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究豫北地区不同种类肥料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4种肥料(缓控释肥、长效肥、控释肥和缓释肥)及施用深度(10,20 cm)对花生农艺性状,氮、磷、钾积累量,SPAD值,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不同种类控释肥料均可改善花生农艺性状,提高花生养分的积累量和产量,改善品质。各施肥处理相比,百果质量、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无显著差异。缓释肥浅施时荚果产量最高,达7 083.5 kg/hm~2;缓控释肥浅施时主茎高、第一侧枝长最大,荚果产量居中;缓控释肥深施出仁率最高,达70.2%,荚果产量仅次于缓释肥浅施,达6 861.2 kg/hm~2,花生仁产量达4 818.2 kg/hm~2。缓控释肥对花生的产量与品质影响较显著,缓控释肥深施时比对照增产30.43%,粗脂肪含量增加5.18%;就施用深度而言,缓控释肥深施处理比浅施的氮、磷、钾积累量分别增加8.49%,9.54%和0.28%,粗脂肪含量增加4.76%,产量增加5.06%。因此,豫北砂质壤土区花生种植适宜深施缓控释肥,更有利于花生生长发育及养分积累,进而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豫南稻区水稻缓/控释肥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探讨水稻缓/控释肥在豫南稻区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水稻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量水稻缓/控释肥比施普通复合肥增加了水稻分蘖数,提高了水稻群体质量;增加了水稻在生育中后期,尤其是水稻灌浆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了水稻有效穗、穗实粒数。施用水稻缓/控释肥水稻产量达到9233.3~9725.0 kg/hm2,比施等量普通复合肥增产5.5%~11.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施用水稻缓/控释肥比施等量普通复合肥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效率分别高18.9%~22.9%、2.9%~5.9%。在豫南稻区施用水稻缓/控释肥能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除品种本身外,栽培技术尤其是施肥技术正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稻米品质。通过不同施肥量、不同施肥方法等试验研究表明:增施氮肥,能有效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在施肥水平相同情况下,分次施用氮肥,其稻米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一次性施用,生育期间均匀施氮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两促施氮法,特别是穗肥追施氮肥时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效果最佳,从而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4.
缓控释肥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究缓控释复合肥在籼粳杂交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对比不同量的缓控释复合肥和常规施肥对水稻“甬优12”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RF)、100%缓控释复合肥(100% CRF)、80%缓控释复合肥(80% CRF)和60%缓控释复合肥(60% CRF)。[结果]整体而言,100% CRF对水稻产量、经济性状指标、稻米品质指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最好,例如,增加水稻的精整米率和碱消值,降低垩白粒率和粗蛋白含量;80% CRF对水稻指标的影响与RF相近;而60% CRF处理的水稻产量、株高、有效穗和经济效益均明显低于RF。[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仍然是限制水稻产量和影响水稻品质指标最重要的元素,因而今后在研制和推广缓控释复合肥时应着重考虑其氮素水平。  相似文献   

5.
3种水稻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比较3 种水稻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的效果,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3 种水稻缓/控释肥A、B、C处理后水稻叶片叶绿素SPAD值、生物量、植株吸氮量、土壤有效氮、产量、氮素农学利用率等指标。结果显示:3 种缓/控释肥都具有较好的供肥能力,经肥料A、B、C处理后,与未施氮的对照相比,开花期土壤有效氮分别提高了39.79%、46.31%、43.05%,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34.72%、53.09%、41.38%;肥料A、B、C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为15.0、22.9、17.8 kg/kg。3 种缓/控释肥均能明显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促进水稻植株氮吸收,从而促进水稻生长,提高其生物量和产量;一次性施用能满足水稻整个生育期的肥料需求;3种缓/控释肥的综合效果优劣次序为肥料B>肥料C>肥料A。  相似文献   

6.
一次性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一次性施肥对水稻生长的作用效果,进而明确水稻一次性施肥是否能达到传统分次施肥的增产效果及其机制。本研究以传统分次施肥为对照,研究了一次性施用常规速效肥、硝化抑制剂DCD型稳定肥、硝化抑制剂DMPP型稳定肥以及树脂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分蘖动态、灌浆期光合速率以及主要生长节点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分别一次性施用各种类缓/控释肥均可以满足水稻各生长期对氮、磷、钾的吸收,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增强水稻光合速率和碳氮代谢水平,提高或保持了水稻正常产量。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较传统分次施肥对水稻具有稳产或增产的作用是因为其能在整个生育期内满足水稻的养分供应,在不降低千粒重及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或是保持水稻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 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一道清、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4种氮肥种类,研究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分配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 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干物质量和氮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产量构成因素与氮素在结实期转运总量及其分配呈显著正相关。干湿交替灌溉和缓/控释肥均能提高干物质量、氮素吸收及产量并表现出显著互作效应,施用缓/控释肥氮素表观利用率达42%~53%,相较于尿素一道清和传统的尿素常规运筹,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23%,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26%~71%,增产8%~19%。控灌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有效性高,保证足穗、促进重穗;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能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稻株氮素积累、协调氮素分配;淹水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无效分蘖减少,氮素入渗、淋溶降低,成穗率提高。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运转的表现,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为本试验最佳处理,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高产形成。  相似文献   

8.
