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减轻甘蔗组培苗酚害提高甘蔗外植体出苗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减轻甘蔗组培材料酚害提高组培成苗率的方法。结果表明:甘蔗嫩叶外植体先经含有0.1%PVP+1%蔗糖或0.1%半胱氨酸+1%蔗糖的分割液处理,能够有效地减轻外植体的褐化;然后以丛生芽进行继代培养,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提高到6%左右时,能大大地提高外植体的出苗率。  相似文献   

2.
甘蔗嫩叶鞘外植体褐变相关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个甘蔗品种嫩叶鞘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甘蔗品种、取样季节和光照培养条件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基本培养基中,以N6培养基的外植体褐化率最高(35.44%);当蔗糖浓度为40g/L时,外植体褐变程度最大,而当蔗糖浓度为30g/L时,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最高;不同甘蔗品种之间的外植体褐化率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以Badila的最高,福农81-745的最低;在冬季取样,6个品种外植体褐化率极显著增加,而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则极显著降低;与全暗培养相比,光照培养(12h/d)的外植体平均褐化率(35.44%)显著增加。因此,在春季取样、采用适当的基本培养基和蔗糖浓度,在暗条件下对甘蔗嫩叶鞘进行离体培养,可显著减少外植体褐化率,并有利于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  相似文献   

3.
甘蔗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防褐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抑制甘蔗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褐化,保证其的正常生长分化,就甘蔗不同部位的茎尖及不同的抗氧化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蔗幼嫩的带芽茎段萌生的腋芽(5~8位芽)适宜做外植体;用0.75 g·L^-1的抗坏血酸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30 min,可以有效地防止褐化的产生,且不影响外植体的生长分化.  相似文献   

4.
甘蔗茎尖脱毒及再生苗扩繁中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脱毒茎尖及茎尖分化的茎段外植体为试材,研究基因型、培养基类型、激素种类、活性炭及复合抗氧化剂对甘蔗茎尖及外植体生长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基因型茎尖成活率、褐化率不同,褐化率越低,成活率越高;MS改良培养基较MS培养基和B5培养基利于甘蔗外植体生长;培养基中添加激素6-BA5.0 mg/L有利于材料的分化,NAA的添加不利于甘蔗外植体的分化;活性炭添加量为0.8 mg/L时可有效吸附酚类物质,促进外植体分化。添加柠檬酸、亚硫酸钠及抗坏血酸组成的复合抗氧化剂能显著降低外植体褐化率,提高不定芽分化系数。采用改良MS培养基,并添加适量激素、活性炭及抗氧化剂组合能有效解决目前甘蔗工厂化育苗过程中的褐化问题,显著提高甘蔗组培苗的分化率。  相似文献   

5.
甘蔗不同基因型组织培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甘蔗心叶的组织培养,研究了11个甘蔗基因型的组织培养特性。结果表明,用200mg/L的PVP溶液浸泡外植体(心叶)20min,明显降低了诱导培养过程中中外植体的褐化率,同时大大提高了各个基因型的愈伤组织诱导率,11个甘基因型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外植体的褐化率,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愈伤组织的增殖率,愈伤组织的分化率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黑暗预处理对蝴蝶兰组培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蝴蝶兰R4品种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时间的黑暗预处理对褐化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预处理能减轻褐化,其中以预处理10 d的褐化最轻;未经暗处理的褐化最重且PPO活性最大,总酚含量无一致变化规律,各处理中褐化率与PPO活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非洲菊叶外植体组培中影响褐化因素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5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对非洲菊叶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出对褐化影响最重和最轻的分别是Fe盐加倍和1/2MS培养基。并对影响非洲菊叶片组培褐变中的几个相关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变化做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褐化程度加深POD活性有下降趋势,PAL活性和总酚含量有上升趋势。为防止褐化,应在POD活性下降和PAL活性及总酚含量上升前加入抑制褐化的试剂。  相似文献   

