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氮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甘蔗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单作常规施氮量为对照(CK),设氮化肥减量20%+间作绿豆压青(A)、氮化肥减量40%+间作绿豆压青(B)和氮化肥减量60%+间作绿豆压青(C)3个处理,通过测定甘蔗农艺性状、蔗茎产量和甘蔗叶片氮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氮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甘蔗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绿豆影响新植蔗分蘖,分蘖率显著低于CK,但对甘蔗有效茎数影响不显著。新植蔗产量表现为A>B>CK>C。氮化肥减量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宿根蔗发株率、株高、有效茎数、甘蔗茎径有促进作用。宿根蔗蔗茎产量表现为A>B>C>CK。2年的甘蔗蔗糖分含量表现为C>B>A>CK。氮化肥减少20%条件下间作绿豆压青对提高甘蔗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有促进作用。综合甘蔗农艺性状、蔗茎产量、氮代谢相关指标测定结果和经济效益的表现,试验以氮化肥减量20%+间作绿豆压青的A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讨秸秆还田与化肥减施下间作绿肥对木薯产量性状的影响,着力解决连作木薯土壤肥力提高与改良相关技术的协调增效。于2019-2020年,以木薯品种“南美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8个处理,调查每个小区的木薯茎径、叶绿素(SPAD)、块根直径、块根长、单株茎秆鲜重、单株块根鲜重、株高、单片叶重、单株块根数以及小区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处理5(木薯秆还田+化肥减量12.5%+12.5%营养元素当量黑豆绿肥还田)的木薯产量最高,并得到拟合方程。绿肥秸秆还田以及间作绿肥从整体上改良了土壤肥力,并通过显著影响木薯块根、单片叶重以及单株块根数而影响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3.
化肥减施配合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燕麦生产中肥料施用过量的问题,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减施50%化肥(50D)、减施25%化肥(75D)、100%化肥(CK)、减施50%化肥+生物有机肥(50DM)、减施25%化肥+生物有机肥处理(75DM)等5个处理,分析了土壤3种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和燕麦产量,研究减量磷酸二铵并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燕麦开花期和收获期75DM处理下0~20 cm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在收获期较CK分别提高7.6%、12.6%和25.2%;与CK相比,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有效增加了燕麦收获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为9.8%~22.9%,且以75DM处理最优。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下燕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其中以75DM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较75D和CK提高24.5%和9.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与燕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减施25%化肥并配施600 kg/hm2生物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中有效性氮、磷、钾的含量,从而改善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状况,有利于燕麦增产。  相似文献   

4.
绿肥间作与氮肥减施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砂姜黑土区夏玉米生产中适宜的减氮增效策略,研究氮肥减施措施下夏玉米与豆科绿肥间作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绿肥品种、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及氮肥减施下保障夏玉米持续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撑。在豫南砂姜黑土区进行间作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100%N)、氮肥减施30%(70%N)、氮肥减施30%+拉巴豆(70%N+LA)、氮肥减施30%+花豇豆(70%N+J)、氮肥减施30%+毛绿豆(70%N+LV),分析玉米籽粒产量、总干物质质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氮含量,并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减氮配合3种绿肥间作,玉米籽粒产量并未减少,与70%N处理相比,70%N+LA和70%N+J处理显著提高地上总干物质质量(P0.05);70%N+LA和70%N+J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100%N和70%N(P0.05);与100%N处理相比,绿肥间作处理70%N+LA和70%N+J降低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其中HaeⅢ酶切条件下的70%N+LA和MspⅠ酶切条件下的70%N+J处理降低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处理70%N+LA和70%N+J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都发生了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田间试验,应用PLFAs方法,并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测度法,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及一些特征PLFA生物标记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纯化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S)和Pielou均匀度(J)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D),且25%鸡粪+化肥的处理优于25%饼肥+化肥的处理;在烤烟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处理土壤中总PLFAs和各特征PLFA,如:16:0、18:1w9c、17:0 10Me、16:0 10Me、16:1w5c和18:1w7c等的相对生物量,均在烤烟生长后期达到最高值;且配施有机肥的处理总是高于纯化肥处理(CK)。