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鸽 《中国乳业》2021,(12):94-99
对新疆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的712 头澳系荷斯坦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患病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0 头奶牛患临床型乳房炎,患病率为5.62%。从剩余的未表现出临床乳房炎症状的672 头奶牛中随机选出180 头奶牛,共682 个乳区(720 个乳区中有38 个瞎乳头),分别进行兰州乳房炎检测(LMT)和乳样体细胞数(SCC)检测。经LMT诊断发现,180 头奶牛中有56 头患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1.11%;经SCC检测发现,180 头奶牛中有60 头患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3.33%。数据分析发现:各乳区患乳房炎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各乳区阳性率之间没有必然规律;6岁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与2~3岁、4~5岁的患病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6岁及以上奶牛乳房炎的患病率要高于2~3岁、4~5岁奶牛;6胎及以上的奶牛乳房炎患病率与其他胎次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6胎及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要远高于1胎、2胎、3胎、4胎、5胎奶牛。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探讨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与自然月份、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月等的关系,以便更好的掌握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外界环境及奶牛泌乳生理状态的关系,为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通过对南方某牧场泌乳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的CMT逐月检测,分析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二、三胎牛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第五、第六个泌乳月和第九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左乳区阳性率高于右乳区。[结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有随着胎次和泌乳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SMT法对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奶牛场泌乳母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该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38.79%(313/807),乳区阳性率为19.35%(606/3132)。阳性牛的分布在不同牛舍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3胎以上奶牛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在不同乳区间有显著差异,左侧乳区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右侧乳区(P〈0.01)。同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牛床位置、泌乳生理状态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研制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随机对某奶牛场的400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调查,结果表明:④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为55.00%,乳区阳性率为49.81%;②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以第2季度最高,达71%,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显著(P〈0.05):③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以左前乳区的发病率最高(53.41%),但4个乳区的差异不显著;(4)被检奶牛中,头4胎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而降低,4胎以上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2胎和5胎以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胎次差异显著(P〈0.05);(5)泌乳期各月隐性乳房炎的阳性检出率以产后1~2月内差异极显著(P〈0.01).以后随泌乳月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6)日泌乳量在20kg以下奶牛的患病率为68.00%,显著高于日产奶量20kg以上奶牛(42.00%,P〈0.05)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随机抽取473头荷斯坦奶牛1892个乳区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淮南地区荷斯坦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乳区阳性率为25.42%。奶牛阳性率为52.64%。在1、2、3、4、5胎以及5胎以上的乳区阳性率分别为23.12%、24.53%、25.88%、22.41%、23.03%和44.08%;奶牛阳性率分别是47.95%、52.34%、52.33%、51.72%、52.63%及73.68%。1~5胎乳区阳性率的变异范围是22.41%~25.08%,差异不显著(P〉0.05),而5胎以上乳区阳性率为44.08%,极显著(P〈0.01)地高于前5个胎次。同样,奶牛阳性率随胎次发生变化的趋势与乳区阳性率是一致的,只是在前5个胎次中第1胎47.95%的奶牛阳性率分别低于2~5胎次各5个百分点左右,但也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胎次不同泌乳月隐性乳房炎的乳区阳性率及奶牛阳性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了解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和发病牛乳汁中主要致病菌的种类。通过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检测(CMT)和体细胞数检测(SCC)对隐性型乳房炎进行诊断,临床外观法诊断临床型乳房炎并进行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1.65%(12/728)和0.41%(12/2 896);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45%(39/716)和1.46%(42/2 884);瞎乳头率为0.55%(16/2 912)。该牛场不同胎次间的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差异显著。