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区域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社会经济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在区域生态足迹计算、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区域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白城市2003—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盈余),分析了三者的动态变化,评价了白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究了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演进关系;基于STIRPAT模型探析了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3—2013年,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由1.392 9,1.785 3hm2/人增加到2.967 0,3.064 6hm2/人。人均生态足迹增速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呈逐渐减小状态,由0.392 4hm2/人减小至0.097 6hm2/人,在2012年出现生态赤字0.046 8hm2/人,可持续发展状况开始恶化;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演进曲线呈现为"勺子型",预计拐点出现在2014年,之后人均生态足迹将随着经济增长呈下降走势;人口数、可比价格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第二产业比率、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为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驱动力指数分别为0.157 5,0.164 7,1.050 0,0.471 9,0.020 6,0.588 5。白城市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优化产业布局与能源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与转化力度,发展生态经济,加强耕地保护,提高人民生态文明水平,进而提升区域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以地处西南岩溶山区腹地石漠化和贫困落后互为因果的贵州省毕节地区为典型,通过对生态环境、人口负荷、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生态产业、城市化水平等特征,以及石漠化防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实践进行分析,认为要实现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石漠化防治必须与经济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用工业化的理念、城市化的策略、产业化的手段,从绿色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生态经济产业开发、城市化建设、和谐工程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技术、文化、智力和资源相结合,具有后工业社会特征,绿色产业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的新型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长武县、绥德县、神木市和淳化县2001—2019年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剪刀差法研究该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上涨,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步上升,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持续升高;生态和经济系统、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剪刀差值逐年降低,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且基本实现了协调发展。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年减弱。[结论]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和经济系统、生态和社会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生态环境依然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稳固和发展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缓解经济和生态系统、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仍然是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在广大山区,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单一,基础结构脆弱,输出功能差,加之人口膨胀与系统输出能力不协调,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经济系统,是解决这些地区贫困落后及生态失调的根本途径,甘肃临洮县沿沟流域正是为此进行的小流域试点。几年来,经过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生物增产技术应用,农产品转化加工增值,促进了整个系统向有序结构演进,从而获取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徽县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由多因素决定,通过评价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状况,为县域生态环境的规划、管理和保护以及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人类健康和政策4方面评价县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程度,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为基础,选择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水环境指数、径流深、耕地坡度状况等29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对徽县的3个水土保持功能分区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该县3个水土保持功能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基本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但是Ⅰ区及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问题,应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6.
粤北山区社会-生态-经济系统恢复力及其协调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波  肖欣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5):218-226,241
[目的] 对粤北山区5市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力进行测度和协调度评价,为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恢复力的视角构建了社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并建立二元和三元协调度模型。[结果] ①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恢复力总体上升,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恢复力增速较为缓慢,生态子系统恢复力有所下降;②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恢复力等级空间明显,社会子系统恢复力等级升高,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经济系统恢复力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生态子系统恢复力等级出现了下降的趋势。③生态—经济系统濒临失调,社会—生态系统基本协调,社会—经济系统初级协调;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仍然处于轻度失调阶段。[结论] 粤北地区耦合系统的恢复力有待提高,特别是生态系统恢复力。后期应该注重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和和互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城市的各种非生态化发展,使城市的生态胁迫日趋严重。寻求生态化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所谓城市生态化就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它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太行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系指小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和途径。它应具有稳定、自我调节、演进三个标志,形成一个低耗、高效、稳定、优化的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其建模方法包括综合调查与分析、系统开发与治理规划、防治开发体系与模式设计、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四个部分。以小流域生态经济理论作指导,石家庄地区在太行山中段建立了12个综合治理开发试点,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2000年和2009年两期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数据, 建立了朱溪河流域生态 经济系统PSR模型, 并采用熵权法为指标体系确权; 利用压力、状态、响应、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等指标, 分析了流域生态 经济系统演化态势和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压力指标呈不均衡变化, 得分从80.0微降为79.0; 系统状态改善明显, 人类响应积极, 得分分别从70.9和67.5上升到94.0和87.5; 综合发展水平快速上升(得分从66.1上升为93.6)且空间差异缩小(变异系数从0.07缩小为0.05), 耦合协调程度下降(得分从92.7下降为83.8)且空间差异有所扩大(变异系数从0.09扩大为0.19), 表明流域生态 经济系统演化迅速但还没有实现系统耦合协调。(2)种植业比重、非农收入、耕地面积、人口流出、土地流转、纯收入和水土保持投入等关键因子控制着流域生态 经济系统演化; 压力、响应因子是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影响因子, 状态因子则是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 这些影响因子是人为调控关键着力点。(3)流域生态 经济系统正从高水平不稳定状态向高水平稳定状态过渡, 处于"系统重建"向"系统耦合"演进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生态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的“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从山镇柞区域开发面临的主要任务出发,结合道路等区位条件的变化,进行其发展区位背景、资源特点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研究,将山镇柞区域定位为以生态旅游、中药材产业、绿色食品基地、水力及矿产原材料开发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区域,在此基础上划分为5个经济区。探讨区域开发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研究山镇柞的区域经济开发战略模式及开发新思路,提出该区域开发的三大主要方向、五个主要产业和对策措施。同时,进一步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统一,是实现欠发达山区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试论小流域治理的系统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流域的环境治理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分析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 ,可以看出在历史时期 ,特别是近 5 0年来的水土资源开发 ,使流域上、下游维护生态环境的水分条件失调 ,植被退化和沙漠化急剧发展 ,已威胁到塔里木盆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既迫切又及时 ,采取“治理上游、改造中游、拯救下游”的工程措施 ,可起到调控流域水资源分配 ,改善河流沿岸荒漠林 ,保障输送一定水量恢复下游生态的控制作用 ;但还必需采取整个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的一系列根本措施 ,进行生态建设 ,使流域上下游协调发展 ,才能有效遏制住环境退化。根据塔河实际 ,还提出了近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典型区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以华北低平原典型区巨鹿县为例,探讨设计了适应本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农畜林工经、种养加销和牧渔农综合生产"典型模式,并通过优化生态农业结构与布局,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环塔里木盆地绿洲生态防护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气候极端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分析了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为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和植被退化。提出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防护体系,是改善南疆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限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重庆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维护库区生态环境,保证库区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库区移民安置区是整个库区经济最活跃、土地承载压力最大、生态最敏感的区域。本文在分析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特征、社会经济现状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评价了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水平,系统阐述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限制因子和产生原因。安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限制因子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距、土地资源利用优化配置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资源环境问题、扶贫问题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6大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在建设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过程中,我们引进了产学研结合的育人机制,先后在校外建立了11个基地,解决了畜牧兽医系所承提的7个专业的实习场所问题,安排了371名学生实习,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结合教学和生产,在基地开展了合作研究,进行科技服务,培训技术骨干和基地职工,从而大大加快了基地生产的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目前,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经验,已在校内各系推广。  相似文献   

18.
流域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论述了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评价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提出了各自的影响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评价指标值,根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临界值所确定的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得出评价结果。并以黄家二岔小流域为例进行评价,得出的黄家二岔小流域基本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9.
五华县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东省五华县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着五华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阻碍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10多年来连续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拦沙蓄水效益,并为五华县治理水土流失摸索了一条成功的经验,为五华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该概述了河北省滦平县水土流失的状况及危害。回顾了40多年经过艰苦努力走向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正确道路。探索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林、果、粮、草药立体开发,融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于一体的治理开发模式。几年来经过综合治理的13条小流域,已经初步取得可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各项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