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明确弱春性高产小麦新品系J210对早播的适应性以及为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2006-2007年在四川盆地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程度早播(从10月18日到11月5日每2 d一个播期,共10个播期)对J210生育进程、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J210的生育进程随播期的提前而提前,全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随播期的提前而增长;10月18-30日间播种,单位面积穗数和粒数变化不明显,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差异也很小,但粒重随播期推迟而降低.而10月30日之后播种,单位面积穗数和粒数明显减少,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高;从产量看,以10月18日播种最高,但在10月28日之前播种减产不显著,在10月28日之后播种显著减产,10月18日播种比11月5日播种增产达29.92%.考虑到试验期间为暖冬年,认为J210在生产上的高产而又安全的播期为10月25日左右.在进行更加高产的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选育时,可将育种材料的播期提前到10月20日左右,这样有利于育成更加适应早播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新品种     
两系杂交小麦E优935 E优935为冬性,早熟,分蘖力强,高90cm,穗多(每公顷375万穗以上),粒大(千粒重40 g左右),高产,一般产量4500kg/ha以上。高抗白粉病,中抗锈病、赤霉病,抗寒。据1992~1993年试验,E优935比鄂恩1号增产54.9%。E优935产量4500kg/ha的栽培技术要点为:湘西北10月上旬,湘中10月中旬,湘南10月下旬播种,播种量60kg/ha。条播或密点播,播种时每公顷施粪水600担、磷肥600kg。齐苗后施尿素150kg,雨后撒施或对水浇施。6.1叶时施尿素75 kg,剑叶露尖时如缺肥,再施尿  相似文献   

3.
<正>川农30是笔者根据四川盆地麦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小麦种植制度、小麦温光反应类型多样性及其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规律,经10多年努力育成的四川省第一个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种,于2016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第八届第六次会议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16010。川农30的最适播种期比四川盆地麦区传统小麦品种提前了20d左右,可在10月中旬播种,其产量潜力达到了传统小麦品种的最高水平,成  相似文献   

4.
小麦沟播集中施肥较平播撒施肥料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改善农田生态条件等有明显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和培育壮苗。这种施肥方法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影响,表现为根系发达活力强,叶面积大.有效分蘗多.穗、粒重协调发展.具有穗多、粒多的优势.产量显著高于平播撒施肥。产量构成的三因素的增产效应依次为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扬麦16耐迟播早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扬麦16自2009年审定以来推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中表现出耐迟播、早熟的特性。为阐明其耐迟播、早熟的生长发育机制,比较了在不同播期(10月20日,早播;11月5日,适播;11月20日,迟播)下扬麦16和当前本地区其他小麦主栽品种的生育特性、群体结构、灌浆特性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扬麦16在迟播条件下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产量下降幅度均最小,稳产性好;扬麦15和扬麦22的早播和适播产量高,而迟播相对于适播的减产幅度大,但减产原因不同,扬麦15穗粒数下降幅度较大,扬麦22则是千粒重下降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所有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均逐渐缩短。迟播时扬麦16生育期最短,开花期至成熟期天数比其他品种缩短3~5d,但其快速灌浆启动早,持续时间长,灌浆速率峰值大,千粒重高。迟播条件下,扬麦16越冬期茎蘖数、LAI及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能保持较大的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群体结构协调,这是其迟播高产的基础。扬麦16耐迟播、早熟的特性明显,稳产性好,能满足当前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迟播早熟的种植需求。  相似文献   

6.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河农822为材料,于2006~2007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播种期(10月7日、13日和19日)和密度(基本苗180万、300万、420万和54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只对生育前期总茎数的影响显著,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3个播种期中,10月7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10月19日的,但与10月13日播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之间,300万、420万和540万/ha 3个水平相互间的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180万/ha的产量.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7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300万/ha;10月7日至13日为较适宜播种期范围,其相应的适宜密度为300万~420万/ha基本苗.  相似文献   