从12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汁样本中初步分离鉴定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杆菌和5株链球菌属。研究表明,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可能是该牛场乳房炎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用SCC体细胞计数法对西宁市某奶牛场48头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5头被检奶牛和38个乳室的乳汁呈阳性反应,隐性乳房炎的头患病率和乳室患病率分别为31.2%和19.8%。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4~6胎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牛(P<0.01);2~4月份隐形乳房炎发病率高于其他阶段;第5、第6个泌乳月和第9个泌乳月以上牛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是用来管理奶牛生产的一项综合性技术,通过对DHI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指导牛场健康计划、改进日粮配方,加快奶牛遗传改良,提高奶牛育种水平。[方法]对广东省某奶牛场2022年1—12月14 024 条DHI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该牧场牛群结构、胎次、乳成分、体细胞数等指标,并根据数据提出改进措施。[结果]该牧场12 个月的平均胎次2.34 胎,日均产奶量为32.03 kg,高峰奶平均为39.6 kg,高峰奶日平均为80.17 天,305 天产奶量平均为9 641.55 kg,乳脂率平均为4.52%,乳蛋白率平均为3.16%,脂蛋比平均为1.44,体细胞数平均为33.3 万个/mL,尿素氮平均为10.9 mg/dL,泌乳天数平均为176.42 天。[结论]该牧场3 胎次以上牛只所占比例偏低,牛群结构不合理,体细胞数较高,尿素氮含量不稳定。应优化牛群结构,加强环境整治、乳房炎健康监测,同时调整日粮结构。  相似文献   

9.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一种复杂的导致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是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高。为了摸清南通红梅乳业牧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笔者用北京亚临床乳房炎快速诊断液做试验,从胎次、年龄等两个方面分别调查了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乳区阳性率,并进行卡方分析,得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同胎次、年龄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胎次和年龄的增加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摸清兰考县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亚临床乳房炎流行规律,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加州奶牛亚临床乳房炎试验(CMT)方法对3 家规模化奶牛场的547 头泌乳奶牛进行亚临床乳房炎检测,调查该病与奶牛胎次、泌乳期和乳区的关系。结果 奶牛阳性率为20.11%,乳区阳性率为10.88%;1~2、3~4和≥5胎次的奶牛发病率分别为13.37%、20.53%和29.46%;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发病率分别为15.11%、22.12%和30.89%;乳区阳性率介于8.59%~13.16%。结论 兰考县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亚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与胎次、泌乳期存在正相关,与乳区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新疆天山北坡昌吉市郊区散养和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为对象,对奶牛体况、环境压力、牛体污染、乳房炎、血液性状等健康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方法]选择奶牛散养户5户和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干奶期、泌乳初期和泌乳中期奶牛,分别于冬季和夏季进行体况、环境压力、乳房炎、血液性状等健康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干奶牛体况值略低于奶牛体况评分的理想值(3.5);奶牛呼吸数夏季增加,超过50次/min;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污染程度比散养户要高,尤其是冬季50%以上奶牛的牛体污染评价值高于3。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达40%,并发现了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病例。低血糖奶牛占一半以上.特别是干奶期比较突出。血液Alb和BUN偏低,干奶期牛群的BUN大多低于7mg/dL。血液中谷草转氨酶(AST)偏高,谷氨酰转肽酶(GGT)偏低,Ca含量正常,Mg含量较低。[结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存在干奶期奶牛能量及蛋白质不足;冬季环境恶劣并且污染程度较重,牛体污染及乳房炎发病率高;飞节损伤引起的肝功能衰退等现象,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检测和调查新疆库尔勒市某奶牛场泌乳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对该奶牛场养殖的32头泌乳期奶牛用凝乳法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奶牛阳性率为40.63%,且乳房炎阳性率随奶牛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用挤奶机器挤奶的奶牛乳房炎阳性率高于手工挤奶,后乳区的乳房炎阳性率高于前乳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新疆奎屯地区7 个规模化牧场奶牛副结核病的感染情况,提供科学有效防控措施。[方法]2019—2021年持续对奎屯地区7 个规模化牧场长期、顽固性腹泻牛只采集血液分离血清,使用ELISA检测法进行副结核病的检测。[结果]2019年总阳性率为6.55%(636/9 715),2020年总阳性率为6.80%(705/10 375),2021年总阳性率为5.23%(615/11 753)。[结论]检疫加淘汰的方法对降低牧场副结核病的阳性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奶牛体型缺陷性状线性评估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以期提高规模化奶牛场遗传改良效果,提升牧场生产水平。[方法]通过对新疆南疆地区3 个规模化牧场2019年和2022年的奶牛体型线性评估结果,结合DHI测定结果,进行奶牛体型缺陷性状线性评估分析。[结果]根据2019年缺陷性线性遗传评估结果,通过遗传改良手段进行针对性改良后,2022年3 个牧场主要缺陷性状比例大幅度下降,平均日单产较2019年提升5.8 kg(P<0.01),平均体细胞数较2020年下降23.7 万个/mL(P<0.01),平均乳脂率和乳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奶牛体型缺陷性线性评估方法,对规模化奶牛场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有效提高牧场牛群生产性能,快速改善群体遗传水平。  相似文献   

15.