除甲烷氧化菌的特征PLFA 16:1w5c含量是25%饼肥+化肥的处理大于25%鸡粪+化肥处理外,其它特征PLFA,如:硫酸还原细菌(SRB)PLFA 16:0 10Me和厌氧细菌PLFA 18:1w7c生物含量皆为25%鸡粪+化肥处理大于25%饼肥+化肥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化学氮肥减量配施条件下双季稻田较优的绿肥混作方式,以早稻品种中早39和晚稻品种泰优390为材料,于2016-2017年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混作方式(紫云英单作,AS;紫云英与满园花混作,AR;紫云英与黑麦草混作,AL;紫云英与满园花与黑麦草混作,ARL;冬闲处理,CK)与氮肥减量配施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绿肥还田处理绿肥替代化肥氮比例,2016年为28. 98%~39. 68%,2017年为30. 55%~39. 47%,以AS处理较大,AL处理最低。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肥对水稻分蘖动态无显著影响,但各绿肥还田处理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不同模式间差异明显,2016年早、晚稻均以AS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CK增产7. 3%和8. 5%),其次是AR处理(分别较CK增产6. 0%和7. 1%); 2017年早、晚稻均以AR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CK增产7. 2%和5. 5%),其次是AS处理(分别较CK增产5. 5%和4. 7%)。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与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各处理在年际间有一定差异,但一般以AS和AR处理表现较好。可见,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学氮肥有利于提高双季稻产量,且以紫云英单作和紫云英+满园花混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绿肥稻秆协同还田下氮肥减量的增产和培肥短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绿肥秸秆协同还田是稻田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本文基于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稻秆协同还田下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进行,设置5个处理:(1)冬闲+水稻秸秆不还田+不施肥(CK);(2)冬闲+水稻秸秆不还田+常规施氮(NPK);(3)冬种紫云英+水稻秸秆还田+常规施氮(GRN1);(4)冬种紫云英+水稻秸秆还田+减氮20%(GRN2);(5)冬种紫云英+水稻秸秆还田+减氮30%(GRN3)。结果表明:水稻产量方面,年际间差异较大, 2019年度GRN1处理‘荃香优1521’产量最高为10,047 kg hm–2,显著高于NPK处理,增幅为6.7%;其次为GRN2和GRN3,但与NPK差异不显著;2020年度GRN2和GRN3处理‘黄华占’产量较NPK处理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6%和5.8%。绿肥稻秆协同还田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较CK和NPK增幅分别为67.9%~83.0%和2.8%~6.7%。土壤养分方面,紫云英稻秆协同还田提高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 GRN2处理较NPK处理分别提高了...  相似文献   

8.
广西蔗区引进甘蔗品种(系)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筛选适应广西蔗区地理环境、稳产高糖的甘蔗品种,实现品种多样化,提高应对病虫害、气候环境变化等不利因素的能力,在前期引进栽培试验的基础上,将筛选出的3个甘蔗品种(系)进行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的观测分析。通过一年新植一年宿根的比较试验,发现凉蔗02-6、凉蔗03-81的农艺性状与当前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CK)综合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凉蔗02-6的分蘖率、株高、茎径、有效茎、甘蔗产量等性状都优于CK,蔗糖分与CK相当,新植、宿根凉蔗02-6产糖量分别比CK高约2.08t/hm 2、2.86t/hm 2且差异显著;凉蔗03-81甘蔗产量和产糖量等性状显著优于CK,但是蔗糖分显著低于CK,制糖成本较高,影响制糖企业效益。此外,对不同甘蔗品种(系)生长的跟踪观测发现,凉蔗02-6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9.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常规试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定位长达31年5种施肥处理(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均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明显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60%有机肥处理增加效果为最高;30%和60%有机肥处理均有利于增加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化肥和无肥处理均达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间土壤全钾含量和p 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有机无机肥连续配施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早稻产量以60%和30%有机肥处理为最高,分别比无肥处理增加97.67%和95.01%;晚稻产量以秸秆还田和30%有机肥处理为最高,分别比无肥处理增加103.64%和93.9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r=0.993**,0.971**,0.950**,0.950**),与土壤速效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802*)。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培肥土壤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化肥减量和配施有机肥对河西绿洲土壤微生物数量、养分含量变化以及茄子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紫红长茄天龙八号为供试材料,于2019,2020年开展2 a 7个不同处理大田试验,设置施用100%普通化肥(FH)、施用80%普通化肥+20%有机肥(FE)、施用60%普通化肥+40%有机肥(FS)、施用40%普通化肥+60%有机肥(FF)、施用20%普通化肥+80%有机肥(FT)、施用100%有机肥(FZ)、不施肥对照处理(CK)7个处理,分析茄子收获后0~20 cm土壤微生物数量、养分含量变化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其中,施用60%化肥+40%有机肥改善效果最佳,其次为施用80%化肥+20%有机肥处理。配施纯化肥处理对茄子生长动态影响较小,但配施有机肥可显著促进茄子养分吸收,提高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并调节产量构成要素,为茄子高产奠定基础。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促使茄子光合产物向果实分配,提高茄子产量,其中施用60%化肥+40%有机肥处理经济产量最高(42 716.15 kg/hm2<...  相似文献   

11.
