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青藏高原80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低云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低云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云量的稳定性夏季高于冬季,南部高于北部.江河上游区域、藏东谷地、川西高原、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区是青藏高原低云量多,且比较稳定的地区;青藏高原西部低云量月变化振幅大,尤以西南部为最,夏季云量最多;高原东南部江河上游区和藏东谷地3~9月低云量多,且起伏变化小,6月和9月出现峰值;高原东南部低云量稳定性较好;低云量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 江河上游区和高原东南部的低云量变化缓慢,高原西北部有显著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在季节上表现为冬、春、夏、秋西北上升西南下降,春、秋季中东部持平,夏、冬略降.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总云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边地区34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1~12月平均总云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区总云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云量偏少(多)与气温偏高(低)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春、夏季云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显著,秋、冬季不显著;祁连山云量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纬度纬向环流和太阳活动影响.气候变暖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增大,向北扩展,中纬度纬向环流增强,促使副热带高空锋区北移,冷暖空气在祁连山区交绥次数减少,造成祁连山区云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低云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1—12月平均低云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区低云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云量变化与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平均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祁连山区年平均低云量减少1%—6%,其中祁连山东南部减少最多达22%,而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增加10%—40%。低云量对气温响应较好的区域秋、冬季是柴达木盆地,春季是祁连山区,夏季是河西走廊地区。  相似文献   

4.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地带(32°~37° N,99°~104° E)22个地面气象站2001年6月至2011年5月每日8次地面观测资料,以及2001-2011年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NOAA HYSPLIT_4(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积分)水汽轨迹模型,主要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近10 a云量、云状的发展特征及其与水汽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近10 a,高原东北边坡地带多年平均总云量与低云量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全年云量春夏季增加尤为明显。② 全年发生雨雪天气时,卷云出现概率最高,其次为高层云,积云最低;高原东北边坡地带对流云出现概率明显比非对流云出现的概率高。③ 水汽是决定高原降水分布和对流云变化的主要依据之一,水汽主要来源于700 hPa,且水汽通量可以较好地反映低云量的多寡。 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降水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研究状况,利用较具代表性的我国西北地区北亚热带、温带驻防的25个空军机场气象台站1970~2000年历年逐时降水资料,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间、降水频率等方面,以气候区划区为区域分析单位,分析了西北地区的降水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北亚热带、温带年际降水量有从东南和西北两侧向中部明显减少的分布格局。30 a间中温带干旱区东部及其以东地区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以西则基本呈上升趋势。降水强度基本表现为上升趋势,强度呈东南大、西北小分布,且以北亚热带湿润区和南温带干旱区南疆区上升速率表现最大。降水时间呈现减少趋势,其分布特点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上一致,由东南和西北两侧向中间明显减少。近30 a来降水量东降西升,降水小时数、降水频率呈下降趋势,但小时雨强和中雨以上强度降水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降水以短时、量大为特征出现的机率在增加,降水的有效利用难度在加剧,这种特征东部比西部要明显得多。青藏高原东侧降水量和降水小时数都处于下降趋势,雨强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干旱趋势在加剧。但在高原东北侧、北侧这种趋势表现相对要弱一些。  相似文献   

6.