曹武 《中国乳业》2022,(12):37-41
[目的]为探讨中草药发酵制剂缓解奶牛热应激的调控作用和缓解奶牛热应激的营养调控措施。[方法]选用胎次相近、健康无病,体况均匀的40 头,随机分成4 组,分别设置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每组5 个重复,每个重复2 头。对照组奶牛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1%、2%和3%的中草药发酵制剂。[结果]通过检测生理指标、泌乳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添加中草药发酵制剂后热应激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次显著降低,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显著升高,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奶牛的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血糖、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中草药发酵制剂可以有效缓解奶牛热应激,恢复正常的生理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中草药发酵制剂的适宜添加量为3%。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析我国规模奶牛场奶牛个体生鲜乳体细胞数(SCC)的水平、分布和影响因素。利用SAS9.0的GLM模型,统计分析覆盖16个省(市、区),33个规模奶牛场,23 351头中国荷斯坦牛,从2007年至2009年连续3年的225 775条奶牛个体生鲜乳SCC检测记录。结果表明:奶牛个体生鲜乳SCC的总体均值为48×104cell/mL,标准差为117×104cell/mL,个体生鲜乳SCC波动范围较大;其中,77.9%的奶牛个体,其生鲜乳SCC小于50×104cell/mL,对群体混合样生鲜乳SCC的影响系数为0.26;11.3%的奶牛个体,其生鲜乳SCC介于50×104~100×104cell/mL之间,乳房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对群体混合样生鲜乳SCC的影响系数为0.16;10.8%的奶牛个体,生鲜乳SCC大于100×104cell/mL,理论上乳房处于临床感染状态,对群体混合样生鲜乳SCC的影响系数为0.58。奶牛个体生鲜乳体细胞数评分(SCS)呈正态分布,与奶牛个体因素(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含量、胎次和泌乳阶段)和环境因素(泌乳月份、泌乳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与奶牛养殖区域、奶牛场差异不显著(P〉0.05)。我国规模奶牛场奶牛个体生鲜乳SCC主要在50×104cell/mL以下,依据影响参数能实现对生鲜乳SCC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庆市某牧场牛白血病病毒(BLV)感染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大庆市某规模化牧场泌乳期奶牛107头,采用ELISA方法进行BL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加以验证。[结果]ELISA检测结果阳性率为31.78%(34/107),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阳性率为37.38%(40/107),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重合率为85.00%;BLV高载量牛占总数的26.17%,低载量牛占总数的11.21%。[结论]调查结果表明,该牧场奶牛存在一定程度的BLV感染,在牛群中传播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腺健康直接关系到奶牛生产性能,和牧场效益息息相关。如何有效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是牧场的重中之重。干奶期是奶牛乳腺机能恢复健康的一个重要阶段,对预防奶牛产后乳房炎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长达1 年的时间,对635 头奶牛进行分组试验,并追踪观察其产后90 天内乳房炎的发生情况和产奶量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奶牛干奶期联合使用抗生素和乳头封闭剂对奶牛进行干奶,比单独使用抗生素干奶,产后7 天的体细胞阳性率降低了28.58%;产后60 天临床乳房炎发病率降低了35.40%,产后90天降低了41.32%;各组之间的产奶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