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家蚕糖转运蛋白BmST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转运蛋白运输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等透过细胞膜为机体提供能量。根据GenBank已登陆的其它物种的糖转运蛋白序列与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EST序列获得家蚕同源糖转运蛋白基因BmST1。基因编码区长1 392 bp (GenBank登录号:FJ373021),编码46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51.635 kDa。序列分析显示基因有2个外显子,含有11个跨膜结构域。RT-PCR表明该基因仅在本文所检测的家蚕丝腺中表达。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获得了家蚕钠离子依赖性的磷酸盐转运蛋白的同源基因BmNaPi2。该基因长1 336 bp(GenBank登录号:HM593516),含5个外显子,位于家蚕第3号染色体,编码区长1 314 bp,基因编码43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序列有10个疏水的跨膜结构域,与果蝇、疟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赤拟谷道等的同源蛋白的相似性约57%。RT-PCR检测基因在5龄3天家蚕幼虫9种组织中的血液、马氏管和体壁中表达,而中肠、丝腺、生殖腺、头和脂肪体中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3.
家蚕BmNaPi基因的克隆表达与酵母穿梭表达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酸盐是蚕必需的无机物,钠离子依赖性的磷酸盐转运蛋白(Na(+)-dependent phosphate cotransporter,NaPi)调节磷酸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转运.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试验获得了家蚕NaPi的同源基因BmNaPi,该基因位于家蚕8号染色体,编码区长1 437 bp,有10个...  相似文献   

4.
萝卜扩展蛋白基因RsEXPB1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GenBank中扩展蛋白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从萝卜高代自交系"NAU-LVYH06"中克隆到一个扩展蛋白基因RsEXPB1(GenBank accession No.GQ387363,GQ387364).其编码区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 430bp,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RT-PCR获得长度为898 bp的cDNA,开放读码框(ORF)为29~820 bp,推导编码263个氨基酸,含有1个组氨酸(His-Phe-Asp,HrD)功能域,ORF和推导蛋白序列与拟南芥AtEXPB3(GenBank accession No.NM118965)同源性分别为87%、92%.半定量RT-PCR检测到该基因主要在萝卜生育前期的幼叶、肉质根木质部和韧皮部中表达,且表达丰度可能与该部位细胞生长分裂状态相关,差异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喜树叶片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扩增喜树中的ABA转运蛋白基因CaABAT全长序列,并克隆到pGMT载体中,序列分析表明,CaABAT基因4 377 bp,编码1 458个氨基酸,等电点为7.82,分子量约为164.8 KD,且该基因与拟南芥中ABA转运蛋白基因At ABCG4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73%,并将该序列提交至GenBank(No.KY882555)。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为49.45%,β-折叠为11.04%,无规则卷曲39.51%,定位细胞的质膜上。且该蛋白基因功能分类体系(Gene ontology)分析显示其具有ATPase依赖的跨膜转运活性,可能参与细胞内如含氮化合物代谢过程。然后分别分段导入至酵母表达载体pDRGAL与植物表达载体pBIGD中,构建重组质粒pDRGAL-CaABAT和pBIGD-CaABAT。最终为探究CaABAT转运ABA功能以及研究其对植物次生代谢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姚晓华  吴昆仑 《作物学报》2016,42(3):399-406
为了解脂质转运蛋白基因在青稞中的功能, 以青稞品种昆仑12为材料, 利用同源克隆得到青稞blt4.9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U170187), 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720 bp, 开放阅读框长348 bp, 编码115个氨基酸残基, 相对分子质量为11.2 kD, 理论等电点9.04, 不稳定系数为28.41, 是一个稳定的蛋白质。blt4.9编码的蛋白绝大多数属于疏水区, 没有较大的亲水区。序列比对显示, 该基因与大麦blt4.9基因编码蛋白的同源性最高(98.3%)。Real-time PCR分析结果显示, blt4.9基因在20%~30% PEG-6000、4℃以及50 mmol L-1 ABA处理后表达量显著增加, 且在抗逆性强的青稞品种(旱地紫)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抗逆性弱的品种(大麻)中, 推测该基因与青稞的抗逆性有关。该研究结果为利用青稞脂质转运蛋白基因改良青稞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根据糖海带(Laminaria saccharina)光捕获蛋白基因lhcf4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AF226860)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获得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配子体lhcf4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共1042 bp,编码一个含218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LHCF4...  相似文献   

8.