中国夏季区域干旱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全国515站(1957~2000年)气象资料,修正计算帕默尔干旱指数,研究中国夏季区域干旱演变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内蒙古高原区、华北北部及长白山脉区、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区、东北平原区等5区域夏季干旱指数呈下降趋势外,南岭区、长江中下游区、黄淮区域、塔里木盆地区、天山北部区域、河西走廊及其沙漠戈壁区、青藏高原区等广大区域夏季干旱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中国夏季干旱指数大多存在5~8 a的短周期年际周期变化,12~13 a、15~16 a的长周期年际周期变化存在于部分区域,个别区域还存在20~25 a长周期年际周期变化.西北和青藏高原夏季干旱指数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呈负相关,中东部地区夏季干旱指数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祁连山西段老虎沟冰川站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大气颗粒物观测数据,通过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使用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研究了老虎沟地区不同粒径颗粒物(PM_(10)、PM_(2. 5)和PM_1)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的分布。结果表明:①影响研究区的气流轨迹主要来自偏西方向,夏季还受到偏东气流方向的影响,3类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夏季节高、秋冬季节低的特点。②PSCF分析显示,春季颗粒物浓度高值与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河西走廊西部等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尘向下游传输关系密切,夏季研究区颗粒物浓度高值的形成主要受到偏西方向的塔里木盆地周边、新疆北部、河西走廊西部等地区,以及研究区偏东方向的内蒙古西部、河西走廊、宁夏,甚至陕西西部等地区共同影响。③春季CWT高值区分布在研究区西北和偏西2个方向,夏季CWT高值除了偏西方向上贡献,还有来自偏东方向河西走廊等地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西北地区东部(95°E~112°E,32°N~41°N)104个测站1960~2000历年夏季(6~8月)降水日数资料为基础,通过EOF和R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夏季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日数的地区分布特点是西部多、东部少,沿祁连山山脉存在一个降水日数较多中心区域,并且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增多趋势。降水日数的空间异常主要表现为一致性异常和南北相反异常两种类型。根据REOF方法可将西北区东部分为5个不同降水日数气候区,即甘肃中东部及河套区、渭水流域区、河西走廊区、青海高原北部区、青海南部区和四川北部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冬季(或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甘肃河西及祁连山地区、宁夏南部等地夏季降水偏多(或少),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渭水流域夏季降水日数偏少(或偏多)。  相似文献   

9.
利用Traj Stat软件中的后向轨迹计算模块与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对中国西部(新疆乌鲁木齐、青海祁连和玛多)和东部(湖南长沙和广东广州)事件尺度的夏季降水水汽来源进行分析,并结合水汽通量进行补充分析。结果发现:(1)乌鲁木齐、祁连、玛多夏季降水受西风水汽影响显著,而长沙夏季降水受西太平洋水汽影响显著,广州夏季降水受印度洋水汽影响显著。(2)5个站点夏季降水均有局地再循环水汽参与。在西部,影响夏季降水的循环水汽主要分布在相对湿度较大的山区、盆地以及蒸发量较大的地区。而在东部,影响夏季降水的循环水汽主要分布在一些地表水体集中的地方。(3)在西部,由于水汽在运移过程中,下垫面起伏大,空气团水汽d值变化除受地表蒸发水汽影响外,还受下垫面地势起伏的影响。在东部,由于水汽在运移过程中,下垫面起伏小,空气团水汽d值变化一般只受地表蒸发水汽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祁连山西段夏季气候变化对冰川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祁连山西段3个地面气象站历年夏季降水、气温及探空资料,建立祁连山西段山区的降水、气温序列。分析近50年来,祁连山西段山区夏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冰川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山西段山区夏季气温1957-1969年呈下降趋势,1970-1982年是最低时段,1983-1999年为持续迅速上升时段;夏季降水20世纪60年代较少,70-80年代较多,90年代又处于下降趋势,但较60年代多,2000年以后有上升趋势;冰川变化分3个阶段:1957-1967年为强消融期,1968-1985年为积累期,从1986年开始又进入消融期,尤其是1994-2003年消融不断加强。夏季雪线1957年至60年代较高,70-80年代雪线最低,90年代雪线升高,进入21世纪气温、雪线没有降低。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祁连山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1982-2003年8 km分辨率的 NDVI数据集,分析了祁连山区植被覆盖的年、年际、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区植被覆盖总体上自东向西递减,其年变化NDVIm都为单峰型;祁连山区各段植被覆盖的年际NDVIy、年代变化NDVIn趋势有所不同:祁连山西中段植被的NDVIy 变化趋势基本相似,20世纪80年代变化较平稳,90年代变化幅度最大,1995年以后植被明显开始增加,祁连山东段植被的 NDVIy 从1982年开始呈增加趋势,直到1997年以后下降;祁连山西中段1982-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2001-2003年5个阶段植被的 NDVIn最大值出现在2001-2003年,最小值出现在1991-1995年,而祁连山东段最大值出现在1996-2000年,最小值出现在1982-1985年;祁连山各段5~9月植物生长期植被的NDVIpy,NDVIpn变化与年的NDVIy,NDVIn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12.