7.
IR58系我所郑九如同志1983年初从国际水稻所引进,具介绍高抗东格罗病、稻瘟病,抗褐飞虱1.2型。IR58的亲本有IR28、广场矮和IR36。为了了解该品种在我省条件下的生育表现和在三系研究中的利用价值,我们于当年5月初播种,7月中旬齐穗表现早熟,属早稻型有一定感温性,分蘖强,多穗型、穗小、粒小。1984年早季3月下旬播种、4月下旬播秧、6月下旬齐穗全生育期115天左右。以IR58作亲本,不管作父本还是作母  相似文献   

8.
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西农9871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陕西关中地区小麦播期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采用播期与密度最优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与密度处理下冬小麦西农987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特点。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在7 500~9 750 kg·hm-2范围内,适宜的播种期是10月8日至10月20日,播种密度为181万~248万·hm-2。穗值产价、粒值产价、重值产价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早播情况下低密度分蘖成穗多,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分蘖成穗减少,需要加大播种密度,通过提高主茎成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粒值产价和重值产价比较大,在成穗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能够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9.
宽幅带播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宽幅带播在小麦种植上的应用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宽幅带播种植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宽幅带播的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量和相对湿度较高,而冠层温度较低,穗数显著增加,产量提高0.47%~13.70%.宽幅带播下随着行距增大,叶面积指数、光截获量和湿度降低,而冠层温度升高,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最终产量降低.宽幅带播下15 cm行距可作为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0.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尧麦16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确定高产小麦尧麦16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小麦生育进程无影响;早播增加冬前至拔节期总茎数,而对生育后期总茎数无影响。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时期总茎数;随着播期推迟,同一播量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降低。相同播期下,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随播量的增加而递增;相同播量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降低。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先升高后下降,在抽穗期达到最大。随着播量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与播量相比,播期对尧麦16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较大。尧麦16的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播量为300×10~4粒·hm~(-2);9月27日至10月2日播种,播量为225×10~4粒·hm~(-2),10月12日至10月17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湘南双季稻区气候特点与两系杂交稻秋季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湘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与两系杂交稻制种季别的关系,认为湘南双季稻区两系杂交稻制种以发展秋制为宜。秋制中不育系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以8月上旬为最佳,抽穗扬花授粉期可安排在8月16日~9月5日之间,以8月下旬为优。对两系杂交稻秋季制种主要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航2号亲本(航2号与SE21S)特性及开花习性观察,结果表明:SE21S在福建沙县稳定的不育期较长,从7月至9月上旬具有稳定的不育期,在此时期进行制种安全可靠。两亲本的全生育期比较长,制种过程容易攻好苗架;且两亲本的播始历期非常接近,几乎没有播差期,花期容易相遇,两者抽穗高峰期花时相遇较吻合,是一个易制种获高产、稳产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13.
以江苏省南通市1951-2010年9月至11月份日平均温度为资料,根据有关界限温度指标,推测保证率为50%、80%和90%的粳稻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结果发现,1991-2010年这20年水稻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较之前的两个20年均有不同程度延迟,80%保证率的安全齐穗期分别推迟8 d、9 d,80%保证率的安全成熟期分别推迟10 d、5 d;同时发现,在气候变暖形势下以20℃作为安全齐穗的指标已经难以发挥指导生产实际的作用,进而提出以齐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参考指标,通过安全成熟期向前累加活动积温(≥10℃)的方法来修正安全齐穗期。修正后的安全齐穗期较原推测日期提早25 d左右,即80%保证率安全齐穗期在9月6日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稻米垩白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通过19个品种在全国13个点的多播期试验,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及我国稻区不同稻作制下水稻气象垩白的分异情况。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15 d内的温度状况是稻米垩白形成的主导因子;且自北而南,稻米气象垩白随水稻齐穗后15 d内均温的变化由小到大。气象垩白<5%的稻区为四川盆地以北、淮河以北及云贵高原地区,5%~10%的稻区为四川盆地、滇南及淮南至沿江江南地区,10%~20% (只为双季稻的早稻)的稻区为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的育性转换规律,为不育系的转育及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依据,于2011-2013年度连续2年采用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BNS366、BNS、矮抗58和扬麦13的育性特点。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BNS366表现出规律性育性转换特征。9月23日至10月17日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9.77%~100%,自交不育度为99.21%~99.81%,每穗自交实粒数为0.10~0.51。10月25日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1.78%~98.89%,自交不育度为92.86%~94.96%,每穗自交结实粒数为3.20~4.37,12月4日播种可育。BNS366具有两个育性转换的临界期,10月25日播期为不育变为高度不育的育性转换临界期,12月4日播期为半不育转换为可育的育性转换临界期,不育期花粉以典型败育为主。BNS366可以作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16.
为简化麦茬稻栽培流程并促进小麦秸秆有效还田,在小麦收获前,麦茬稻撒播于大田(简称“撒播”,下同)且小麦收获后麦秸覆盖和土壤免耕栽培。结果表明,麦茬稻撒播栽培的播种期较插秧栽培推迟32 d(插秧栽培的育秧期),各生育期推迟天数随着生育期的发展逐渐减少,即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推迟31.0 d、24.7 d、18.7 d和12.7 d;全生育期也相应缩短19.3 d。撒播方式下,麦茬稻无分蘖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插秧栽培增加3.36粒和0.27 g,产量仅降低1.60%。可见,麦茬稻撒播栽培方式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并高效利用小麦秸秆。  相似文献   