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锌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茶园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及养分含量的变化影响。[方法]采用花生、黄豆、绿豆和茶肥1号4种绿肥进行幼龄茶园田间间作试验,调查分析了间作绿肥对土壤pH、有机质、有效锌、氮、磷、钾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树幅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间作绿肥有利于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含量的提高,且在埋青后1个月提高效果明显,依次为绿豆>黄豆>茶肥1号>花生;间作绿肥提高了幼龄茶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0.941**)呈极显著负相关。4种绿肥均提高了茶树株高、树幅、枝干粗和存活率,间作花生效果最为明显。[结论]该试验筛选出绿豆和花生2种绿肥适宜在幼龄茶园中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茶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绿肥(豌豆)翻压后合理施用肥料问题,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翻压绿肥的基础上通过减少基肥用量和控释肥代替部分基肥,研究其对烟叶产量、产值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翻压可以提高低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10 g/kg)的有机质含量,对其他土壤化学性质无显著影响;绿肥翻压后将基肥减少15%和30%对烟叶产量、产值无显著影响,对烟叶化学成分无明显影响。在减少15%基肥后,将剩余基肥的50%以控释肥代替,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产值,提高烟叶钾含量和钾/氯比,改善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13.
猪粪有机肥配施化肥对潮土速效养分及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集约化养殖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而且无序排放产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畜禽粪便田间消纳后对土壤性质及肥力的影响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在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条件下,通过连续两年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猪粪有机肥替代不同化学肥料后对潮土速效养分、团聚体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粪有机肥增加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且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比单施化肥处理(T1)分别提高了3.7% ~ 165.8%、11.6% ~ 197.7%和20.7% ~ 364.8%;与第一年相比,第二年各处理碱解氮含量下降2.8% ~ 48.9%,而速效磷、速效钾均有增加。施用猪粪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T1),且随有机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达14.8% ~ 175.7%;有机肥处理第二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比第一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3.9% ~ 96.9%。同时发现,潮土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的微团聚体为主;化肥配施猪粪有机肥处理增加了潮土>0.25 mm团聚体含量、团聚体MWD(平均重量直径)以及GWD(几何平均直径)和R0.25值,且随其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施用猪粪有机肥有利于潮土速效养分、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并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糖料蔗等价配方施肥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状况,筛选适合广西来宾市蔗区的施肥配方。以糖料蔗绿色高产高糖为目标,将前期试验筛选的5个施肥配方和常规施肥配方(CK)作为研究对象,选用新台糖22号,采取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表证试验)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各施肥配方处理糖料蔗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广西来宾地区具有推广价值的糖料蔗施肥配方为F2和F5施肥配方,理论产蔗量分别比CK增产5.97和1.80t/hm 2,分别比CK提高6.74%和2.03%;甘蔗蔗糖分分别比CK增加0.18和0.06个百分点;理论产糖量分别比CK增加1.00和0.31t/hm 2,分别比CK提高8.16%和2.53%。总体来看,F2施肥配方优于CK且差异显著,F2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较为均匀,CK施肥配方存在重施氮肥、轻施磷钾肥,结合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蔗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氮磷钾施用量和比例合理并注重加施微量元素对提高糖料蔗生产效益有促进作用;F5施肥配方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但F5施肥配方重施生物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可逐步改良和培肥土壤,符合绿色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大田示范(表证试验)结果与小区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与微生物肥配施对柑橘土壤肥力及叶片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解决上海崇明柑橘黄化、树体弱和产量下降等问题,对其配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肥,研究不同有机肥施肥量和施肥深度对柑橘园土壤肥力和柑橘养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混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肥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中速效N、有效P和有效K的含量,最好的处理分别高出对照6.4%、24.7%和24.9%;并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其中混施40 