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进行稻田养鱼的国家,这种传统的生态农业方式既充分、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又能增产粮食和水产品,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而被传承下来,并在稻作区广泛传播,成为极富生命力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当今农业生产中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富有启发意义。这一历史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今天传统稻鱼生产方式正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分析从江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稻鱼鸭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提出从江传统农业发展对策及保护开发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3.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浙江青田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青田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得以长期延续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原因。同时,指出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市场问题、产业化问题、旅游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农业文化消失问题等。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如加强全村生态规划,建立稻鱼共生自然保护区,打造稻鱼生产品牌,适度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水稻性状及稻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适宜的稻鱼共生模式,开展了平作稻养鱼、平作稻凼式养鱼、垄稻沟鱼(垄作稻养鱼)和平作稻(中稻+再生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主要农艺性状及稻、鱼产量有影响。平作稻养鱼和平作稻凼式养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能保持平作稻产量水平,增收鱼53.6~69.4kg/667m2,增加纯收益745~780元/667m2;垄稻沟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比平作稻增产9.13%,增收鱼66.9kg/667m2,增加纯收益1 040元/667m2。说明垄稻沟鱼经济效益高,效果好,适宜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全州是桂北粮食生产大县,有稻田养鸭的传统,特别是县北部的镇几乎家家户户采取稻田养鸭。清晨农户将鸭放入稻田中,傍晚驯养好的鸭会自动回家。稻田养鸭投入少、效益高,鸭子能在田间除草、捕虫、增肥、中耕浑水、促进稻株发育等,从而起到减少稻田施肥和农药使用的作用。采取"稻-灯-鸭"模式,利用鸭在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鱼是农家的传统养殖业,利用插上秧的水田放养鱼苗,实行稻鱼共生齐长,待水稻腊熟时,排干田水捕鱼,促水稻完熟。既不影响水稻产量,又可收几十斤鲜鱼.这也是一种集约经营。不过,传统的稻田养鱼技术低下,管理粗放,每亩产鱼仅10多公斤,达不到集约经营的目的。本省有约50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水源条件好,灌排自如。这部分农田在目前耕作技术水平下,光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很多科研工作者根据各地区资源实际情况,研究创建了多种稻鱼共养循环农业模式,集成了关键技术,并示范推广应用,如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贵州省从江县的“稻-鱼-鸭”等多种循环农业模式,贵州、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以及浙江等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制订了多项农业循环体系标准,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我国“三农”建设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在贵州黔西南山地稻鱼共养循环农业体系还不常见,因此很有必要对贵州山地稻鱼共养循环农业体系模式进行探索,这是一种新型的共养循环农业体系,能解决老百姓的增收问题、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农民就地就业问题,促进农户增收,为农村脱贫致富开辟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简要介绍了研究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的现实意义,提出研究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应用要点,以促进山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物联网技术作为工业4.0的核心,成为全球的热点词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我们需要引用新型的技术,在有限的资源构造出消耗少、避污染、成本低、可量产的生产模式。本文介绍了物联网IOT技术结合西门子S7-1500控制器、Node-RED等物联网工具,连接传感器与PC站组成一套PLC控制的鱼菜共生系统。以TIA Portal作为编程组态软件,对传感器和被控对象进行组态、测试,对系统进行电气设计,组装外部控制系统电气柜,实现对鱼菜共生系统的自动控制。该设计改变了传统高密度养殖模式,是新型仿自然的种养一体复合农业模式,具有低能耗、高产出、高利润、产品好、无污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黔北稻虾共生综合种养示范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黔北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16-2018年连续3年在湄潭县大庙场村实施"稻虾共生"绿色增产增效示范,示范面积33. 3 hm2。结果表明,稻虾模式与传统单季稻模式相比,水稻产量同期下降10%左右,但均价和产值均翻了一番,田间施肥量减少42. 8%~50%,施药次数和种类也大幅减少,产出投入比显著增加,稳产、增收、增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12.
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与耕作制度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传统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河南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其耕作制度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以多熟种植和间、混、套作为主要方式。从野生植物驯化为粮食作物到农作物育种;从传统农具的发明创造到精耕细作这种北方旱地典型耕作制度的建立和演变,河南传统农业长盛不衰,许多方面都处于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以及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为当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环境高效利用,为新时期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垄栽稻萍鱼立体种养是以水稻为主体,红萍为纽带,鱼类在稻田参与能量和物质的转换,把传统稻田养萍和稻田养鱼以及水稻垄栽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人为组成稻、萍、鱼共生复合群体,形成了一条“萍养鱼、鱼肥稻(萍)、稻护鱼、萍助稻”的生产食物链,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据  相似文献   

14.
<正>为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一田多用、渔农获利"的发展目标,2014年芜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陶辛镇奚村一养殖基地开展了稻、虾、鱼生态高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在不破坏地块耕作的条件下,通过开挖环沟、加高和夯实田埂,保持水深1.2~1.4米,实施种植一季稻,轮养两季青虾、两季鱼的综合种养模式,即于2月投放春虾苗,4月种植水稻,5月投放鱼苗,  相似文献   

15.
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种养模式,它是一种生态高效的种养模式,能够提升种养效率、保护环境以及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生态食品。采用此种模式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进而提高整个养殖业和种植业农户的收入,特别适合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并推广。详细介绍了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探讨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正>有机水稻栽培是回归自然的水稻生产方式,即在水稻生育期间不施化肥不喷农药不用任何化学激素。东北有机水稻生产多采用稻鸭共生方式,实践证明,以鸭养稻有机栽培具有肥田、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水稻根系生长的作用,可实现稻鸭共育除草防虫,生态栽培无公害生产。一、有机稻田的转换改良种植有机水稻的田块必须经过转换过渡期,才能达到有机水稻生产标准,转换过渡期一般老水田不少  相似文献   

17.
稻、鱼生态种养双增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是种、养业的有机生态结合,鱼类能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等作为饵料,从而可以起到节本养殖的作用;而水稻则能利用鱼类粪便、残饵作为肥料,也能起到水稻优质增产的作用。实践证明,稻田生态养鱼,每亩可增收稻谷40~50千克,节省施肥和农药折款50~70元;养鱼可获纯利100元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有大面积的间套作区域,玉米和花生作为常见的农作物,共生栽培在很多地方呈现常态化趋势。通过间套作栽培模式以及先进的营养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实现光能的分层利用,充分发挥不同作物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相较于传统的单种平作,既能明显提升种植管理水平,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综合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一、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内涵生态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是一种新型种养加循环利用模式,是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是利用高新生物技术、物种多样化微生物技术,将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信息农业与传统种养农牧融合为一体,在农、林、牧、副间形成一种生态链条良性循环系统。按照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有效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出效果,打造新型的物质能量多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