17.
用来自意大利的7个冬小麦品种和国内的4个冬小麦品种,在同一地点进行不同播期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在冬前播种均能完成生活周期;3个中国冬性小麦品种和6个意大利冬性小麦品种于春播时均在ZGS26-32时停止发育,未能抽穗结实,不能完成生活周期;而来自意大利和中国的2个弱冬性品种于第4期播种(3月10日)时能完成生活周期,在第5期播种(3月30日)则不能完成生活周期。冬性品种和弱冬性品种均随播期推迟而株高渐矮,但意大利品种变矮的幅度较小。播期对每平方米穗数和每穗不孕小穗影响最大,对穗长和结实小穗影响较小。冬小麦品种随播期推迟籽粒产量和千粒重渐低,而籽粒蛋白质含量渐高。  相似文献   

18.
白花水八角是一种新生的稻田杂草。该草在佳木斯地区6月中旬为出苗盛期,下旬至7月中旬为分枝期,此期已在叶腋中开白色花、结实。每株可生20~30个蒴果,每果内含250~350粒种子,成熟后自然脱落、传播。全生育期为80~90d,危害水稻减产可达25%左右。可用48%苯过松及其与二甲四氯混用防治。  相似文献   

19.
Rice–wheat (RW) production system, which covers over 13.5 million ha in the Indo-Gangetic Plains of south Asia, is vital for food and nutritional security and livelihood of millions of poor people in this part of the region. Availability of irrigation water under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is a great concern,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regimes on rice, wheat, and system yields is essential to adopt suitable water saving technologies to minimize risk. This study tested the 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 (APSIM) model to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regimes on yield,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 and irrigation water productivity (WPi) of rice, wheat, and RW system in upper-gangetic plains of India. The long-term simulated rice yield showed a steadily declining trend at an average rate of 120 kg ha?1 yr?1 (R 2 = 0.94, p < 0.05), while long-term simulated wheat yields showed a lower declining trend at an average rate of 48 kg ha?1 yr?1 (R 2 = 0.48, p < 0.05). The highest WPi of 8.31 kg ha?1 mm?1 was observed under RW system with the rice irrigation (IR) regime of 8 days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AWD) and five irrigations for wheat with a yield penalty of 25.5 %. The next highest WPi was observed in the treatment with a 5-day AWD regime in rice and five irrigations for wheat, with a yield penalty of 20.1 %. Thus, we can suggest that a 5-day AWD irrigation regime for rice combined with five irrigations during wheat could be the best option under water limiting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