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旱地套作大豆是在过去麦--玉--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市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1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旱地套作大豆已被农户普遍接受.随着生猪集中养殖的增加,麦--玉--豆和油--玉--豆种植模式的面积逐年加大.  相似文献   

2.
为加快大豆产业发展,自贡市针对生产实际,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引导、搞好培训指导、狠抓示范带动、增加资金投入、严格检查督促"等6项组织保障措施,全面落实"优化带植、选用良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防除杂草、防病治虫、控旺防倒"等8项主推技术措施,扎实推进套作大豆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实现了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52.61 kg,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161.42 kg,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83.71 kg,促进了大豆大面积平衡增产。  相似文献   

3.
广安区位于四川东部,常年种植大豆面积5万亩左右,主要种植方式为田边地角、玉米行间等增间套种,亩产为65kg左右。2007年以来,在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厅的帮助、指导下,广安区大力示范推广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加工增值。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间套作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间套作体系下作物和谐共生受种间互作强度的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 2016—2017年,连续2年进行大田试验,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不同玉豆种间距,大豆净作(A1)与玉米大豆套作(4种玉豆种间距:30 cm,A2;45 cm,A3;60 cm,A4;75 cm,A5),B因素为3个大豆品种(贡选1号,弱结瘤;桂夏3号,中度结瘤;南豆25号,强结瘤),分析大豆干物质积累、鼓粒、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 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大豆的物质积累分配有显著影响,鼓粒前期净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套作,R4期(盛荚期)达到最高;套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则在R5期(始粒期)达到最高,并逐渐高于净作,以玉豆种间距45、60 cm下的物质积累量较高;玉豆种间距60 cm(A4)下的南豆25号在荚果分配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对荚果的贡献率等方面优于桂夏3号和贡选1号。各品种在套作下均以A4种间距下的鼓粒时间最长、达到最大鼓粒速率时的籽粒重最高,百粒重与产量最大,且与净作产量差异不显著;各玉豆种间距下以南豆25的鼓粒能力最强,A4种间距下南豆25的平均产量分别比桂夏3号、贡选1号高5.4%和6.3%。结论 强结瘤的南豆25号能较好适应玉米大豆套作环境,且在种间距60 cm下表现最优,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分配和鼓粒,以增加百粒重,弥补荚数不足,达到套作与净作产量相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2007年杭州丁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了地膜大豆套作丝瓜,再种一季大白菜的试验示范,种植面积50亩,鲜食大豆亩产600kg,亩产值1200元,亩利润550元;丝瓜亩产  相似文献   

6.
在低光值区"麦/玉/豆"模式下进行了套作大豆带植模式、品种、播期、密度等关键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双三〇"带植模式为基础,选用耐阴性强的迟熟大豆贡选1号,在6月8日至6月15日期间抢墒播种,并根据不同台位土壤肥力水平及墒情,一台土植90 000株/hm2,二台土植135000株/hm2,配套紧凑株型玉米,控制玉米/大豆幅宽为1.17 m/0.83 m或1 m/1 m时,套作大豆可获1 910 kg/hm2以上高产。  相似文献   

7.
多雨年份套作大豆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栽培管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西南丘陵和低山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二熟有余、三熟不足,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生产区。近年来,因"麦/玉/豆"模式使得套作大豆发展迅速,该模式效益显著,农民乐意接受,自2002年在四川小面积示范成功后,面积逐年增加,2009年仅四川省示范推广面积就达480万亩。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荣县套作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以上,但种植技术落后,效益低下,单产长期在900kg/hm2左右。近年来,以四川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大胆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以“五改”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旱地多熟种植新模式-“麦/玉/豆”。通过多年的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县旱地新种植模式“麦/玉/豆”大豆高产高效种植面积已达到1.7万hm2,大豆单产增加到1 500kg/hm2以上,种植效益增加2 000元/hm2,取得一定成效。但大豆单产和种植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生产现状 开县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区域广泛,无论平坝、中山、高山均有种植.长期以来,由于粮食供给矛盾突出,在大力发展大宗粮食作物时,大豆和其它小杂粮被忽视,种植面积小,单产低,发展缓慢.1989~1998年十年间,平均每年种植大豆3.46万亩,仅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51%,平均亩产73.4kg,总产仅为粮食总产的0.5%.1999年全县种植大豆3.6万亩,平均亩产仅90kg,总产326.4万kg,人均2.22kg,大大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13.5kg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小麦高产创建六项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河南省小麦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并涌现出了许多高产创建典型。滑县示范点面积在1.2万亩以上,平均亩产达623.6kg,其中高产攻关田现场实打验收,平均亩产达708.5kg。焦作市有4个面积1万亩的小麦示范点,经测产验收亩产均超600kg。其中,温县祥云镇示范点平均亩产607.3kg,赵堡镇示范点平均亩产601.2kg,修武县示范点平均亩产611.2kg,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净作和套作2种种植模式下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对比,分析套作模式下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的生理特性差异,为筛选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研究21个玉米品种在净作和套作模式下的产量水平,以产量为7 500 kg/hm~2为界限,将供试的玉米品种划分为3个产量类别,即净作高产套作高产(S~HI~H)、净作高产套作低产(S~HI~L)和净作低产套作低产(S~LI~L),通过比较净作高产套作高产与净作高产套作低产两个类别下玉米穗位叶的叶片特性,从品种间穗位叶生理特性变异系数和生理特性与产量的相关性筛选套作高产玉米穗位叶的生理指标。【结果】筛选出叶绿素a、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厚度可作为选择套作高产玉米穗位叶的主要特征指标,在吐丝期套作高产的玉米品种叶片叶绿素a含量为345.76~503.64 mg/m~2,叶绿素含量为481.21~727.73 mg/m~2,叶片厚度为143.18~163.43μm。【结论】套作高产的玉米品种相对于套作低产的玉米品种有较高的叶绿素a、叶绿素含量和较厚的叶片厚度。  相似文献   

