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针对现有的秸秆粉碎还田机工作幅宽小及作业质量不高的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宽幅秸秆粉碎还田机,对影响秸秆切碎长度和留茬高度的各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机具前进速度对秸秆切碎长度影响极显著,甩刀轴转速和离地间隙对秸秆切碎长度影响显著;机具前进速度、甩刀轴转速和离地间隙对留茬高度影响都极显著,其中甩刀轴转速对留茬高度影响最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机具的作业速度为6.9 km/h,棉秆粉碎长度126.8 mm,残茬高度76.3 mm,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
秸秆粉碎与翻埋 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时要注意选择拖拉机作业档次和调整留茬高度,粉碎长度不宜超过10cm,严防漏切。玉米秸秆不能撞倒后再粉碎,否则既不能将大部分秸秆粉碎,还会因粉碎还田机工作部件位置过低,刀片打击地面增加负荷,甚至使传动部件损坏。工作部件的离地间隙宜控制在5cm以上。  相似文献   

3.
滚刀式秸秆粉碎装置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一种混合型栅格导入滚刀式秸秆粉碎装置,以解决现有完全无支撑切割机具动力消耗大、扬尘大、机手工作环境差等突出问题,有利于秸秆还田或下游产业的发展.[方法]对机具关键工作部件的结构及参数设计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影响机具作业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得出较优的工作参数,以此参数设计的机型经田间测试,验证设计的合理性.[结果]经田间测试,当机具前进速度为5 km/h,滚刀转速1100 r/min,滚刀倾斜角30°,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93;,留茬高度103 mm,完全满足设计需求.[结论]该种机型的研制对促进棉花秸秆合理有效利用,以及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其他秸秆作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1 水稻秸秆翻埋还田技术模式a.技术路线秋季联合收获机收获水稻+稻草粉碎还田(或双轴水田旋耕机进行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秋季耕翻→春季灌水泡田→耙地或埋茬起浆→机械插秧。b.技术要点采用带有秸秆粉碎功能的水稻收获机收获水稻,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地表,或用双轴水田旋耕机于秋季水稻收获后适时进行秸秆粉碎作业,粉碎后秸秆均匀覆盖地表。秸秆粉碎长度不大于10cm,残茬高度小于15cm;采用水田型翻地犁进行耕翻作业,达到扣垡严密、深浅  相似文献   

5.
对抛送式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三维建模,应用CFD技术对其风场进行模拟研究。采用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进行求解,通过对速度分布场分析,初步得出甩刀刀柄迎风面积、留茬高度、刀尖间隙、前(后)风口高度、侧面间隙等因素对风场影响的基本规律,为机具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棉花秋后残膜回收与茎秆粉碎联合作业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治理新疆地区棉花铺膜种植产生大量的残膜污染问题,设计一种棉花秋后残膜回收与茎秆粉碎联合作业机。该机主要由棉秸秆粉碎还田装置、残膜捡拾回收装置和集膜卸膜装置3个部分组成,可以一次完成残膜收膜和棉秆粉碎还田两道工序。介绍4SJ 2.0残膜回收与茎秆粉碎联合作业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田间试验表明:当机具作业速度为5.5 km/h,茎秆粉碎甩刀转速为1 700 r/min,残膜捡拾滚筒转速为110 r/min,残膜输送叶轮转速为220 r/min时,作业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市场上空轴上带有Y型或直刀型的卧式无支撑切割秸秆粉碎装置,作业时机具消耗功率大、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和秸秆粉碎效果不理想这一现状,设计了Y型粉碎刀具,有双面刀刃,可以使用两次,直型刀设计成两边带锯齿,两种粉碎刀交错对称排列,减少了刀具使用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能够有效地对呈直立或倒伏的秸秆进行切割、粉碎、还田,为秸秆粉碎还田机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秸秆粉碎还田、回收机刀辊工作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制一种无须借助风机既可完成秸秆粉碎还田又可完成秸秆回收的作业机,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秸秆粉碎还田、回收机核心部件刀辊的主要工作参数,分别对甩刀的排列、刀辊高度及转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整机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1.玉米的摘穗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趁秸秆青绿,及早摘穗,并连包叶一起摘下。2.秸秆粉碎玉米摘完穗后,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及时粉碎。作业时要注意选择拖拉机作业档次和调整留茬高度。粉碎长度不宜超过10厘米,严防漏切。玉米秸秆不能在撞倒后再粉碎,否则既不能将大部分秸秆粉碎,还  相似文献   

