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叶章湿地开垦后汞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现场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测试,研究了小叶章湿地开垦后汞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湿地开垦后耕作层土壤汞和有机质的含量在开垦初期降低迅速,随后缓慢降低,开垦12a到22a间略有上升;犁底层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慢,其含量在初期略有上升,随后缓慢降低,在开垦12a后基本上达到平衡。土壤汞和有机质含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性,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垂直差异减小。土壤汞和有机质含量极显著相关,随着有机质的降低,有机质结合态汞含量也不断降低,并向其他形态转移。pH在开垦初期的降低将利于汞的迁移,而后期的升高则利于土壤汞的保持。  相似文献   

2.
在杭州市域范围内采集27个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样本,采用Tessier法分析土壤中镉、铜、铅、汞等4种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探讨当地农田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组成特点及其与土壤性状的关系,评估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生态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杭州市农田土壤中镉、铜、铅、汞的化学组成有较大差异,镉、铅和汞的赋存形态均以残余态最高,铜以有机质结合态最高。土壤中各态重金属的含量与重金属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的含量与土壤p H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中镉的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总比例(平均17.6%)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元素(平均2.9%~6.0%),农田土壤中镉有较高的生态污染风险;土壤汞的残余态比例平均在50%以上,且有机质结合态和氧化物结合态汞的比例也较高,而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汞的比例很低,表明土壤中汞的生态污染风险较低;有机质结合态和氧化物结合态铜和铅的总比例较高,说明铜和铅具有中等程度的生态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小麦幼苗实验表明 ,小麦幼苗根主要吸收土壤中小分子有机质结合的汞(FA结合态汞) ,并在根部累积 ,其他形态汞可以转化为FA结合态 ,表现为间接作用 ,残渣态汞是植物根吸收的库源。在实验条件下 ,小麦幼苗叶片可以很快吸收土壤中挥发出来的汞 ,并在茎叶中积累。土壤汞植物利用率较低 ,可被带出土壤的汞量有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连湾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对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汞(THg)和甲基汞(Me Hg)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选择连续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与甲基汞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5.1、0.71 ng/g,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甲基化率)为0.76%,与自然背景值相比,沉积物中总汞含量明显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各赋存形态汞比例的平均值由小至大依次为水溶态汞(Hg-w)(3%)胃酸溶解态汞(Hg-h)(10%)硫化物结合态汞(Hg-s)(24%)有机结合态汞(Hg-o)(31%)强络合态汞(Hg-e)(32%),Hg-e、Hg-o和Hg-s为主要存在形态;沉积物中Hg-w、Hg-h和Hg-o与甲基化率呈正相关,显示Hg-w、Hg-h和Hg-o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表明,采用选择连续提取法进行沉积物中汞赋存形态的研究,对了解沉积物中汞的生物可利用性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福建省12个县(市、区)郊区部分菜地土壤的汞污染状况,讨论了影响土壤汞累积及汞有效性的主要土壤学性质.结果表明:调查的菜地土壤全汞含量范围为0.038~1.81 mg·kg-1,其中有33.04%的土壤全汞含量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全汞含量与土壤粘粒、粉粒、有机质含量及CEC之间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这些土壤性质有利于汞在土壤中的累积.土壤有效汞含量范围为0.003~0.095 mg·kg-1,与土壤全汞含量之间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土壤汞有效度随土壤有机质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有机质是影响土壤汞有效性的主要土壤学性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1%C、1.5%C、2%C)腐殖酸(HAs)活性组分(富里酸FA,胡敏酸HA)对含汞土壤中汞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HAs的添加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水溶态汞和交换态汞的含量,增加土壤碱溶态汞和有机结合态汞的含量,从而有效降低土壤汞的生物有效性,但不同腐殖酸浓度与组分对土壤汞形态转化的影响不一。与对照CK相比,不同浓度FA和HA作用下土壤水溶态汞和交换态汞在45 d内分别下降了6.28%~7.05%、13.25%~15.89%和7.32%~7.46%、14.26%~16.7%;而土壤碱溶态汞和有机结合态汞在45 d内分别上升了13.03%~16.24%、14.33%~17.27%和2.52%~8.67%、15.96%~19.16%。  相似文献   

7.
