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陈晓东  赵斌  王瑞  朱斌  季昌好 《华北农学报》2021,36(z1):130-135
为探讨播期对不同品种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4个播期(因素A),以4个多棱饲料大麦品种(因素B)为材料,比较分蘖期饲草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播期对饲草产量影响较大,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小.早播能增加刈割次数,提高饲草产量,其中播期A1(9月30日)饲草鲜质量(12.44 t/hm2)和干质量(1.49 t/hm2)最高.品种间饲草及籽粒产量差异均显著.品种B2(皖饲啤14008)饲草鲜质量(10.51 t/hm2)和干质量(1.38 t/hm2)最高,籽粒产量(1.82 t/hm2)居第2位,品种B1(扬饲麦1号)籽粒产量最高(3.58 t/hm2),饲草鲜质量(9.00 t/hm2)和干质量(1.17 t/hm2)居第2位,两者均可作为饲草及籽粒兼用型品种.播期对饲草品质影响较大,对籽粒品质影响较小.播期间饲草品质除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差异均显著,其中播期A2和A4相应性状值较高.品种间饲草品质基本无差异,参试材料均可用作优质饲草.品种间籽粒品质差异明显,其中品种B2蛋白质含量最高,品种B1淀粉含量最高,表明可以选择品种,改善饲料品质.播期与品种间互作对饲草产量有一定影响,对其他性状基本无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冬麦区选用皖饲啤14008或扬饲麦1号,于9月30日播种,能实现优质饲草与籽粒兼收.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大麦、小麦饲草产量与品质的差异,明确适宜刈割次数,以具代表性的2个饲用大麦(95033、盐丰1号)与2个小麦(扬麦18、1331)品种(系)为材料,设置不同刈割次数(1、2、3次),比较不同大麦、小麦品种(系)饲草产量与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大麦饲草产量高于小麦,其中盐丰1号鲜重、干重最高,分别为5.68、1.37kg/m~2;1次刈割的饲草产量最高,鲜重、干重分别为5.49、1.52kg/m~2,显著高于2、3次刈割。除粗蛋白、钙含量变化因品种(系)而异,其他饲草品质指标在品种(系)间无明显差异。扬麦18的粗蛋白含量最高(29.23%),95033的钙含量最高(1.13%);大麦粗蛋白产量高于小麦,1次刈割高于2、3次刈割。不同茬次饲草品质存在差异,再生茬饲草的粗蛋白、粗灰分、钙含量显著下降,磷含量以2茬次饲草最高,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上升,说明多次刈割后饲草品质下降。结果显示,大麦饲草产量及粗蛋白产量均高于小麦,更适宜用作饲草,以乳熟末期1次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利用新的饲草资源,建设皖北优质饲料作物基地,服务当地畜牧业需求,在安徽阜阳进行小黑麦中饲237和中新830栽培青刈试验.结果表明,所引的两种粮饲兼用型小黑麦品种均能很好地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能够刈割1~2次,配合适量追肥,刈割后不影响再生草的草产量和籽粒产量,这两个品种的小黑麦均可作为饲用优良麦类品种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促进饲草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饲用甜高粱不同饲草指标间的关系以及综合评价饲用甜高粱品系,提高饲用甜高粱育种进程,以新组配的13个甜高粱品系为研究材料,对19个饲草指标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最能够反映饲草品质的粗蛋白、ADF(酸性洗涤纤维)、NDF(中性洗涤纤维)变异系数均小于10%,而淀粉、锤度和元素类指标变化范围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15%,饲用甜高粱育种仍然需要创制高蛋白种质资源。相关性分析发现,ADF与NDF呈显著正相关(P<0.01),钙元素含量与总可消化养分、RFV(相对饲用价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将19个饲草指标综合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0.49%,综合分析表明J205、TP3、TP14、TP83、TP5等5个品种排名靠前,饲草品质综合表现较好。聚类分析把13个品系分为3类,其中J205、TP3为综合饲草品质优良的一类。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不影响后作烤烟最佳移栽节令而获得大麦最高产量,确定不同播期下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以云南省主推多棱大麦品种‘保大麦8号’为供试材料,设6个播期,观察生育进程及产量情况,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不同播期烟后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进程也相应顺延;播种至出苗所需天数随着播期推迟而增加;(2)烟后大麦最佳播期为9月30日—10月10日;(3)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有效穗和千粒重是影响烟后大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饲用玉米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3个饲用玉米品种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与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饲用玉米生物学产量与主要性状间的关联度顺序为:株高>穗位高>成熟期保绿度>穗行数>行粒数>结实长>吐丝期>穗长>穗粗>籽粒产量>千粒重;籽粒产量与主要性状间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重>穗长>结实长>行粒数>穗粗>行数>生物产量>株高>穗位高>成熟期保绿度>吐丝期。