10.
<正>农作物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是改变施肥结构,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农民节本增效的新技术。一、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的方式1.低留茬全量还田。使用带有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农作物,并将碎秸秆均匀铺撒于田中,然后进行耕整地作业。2.高留茬全量还田。联合收割机在进行收获作业时,切割留茬高度为15~25厘米,匀铺脱粒清选后的秸秆,再进行耕整地作业。或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棉花秸秆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研制回收率高,一次作业就可以完成棉秸秆收获及打捆机具.[方法]研究借鉴目前所采用的牧草打捆机理,对机具关键工作部件的结构及参数设计进行理论分析计算,通过正交试验初步确定牵引式棉秸秆收获打捆机的结构及其关键部件的形状和尺寸参数.[结果]机具工作速度≥2 km/h,秸秆回收率≥95;,工作幅宽1400~1 800 mm;生产率8~10捆/h;作业可靠性≥90;.[结论]该种机型的研制有效解决了棉秆收获打捆的技术难题,直接提升棉秆资源利用水平,降低棉秸秆的回收成本,减少农田作业次数,能合理有效地将棉花秸秆开发利用成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棉秸秆打捆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南方小面积田块棉秆切碎还田机设计了棉秆切碎还田装置。该装置由切割装置、扶秆装置、除茬装置组成,棉秆由扶秆装置喂入,从上至下依次被切断、除茬。将该装置挂接在土槽试验机上,对影响棉秆切割长度合格率、功耗和除茬率的主要因素,即机具前进速度、锯盘转速和导向槽口宽度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回归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合格率与除茬率的因素大小依次为机具前进速度、锯盘转速、导向槽口宽度;影响功耗的因素大小依次是锯盘转速、机具前进速度、导向槽口宽度。利用规划求解进行参数优化,在棉杆长度合格率与除茬率分别不低于85%和90%的情况下,锯盘转速为860 r/min,机具前进速度为0.65 m/s,导向槽口宽度为60 mm时,功耗为5.91 k W。  相似文献   

13.
自走式不对行棉秆联合收获打捆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棉秆收获效率低、压捆密度小等问题,设计一次进地可实现棉秆拔除、输送、切断、压缩和打捆作业的自走式不对行棉秆联合收获打捆机。该机具采用安装有V型齿板的不对行拔秆辊和清理辊配合作业,实现棉秆的不对行整株拔除作业,有利于提高棉秆的收获效率和拔净率;采用滚筒式铡切装置将棉秆长度切断成(20±5) cm,实现棉秆先切断后压缩打捆作业,有利于提高棉秆的压捆密度。根据棉秆的特性和收获要求,确定关键部件的参数并进行仿真,结果显示,设计的关键部件满足棉秆收获性能要求。田间试验表明:棉秆的不对行拔除、切断、压缩和打捆联合作业性能良好,满足棉秆机械化收获要求;棉秆切断长度合格率为95.24%,压捆密度为159.3 kg/m~3;当不对行拔秆辊旋转速度为390 r/min,不对行拔秆辊入土深度3 cm,机具行进速度1.2 m/s时,棉秆拔净率为97.83%,作业效率0.98 hm~2/h。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小麦收获后麦茬的不同处理和不同的播种机械使用,探讨其对麦后直播夏棉的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秸秆还田机切秆灭茬、旋耕机整地后,用玉米播种机播种光籽棉种或用非标准棉花毛籽播种机,采用先播后浇的栽培技术,简约、省时、省工,棉花出苗好,为棉花增加了1周的有效生长时间,为麦后直播棉稳产、高产、优质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麦收后不同耕作制度和田间管理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方法]运用比较法,研究了麦收后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3种处理对小麦秋播墒情的影响。通过烘干法,测定3种模式下农田土壤含水量、储水量、耗水量。[结果]3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的土壤含水量高于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略高于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1 m深土壤储水量大于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和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而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的土壤储水量大于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3个模式的耗水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土壤深度为1 m的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小麦高茬旋耕还田模式、高茬粉碎秸秆覆盖模式、高茬粉碎秸秆后播种夏玉米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农田防护林等生物篱网防治农田风蚀的原理,把作物残茬作为生物篱间隔插入马铃薯裸露农田,形成以残茬为生物篱的农田防护篱网,可以解决北方旱作马铃薯生产基地农田严重风蚀问题,核心技术是利用残茬把连片的裸露农田间隔分成宽7.2m以下的带田,形成留茬带与裸露带间作的农田,不仅使留茬带的风蚀量降低80%以上,其裸露带的风蚀量也降低50%以上,取得防治马铃薯裸露农田的风蚀沙化,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实效。总结提出在北方旱作区采用麦类/油菜等条播作物留茬与马铃薯等根茎类作物间作轮作营建裸露农田防风篱网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