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揭示向日葵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致病机理,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带有潮霉素抗性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双元载体转入大丽轮枝菌的分生孢子中并获得阳性转化子,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随机挑取的阳性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800株阳性转化子,随机选取的40株阳性转化子中有2株的菌落只产生白色气生菌丝,不能形成黑色微菌核。与对照相比,40株转化子的生长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转化子A1生长速度降低最显著,菌落直径仅为3.28 cm,比对照下降了38.92%。40株转化子中有3株的产孢量高于对照,其中转化子A9的产孢量最高,为3.50×10~7个/mL,比对照提高1.10倍;转化子A1的产孢量最低,仅为1.35×10~7个/mL,比对照下降了19.16%。40株转化子中有4株的粗毒素分泌量较对照显著升高,占测定菌株的10%,有24株较对照显著降低,占60%,其余12株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0株转化子中有3株的致病力较对照显著增强,占测定菌株的7.5%;有7株的致病力较对照显著降低,占17.5%;其余30株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ATMT),利用DsRed荧光蛋白基因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致病菌新月弯孢进行遗传转化。通过转化子的荧光蛋白基因和潮霉素B抗性基因的PCR检测,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荧光观察,hyg基因的Southern杂交验证,以及荧光蛋白基因插入位点的TAIL-PCR分析,确定了DsRed荧光蛋白基因插入与表达对新月弯孢转化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的4株转化子基因组中均成功整合了DsRed荧光蛋白目的基因片段;转化子在生长发育和致病性方面与野生型菌株存在一定差异,分别有2株在产孢量方面略高于野生型菌株,4株转化子在纤维素酶活性和粗毒素致病力方面均低于野生型菌株,有3株转化子在果胶酶活性上较野生型菌株有提高,1株转化子的致病力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获得其中3个转化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  相似文献   

3.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可在广泛的寄主范围内引发黄萎病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主要以微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鉴定与微菌核形成及致病力相关的基因对防治该病害至关重要。本课题组从前期构建的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微菌核明显减少的突变体,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突变体致病力明显下降。以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从棉花黄萎病菌中克隆到被T-DNA插入突变的基因(VdSRP1)编码区全长为415 bp,包含一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富含丝氨酸蛋白,与任何已知的注释基因没有显著的序列相似性。为了明确VdSRP1基因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VdSRP1基因的2个敲除体菌株,与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相比,VdSRP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微菌核形成明显减少,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下降,对棉花的毒力也显著下降。对野生型菌株V592及VdSRP1敲除突变体的转录分析表明,VdSRP1调控一系列与微菌核形成、孢子形成及致病力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VdSRP1基因影响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微菌核形成、产孢及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4.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可在广泛的寄主范围内引发黄萎病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主要以微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鉴定与微菌核形成及致病力相关的基因对防治该病害至关重要。本课题组从前期构建的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微菌核明显减少的突变体,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突变体致病力明显下降。以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从棉花黄萎病菌中克隆到被T-DNA插入突变的基因(VdSRP1)编码区全长为415 bp,包含一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富含丝氨酸蛋白,与任何已知的注释基因没有显著的序列相似性。为了明确VdSRP1基因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VdSRP1基因的2个敲除体菌株,与棉花黄萎病菌野生型菌株V592相比,VdSRP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微菌核形成明显减少,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下降,对棉花的毒力也显著下降。对野生型菌株V592及VdSRP1敲除突变体的转录分析表明,VdSRP1调控一系列与微菌核形成、孢子形成及致病力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VdSRP1基因影响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微菌核形成、产孢及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5.
室内测定了6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其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在PPDA培养基上,菌株MaYTTR04和MaZPTR01的菌落生长较快,培养15 d后,菌落直径分别为6.3 cm和5.9 cm;产孢量以菌株MaYTTR04最大,MaZPTR01其次,分别为2.0×10^8孢子·cm^-2和1.1×10^8孢子·cm^-2,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绿僵菌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差异显著,接种20 d后,星天牛幼虫累积死亡率在40%~96.7%之间;菌株MaZPTR01和MaYTTR04对星天牛幼虫致死率分别达到96.7%和93.3%;僵虫率也高,分别达到86.7%和80%;致死中时(LT50)短,分别为5.71 d和5.80 d。研究结果表明,菌株MaZPTR01和MaYTTR04对星天牛幼虫致病力较强,同时具备良好的生产性能,故可作为优良菌株用于星天牛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辽宁省沈阳市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使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于室内对其最适生长温度、碳源及氮源进行测定,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蘸根测定其对大豆品种合丰47的致病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分生孢子萌发率法测定16种常用杀菌剂对其的毒力。结果表明,从感根腐病大豆样品中共分离到31株镰孢菌菌株,基于培养性状从中选择3株疑似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这3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白色绒毡状,产生黄色色素;大型分生孢子大小为3.3~7.2μm×29.0~62.0μm,小型分生孢子大小为2.5~5.7μm×9.1~16.8μm;结合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TEF)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3株菌株最终鉴定为锐顶镰孢菌F.acuminatum。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生长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生长氮源为硝酸钠、硝酸钾和尿素;其对大豆合丰47的致病力较弱,发病植株的株高、根长和鲜重较空白对照显著降低了22.8%、12.2%和26.7%。在16种常用杀菌...  相似文献   

7.