8.
不同抗氧化剂对中国李茎段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前国内外对桃[1]、杏[2]、樱桃[3]等核果类果树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很快,但对李(PrunusLinn)研究甚少。因为中国李在茎段培养中,外植体一般在接种24 h后就开始出现褐变,最后导致外植体死亡,因此难以建立无性繁殖体系。李组织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易出现外植体或培养物的褐化、枯死现象,这种褐化现象又称为酚污染,会对外植体的脱分化和营养物质的再分化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对李培养能否成功起决定作用。本试验以中国李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抗氧化剂对李茎段培养中组织褐变和器官增殖与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较好的防褐化、促进增殖和生长的抗氧…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山药不同外植体(叶、茎段、零余子)、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和不同培养基质3个方面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山药不同外植体的褐化程度也不一样,茎段褐化程度最轻;MS培养基中添加150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能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在山药组培苗的快繁阶段采用液体基质培养方式能显著降低褐化程度,提高山药组培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在水稻愈伤诱导、愈伤继代等过程中,影响愈伤褐化因素较多,包括水稻基因型、培养条件、培养基成分以及继代时间等,且不同因素对愈伤褐化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简要概述了引起外植体和愈伤组织褐化的机理、褐化类型及引起褐化的因素,同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物组织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植物快速繁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中普遍存在着内源菌污染、褐化现象、遗传不稳定性、玻璃化现象、株型控制和均匀性等问题对植物材料进行预栽培管理和预处理将有助于减少褐化和污染,提高培养成功率对内源菌污染的表现与危害,褐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遗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芽增殖中的玻璃化现象成因,丛芽的株型控制问题和均匀性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无核白绿葡萄干清洗前后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与酶促褐变的关系,为研究葡萄干清洗褐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测无核白绿葡萄干清洗前后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分析酚类物质与葡萄干多酚氧化酶反应的活性变化,判断参与酶促反应的底物,采用相关性方法,分析影响葡萄干清洗褐变的主要酚类物质。【结果】无核白绿葡萄干清洗前后有质量变化的酚类物质有槲皮素、儿茶素、咖啡酸、山奈酚、P-香豆酸、绿原酸、阿魏酸、原儿茶酸、香草酸、龙胆酸、芥子酸、丁香酸、没食子酸。其中槲皮素、绿原酸、咖啡酸、P-香豆酸、山奈酚、儿茶素为葡萄干清洗前后参与酶促褐变的主要酚类物质。【结论】无核白绿葡萄干清洗前后,葡萄干褐变度与槲皮素,咖啡酸,山奈酚,儿茶素含量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栽培品种京藏香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花药(单核靠边期)为材料,75%乙醇为对照,研究了5种不同组合的消毒方式对草莓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结果表明,处理T_1经过Tween-80消毒后,用75%乙醇进行消毒30 s可以有效控制花药污染,同时还能减少花药褐化率;其次是处理T_3,该处理虽能减少污染,但是褐化率略高于T_1;处理T_0(CK)、T_2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处理T4褐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辣根茎尖组织培养,为其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提供新途径。[方法]分别就不同消毒时间对茎尖接种污染率的影响、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对茎尖出愈率、分化率的影响、不同激素浓度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酒精消毒时间为35 s时外植体污染率和褐化率均较低;MS+0.5 mg/L 6-BA+1.0 mg/L NAA培养基对茎尖形成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较高,为82.3%;MS+0.5 mg/L 6-BA+0.2 mg/L NAA培养基诱导茎尖分化率较高,达80%;MS+0.2 mg/L Kt培养基适合辣根不定芽的继代繁殖;MS+0.1 mg/L NAA为辣根不定芽生根培养基。[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辣根茎尖的组织培养提供了试验基础,为其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梅组织培养防污染与防褐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杨梅(Myrica rubraSieb et Zucc.)组织培养过程中防污染和防褐化问题。