右。在水田区中,有小型水塘7口,水库一座,并靠近长港,在夏秋之交可以阻坝蓄水,引水灌田。1956年农场全部改种粳稻,在水源便利的畈田,改种双季粳稻208.9亩,田中改种一季晚粳72.1亩,水源较差的畈田,改种中粳164.0亩;全场平均亩产为370.54斤,比55年当地稻产量(320斤)增产15.8%,比今年农场附近  相似文献   

20.
粳型两系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与应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杂交、辐射诱变、自然变异选择等手段培育出了R9-1、R1831、R187等有实用价值的粳型两系杂交稻恢复系,1992-1993年用R9-1、R187、R183等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7001S制种333、3hm^2,示范10000hm^2左右,成为我省首批应用于生产的粳型两系法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