从河南省汝阳县林地里采集到的天然罹病的黑蚱蝉僵虫中,分离到1株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根据菌落培养特征和产孢结构特性,结合菌株ITS1-5.8s RNA-ITS2基因序列,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M.anisoliae,编号Ma121.测定了温度、光照、pH值以及碳氮源、微量元素对菌株Ma121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得到菌株Ma121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5~30℃、全黑暗、培养基以大豆粉为碳源和蛋白胨为氮源并添加锰盐、pH 7.室内测定了菌株Ma121对东亚飞蝗若虫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菌株Ma121高浓度孢悬液(1×107~1×108孢子/mL)对若虫的校正累计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致死中时(LT50)少于5d.说明菌株Ma121能够有效侵染东亚飞蝗若虫并将其致死,菌株Ma121可以作为优良菌株进行杀蝗生物农药的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8.
凤仙花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凤仙花白粉寄生孢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凤仙花白粉寄生孢生长温度为10~30℃,pH值为5~10;最适生长及产孢温度为20℃,pH值为7。有利于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乳糖和蛋白胨;乳糖和牛肉膏最适于其产孢。光照对菌落生长及孢子产生有明显促进作用。以乳糖作为碳源,牛肉膏作为氮源的察氏培养基有利于孢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产孢量测定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pH及碳氮源对来源于海南、河北和上海的3株西瓜枯萎病菌Fo-HN-46、Fo-HB-12和Fo-SH-1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枯萎病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Fo-HN-46最适生长温度为28℃,Fo-HB-12和Fo-SH-1最适生长温度为25℃,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30℃;光照对西瓜枯萎病菌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对产孢影响显著,Fo-HN-46在黑暗条件下单位面积产孢量最高,Fo-HB-12和Fo-SH-1在半光照条件下产孢量最高;pH对西瓜枯萎病菌菌株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显著影响,pH 7~9时菌丝生长速率快,pH 8~11时产孢量高;葡萄糖、淀粉和乳糖作为碳源能够显著增加西瓜枯萎病菌的产孢量;蛋白胨作为氮源能显著促进菌丝生长,硝酸钠、酵母粉和蛋白胨均能显著增加西瓜枯萎病菌的产孢量。用最适碳源、氮源培养,Fo-HN-46生长速率大于Fo-HB-12和Fo-SH-1。Fo-SH-1产孢量高于Fo-HN-46和Fo-HB-12。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陕西分离得到61株苹果树腐烂病菌(Cytospora spp.),选取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特征差异明显的7个分离株,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分离株在PDA、PSA、PMA和PEM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较好,但在PDA上的菌落颜色和产孢情况差异很大。各分离株均能在5~32℃生长,但对35℃以上高温的适应性差异较大;所有分离株均能在pH4~9的条件下生长,最适pH为5~6;光照对各分离株的菌落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各分离株均可在Cza-pek培养基及供试的其它碳、氮源培养基上生长,其中以葡萄糖、麦芽糖和酵母膏为最佳碳、氮源。采用烫伤接种的方法,分别以菌饼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苹果离体枝条,两者均可侵染发病,但各分离株致病力差异显著,其中菌落颜色为黄褐色的菌株致病性强。因此,根据菌落颜色、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可将这7个分离株划分为3个类群:Ⅰ型为黄褐色强致病类群,但各分离株的产孢量有差异;Ⅱ型为乳白色不产孢的弱致病类群;Ⅲ型为灰褐色易产孢弱致病类群。其余54株分离物均属于Ⅰ型,这些结果说明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多样性和致病性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广西毛葡萄主产区。穗轴褐腐病是近年为害毛葡萄花穗穗轴的主要病害。作者根据病原菌形态、致病性,并利用分子鉴定方法,将该病的致病菌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可生长pH值为3~11.5,其中,pH 3~4利于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能有效利用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等14种供试碳源,但以葡萄糖最好;能利用DL-丙氨酸、硝酸钠、DL-甲硫氨酸等10种供试氮源,但以DL-丙氨酸最适。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一株高致病力赭绿青霉Penicillium ochrochloron Q-1的生防潜力,室内测试了不同营养、环境因素及常见杀菌剂、杀虫剂对菌株Q-1的影响,并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研究菌株Q-1对不同昆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菌株Q-1对营养要求较低,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分别为淀粉琼脂培养基(SYA)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最适产孢碳源为葡萄糖,最适生长和产孢氮源均为蛋白胨,最适生长及产孢温度为28℃,最适pH为6.0,同时菌株Q-1的孢子对紫外线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化学农药中四螨嗪等杀虫剂对菌株Q-1生长影响较小,多菌灵、咪鲜胺等杀菌剂明显抑制菌株Q-1生长;在1×107孢子/mL浓度下,菌株Q-1对棉铃虫幼虫、家蚕幼虫及柑橘全爪螨雌成螨的LT50分别为4.08、21.37和28.43 h。