[方法]以东魁杨梅品种茎段作为离体培养材料,研究不同消毒灭菌方法、不同茎段部位和不同防褐化措施对外植体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以75%乙醇1min+0.1%HgCl27min对外植体的灭菌效果最好,污染率为30.00%,褐化枯死率为30.00%,茎段诱导成功率为40.00%;在3个茎段部位中,以半木质化茎段诱导效果最好,污染率为30.00%,褐化枯死率为33.33%,诱导成功率为36.67%;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1.5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2.5g/L对外植体防褐化效果最好,褐化率由对照的60.93%下降到21.88%。[结论]该研究可为杨梅优良品种的扩繁推广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福鼎大白茶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方法]以茶叶品种福鼎大白茶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2,4-D、KT、NAA和蔗糖,研究不同激素组合、蔗糖浓度对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在继代培养过程中,研究了不同抗褐变剂对愈伤组织生长情况的影响及抗褐变的效果。[结果]不同激素对福鼎大白茶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依次为2,4-D>KT>NAA。适宜福鼎大白茶愈伤组织生长的培养基为MS+2,4-D1.0 mg/L+NAA1.0 mg/L+KT0.5 mg/L+蔗糖30 g/L,pH值为5.8。在培养基中添加0.5%的活性炭和0.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可有效减轻愈伤组织的褐变。[结论]不同的激素组合、蔗糖浓度及抗褐变剂对福鼎大白茶愈伤组织的诱导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及防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257-2258
[目的]研究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寻求防止褐变的有效措施。[方法]以库拉索芦荟茎尖、中部茎段和根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NAA0.1 mg/L和不同浓度的6-BA(1.0、1.5、2.0、3.0、4.0 mg/L),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激素浓度以及培养温度、活性炭等因素对芦荟组培褐变的影响。[结果]用库拉索芦荟茎尖做外植体,MS+6-BA2.0 mg/L+NAA0.1 mg/L做培养基,芦荟组培褐化程度较轻;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500.0 mg/L,环境温度控制在25℃有利于减轻褐变。[结论]茎尖是最佳的外植体,适宜的6-BA浓度(2.0 mg/L)可抑制褐变,添加活性炭和适宜的培养温度均能防止褐变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以木薯试管苗顶部1~3处的幼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种类、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不定芽生根的影响,并探讨了愈伤组织褐化过程中减轻褐化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含0.5~1.0 mg/L 2,4-D的改良MS培养基上,可诱导木薯叶片产生愈伤组织,其愈伤诱导率为73.33%~89.44%;在愈伤组织的继代过程中,添加了200~300 mg/L PVP的处理可减轻愈伤褐化和提高愈伤增殖率;产生不定芽的最适激素条件是在改良MS培养基中添加0.75~1.00 mg/L ZT;不定芽产生的嫩枝在1/2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0.25~0.50 mg/L IBA的条件下,其生根率达81.13%~90.63%。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防止无花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方法]以无花果幼树顶芽为试材,研究了2种外植体类型、4种消毒方法、同一种消毒剂的不同消毒时间、5种激素组合和3种防褐化剂对无花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与刚长出幼叶的项芽相比,未发芽的顶芽适宜作防褐化外植体;先将外植体用1000mg/L维生素C溶液浸泡30min,再用浓度0.1%升汞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外植体用浓度10%次氯酸钠消毒时间越长防褐化效果越好;防褐化的最佳激素搭配为6-BA和NAA;3种防褐化荆中以1500mg/L维生素C的抗褐化效果最明显。[结论]选用未分化的顶芽为外植体,浓度0.1%的升汞为消毒剂,MS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6-BA1.0mg/L和NAA0.1mg/L进行组织培养。防止外植体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不同外植体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激素配比条件下,采用组织培养法研究不同外植体(根、茎、子叶、下胚轴)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外植体中,下胚轴对愈伤组织的平均诱导率最高(93.9%),且出愈时间最早,褐化率最低(10.6%),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材料。在特定激素浓度条件下,下胚轴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甘草总黄酮的含量相对其他外植体较高;而子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的含量相对其他外植体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