青岛市土壤Pb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翌  张玮  冉德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60-11961,11973
选取青岛市63个土壤样品,采用分级提取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壤中Pb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Pb的形态分布规律为:残渣态〉铁锰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Pb总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Pb化学形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土培试验和连续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海南岛花岗岩砖红壤中重金属Pb的6种形态(水溶态Pb、交换态Pb、碳酸盐结合态Pb、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有机质结合态Pb和残余态Pb)、外源Pb污染对土壤Pb形态的影响以及化学修复剂磷、钙、硫对土壤Pb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原土壤中,重金属Pb的化学形态以结合态和残余态为主,土壤有效态Pb含量较低,其中:残余态Pb有机质结合态Pb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碳酸盐结合态Pb交换态Pb水溶态Pb,说明土壤Pb的环境风险较低.当外源Pb以离子态污染土壤时,土壤中6种形态Pb的含量均有明显上升,且随时间推移,外源Pb污染土壤中Pb的化学形态发生了连续变化,有:水溶态Pb和交换态Pb的比例持续下降,碳酸盐结合态Pb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的比例持续上升,有机质结合态Pb和残余态Pb的比例则有先升后略有下降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土壤中Pb主要以铁锰氧化结合态累积,并有:铁锰结合态Pb残余态Pb有机态Pb碳酸盐结合态Pb交换态Pb水溶态Pb的趋势.向污染土壤施加化学改良剂过磷酸钙、硫化钠和石灰,能显著降低水溶态Pb和交换态Pb的含量,可使有机结合态Pb、碳酸盐结合态Pb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含量下降,而残余态Pb有增加的趋势.化学改良剂的加入可使土壤Pb的有效态含量降低、活性下降,从而可抑制重金属Pb由土壤向植物体系的迁移,有利于植物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安徽沿淮粮产区小麦与根系土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地方耕地质量保护、小麦安全生产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系统采集小麦籽实与根系土样品,分析根系土中重金属含量特征、赋存形态与小麦籽实重金属富集特征。【结果】小麦籽实与根系土中重金属含量低于食品与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安全限值。根系土中As、Pb以残渣态为主,Hg以腐殖酸态、残渣态及强有机结合态为主。土壤中铁锰氧化态与残渣态Pb、腐殖酸态与残渣态Hg、残渣态As及铁锰氧化态Cd均与其全量呈正相关。离子交换态Pb、强有机结合态Hg及腐殖酸态As均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离子交换态As、碳酸盐结合态Cd均与土壤pH值呈正相关。全量Pb、Cd及Hg、腐殖酸态As与Hg均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小麦籽实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以富集Zn的能力最强。小麦籽实中Zn含量受土壤Zn全量制约明显,Cd含量明显受土壤pH值与有效态Cd控制,Hg、Cr受土壤有机质是影响显著。【结论】研究区土壤和小麦籽实中重金属含量低于土壤与食品中污染物含量的安全限值。土壤中As、Pb以残渣态为主,Hg以腐殖酸态、残渣态及强有机态为主。土壤中各形态重金属含量明显受土壤pH值、有机质及其全量制约。小麦籽实从土壤中吸收富集不同重金属的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以富集Zn的能力最强,Zn的吸收富集强度明显受土壤Zn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土地利用对土壤汞分布状况的影响,有助于指导生产,解决汞污染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肇源县的表层土壤和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利用GS+软件中的半方差函数模型、ArcGIS软件支持下的克里格插值的方法、土壤汞含量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叠加分析,对1030个表层土壤样品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重金属汞的积累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点之间,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克里格插值就可以全面的反映出研究区汞元素的整体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栅格化的土壤汞含量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以显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汞元素分布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密度与氮量对复种油菜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油菜种植密度与施氮肥对麦茬复种油菜苗期和收获期耕层土壤(0~15cm)肥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种饲料油菜能明显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有机碳(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质量分数以及氮利用效率,而土壤稳定性有机碳(SOC)质量分数与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K_(os))明显降低.在油菜苗期,随种植密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先增后减,全氮不断减少,氮效率以及碱解氮、全磷、速效磷质量分数逐渐提高,随增施氮肥水平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质量分数均不断提高,氮效率与速效磷质量分数不断减少;在收获期,随种植密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先增后减,全氮、全磷不断减少,碱解氮、速效磷和氮效率不断增加,随增施氮肥水平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逐渐提高,氮效率却不断降低,差异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种植密度和施氮肥水平提高,耕层土壤中OC,ROOC和ROOC百分比均不断提高,而SOC,SOC百分比和K_(os)均逐渐降低,差异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耕层土壤OC和K_(os)分别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p0.05或p0.01),表明土壤OC和K_(os)可作为土壤有效养分利用潜力的表征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省襄汾县为研究区域,采集100个农田耕作层表土,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县域尺度小麦—玉米轮作下,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铁、锰、铜、锌、硼和硫这6种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全氮、锰、硫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和锌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全铜含量密切相关;全县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均值为11.41 g/kg,全氮含量为1.01 g/kg,属中等偏上水平;速效钾含量为201.75 mg/kg,水平较高;而铁、锰、铜、锌、硼和硫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5,6.74,1.14,1.33,0.69,71.07 mg/kg,水平偏低,说明耕作层普遍缺乏中、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江西井冈蜜柚种植区果园土壤肥力现状及区域分布特征,在江西省井冈蜜柚110个主产果园采集表土层(0~20cm)、亚表土层(20~40 cm)和底土层(40~60 cm)土壤,运用ArcGIS技术、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土壤pH、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等12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果园表层土壤pH值为4.00~7.38,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为7.85~32.71 