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雨婷  顾军 《农业考古》2022,(5):97-101
唐宋时期,民间饮茶习俗进入寺庙,“以茶入药”成为寺庙僧众保养身体的重要饮食习惯。目前,关于该时期寺庙中“以茶入药”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以寺庙中的“茶礼”为重点。作为“茶礼”中的核心环节,关于茶“药性”的研究对于“茶礼”研究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茶汤礼”替代“茶礼”。径山是“茶礼”的形成地,径山茶宴于唐宋“茶礼”...  相似文献   

2.
茶中缘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主要饮料之一,被称为“国饮”。俗语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是老么,但开门七件事却不可少它。在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市,城乡居民喜欢饮茶,几乎镇镇有茶馆,集集有茶炉,更有一种古朴而富含饮茶文化内涵的茶俗。茶俗以“姻缘茶”为主,被称之为“茶中缘”。此外,还有“和事茶”、“成交茶”、“待客茶”、“祭奠茶”等等,不胜枚举。现说一下“茶中缘”吧!在当地,一般青年男女经人介绍或志愿结合,第一次总须长辈带着男孩到女家说合,谓之“相亲”。见面坐定后,经过介绍互相谈话之中,如果女家相中,便由…  相似文献   

3.
一、茶乡婚嫁茶为礼福建因茶而名闻遐迩,武夷山御茶园、建瓯北苑贡茶、安溪铁观音茶均为天下名茶。茶乡南北,老百姓的生活与茶息息相关,男婚女嫁也离不开茶。福建古时女子受聘叫“受茶”。陈耀文《天中记·种茶》卷44:“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成语“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古时娶妻多用茶为聘礼,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手续:纳采(送礼求婚)、问名(问女方名字与出生日期)、纳吉(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朗亲自迎娶…  相似文献   

4.
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即茶宴,一种茶会礼仪)一直因史料不足而无法复原.现存的史料中,特别是寺院清规等文献中明确记载有“茶礼”,但却没有具体的形式.本文根据文史资料仅从文字上复原了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  相似文献   

5.
修水茶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格非 《农业考古》2000,(4):101-102
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江西省修水县,群山起伏,终年云凝雾绕,享誉全球的宁红茶就产于这里。这片原始古朴、悠远厚重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旷世佳茗宁红茶,更以她特有的风情滋润浇灌了仪态万方的修水茶俗,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泱泱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修水人喜欢饮茶,每逢客到,无论亲疏、远近,相识或不相识,必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家乡茶。敬奉香茗成为修水人热情好客的最直接最朴素的体现,“坐下宕、戏下宕、吃碗茶宕”(即坐一下、玩一下、喝碗茶的意思),这里的人与外界打交道,先不谈别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句圆润温软的吴楚细语,道尽淳…  相似文献   

6.
茶在风俗相、方言相通的台湾和闽南、粤东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称茶为“茶米”。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并且有约定俗成的茶礼:客来敬茶不论你走进富裕之家还是贫困之户,茶对于来客是必不可少的。“请喝茶”、“喝两杯再说”,是当地人的口头禅。斟七分茶斟茶时,手要放得很低,茶壶伸到杯中几乎近杯底,谓之“高冲低斟”。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茶杯斟满,到七分满就行,名曰“七分茶,八分酒”。如斟过满会被认为欺客或会烫伤茶客的手。摆三杯茶品茶时,茶盘只摆三只茶杯,叠起可含口中而不露。当地有句俗语:“茶…  相似文献   

7.
蔡泉宝 《农业考古》2003,(2):315-316
浙北湖州市所属的长兴县、安吉县和德清县 ,近二十年来所产销的紫笋茶 ,安吉白茶和莫干黄 (剑 )芽 (以下简称“三色”茶 ) ,不仅已经成了当今中国名茶市场的亮丽风景线 ;而且 ,能够品尝到这种茶 ,意味着品尝者的身份 ,品位和礼迂 ;并且开始走向国外 ,赢得了广大饮茶爱好者的喜爱和赞扬。一、“三色”茶的由来以紫色、白色和黄色三种颜色命名的名茶 ,在我国名优茶茶目中并不罕见 ,而在一个市属的三个县各有一种颜色打造名茶品牌的却还少有。紫笋茶产在长兴县。最早见于唐·陆羽《茶经》中的“紫者上”、“笋者上”这两句中的“紫笋”两字而定…  相似文献   

8.
土家茶文化     
王庆松 《农业考古》2005,(4):127-129,149
一、土家人与茶这个自称“毕孜卡”(本地人)的民族,相传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地方。这里峰峦迭翠,江河纵横,众多盆地、丘陵、山地、溪洞错落其间。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8度至30度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山高雾多,土壤富含铁质,适宜茶叶生长。千百年来,茶叶巳成为土家人生活必备饮品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商品。陆羽在《茶经》中说:“荆巴问采叶作饼,叶老者饼以茶膏出之,若饮……”。现代学者也认为:“土家产的茶叶,不仅早已输入中原,且制茶技艺也传给汉人”(1)。而且,茶叶很早就是土家地区向中央王朝的进贡之物。民国《永顺县志》记载:“宋代溪洲即以茶芽入贡”(“溪洲”即今湘西永顺县)。随着国际贸易的交往,土家的茶叶也进入了国际市场。十七世纪初,“五峰、鹤峰、长阳的‘宜红功夫茶’就被输往英国、俄国,鹤峰‘容美’绿茶被誉为‘皇后茶”(2)。和其它许多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土家茶文化逐渐形成。地域和民族色彩浓厚的茶礼茶俗在中国茶文化中独具特色。从做工独特、色香味俱佳的油茶汤、罐罐茶到著名的土家“四道茶”,从土家人婚俗中的“拜茶”礼到激越高亢的茶歇,无不是土家茶文化的别致体现。  相似文献   