张周 《种子世界》2021,(11):0129-0131
本文研究不同品种缓控释肥对玉米产量性状·养分吸收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研究中见了不同品种缓控释肥对玉米产量性状·养分吸收及籽粒品质影响研究实验,实验中建立了常规施肥(方法①)、绿聚能复合肥(方法②)、中盐红四方玉米缓释肥(方法③)、金正大控释掺混肥(方法④)、鲁西脲甲醛复合肥(方法⑤)、辉煌灿烂控释型掺混肥(方法⑥)、不施氮肥(方法⑦)等 7 玉米缓控释肥,以明天 695 品种为实验品种,实验研究了不同缓控释肥方法对玉米产量性状·养分吸收及籽粒品质的影响。而通过本文研究发现,采用绿聚能复合肥和鲁西脲甲醛复合肥的明天 695 玉米品种的各项性能最优,适合在玉米环控施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氮素肥料施用对稻米品质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氮肥对稻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优质常规稻滇屯502、优质杂交稻宜香优2115、杂交稻区试苗头组合源两优325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施肥时期对3个品种的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不利于食味品质改善,但对产量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均有改善作用,且常规稻较杂交稻对氮肥反应敏感。从相关性分析可知,味值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氮肥施用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栽培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氮肥用量、施用时期、有机无机肥结合等氮肥管理方式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在水稻生产中增产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早稻施氮比不施氮增产41.06%~76.90%。不同的氮肥管理模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高产高效模式、超高产高效模式与农民模式相比均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6.62%~25.41%,并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提高了单位面积有效穗,也促进了氮、磷养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农业废弃物的氮肥替代能力及后效肥力,于早稻季进行4种等氮处理,即单施化肥(CK)、稻草+化肥(SF)、水葫芦+化肥(HF)和西兰花茎叶+化肥(BF),以不施氮肥作对照(CK0);晚稻季仅在SF、HF和BF处理小区内进行稻草还田。早稻以台早733、晚稻以中浙优8号和甬优1540为材料,考察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废弃物与化肥减量配施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SF、HF和BF处理的晚稻产量分别较CK处理提高5.3%、7.2%和7.6%,其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7%、3.5%和8.1%;并可改善晚稻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主要提高其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中浙优8号)和蛋白质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并缓解土壤酸化。综上,农业废弃物与化肥减量配施利于水稻高产稳产、改善稻米品质和提升土壤肥力,其中以BF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缓/控释肥侧条施用对水稻产量与农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讨缓/控释肥侧条施用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自研制水稻缓释复合肥(SRF1)、商品铁杆缓释复合肥(SRF2)、自研制水稻控释掺混肥(BB1)、商品掺混肥(BB2)和农民习惯(CON)6个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农学性状的影响,并评价了其氮肥生产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籽粒产量为6622~10761 kg/hm2,收获指数为0.42~0.54,分别以BB1和BB2处理最高。与CON处理相比,缓/控释肥侧条施用可使水稻显著增产15.7%~18.0%(SRF2处理除外),空秕率降低0.5%~3.2%,同时提高了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缓/控释肥侧条施用下氮肥农学效率为15.6~18.4 kg/kg,氮肥偏生产力为45.0~47.8 kg/kg,分别显著高于CON处理的6.7 kg/kg和24.3 kg/kg。因此,缓/控释肥侧条施用能够改善水稻农学性状,提高其籽粒产量和肥料生产效率,值得在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种植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缓释肥类型与运筹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多穗型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270 kg hm–2纯氮条件下,选用树脂包衣(PCU)、硫包衣(SCU)和脲甲醛(UF)3种缓控释肥类型,设置了缓控释肥与尿素均基施、缓控释肥基施后分蘖期施尿素2种施肥方式,以常规尿素定量分施为对照(CK)。结果表明,缓控释肥的应用对甬优2640无增产效应。主要因为甬优2640穗大粒多,群体颖花量大。与CK比,相对集中在前中期的肥效难以满足植株全生育期生长,中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快,氮素积累少,光合势弱,物质生产量不足,不能实现群体大库容的有效充实。而对南粳9108,脲甲醛基施+尿素分蘖期施处理比CK增产5.2%~5.9%,树脂包衣基施+尿素分蘖期施和脲甲醛+尿素均基施处理与CK平产的同时可减少施肥2~3次。2种运筹方式中,以缓控释肥基施后分蘖期施用尿素处理能有效增加植株茎蘖数,提高成穗率和最终穗数,扩大叶面积指数,增强光合势,增加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获得高产。3种肥料类型中,产量呈现UFPCUSCU。脲甲醛基施+分蘖期施尿素处理之所以能使南粳9108获得比CK更高的产量,是因为UF的肥效在中后期依然能相对稳定释放,配合尿素的分蘖期施用,既保证了前期分蘖的发生,又能保证高峰苗后稳定的茎蘖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植株在拔节后的光合势和物质积累量大,氮肥利用率高,增产显著。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穗型和产量特性的水稻品种,优选缓控释肥类型基施的同时,分蘖期配合速效肥料的施用,可获得既省工又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施肥方式及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侧深施肥条件下化肥的减量空间,以单季稻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肥效试验比较分析侧深施肥和常规浅施2种施肥方式下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量条件下,侧深施肥技术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浅施,其中常量侧深施肥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较常规浅施高11.46%、10.18%和34.77%,减量侧深施肥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较减量浅施高14.63%、14.79%和39.73%。