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本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腿肌和胸肌、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为特征。幼鸡感染后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可导致免疫抑制,使多种疫苗免疫接种失败,诱发多种疫病,给养殖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这种病主要侵害的器官是法氏囊。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同时还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接种失败。只有正确地接种鸡法氏囊病疫苗才能有效的控制该病的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各种品种的鸡都能感染,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法氏囊,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鸡孵出时法氏囊已存在,性成熟前发育最大,此后逐渐萎缩(鸡10个月),直至完全消失,本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同时还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接种失败。  相似文献   

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其病理特征为法氏囊先肿大、出血、坏死,然后迅速萎缩,骨骼肌出血,肾有尿酸盐沉积。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发病高峰期多集中在3~8月份,主要侵害3~6周龄的幼鸡,15周龄以上鸡较少发病,成鸡通常为隐性感染,。现将2009年6月在某养殖场诊治的一例32日龄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例报告如下,仅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可导致免疫抑制造成免疫接种失败,诱发多种疫病.是养鸡生产中的一个常见和多发病,严重威胁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损害幼和中雏体液免疫中枢一法氏囊淋巴组织为特征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并可诱发多种疫病和导致多种疫苗的免疫失败,是一种免疫抑制病,与鸡新城疫、马立克病并列,构成养鸡业最主要的三大疫病。  相似文献   

10.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极度虚弱、法氏囊、胸肌、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为特征。此病发病率高、病程短,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由于病鸡法氏囊受损害,免疫功能不健全,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进而引起更大的经济损失。1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在2~15周龄的鸡。在自然条件下,3~6周龄的雏鸡最易感。传染性法氏囊病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或超强毒株流行  相似文献   

11.
正蛋用雏鸡是指0~6周龄的幼鸡,饲养好坏不仅影响雏鸡成活率,还影响鸡群以后的整齐度、开产时间、高峰产蛋率等,搞好雏鸡常见病防治是养好雏鸡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环节。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尤以雏鸡发病快、死亡快、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本病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尤以20~60日龄鸡易感。  相似文献   

12.
张霞  徐霞  陆海明 《兽医导刊》2016,(16):91-9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3~12周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且以损害法氏囊等淋巴细胞为特征,具有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特点。本文介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及其防治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能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并发或继发其他多种疾病。该病发病突然,潜伏期为2~3d,病程短,呈双尖峰死亡曲线。随着养鸡业的迅速发展,传染性法氏囊病已经成为养鸡业生产中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IBDV是引起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杀淋巴细胞性疾病,主要发生于3~8周龄的幼鸡,也曾见于3月龄以上的鸡。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短、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遍布于全球养禽地区,在工业化养鸡业发达的国家尤为严重。在我国,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肾脏的病变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疾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由于该病变异性强,加之饲养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易发生抗原和毒力的变异,因此,分离现地毒株作为免疫原制备疫苗及卵黄抗体对于当地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对一例现地分离的IBD毒株病原毒力进行检测以便摸清其是否适合于用作免疫原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一例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球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引起2-6周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法氏囊受损和鸡体免疫机能受抑制为特征。鸡球虫病是鸡常见的一种急性流行性原虫病,各种品种和年龄的鸡都可感染,本病以潮湿多雨的夏季多发,以消瘦、贫血、血痢、生长发育受阻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生面广,发病率高,并容易并发和继发其他传染病,对养禽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威胁。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往我们主要采用多种西药治疗,效果都不十分理想,采用IBD高免蛋黄液和高免血清治疗,又存在隐性垂直感染因子危害的弊端。从1998年开始我们应用纯中药制剂——囊炎康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一)临床症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也称传染性囊病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幼鸡(青年鸡)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主要特性是因免疫失…  相似文献   

18.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2~16周龄的鸡,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染。以腹泻、颤抖、胸肌、腿肌、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法氏囊呈胶冻样水肿为主要临床病理特征。本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还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接种失败。但由于养鸡户和部分兽医临床人员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笔者在近几年临床诊断中经常碰到该病,现将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的诊断和防治过程叙述如下,以供参考。1病因在饲养鸡的过程中,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率很高,常常在法氏囊病疫苗免疫后1周内发病,甚至在疫苗免疫之前发病,因为饲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本病可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高,几乎达100%,是目前养禽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呈现出新的发病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57年本病首次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甘保罗镇的肉鸡群中,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本病在世界上养鸡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也是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本病主要侵害幼鸡和青年鸡,发病急,病程短,损害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诱发多种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