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唐诗人刘言史,与李贺、孟郊同时,曾受到唐宋元学者很高评价。刘言史的咏茶诗数量虽少,但是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因素。刘言史现存诗作中有两首咏茶诗,分别是《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和《立秋日》。《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诗涉及了饮茶的空间选择、取火、汲水、爨风、拾薪、汤色、饮器等物态层面的呈现,也同时体现了委曲之静、正味之真、涤尽昏渴、醒趣之游等情态层面的意味,堪称文化元素丰富、情真意远的唐代上乘咏茶诗作。  相似文献   

2.
人文意义上的茶文化源于对茶叶色香味之物性的崇尚。汉代初,人们已经朦胧地意识到茶有“悦志”“益意思”之功。魏晋以来,文人们又从茶的清苦之气中体味出茶有“俭”“静”“清”“和”之德。晋人杜育《荈赋》开创了真正意义的茶事审美之风,与此同时,道家从饮茶可以“消食”“轻身”的功用中演绎出茶能助人羽化升仙的情结,至此茶的精神性审美结构建成。玄思、清谈、饮服、尚俭的“魏晋之风”助推了茶文化的生成,“和”是茶道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方成军 《农业考古》2000,(2):158-160
绚丽多姿的唐诗中,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皆有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唐代咏瓷诗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需求有关。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       一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王褒《僮约》已有“武阳卖茶”、“烹茶尽具”之句,表明汉代已有饮…  相似文献   

4.
中国饮茶法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的故乡,原始社会便发现和利用茶。茶最初是作食用、药用的,饮用则是后来的事。饮茶的起源,至今仍争论未定。清人顾炎武《日知录》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推测饮茶始于战国末,虽大体不错,但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西汉王褒《僮约》记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尽管对“烹茶尽具”之“茶”是否指茶还有争议,但对“武阳买茶”之“茶”指茶意见比较一致,西汉饮茶有史可据。当然,汉代以前,中国只有四川(古巴蜀)一带饮茶,其它地区的饮茶是在汉代以后由四川传播和在四川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僮约》写…  相似文献   

5.
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晓村 《农业考古》2007,3(2):154-157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的风气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准备,到了唐代又正逢国家安定,国力强盛,饮茶之风就更为普遍。诸多文人对茶的研究和饮茶实践过程中,使饮茶这样一种生活习俗具有了较前代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说,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分支是在唐代建立起来的。因为  相似文献   

6.
茶之始为饮,就结下了茶人与文人的不解之缘。文人以茶雅志、以茶立德的节操,无疑给茶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意义。从此,饮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饮茶,“茶中诗意,诗中茶味”,茶从其实用功能不断走向艺术层面,最终成为中国人烙刻在精神深处的文化符号,也给世人留下了文人与茶人因那一片小小的叶子而交往情深的佳话。本文透过清初文人冒襄与茶人交...  相似文献   

7.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1,3(2):256-259
一、唐代饮茶虽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 ,实际上饮茶真正成为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和庶民百姓日常必需品还是唐代中期的事。在这之前 ,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战争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他们从汉人那里接触到饮茶习惯 ,为饮茶西传、北传打下了基础。江表遗族的饮茶之风不绝如缕 ,如北魏洛阳鲜卑贵族虽不饮茶 ,但每次宴会时还是坚持“设茗饮”以满足“江表贱民远来降者好之”的需要。( 1) 隋代国家的再次统一和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大大便利了南北货物的交流 ,自然对饮茶习俗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  相似文献   

8.
茶是世界公认的饮料。早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茶的功用有了很深的认识,饮茶之风先从巴蜀和江南一带向北方发展,然后又从中国向世界各国对外传播,成为世界性的饮料。饮茶的方法从古到今也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从药用到茗饮,最先采用混煮法然后又有煎茶法,这些方法唐代乃之晚唐非常流行、五代宋代至元代饮茶方法主流是点茶法,明初至今采用泡茶法。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历代贮茶、煮茶、饮茶之具也不断丰富起来,茶具制品多种多样材料繁多,计有: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玉器、珐琅器、陶器、瓷器等等,日常生活里普遍使用的则是陶瓷…  相似文献   

9.
我的茶道观     
茶的本质属性是作饮品,茶文化亦萌芽于茶作饮料之后。茗饮始于何时?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七之事》。他将饮茶史上溯到神农时代,认为发现之时即掀开了饮茶史的第一页。显然,陆羽的“饮茶”概念很宽泛,包括茶之当药眼之、煮而食之、煎而饮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秦人取蜀(前316)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照顾炎武所言,秦人攻下巴蜀后从巴蜀人那里学会了饮茶,巴蜀人饮茶历史比泰更早几百年。这也说明饮茶时尚源于巴蜀,秦以后渐渐传播全国。茗饮之事有文献可证的不过有2千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  相似文献   