牦牛SRY基因克隆与分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the Y chromosome,SRY)基因位于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对性别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对高原牦牛SRY基因的编码区进行克隆和分子特征分析,以期从分子水平了解牦牛的性别形成机制.以雄性高原牦牛血液为材料,从基因组DNA中扩增SRY基因编码区(单外显子)序列,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并测序.同时,将牦牛SRY基因编码区与奶牛进行序列比对;对牦牛SRY蛋白与其他物种SRY蛋白进行序列比对;采用在线生物软件对牦牛SRY蛋白的特性和结构进行预测.牦牛SRY基因(GenBank:EU547257)编码区长687 bp,编码229个氨基酸.克隆获得的牦牛SRY基因编码区与奶牛该序列存在2个碱基的变异,造成1个氨基酸的变异;各物种SRY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牦牛SRY蛋白(GenBank:ACB 29799)主要由亲水性氨基酸构成,同源建模预测的SRY HMG区域的3D模型显示,SRY HMG区域三维结构呈由三个α-螺旋组成的"L"型.首次从高原牦牛基因组中克隆了SRY基因,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分子特征,为从分子水平人为的控制牦牛性别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麦和水稻auxin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测序获得的1条260 bp cDNA片段,通过预测发现其包含小麦植物生长素(AUXIN)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通过电子延伸、设计引物,从小麦Mardler/7*百农3217的cDNA中扩增获得一条608 bp的cDNA片段,该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登录号为AY902381(基因)和(蛋白).编码202个氨基酸,预计蛋白的分子量为23.0 kDa,等电点为9.93.利用已经分离的小麦生长素(AUXIN)基因的保守序列为检索序列,对小麦和水稻中的AUXIN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分析,利用这些基因编码蛋白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查找在GenBank的EST数据库中查找这些基因的ESTs表达序列,分析了这些基因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和蛋白结构的相似性,根据已知相似基因的功能,分析该基因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一个绿竹MADS-box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DS-box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在植物花器官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RT-PCR技术,从绿竹(Bambusa oldhamii L.)中分离到一个MADS-box基因,命名为BOMADS1(GenBank登记号:EF517293).BOMADS1编码区cDNA全长723 bp;编码区共编码240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植物MADS-box基因结构,其编码肽链包含了MADS区、K区、Ⅰ区和C末端.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OMADS1编码的蛋白与其它植物的MADS-box蛋白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其中与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的AOM3高达87%.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BOMADS1基因属于E类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   

11.