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饲料大麦的用途,在保山市开展10个大麦品种饲草产量和品质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良大麦饲草品种。结果表明:‘保大麦25号’、‘保大麦20号’、‘保大麦12号’产量表现突出,均比参试品种平均鲜草产量增产,鲜草产量分别为40.15、38.18、38.1 t/hm2;粗蛋白含量较高,分别为10.7%、9.56%、8.69%;粗纤维含量低,分别为24.6%、29.7%、3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分别为48.3%、49.2%、48.8%;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分别为25.1%、25.9%、27%;粗脂肪含量较高,分别为9.63%、10.32%、9.86%;无氮浸出物含量高,分别为44.1%、39.2%、41.6%。‘保大麦25号’、‘保大麦20号’、‘保大麦12号’3个大麦品种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可作为青贮饲料或饲草在保山市适宜区域示范推广,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黑麦生物产量高,适应能力强,且抗病、抗寒、耐盐碱,整个生长期内很少发生虫害,不需要喷洒农药,能实现绿色优质的饲料生产,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饲草作物。在我国北方冬闲盐碱耕地种植饲用小黑麦,能很好地解决粮作、经作、饲作争地问题。以6个小黑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生育期、抗倒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比较,可知冀饲2号和小黑麦3241生育期适宜冬闲种植,在饲草产量、品质和抗倒性方面表现好,适宜在黄河三角洲冬闲盐碱耕地种植。  相似文献   

9.
《作物育种信息》2006,(3):14-14
大麦HVAI基因编码许多第3群LEA蛋白,该基因已被转育到春小麦Hi—Ljne中,用以检测其耐旱效应。我们在6个生长季节的9个田间试验中对6个独立转基因项目(111/1、1/1、11/2、84、765和1201品系)的T4代进行了研究。在前两季中,111/1品系的生物总量和籽粒产量高于1/1品系,而且在第二季中高于对照。在第3季中,11/2品系的籽粒产量显著低于转基因品111/1和1/1,对该品系未作进一步研究。在第4季中,111/1品系的株高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在第5季的干旱条件下,111/1品系的株高、生物总产量和籽粒产量在4个试验点中至少有2个试验点的显著高于列照,在试验点间的结果也—样。在第6季中,新近培育的转基因品系1201和765的3个产量性状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都显著高于原来的转基因品系111/1和1/1、没有表达的转基因品系84以及对照。该结果与不同基因型的HVA1转基因表达率相—致。在环境内或环境间,转基因品系和对照的种子贮藏总蛋白间的差异不显著。这些试验表明HVA1基因具有赋予转基因春小麦干旱胁迫保护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运筹对江淮麦区饲料大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江淮麦区饲料大麦生产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于2012-2014年连续2年以盐丰1号和扬饲麦1号2个饲料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与运筹比例对大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增加使2个品种的产量随之增加,施氮量从A1(90 kg/hm2)增至A2(210 kg/hm2)时,盐丰1号、扬饲麦1号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6.4%,31.6%,施氮量从A2增至A3(330 kg/hm2)时,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不同运筹比例对2个品种产量影响不明显;对于籽粒品质,施氮量从A1增至A2时,盐丰1号与扬饲麦1号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幅分别为8.6%~10.2%和8.8%~10.8%,施氮量从A2增至A3时,籽粒蛋白质含量也有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施氮量的增加使2个品种籽粒淀粉含量略有下降,但降幅不明显;相同施氮量不同运筹比例对2个品种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氮肥处理下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用氮肥来调控大麦产量可能主要是通过调控穗粒数与穗数来实现增产。综合考虑,建议在江淮麦区生产上大麦氮肥施用方案为,总施氮量为210 kg/hm2,氮肥运筹比例为基肥∶拔节肥∶穗肥以5∶2∶3或6∶2∶2为宜。  相似文献   

11.