g·kg-1和45.50~318.50、1.99~146.11、26.96~306.08、0.36~16.47、15.00~219.63 mg·kg-1;有效铜和交换性钙含量分别低于7.91 mg·kg-1和658.88 mg·kg-1;果园土壤肥力指标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总体上,种植区表层土壤pH分布呈中部高四周低的格局,有效磷含量与之相反,有机质含量西部高东部低,微量元素含量南部低北部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层土壤pH与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交换性镁含量与交换性钙、有效锌、全磷、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碱解氮和有效锌含量是种植区土壤肥力变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江西井冈蜜柚种植区果园土壤各土层间肥力和区域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改良土壤以及补充养分含量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文登市耕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利用地统计学分析模块中的克立格法,基于野外采集的土壤样本GPS 数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值,针对文登市农田生态系统耕层土壤有机质进行了空间分异性特征分析,并对比评价了各种克立格插值模型.结果表明:文登市耕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较为显著;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结构最佳拟合模型是Tetraspherical模型;C0/sill值为0.86,耕层土壤有机质空间相关性很弱,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耕层有机质含量处在较低水平,应改善耕作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遥感技术在监测耕层土壤有机质方面的应用问题,利用表层土壤光谱对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估测。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表层、耕层各76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表层光谱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去噪、剔除异常样本等处理,然后对处理后的光谱反射率进行一阶微分等10种数学变换,在对数倒数一阶微分和对数一阶微分变换后的反射率数据中选取43个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系数较高的波段,通过主成分分析以累计贡献率大于90%的标准选取5个主成分作为反演因子,利用BP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建立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间接估测模型。结果表明,耕层土壤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决定系数R~2达到0.839,显著性P0.01,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BPN估测模型的精度最优,决定系数R~2为0.845,平均相对误差为7.642%,RMSE分别为1.622g·kg~(-1)。研究表明,利用表层土壤光谱信息间接估测耕层有机质含量是可行有效的,为耕层土壤有机质的估测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和规范有机认证技术体系,基于有机产品标准和有机认证的环境要求,开展了茶叶有机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评价的采样方法研究。针对有机茶园土壤性质的空间差异特征,分析不同采样深度、采样密度和采样点布设等对茶园土壤pH、重金属等指标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有机茶园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茶树根系集中分布的20~30 cm土层pH值较低,有机质含量较高。采集0~30 cm的土壤进行检测能更加客观地反映茶园土壤环境适宜性;供试茶园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系数大小排序为PbHgCuCrAs,其中重金属Pb、Hg等存在外源性输入,在土壤表层0~10 cm聚集;通过不同采样密度获得的土壤环境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建议对较大规模的茶场进行分区采样,并增加送检样本数量。  相似文献   

17.
贵德县域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110-112,127
以青海省贵德县耕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该地区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锌等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探讨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动原因。结果表明:贵德县土壤速效钾、有效锌含量处于高水平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1.48%、99.26%;有机质处于低水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8.05%,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水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3.16%;有效铁含量处于低水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2.96%。  相似文献   

18.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安徽省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 5个温室 (塑料大棚 )及其相邻的露地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被调查的设施栽培土壤表土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范围依次为 :9.43~ 1 9.72g/kg、1 .0 5~1 .60g/kg、63.54~1 0 1 .67mg/kg;平均值分别为 1 3.94g/kg、1 .30g/kg、85.66mg/kg。②设施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随着剖面层次的加深逐渐降低。③设施栽培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氮素的积累。④设施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均高于相应的露地土壤 ,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西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林地、灌草丛地、果园(人工柚子林和银杏林)等土壤的测定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岩溶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大都高于非岩溶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岩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表现为林地》灌草丛地》柚子园》银杏园,而非岩溶区土壤的各项指标差异较大、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贵州某燃煤电厂周边环境中汞污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贵州某燃煤电厂所处的地形及气象条件,采集燃煤电厂周边环境中的玉米及表层土壤样,用ASF-93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量了样品中Hg元素的含量,并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电厂周边表层土壤中Hg含量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电厂周边玉米样中Hg含量在0.011~0.119mg/kg,平均值为0.081mg/kg;土壤样Hg含量为0.092~0.320mg/kg,平均值为0.178mg/kg,高于贵州(0.102mg/kg)、全国(0.042mg/kg)和世界(0.030mg/kg)土壤中的平均值,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值(pH值在6.5~7.5,Hg≤0.5mg/kg);周边土壤环境中Hg含量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大致的条带状分布格局,未表现出明显的汞污染特征。通过对电厂脱硫石膏、飞灰、原煤、石灰石的汞含量分析发现,ESP+WFGD烟气净化系统对燃煤烟气中的汞具有一定的脱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