综上,菌株Q-1生长快、产孢量高,对棉铃虫幼虫、家蚕幼虫及柑橘全爪螨雌成螨致病力高,本研究为赭绿青霉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明确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等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丝生长及产孢适宜温度20℃~28℃,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4℃~32℃,菌丝致死温度49℃处理10 min;菌丝生长适宜pH 6~10,产孢适宜pH 4~8,孢子萌发最适pH 8;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与产孢,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量由少到多培养基顺序为CA、PCA、PDA、CMA、OA,而PDA上产孢最多;刺伤接种,病菌可侵染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植物。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山扁豆生棒孢C. cassiicola,病菌易产孢,寄主广,潜育期短。该病菌侵染黄脉爵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柑橘粉蚧的侵染效果,室内测定不同温度、pH、光周期、碳氮源对该菌株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观察柑橘粉蚧受该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构建该菌株对柑橘粉蚧的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培养最适的温度为25℃、pH 7、光周期12L:12D、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在此培养条件下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6.17 cm和3.70×109孢子/皿。柑橘粉蚧受菌株FM-03侵染后的死亡趋势随菌株浓度升高和侵染时间延长而上升,1×108、1×107和1×106孢子/mL处理的升幅明显高于其他2个处理,其中在1×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可达82.02%;构建的TDM模型,通过Pearson卡方和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菌株FM-03对柑橘粉蚧的剂量效应随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时间效应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侵染8 d后的LC50和1.00×108孢子/mL处理的LT50分别可达6.03×105孢子/mL和4.53 d。综上,金龟子绿僵菌FM-03菌株生长快、产孢量高,对柑橘粉蚧的致病力强,生防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5.
交枝顶孢霉杀柑橘全爪螨活性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交枝顶孢霉Acremonium implicatum CQBBW8的杀螨活性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触杀毒力法检测CQBBW8菌株对柑橘全爪螨的致死率,通过单因素试验测试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及紫外线对CQBBW8菌株生长、产孢及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CQBBW8菌株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的校正致死率为54.42%,LC_(50)为1.2×10~6个/mL,LT_(50)值为5.175 9d。最佳生长和产孢培养基分别为PDA和SEA;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为甘露醇和蛋白胨,产孢最适碳源和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氯化铵;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30℃;最适生长和产孢pH为6.0,最适萌发pH为7.0;紫外线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对产孢影响较大,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孢子萌发率越高。综上,CQBBW8菌株对柑橘全爪螨有较强的毒力,对营养需求不高,环境适应性较强,具有开发为杀螨真菌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苹果黑星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Cooke) Wint.)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苹果果汁、麦芽浸渍物、PSA、PDA、V8和马铃薯麦芽糖;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V8和PSA。菌落生长和产孢适宜的pH值为5.0~6.5,温度为15~20℃。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酵母提取物、硝酸钠和牛肉膏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硫酸铵抑制产孢,草酸铵抑制菌落的生长和产孢。20℃时,光周期为12 h,光照强度为600 lx条件下有利于病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其产孢量约为黑暗条件下的13倍。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5.0~6.5  相似文献   

17.
从安徽省宣城市麻姑山林场采集到自然罹病的德国小蠊僵虫,通过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绿僵菌RCEF6416,采用显微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方法将该菌株鉴定为贵州绿僵菌。本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培养基、盐浓度、pH以及高温胁迫等条件下,该菌株的培养特征及产孢能力,以期为世界性卫生害虫德国小蠊的生物防治提供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较快,菌落直径平均日增量为4.94 mm/d,但在PDA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为5.1×107孢子/cm2;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盐浓度增加菌落直径日增量增加,但是产孢量逐渐下降,且菌落逐渐产生白色菌丝圈;当pH为8时,菌株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大;高温对菌株孢子萌发率影响很大,当水浴温度为45℃处理4 h后,其孢子萌发率仅为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