粒用高粱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对氮磷钾营养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2011—2012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农业试验基地的大田定位试验,2013年在高粱/玉米轮作体系下,以晋杂23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为试料,设置NPK、PK、NK、NP和CK(不施肥)5个施肥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研究土壤养分耗竭条件下氮磷钾肥对粒用高粱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后76 d,NPK、PK、NK和NP处理最大叶叶面积分别比CK增加18.7%、4.1%、17.9%和16.6%,单株总功能叶面积分别比CK处理增加54.1%、18.4%、47.4%和48.2%;整个生育期施肥处理对叶片生物量有显著影响。自出苗后121 d,各施肥处理对茎干物质累积具有显著影响。NPK、PK、NK和NP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比CK增加了93.8%、35.5%、91.2%和78.1%。自出苗后100 d,CK和PK处理叶片中的N含量显著低于NPK、NK和NP处理,此时CK和NK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中P含量。在收获期,CK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中N含量。CK、PK和NP处理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而支链淀粉含量下降,导致直链/支链比值相应增加。施氮肥处理(NPK、NP、NK)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CK和PK处理;NPK处理分别提高了73.9%和40.3%。NPK处理籽粒单宁含量比CK和PK处理分别提高15.6%和22.7%。研究表明,不施肥和不施氮肥显著降低了粒用高粱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氮磷养分吸收以及籽粒中支链淀粉、蛋白质和单宁含量,不施肥和不施氮对高粱的影响明显大于不施磷或不施钾,平衡施肥有利于粒用高粱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不同刈割茬次与刈割时期对大麦饲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大麦(Hordeum valgue L.)是一优质能量饲料作物,刈割是牧草管理的一种常规方式。为了研究刈割对大麦作为青(贮)饲的影响,以4份不同生态区具代表性的大麦新品种(系)为对象,分析了不同刈割茬次与刈割时期对大麦饲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第1茬饲草产量与品质均高于第2茬,重复刈割导致产草量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盐丰1号’降幅最小(13.0%),表现出较强的耐刈性。再次刈割,所有品种干鲜比、粗灰分含量增加,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下降,粗纤维、钙、磷含量变化因品种而异。分蘖期刈割大麦,营养物质含量高于灌浆期刈割,适口性好,可直接用作青饲料,且有利于植株再生。因此,2次刈割可于分蘖期开始,选用耐刈性好的大麦品种,分蘖期刈割大麦可直接用作青饲,灌浆期刈割可作为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13.
箭筈豌豆与燕麦不同间作混播模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旭  曾昭海  朱波  胡跃高 《作物学报》2007,33(11):1892-1895
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在低氮条件下比较分析12种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间作与混播模式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燕麦蜡熟期与箭筈豌豆枯黄期混合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所有处理中H7(燕麦与箭筈豌豆3∶1间作)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了76%。其中干物质产量在灌浆期比单播燕麦增产47%,蜡熟期增产40%;粗蛋白产量在灌浆期分别比单播燕麦和箭筈豌豆增产52.6%和2.6%;在蜡熟期增产97.2%和103.2%,均显著高于单播燕麦和单播箭筈豌豆(P<0.05)。同行混播各处理干物质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燕麦和单播箭筈豌豆(P<0.05),且同行混播各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粗蛋白产量在2次刈割期H9(燕麦与箭筈豌豆1∶2混播)较高,土地利用率与单作相比提高了51%。间作混播处理有利于提高混合草的RFV值,与单播燕麦相比间混作提高饲草RFV值的幅度为0.3%~22.7%。综合全年牧草的产量、品质以及土地当量比分析,燕麦与箭筈豌豆3∶1的间作种植模式最好,能更好地发挥燕麦和箭豆的种间互补优势,获得较高的干物质产量,说明间作增产可能与燕麦和箭筈豌豆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大麦鲜草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旨在为湖南饲用大麦整株的利用提供指导。以湖北‘华大麦9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饲草株高,分蘖数,鲜重和饲草品质等测定,分析不同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大麦鲜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华大麦9号’的生育期169天,在抽穗时株高达到最高,分蘖数在3~5之间。大麦在环洞庭湖区域种植整株收获做饲草利用,刈割时期可以从始穗期开始,以齐穗期为最好,留茬高度可以是5~10 cm,其中5 cm留茬高度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华大麦9号’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时期为齐穗期,总产量达到42.23 kg/小区。不同时期刈割其粗灰分、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粗蛋白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差异不显著,以始穗期最高;粗纤维含量以成熟期最高;而粗灰分含量在不同刈割时期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差异最小,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5822和0.7304,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1和0.8858;(2)抽穗期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21.9 h hm~(–2),分别比高产和中产群体提高了7.7%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3)抽穗期粒叶比以超高产群体最高,与高产和中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颖花数/叶面积分别提高9.7%和21.5%,实粒数/叶面积分别提高10.9%和17.8%,粒重/叶面积分别提高4.3%和8.4%;(4)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穗型较大,每穗250粒以上的大穗比例较多,100粒以下的小穗比例较少;(5)顶四叶叶长顺序在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也有较大差异,中产群体以顶一叶最长、顶四叶最短,高产和超高产群体以顶二叶或顶三叶最长、顶四叶最短。因此,要实现贵州高原水稻超高产,需增加有效穗数、促大穗形成,确保抽穗期拥有适宜叶面积和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冀北坝上适宜种植的饲草燕麦品种及刈割时间,于2017-2019年以20个不同类型的皮、裸燕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气候对燕麦发育进程的影响,比较不同年份和不同刈割期下产草量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气温对燕麦生育期影响较为明显,气温升高燕麦生育期缩短,尤其对晚熟品种的影响较大;降雨对燕麦生物产量影响较为明显,降雨量增加生物产量提高,苗期干旱对饲草生产相当不利。