常规浅施条件下,氮肥用量降低20%造成水稻显著减产,但应用侧深施肥技术氮肥用量减少20%并未影响产量。综上,侧深施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可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基础上酌情减少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究秸秆还田与生物炭配施对麦-玉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黄褐土粮食生产科学施肥提供指导。本研究选取不施肥(CK)、单施生物炭(B)、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化肥配施生物炭(NPKB)和化肥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处理(NPKBS),分析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养分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与生物炭配施化肥均可显著提高作物穗粒数、产量、土壤全氮、碱解氮、植株籽粒氮积累量;秸秆与生物炭配施化肥均可以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且小麦利用率高于玉米,真实利用率较当季利用率提高了17.72%~37.43%,其中化肥配施生物炭和秸秆效果最好。综上,化肥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提高氮素真实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药渣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不同比例对水稻生长发育、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提质增效和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以中药渣有机肥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肥对照(CK)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0%、25%、50%、75%、100% 6个处理,研究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不同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等氮量下以合理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增加有效穗数。25%有机肥替代化肥增产最高,比单施化肥增产9.06%。本试验条件下,回归计算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比例为35.3%,产量可达到9057 kg/hm2,有机氮替代比例能显著提高水稻的生长和氮肥利用率。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等氮量替代条件下有机肥施用比例25%~35%是较理想的施肥比例。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安徽省设施番茄生产中肥料施用量大、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以安徽省芜湖县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探讨水肥一体化措施下减量施肥对番茄产量、产值、品质、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区域设施番茄合理水肥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与菜农习惯水肥管理相比,水肥一体氮肥减量20%-40%或氮磷钾肥各减量20%都能够提高番茄产量、产值和利润;影响番茄品质因子较多,在本试验施肥量下,水肥一体减量施肥番茄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Vc含量增高,适当减少肥料用量有利于番茄红素含量的提高,减肥幅度过大,番茄红素含量下降;水肥一体减量施肥能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综合番茄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 N 240kg/hm2、P2O5 144 kg/hm2、K2O 240 kg/hm2 是较为合适的用量。笔者认为,尽管优化施肥、水肥一体化减量施肥能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但设施番茄的氮肥利用率仍较低,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仍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减量施肥造成北方寒地水稻肥料供给不足和产量低的问题,以纳米碳增效剂为材料,采用仪器快速检测和植株常规测定分析方法,研究纳米碳添加的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纳米碳添加的常规施肥模式(SM-A)、减施氮肥10%(SM-B)和减施氮肥20%(SM-C)对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以SM-B增幅最大,SM-A次之,SM-C最小;SM-A、SM-B和SM-C增加经济效益分别为563.56、1374.20和-1391.08元/hm 2,以SM-B增效值最高。本研究表明,SM-B能改善生育期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植株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是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减量施肥安全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水平对超级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给超级稻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供科学依据,以超级稻组合‘两优293’为材料,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对超级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超级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影响最大,其次是施钾水平,最后是施磷水平;氮、磷、钾肥合理配施能最大的提高超级稻的产量,在每公顷施N、P2O5、K2O为270 kg、150 kg、270 kg时,可得到最高产量,此时肥料的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最大;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超级稻产量的贡献是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