12.
平湖市万亩大豆高产创建实践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大豆产业发展,2012年平湖市针对生产实际,采取“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落实创建地点、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抓好关键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做好田间档案记载”5项工作措施,扎实推进万亩大豆高产创建活动,实现了示范片平均产量达222 kg/亩,带动全市大豆产量达204 kg/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正>依安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幅员面积3 685 km2,总耕地面积427.44万亩。大豆在依安县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该县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60.3 mm,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大豆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水源支撑。近年依安县大豆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为实现大豆种植效益最大化,县农技中心通过试验示范,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大豆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即110cm大垄绿色高产栽培技术。2021年全县推广面积8.5万亩,平均亩产量205 kg,2022年推广面积达到了35万亩。  相似文献   

14.
秦皇岛市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皇岛市常年种植大豆0.7万hm2以上,产量低,农民以分散种植为主。通过高产品种的引进,加之配套技术研究,有效提高了大豆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秦皇岛市种子管理总站通过实施"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3年引入大豆品种9个,经过试验筛选,肯定了中黄30在秦皇岛地区的推广价值,通过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得大面积生产平均亩产262kg的产量水平,为秦皇岛市大豆品种更新和高产创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南豆12系南充市农科所培育而成的突破性冬大豆新品种(夏大豆晚熟类型品种),于2008年3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净作一般亩产200kg以上,套作亩产100~150kg,比贡选1号增产1成以上,比地方品种增产200%以上.该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51.79%,蛋白质 脂肪含量之和高达69.42%,均居国内领先水平.高抗长江流域流行病毒病SC3和SC7两个株系,高避我省重发生虫害豆荚螟,抗倒伏力强,抗旱、耐瘠、耐荫性好,是我省当前实施100万亩优质大豆工程及主推"麦/玉/豆"模式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6.
"石豆3号"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大豆研究室育成的高蛋白、高产春大豆新品种。于2009年4月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石豆3号2006年参加河北省春播大豆区域试验,最高亩产255.67kg,平均亩产192.67kg,居8个参试品种第2位。  相似文献   

17.
<正>威远种植冬豆具有悠久历史,在全省,其玉米行间套作冬豆种植模式小有名气。玉米、红苕中套作冬豆,隔年轮回种植,深受百姓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冬豆亩产达100~150kg,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黄豆还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食品。据报道,大豆及豆制品对多种妇科病有预防作用。目前,市场对大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提高我县冬豆产量,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我县各种环境条件,提出以下栽培意见。  相似文献   

18.
阆中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8万亩,主要种植方式是麦/玉/薯、麦/玉/豆,玉米收获后至小春播种前尚有90天左右的空闲时间。为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阆中市农技站从2011年起在南充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的指导下,在彭城镇、二龙镇大力实施麦/玉/豆/豆旱地新四熟模式:即在小麦收后种夏大豆,玉米收后种秋大豆。2012  相似文献   

19.
淮北夏大豆面积占全省的70%,由于采用传统的栽培方式,大豆单产水平长期徘徊在80公斤左右。1986年以来,我们在本场进行了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988年4亩、300亩夏大豆田亩产分别达212.8公斤和171.2公斤。其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一)因地制宜,优化品种 淮北地区种植夏大豆历史长,品种多、乱、杂,退化现象严重。要获得高产,必须优化品种,稳定推广良种面积。根据洪泽农场农科所区试及其他区试18个点次示范结果  相似文献   

20.
孜然套种大豆是河西地区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也是一种理想的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2009-2010年酒泉市农科所进行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孜然的平均亩产量为100 kg,亩收入为1 750元;大豆的亩平均产量为200 kg,亩收入为1 200元;亩总收入为2 950元左右,比单种增收2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