近10 a来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被认为是监测地区或全球植被和环境变化的最有效指标。基于2000-2011年250 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气候资料,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祁连山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祁连山植被覆盖总体上自西向东递增,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西部植被覆盖增加,增加面积为79 149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52.93%;东部植被覆盖减少,减少面积为22 865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11.09%。近10 a来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生长季各月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增加是祁连山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较高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6、7月NDVI分别与前期1月和前期2月的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和0.684;8、9月NDVI分别与当月、前期1月的气温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和0.829。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79-2008年14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合成方法,分析高原上空夏季水汽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高原水汽含量异常的大气环流等因子。结果表明: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在空间上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分布特征,即高原东南部和东北部湿润,西北部干燥。近30 a来,高原夏季水汽含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高海拔的西部干燥地区水汽含量的增加较东部湿润地区更加显著。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偏多(少)年,高原地区整层水汽通量以辐合(散)为主,高原上空低层的位势高度以负(正)距平为主,高原地表温度整体上偏高(低)。  相似文献   

14.
西宁地区黄土地球化学元素所揭示的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球化学综合参数是一种对古气候反映较为敏感的指标;地球化学元素变化曲线说明西宁盘子山地区自13.6万年以来在长时间尺度上(万年到十万年)气候逐渐向干冷的方向变化;高原冬季风气候变动属于高频波动,存在短时间尺度的快速变化;夏季风气候具有渐变性,每一次气候变动过程持续时间都较长;盘子山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冬、夏季风的变化特征有不同之处,表现在夏季风最强与冬季风最弱不存在反相位关系,同样冬季风最强的时期夏季风也并不表现为最弱,体现了高原季风系统与东亚季风系统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区域尺度,以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段的哈溪林场、中段的西水林场和西段的祁丰林场3个典型分布区的青海云杉纯林为研究对象,以设立的典型临时样方调查材料为研究基础,对祁连山青海云杉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青海云杉林成层结构、胸径结构、树高结构和冠幅结构的静态分布,并对胸径、树高和冠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曲线拟合。结果表明:① 青海云杉林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祁连山东、中、西段青海云杉林乔木层结构参数与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结构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祁连山中段苔藓较为发达;② 祁连山东段青海云杉胸径结构呈“间歇”型,中段呈“倒J”型,西段呈“单峰”型,同时树高和冠幅结构表明,青海云杉林普遍存在更新不良的问题;③ 对祁连山不同研究区域青海云杉个体及3个调查区域所有个体的胸径、树高与冠幅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三者之间相关显著,均可用乘幂曲线模型Y=aXb 进行较好的描述(P<0.01)。上述结论可为祁连山青海云杉的可持续经营、群落恢复和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水汽输送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探讨了青藏高原水汽输送的路径,同时对若羌地区的降雨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结论如下:1.有两条水汽输送途径:一条为东线,从孟加拉湾沿布拉马普特拉河和雅鲁藏布江向北进入高原的北部地区。印度洋的水汽可能沿此线到达若羌地区。另一条为西线,但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夏季,热带云系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高原;冬季,云团自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穿越帕米尔高原进入西藏阿里地区。2.近年来若羌地区的降雨开始增加。50年代年降雨量为16.2毫米,60年代为18.0毫米。70年代为20.3毫米,80年代为40.2毫米。3.若羌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23.8毫米。两次反常的暴雨发生于1981年和1988年7月,降雨量分别为73.5毫米和48.2毫米,导致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另外,本文还对青藏高原水汽输送路径与植被分布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