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因界河塌岸使得我国每年流失大量国土。界河塌岸除受到河岸系统和水力作用的影响外,同时还受到流域内水土流失的影响。以额尔古纳河和哈拉哈河为例,探讨了界河塌岸的原因,提出一体化的治理方式,并就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库塌岸(岸坡再造)是影响三峡水库移民工程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问题。三峡库区蓄水后,库岸防护问题尤其是城镇库岸防护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以重庆开县为例,探讨该段岸坡变形破坏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进行了塌岸预测和提出了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塌岸是影响黄土地区水库库容的重要因素。分析库区塌岸及其对淤积库容的影响,可以为水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持续化管理提供重要支撑。以黄河干流中游末端的小浪底水库为例,在塌岸问题梳理、河段划分基础上,通过实地塌岸痕迹勘察和典型剖面淤积过程对比,初步发现:在275 m库水位时,松散土体岸坡段占库岸总长近20%,可能发生塌岸的地段库面较宽,多为沙土河岸且坡度较陡;塌岸多为局部,对库区地形地貌及淤积库容影响有限,塌方再造岸边与水流挟沙淤积相比对库容影响的比例较小。由于缺乏系统的观测资料,为了准确评价塌岸对淤积库容影响,今后应增加塌岸、滑坡等观测项目,加强库区河岸边坡稳定性监测、预测与模拟。  相似文献   

4.
三门峡水库库岸坍塌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9月蓄水运行以来,库岸坍塌现象频繁发生,平均每年塌岸0.5~0.7亿m3.指出了造成库岸坍塌的原因主要是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水力条件的变化;不同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岩性特征,表现了不同的塌岸强度,其中黄土塬区为极强塌岸段,黄河Ⅱ级阶地为强烈塌岸段,黄河Ⅰ级阶地为中等强烈塌岸段;分析了引起库岸坍塌的主要水力条件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并且不同水力条件及其变化特征,对库岸坍塌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最后给出了防治库岸坍塌应采用标本兼治的原则,治标是指对塌岸进行必要的加固、支挡、衬砌等;治本就是根据引起塌岸的原因以及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塌岸特征和水力条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从根本上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忠县岸段塌岸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库塌岸给库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1935年前苏联科学家提出水库塌岸宽度的问题以后,塌岸预测方法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提出了许多塌岸预测理论及方法。通过权衡各种方法的利弊,结合对三峡库区忠县岸段现场调查所取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地质参数,选取了用卡丘金法来预测土质岸坡塌岸宽度,用经验法来预测岩质岸坡塌岸宽度,并借助于SQLite数据库引擎,使两种预测理论计算机程序化、可视化。对两种预测方法的主要参数取值进行了研究,应用于三峡库区忠县岸段的塌岸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水库库区塌岸,不仅侵蚀了大片耕地,影响到库区居民住宅的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是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结合我区近年来开展水库库区及其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实践,在调查塌岸危害,分析塌岸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工程,化学三项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岸顶,岸坡,坡脚三级综合防治的基本模式,认为实施水土保持综合防治,节约投资、便于实施,效果明显,是目前进行库区塌岸防治最  相似文献   