kg有机肥与微生物肥的处理效果最好,高出对照15.6%,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混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肥料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并且能提高土壤中速效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柑橘叶片中全氮和全钾及微量元素铜、锌、铁与镁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几种有机肥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研究有机肥、化肥对玉米生产能力的影响,为北方黑土地区有机肥与化肥的施用提供科学依据。大田条件下对玉米施用4种有机肥和传统化肥,测定玉米产量、叶片光合特性、土壤酶活性以及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情况等指标。结果表明:超效有机肥(T4)处理下的玉米产量为9800 kg/hm2,相比于传统化肥(CK)增产11.53%,达到显著水平,菌糠+鸡粪+腐殖酸有机肥(T2)同CK产量差异不显著;T2、T4处理下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均高于CK,分别增加了32.34%(T2)、24.10%(T4);酶活性方面菌糠+鸡粪+枯草芽孢杆菌腐熟有机肥(T3)处理下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较CK提高31.80%,T4处理下蔗糖酶活性最高,较CK提高30.91%。4种有机肥相比于CK均显著增加了玉米根系AMF侵染率与总球囊霉素含量,T2处理下的AMF侵染率与总球囊霉素最高,较CK分别增加了58.90%、8.52%。本试验结果表明超效有机肥、菌糠+鸡粪+腐殖酸有机肥在替代化肥施用中具有减施化肥、增产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施氮量对间作条件下绿豆叶片光合特性、氮素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北旱区糜子//绿豆间作模式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陕西榆林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设糜子间作绿豆(PM)、绿豆单作(SM)2种种植模式,副处理设0(N0)、45(N1)、90(N2)和135 kg hm-2(N3)4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下间作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比不施氮平均增加10.5%~24.5%、15.2%~29.5%,提高了叶片光合特性;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平均增加2.9%~7.8%、11.7%~28.4%,PSII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NPQ)降低10.3%~17.4%,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得到改善,对弱光的截获和利用能力提高,叶片PSII反应中心活性增强。单株叶面积、单位干质量叶片氮含量(Nmass)和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均随施氮量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hl a、Chl b含量增加,光合氮利用效率(photosynthetic N-use efficiency,PNUE)则比不施氮有所降低;不同施氮量均显著增加间作绿豆干物质积累量和荚数,百粒重2年平均分别比不施氮增加1.1%~6.9%,产量增加9.3%~19.7%。2年试验间作各处理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为1.63~2.07,表现为间作产量优势。由此可知,施氮可改善间作绿豆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延缓衰老,有效调节了光合系统对遮阴的适应性反应,且间作叶片光合性能对氮肥的响应要大于单作。糜子/绿豆间作模式LER大于1,可作为西北旱作农业区推广种植模式,在90 kg hm?2施氮量下间作绿豆叶片光合特性表现最好,产量最高,LER最大,是其适宜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为了研究传统耕作方式下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中国黑土区进行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大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无肥(CK)、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3种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并与2004年试验初期土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起始土壤相比,连续8年秸秆还田后,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显著提高,且NPK+S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高于CK处理和NPK处理;连续秸秆还田8年后土壤的有机质(SOM)含量显著提高了6.59%,而CK处理和NPK处理均导致SOM含量下降,分别降低了1.95%和2.56%。与CK处理、NPK处理和起始土壤相比,NPK+S处理提高了土壤各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而且显著提高了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改善程度要明显强于单施化肥处理。通过试验可以得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不仅能提高黑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还能明显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对黑土肥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