9.
名人与名泉     
郑薪 《农业考古》2003,(2):153-154
“水是茶之母”。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甚至把“水”放在“茶”之上。他认为 :“茶性必薄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也十分矣 ;八分的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唐代茶圣陆羽概观前人辨水的主张和经验 ,将水分出优次 ,即“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正因为陆羽“名人效应” ,古往今来 ,许多名人、茶人不辞辛苦地探访名山 ,寻找名泉 ,汲水烹茗 ,留下了许多描绘泉水美的佳话。“名山出名茶” ,但名山往往有“名泉”。用山里的泉水 ,烹当地产的茶 ,茶鲜水灵 ,其味更佳。…  相似文献   

10.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5,(4):237-238
每当我诵读明代朱权的《茶谱》,必心生无限的羡慕之情:朱权竟然这么聪明、这么幸运,竟然找到了那样超尘脱俗的一个世外桃源:“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的茶园,“泛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的南涧水,“块然而立,眸然而温,铿然而鸣”的东山石,“癯然而酸,兀然而傲,犷然而鸣”的水渠。朱权在这样一个超然物外、充满仙气的环境中“拳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放下了心中的巨大痛苦,在山、水、石、茶中寻得了生命的乐趣和生活的满足,使他没有因政治的失败而采取极端的行动。  相似文献   

11.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13.
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南昌大学万建中茶与婚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此,古人有确当的解释。明朝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言:“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也。”同时代的郎瑛亦有类似说法:“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太子受聘谓之吃茶。...  相似文献   

14.
郑启五 《农业考古》2006,(2):79-86,240
推敲闽南茶语词闽南语中的茶名茶词是闽南茶文化重要的构成,把盏品茗,胡乱推敲,在下越发觉得有滋有味。闽南语里似乎觉得把“茶”单字呼叫不大过瘾,所以就有“茶米”一说,这一方面是象形,因为闽南盛产的乌龙茶颗粒紧结,饱满如米;另一方面又说明“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重要性与“米”相差无几,居家百姓生活“不可一日无此君”,呼应了“粗茶淡饭”一说中二者的密切关系。闽南语中的“茶米”还有近义词,叫“茶芯”或“茶心”,究其形,观其义,与“茶米”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茶米”多指大众的粗茶,而“茶心”“茶芯”有“一枪一旗”的隐…  相似文献   

15.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1,(2):200-208
在热爱茶与茶文化的中国历代皇帝中 ,乾隆皇帝以茶诗最多而著称。他一生写下的四万多首诗歌中 ,涉及茶字的 ,大略有一千多首 ;而专门的茶诗也有近三百首。可见 ,“君不可一日无茶”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出自乾隆之口 ,决非戏言 ,它融入了乾隆的一种文化意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茶诗 ,最贴切于他的生命意识 ,从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心声” ,表征了他的人生哲学与儒、释、道理趣。明清时期的学者 ,多主儒、释、道三教合一 ,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风气 ,这即便对乾隆也不无影响。他的人生哲学正是建基并构筑于对儒、释、道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谣》儒释道茶礼中的茶具与道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儒释道三家茶礼是中国茶谣中主要的茶礼表演,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宗教文化与茶、儒家思想与茶的结合,而茶具和道具则是这种外在体现的主要载体,因此在舞台艺术表现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三家茶礼的茶具和道具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故乡的茶俗     
故乡人不喜喝白开水爱喝茶。“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即使“出门三五里”也“各处一乡风”。自有人类以来 ,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风尚 ,谓之“风” ;由于各地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惯 ,谓之“俗”。社会和自然交互作用陶冶着人类 ,社会生活相沿成风 ,群居相习成俗 ,“风”与“俗”融为一体 ,便形成了物质文化和观念形态。风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自然性和传承性。民俗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茶俗是整个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故乡英山 ,位于大别山南 ,离六安、安庆、黄州距离大体相等。这里民风纯正 ,人民忠厚老…  相似文献   

18.
茶德三说     
笔者阅历浅薄,查考“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茶饮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一说:茶是有德之物陆羽在《茶经》中经典地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相似文献   

19.
修水茶俗     
修水盛产茶叶,种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宁红茶、双井茶名闻遐迩。饮茶是修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好和习惯。修水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客人走进门来,不分生熟,主妇马上泡一碗茶,双手端给客人,客人起身,双手接茶。喝完茶,把碗放在桌子中间,不能放在桌边上,更不能放在地上,还要道一声“多谢茶”,这是起码的礼节。修水人饮茶和以茶待客,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菊花茶。用开水冲泡茶叶菊花。人们利用田边地角,到处种植菊花,每年秋天,趁菊花盛开之际,及时采摘回来,去掉花蒂,留下花  相似文献   

20.
2002年新发现了元朝后期的法典《至正条格》,其“断例”部分“厩库”门“茶课”条所载6款,是茶引上印刷的文字,这些文字虽见于他书而记载不详.元代“茶引”的性质是“贩运凭证”,直接继承的是北宋初期的制度;元代茶“公据”才具有北宋末到南宋时“专卖税”的性质.茶引文字是最基本的茶引条画,规定了贩茶程序、私茶的处罚、官吏沮坏茶课等内容.茶引和公据的密不可分,使元朝形成了一套比宋更为完善的茶引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