刈割试验明确了冀北坝上饲草生产中最适宜种植的品种是GL381、坝莜18号、远杂1号、定燕2号、坝莜3号和草莜1号,开花期前刈割仅是定燕2号最好的选择;开花期后刈割首选远杂1号、GL381和坝莜18号,其次,选择坝莜3号和定燕2号;早熟和中早熟品种青引2号和白燕2号等8个品种可在二季作区和有生长期时间限制时选用。产量试验表明,成熟后生物产量高的品种首选远杂1号和GL381,生物产量达到10 819.5~10 920.0kg/hm2。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前9位品种籽粒产量水平为4269.0~5185.5kg/hm2,其中裸燕麦GL381和远杂1号籽粒产量分别为4765.5kg/hm2和4269.0kg/hm2,表现较好。兼顾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表现均较好的品种是GL381、蒙燕1号、远杂1号和Haywire。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wo spring barley composites, one based on eight West-European two-rowed cultivars (A) and one, the predominantly six-rowed composite XXI, based on several thousands of barley cultivars (B), formed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recurrent selection procedure. The aim was to study whether recurrent selection in early generations is an effective procedure to improve barley populations for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grain yield.After two cycles of recurrent selection in the two populations A and B separately, and consisting of single plant selection followed by line selection, one cycle of recurrent sele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population produced by intercrossing the selected A and selected B lines.The selection for grain yield in the F2 single plant stages and the F3 line stages was carried out by selecting the plants or lines with the largest mean head weight provided that they did not tiller too poorly. Also some selection was applied against extremes in heading date and against tall plants.After two cycles of recurrent selection the grain yield, tested over two years and two locations, had increased with 16.5% in population A and with 27.0% in population B. Both the single plant selection and the line selection ha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is response.The population created by crossing the selected A with the selected B lines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yield compared to the mean yield of the A and B lines constituting this population. Single plant selection, followed by line selection did raise the yield level 5.7% above that of the mean of these A and B lines. Several lines produced from this intercross combined an excellent grain yield with outstanding resistance to barley leaf rust and powdery mildew. However, these lines like the entire intercross population suffered from susceptibility to lodging, a characteristic derived from population B.In five experimental situations mixtures of genotyp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ean of the monocultures of the constituting genotypes. The mixture yielded always more, the average mixture effect being 4.5%.  相似文献   

18.
杂交粳稻亲本米质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交粳稻米质整体水平不如常规粳稻也是限制杂交粳稻广泛种植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选用115个SSR引物扩增6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标记基因型,并分析72个F1组合谷粒长、谷粒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10个米质性状的配合力,结合亲本SSR分子标记数据和性状配合力数据筛选了10个米质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结果共鉴定出30个SSR标记基因型与亲本10个米质性状配合力显著相关,其中25个与亲本米质性状不良配合力相关,5个与优异配合力相关。标记基因型RM263-175/180和RM444-230/240可以使F1整精米率分别提高3.2%和2.5%。RM3-120/150可以使F1谷粒长缩短2.4%,RM444-180/240可以使F1谷粒宽增加2.1%。RM428-273/294可以使F1植株上的杂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减少7.0%。有8个标记基因型同时也影响产量性状配合力。RM3-120/150同时可以使F1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分别增加15.9%和10.9%。RM1211-150/160可使F1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减少0.9%和1.1%,同时使F1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分别增加21.8.%和20.4%。RM23-150/160可使F1的垩白米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增加44.1%和45.7%,同时使F1的单株日产量和每穗总粒数分别增加11.2%和11.6%。这些结果可用于指导亲本米质性状和产量性状配合力的分子标记辅助改良以及未来杂交粳稻组合配置中的亲本选配。  相似文献   

19.
锌硼锰三种微肥饲料玉米配施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Zn、B、Mn三种微肥在一定浓度下能够促进饲料玉米生长,增强玉米的抗性、提高饲草和果实的产量。其中,B肥的有效浓度为800×10-6,能够提高叶面积指数7.27%,鲜草产量8.40%;Mn肥的有效浓度为600×10-6,能够提高叶面积指数5.36%,提高饲草产量6.30%;Zn肥的最佳浓度为600×10-6,能够提高果实产量9.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