7.
黄土区水库库岸坍塌,不仅侵蚀了大片耕地,影响到库区居民住宅的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给水库带来严重的淤积危害。本文结合晋中地区开展水库库区及其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实践,在调查塌岸危害、分析塌岸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植物、工程、化学三种措施相结合,以植物措施为主,岸顶、岸坡、坡脚三级综合防治的方法。水土保持综合防治节省投资,便于实施,效果显著,是库区塌岸防治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巫溪县王家河库岸139段塌岸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辉  刘德富  童广勤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107-110,113
随着三峡工程库水位的不断上升,库区长江支流水位相应增长,不仅造成库区土地淹没和移民问题,而且时刻有发生库岸塌岸的危险。通过采用卡丘金塌岸预测方法,对重庆市巫溪县花台乡王家河库岸进行塌岸预测,其结果是可靠的,为选定工程处理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已运行多年的山区型水库地质勘探、预测评价成果,在掌握库岸防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变形坡体的监测等技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塌岸及变形的分布、类型及形成条件等方面问题的实测调查,分析塌岸效应的形成机制及模式类型,确定各类岩土体的水下及水上稳定坡角等塌岸参数。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沿江库岸地质环境将发生急剧变化,会引起崩塌、滑坡和塌岸等工程地质问题。根据库岸特征进行分段,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和卡丘金图解法对仁沱新街库岸整体稳定性和局部塌岸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每段的破坏模式,并结合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东西变化和垂直分异明显,水土流失问题突出。“长治”工程的成功实践说明,从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入手,遵循水土保持技术路线,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原则。建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要切实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执法;以安居乐业为前提,树立新的防治理念;切实解决好水的问题;坚持以流域为单元治理,统一规划原则;重视滑坡、泥石流和崩岗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岩溶塌陷区,资源环境受到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严重影响和危害,生态环境也发生恶化现象,尤其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退化最为突出。以鲁中南典型岩溶塌陷区为例,阐述了岩溶塌陷诱发的3种水土资源退化模式: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和土壤退化,并分析了该区水土资源退化的现状,研究了水土资源退化的机理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基于Landsat影像的石漠化区植被动态监测及治理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生态恢复工程是缓解石漠化、保持土壤、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区域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研究近30 a泸西县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因素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本文基于1986—2016 Landsat TM数据,借助Mann-Kendall突变分析、Thei-Sei Median趋势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0 a间,泸西县植被覆盖整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增速为0.43%/10 a,2001年是重要的转折点,增速由之前的0.35%/10 a增加到0.63%/10 a;2)在变化趋势上,泸西县植被覆盖呈增加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85.21%和14.79%。1986—2000年期间,植被覆盖呈极显著上升的面积为7.71%,零星分布在北部地区;2001—2016年,植被覆盖呈现极显著性上升的面积占21.62%,主要分布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集中分布的东部山区;3)气温和降水的增加都对植被起到正向作用,气温对植被的影响明显大于降水。2000年之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对植被覆盖起积极作用的面积占79.6%,起消极作用的占20.4%;在贡献大小上,气候变化对NDVI的影响大小为39.1%,人类活动对NDVI的影响作用为60.9%。植被改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作用大于气候变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是2001—2016年植被增加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燕子河流域崩塌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及诱发因素的基础上,对燕子河流域崩塌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流域内3种主要的崩塌地质灾害破坏模式及演化过程,并选取典型崩塌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燕子河流域崩塌地质灾害以岩质、小型、复合式、中低位、不稳定崩塌为主;崩塌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燕子河干流、主要支流河谷斜坡地带及康县—阳坝公路沿线人类工程活动密集的"一路一带"上,时间上主要集中于降雨较为集中的7—9月;崩塌的破坏模式主要有碎裂—坠落式、弯折—倾倒—滑移式、碎裂—滑移式,每种破坏模式经历4个阶段演化后形成灾害;典型崩塌稳定性计算得出暴雨是崩塌发生的主导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壤侵蚀环境背景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综合分析影响土壤流失和保持的环境因子将是土壤侵蚀机理,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及其时空特征研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做为区域土壤侵蚀快速调查的一部分,本研究对中国土壤侵蚀环境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提出了今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物种群落多样,人为干扰剧烈,水土流失严重。当前,搞好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一是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是以安居乐业为前提,三是树立新的防治理念,四是切实解决好水的问题,五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六是坚持一个规划原则,七是重视滑坡、泥石流和崩岗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浅谈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川两河”(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对该区自然特征及土壤侵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防治目标及措施布局  相似文献   

18.
南方崩岗发育特征及其监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崩岗是南方红壤区特有的一种严重侵蚀类型,可认为是发育在花岗岩浅丘岗地上的沟蚀地貌形态。崩岗崩壁高差和倾角都较大,这给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崩岗实测数据的匮乏。通过阐明各种土壤侵蚀监测技术的优缺点,结合崩岗地貌特征,分析可用于崩岗的监测技术。认为:径流小区与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技术只能用于面蚀和细沟侵蚀研究;示踪技术可用于面蚀和沟蚀的研究,但不能满足崩岗的实验要求;侵蚀针等传统技术方法不能准确测量崩岗的侵蚀速率;由于崩壁高差太大,用差分CPS监测崩岗存在一定误差;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能够克服上述困难,能较为准确地扫描出崩岗的形态特征数据;航片解译可得到崩岗的空问分布数据,但需配合地面监测数据,才能较为准确地调查区域或流域的崩岗数据。另外,用侵蚀针等传统技术方法以及差分GPS对崩岗进行监测时,要注意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9.
自2000年以来,国家在海河流域相继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国债水土保持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使全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获得长足发展。一是建立了流域机构与地方有关部门之间职责明确、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二是形成了符合不同区域实际的、科学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路线;三是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丰富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内涵;四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新时期海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  相似文献   

20.
Community-managed, no-take marine reserves are increasingly promoted as a simple, precautionary measure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 and sustain coral reef fisheries. However, we ne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s of such reserves to those affected by the loss of potential fishing grounds and the wider scientific community. We surveyed changes in fish communities in five small marine reserves in the central Philippines and three distant Control sites over seven years. We conducted underwater visual censuses of 53 fish families within the reserve (Inside), with a kilometre of the boundary (Outside) and at Control sites. W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ish communiti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eserve only at the two sites with strictest compliance with fishing prohibition, whi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 distant Control sites in all cases. The strongest responses to reserve protection were found in predatory fishes (groupers and breams) and in butterflyfish. Other abundant fish families showed weak effects of protection. For all taxa analysed, we found significant effects of reserve Site and Site × Treatment interactions. The detection of fish responses to reserves is complicated by potential spillover effects, site-specific factors, particularly compliance, and the difficulty of identifying appropriate control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