10.
说茶     
说茶上海尹荣方我饮茶三十年,常恨茶虽源于吾国,而吾国似没有如日本之“茶道”者。我国人饮茶,常斤斤于察味别水,知茶、水、烹法而不知其他。我从前对这种徒逞口腹之欲的“茶文化”,实在是不敢多加恭维的。但近年留心说茶文字,知我们的先人于饮茶一事,别出机杼,提...  相似文献   

11.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怕情修性、悟道体道。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道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  相似文献   

13.
茶道散论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4,(4):103-104,107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一饮涤昏寐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 ,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 ,茶可以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 ,就已经饮…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人士饮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酒、服食、谈玄、博弈之风非常盛行,学术界对此已有广而深的研究。然而,对于这一时期饮茶的风气,目前学术界却还很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对这一时期人士饮茶的风气只能进行粗略的描述,冀能抛砖引玉! 饮茶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但上古却没有“茶”字。在先秦古籍中只能见到“荼”字,即使有“茶”字,那也属后人所改。“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唐以后。据后人考证,先秦古籍中的“荼”即指“茶”,如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茶在古代有许多名称,据陆羽《茶经》说:“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据说在4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茶了,如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  相似文献   

15.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继往开来、迅猛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继承了唐宋以来文人重视饮茶的传统,普遍具有浓郁而深沉的嗜茶情结,茶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得以凸显.自明代中叶起,由于散茶瀹饮法的确立和简约茶风的盛行,吸引大批高人闻士介入茶饮活动,嗜好茗饮、品鉴名茶、研讨茶艺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种时代风尚,尤其是在江浙地区,一批志趣相近、彼此投缘的茶人茶客自发地组成了若干文人饮茶集团,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促进了文人茶事活动的蓬勃发展.晚明以后,随着大批隐逸茶人的出现,饮茶更是成为表现超尘脱俗、清新高洁情怀的雅事.明代文人茶事活动的特点是,人们已不再注重饮茶的程序和形式,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饮茶活动当作一种艺术审美过程和人格修养方式,使普普通通的茶饮包涵了深邃的精神内容,展现出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文化一旦被统治阶级所提倡,被文人学士所崇尚,尤其是作为教化、风习来出现,上风下渐,必然要渗透和影响到民间,从而形成一种习俗。西南人的饮茶习俗也是这样形成的。当汉化之风渐起,汉俗成为风尚时,自然西南人也就学汉人饮起茶来。然而,西南人的茶俗亦是有其特点的。西南人敬茶有一定规矩。讲究的人家有所谓一三道茶”:一道茶不饮,只是表示迎客,敬客;二道茶是深谈、畅饮;三道茶上来即表示主人送客了。在这里西南人将茶的自然属性与功能与交友之道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客初至,谈未深,茶尚淡,故仅示敬意而并非真饮;淡既…  相似文献   

17.
张永仟 《农业考古》2007,(6):182-185
明代江南的待客茶俗因人、因地而不同。官场待客茶俗注重等级,讲究行礼作揖。文人喝茶只是引子,重点在行酒、吃饭和趣谈。而江南寺院茶,亦颇具文士之风。至于日本禅林的饮茶习俗,通过分析研究日本使节策彦周良的相关记载,可以发现有两个明显不同江南茶俗之处:一是茶水与海鲜的并用;二是基本墨守由荣西和尚传至日本的蒸青绿茶点饮法。  相似文献   

18.
李新玲 《农业考古》2005,(2):145-148
我国饮茶之历史非常久远,但只有到了唐朝中期,饮茶之风才普及全国。据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载:“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巴渝间,以为比屋之饮。”两都即陕西之长安和河南之洛阳,就是说从京都地区到西南的四川、重庆等地,每户人家都在喝茶。而北方地区不产茶,因此长途贩运就兴盛起来,《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里说的是整个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都盛行饮茶,并且在城市还开有茶店供应茶水,所以南方的茶叶就源…  相似文献   

19.
薛繁洪 《农业考古》2019,(5):108-111
作为晚明著名的文化名人,徐兴公在生活中是一位爱好品茗、精通茶事的嗜茶之人。由徐氏饮茶生活可以管窥晚明文人品茗风貌。本文以徐兴公涉茶文集、诗歌等文字记录作为史料依据,从茶境之讲究、茶侣之组成、茶类之品味以及茶水之择取等方面论述其清幽高雅的饮茶生活。  相似文献   

20.
彭景元 《古今农业》2006,(4):101-10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阶段,诗歌创作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日益兴起的饮茶之风促使茶业更加兴旺,众多名茶争奇斗艳,各有拥趸;采茶及制茶场景精彩纷呈,一派繁荣景象;因气候、土壤、加工方法等不同,使茶的种类繁多,从而导致饮用方式和所使用的器皿也各不相同,但优质的器具逐渐得得到认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到茶的许多功效,这些认识直至今天仍是正确的。文人士大夫对茶的认识与喜好,对当时饮茶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茶的诗歌,对我们认识当时的茶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