家蚕黄酮合酶I基因BmFNS I的克隆与干涉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理活性,黄酮合酶I基因可以催化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根据NCBI已登录的其他物种黄酮合酶I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家蚕基因组和EST数据库进行电子克隆获得家蚕的同源基因BmFNS I.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长1 451 bp,7个外显子.根据基因序列推测其编码蛋白由345个氨基酸构成,179~295间氨基酸为一2-氧戊二酸和Fe(II)依赖性的加氧酶家族成员的结构域.RT-PCR检测该基因在本试验所调查的家蚕中肠有高表达.最后将该基因片段亚克隆至具有2个反向T7启动子可以用于体外诱导合成dsRNA的L4440载体.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制备家蚕CSP9的多克隆抗体,研究该蛋白在家蚕中的表达特征和功能。利用PCR扩增家蚕csp9基因,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诱导CSP9蛋白表达并纯化。纯化后的CSP9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杂交检测CSP9在家蚕中的表达特征。最终成功构建csp9/pET-28a原核表达载体,并纯化获得与预测分子量一致的CSP9蛋白;成功制备了CSP9多克隆抗体;Western杂交结果表明,CSP9在家蚕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中都有特异表达。本研究成功表达纯化并制备了家蚕CSP9多克隆抗体,分析了CSP9在家蚕中的表达特征,为后续该蛋白在家蚕中的功能和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讨高温胁迫对家蚕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家蚕高温耐受机理的阐明及耐高温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本实验对BmCSPs基因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高温胁迫不同时间后BmCSPs在中肠和脂肪体内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16个BmCSPs基因依据序列相似性主要聚为2个大类,其中BmCSP...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家蚕脂肪酶Bmlipase-1 基因表达量与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又称血液型脓病)能力的关联性,以抗性品种‘KNC’和敏感品种‘HYB’及其相互交杂组配材料为试验材料,利用添毒实验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家蚕不同遗传类型材料在不同感染条件下对血液型脓病的抵抗能力及其相应的Bmlipase-1 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Bmlipase-1 表达水平高低与材料的抗性强弱相一致,抗性强的材料的Bmlipase-1 表达量高,反之则低;抗性品种‘KNC’、‘KNC’בHYB’和‘HYB’בKNC’在添毒后的Bmlipase-1 的表达量与未添毒相比有显著上调,而‘HYB’仅微量上调。Bmlipase-1 的表达可以在家蚕育种过程中作为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材料选择与鉴定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用过冷却处理得到的ZZWW型4倍体雌蚕与ZZ型2倍体交配,根据亲、子代个体蚕的标记性状表现及性染色体数观察,探讨在减数分裂中ZZWW雌蚕的性染色体的联会、分配的行为方式和概率大小,推测ZZWW型4倍体雌蚕在减数分裂中的性染色体联会、分离的可能方式。拟为多倍体诱发机理的解析、交配后代表现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为多倍体研究实用化开发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用过冷却方法处理得到的ZZWW型四倍体雌蚕与ZZ型二倍体交配 ,根据亲、子代个体蚕的标记性状表现及性染色体数观察 ,探讨在减数分裂中ZZWW雌蚕的性染色体的联会、分配的行为方式和概率大小 ,推测ZZWW型四倍体雌蚕在减数分裂中的性染色体联会、分离的可能方式。拟为多倍体诱发机理的解析、交配后代表现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为多倍体研究实用化开发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桑树品种‘强桑1号’为试材,进行叶面喷施5个浓度(A~E处理依次为2.5、5.0、10.0、15.0、20.0 g/L)的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CK(蒸馏水)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桑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使用处理后桑叶喂食家蚕,分析处理后桑叶对蚕茧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的单株枝条长、叶长、净光合速率、桑叶产量、全碳含量、全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在处理C时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20.12%、24.71%、18.37%、32.99%、20.69%、21.00%、24.88%和42.82%;桑叶的叶宽、叶面积和全氮含量在处理D时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19.87%、45.06%和19.55%。蚕茧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在处理C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比CK提高了11.64%、25.64%和11.42%。基于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的各处理排序为C>D>E>B>A>CK,其中处理C(10 g/L)对桑树枝条的生长、桑叶的产量和品质、蚕茧质量和品质的促进效果最佳。综上,适当浓度的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桑树枝条的生长,提高桑叶产量与质量,喂食处理后的桑叶获得的蚕茧产量和品质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8.
蚕蛹蛋白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蚕蛹为原料,石油醚为溶剂进行脱脂,采用碱法提取蚕蛹蛋白,并对脱脂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石油醚为脱脂溶剂,其脱脂条件为固液比1:4,温度50℃,时间4 h。重复4次,脱脂率达到96%以上。再以双氧水进行脱色、除臭,可以得到黄色无臭味蚕蛹蛋白粉,其蛋白含量为83.5%,蛋白质回收率为32.59%。  相似文献   

19.
甜菜组学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系统性等优点,已成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植物应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强有力工具。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甜菜组学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包括甜菜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抗逆分子机理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结构基因和基因辅助甜菜育种功能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培育优良甜菜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下一步应加强多种组学结合的研究策略,并结合基因功能鉴定发掘更多的甜菜优质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