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某人工湖泊为对象,在夏季温排水时,通过对湖泊水域水温、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氮、磷和叶绿素a的监测,研究了温排水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排水导致了排放口附近水域水温的升高和溶解氧降低;温排水的长期累积效应造成排放口附近水域氮、磷含量升高。并应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湖泊2009年7月~9月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温排水加快了排放口附近水域富营养化进程。湖泊短期内从轻度富营养状态进入到中度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对拟建巢湖电厂前水域水生生物调查和预测电厂建成后温排水对该水域环境的影响。经实验表明,拟建电厂的温排水对温升区内的水环境会带来一定影响。春末、初秋水温升高,会促使微囊藻Microcystis提早滋生,大量繁殖;盛夏高温季节水温超过34℃时,对微囊藻生长不利,甚至引起死亡。但因拟建电厂的温排水等温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3℃升温区的面积为1.02~2.03km^2,仅占全湖面积的1.33~2.26‰,对巢湖水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对拟建巢湖电厂前水域水生生物调查和预测电厂建成后温排水对该水域环境的影响。经实验表明,拟建电厂的温排水对温升区内的水环境会带来一定影响。春末、初秋水温升高,会促使微囊藻Microcystis提早滋生,大量繁殖;盛夏高温季节水温超过34℃时,对微囊藻生长不利,甚至引起死亡。但因拟建电厂的温排水等温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3℃升温区的面积为1.02~2.03km^2,仅占全湖面积的1.33~2.26‰,对巢湖水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邕江(河流养殖水域)和西津水库莲塘库区(半封闭、微流水养殖水域)的水质情况,为合理利用开发大水域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9月~2010年9月,定期定点采集邕江和西津水库莲塘库区水质样本,测定采样点水深、透明度(SD)、水温、pH值、流速及水样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氨态氨(NH4+-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总磷(TP)等主要理化因子.[结果]邕江和西津水库莲塘库区水体COD、TP、TN、NH4+-N、NO2--N的季节变化特点均是:春季>冬季、夏季>秋季,而DO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根据Kaiser正交旋转因子荷载矩阵分析,得知邕江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工作重点应为水温、pH值、TP和TN,西津水库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工作重点应为水温、COD、NH+4-N、NO2--N、TP和TN.而模糊评价结果表明,邕江养鱼江段水质为中度富营养化,西津水库莲塘库区水质处在轻度营养化与中度富营养化之间.[结论]网箱养殖对河流水域和半封闭微流水域水质主要理化因子均有明显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一.邕江和西津水库莲塘库区水域若持续发展水产养殖,则应降低养殖密度以避免水体高度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5.
洋河水库作为秦皇岛和北戴河暑期办公的重要水源地,近年来富营养化逐年加重,水质恶化.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和现场连续监测,综合分析了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1年期间,总氮、总磷常年超过国际公认的发生富营养化的浓度水平,每年8月是水华集中暴发期.以8月为例,自1990年以来,水体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逐年上升,透明度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状态从1990年的中营养状态变成2011年的超富营养状态.对2011年5-10月监测数据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发现水温、透明度、溶解氧、pH值、总磷、正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有机碳都与叶绿素a浓度明显相关,其中透明度、溶解氧、pH值是水华暴发的结果而非原因,表明透明度、溶解氧和pH值是水华暴发影响水质的主要表现因素;既然洋河水库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冬季存在2-3个月的冰封期,因此水温是水库水华暴发的驱动因子之一.2011年7月中旬至8月底洋河水库暴发了全库水域的蓝藻水华,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icroystis aeruginosa)和鱼害微囊藻(M.ichthyoblabe),密度分别达到3.5×106和1.4×106个/mL.  相似文献   

6.
象山港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浮游生物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海洋数值模式ECOM-si耦合一个可用于实时计算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海面热通量计算模块,采用N2P2ZD型生态模型,研究评估了象山港海域的浮游生物量受港内两大滨海电厂(国华电厂和乌沙山电厂)温排水的影响程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温排水及其卷载和余氯杀伤效应对海域的浮游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象山港浮游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春季和初夏等增温季节,温排水的存在可使藻华的发生期提前;夏季高温期,水温超过最佳生长温度,则使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且可降低赤潮发生的风险;在秋季降温期和冬季低温期,水温低于最佳生长温度,温排水有助于缓解水温的下降,有助于提高该时期海域的初级生产力。除了季节变化上有增有减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量年均水平由于温排水的温升和杀伤效应而降低,碎屑量随之上升,总体上弥补了海域水体总有机体含量的损失,但海域的年均总有机体变化量仍为负值。国华电厂温排水的影响大于乌沙山电厂。无论从温升范围和浮游生物量变化幅度上,国华电厂对铁港的影响都大于黄墩港。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管理和监测湖泊水环境,全面了解湖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以城市景观湖泊——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为研究对象,采用EFDC模型建立五大连池三维水动力和水质模型,根据2015~2016年各月实测水文与水质数据对模型率定和验证,揭示五大连池水质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设置3种不同情景分析该湖泊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估湖泊水华发生风险。结果表明,构建EFDC模型模拟水温、溶解氧、总氮、总磷、叶绿素a、氨氮在时空关系上符合实测数据年变化规律,模拟值与检测值总体误差不超过30%,证明EFDC模型在五大连池水质水动力模拟中具有可行性。五大连池水质变化与其地形结构、水文特征和营养盐输入密切相关。EFDC模型对设定3种不同负荷情况下水质富营养化状况模拟结果表明,控制污染源污染浓度降低20%情况下,藻类爆发抑制效果最显著,叶绿素a峰值降低33%;农耕期突发暴雨增加50%污染物入流情况下,藻类爆发明显,叶绿素a峰值增加94.4%;截留状态下叶绿素a并无明显降低。此外,层次分析结果表明五大连池水质现状呈富营养化状态,水华风险级别为轻度,说明湖泊中氮磷等污染物堆积,易发生水华。控制污染源入流浓度是抑制藻类爆发、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主要措施。研究成果为五大连池污染突发事件和水质评价提供管控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海洋数值模式ECOM-si(estuarine coastal oceanmodel-semi-implicit),耦合一个可用于实时计算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海面热通量计算模块,研究评估了象山港海洋牧场规划海域受两大滨海电厂(国华电厂和乌沙山电厂)温排水的影响程度。受往复流作用,国华电厂的温排水对海洋牧场区较乌沙山电厂的温排水影响大,海洋牧场西南侧受温排水影响较东北侧大。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海洋牧场温升范围和分布特征各异,经分析主要是因为各季节海气温差所导致。春季增温期的温升幅度最大,可高于1.0℃,且温升范围也最大,对海洋牧场区的影响也最明显。秋季降温期内温升幅度最小(0.3℃~0.5℃),温升范围也最小。分别处于低温期与高温期的冬季与夏季,海气温差小,温升幅度约0.5℃~1.0℃,温升范围亦居中。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6座水源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辽宁省主要水源水库的富营养化状况,利用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等方法,研究了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汤河水库、碧流河水库、柴河水库、观音阁水库和桓仁水库6座水源水库在2008—2009年期间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除碧流河水库外,其他5座水库均达到富营养化状态;按聚类分析,6座水库共分为3类,碧流河水库单独为一类,水质最好,柴河水库单独为一类,富营养化水平较高,水质较差,其余水库为一类,水质状况相对较好;主成分分析显示,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较大的水化学因子是氨态氮、硝酸氮、总磷。根据对辽宁省水源水库水质状况的调研结果,作者提出了对辽宁省水源水库水环境有效保护和治理的建议:(1)成立水源地保护组织,对水源水库进行综合治理;(2)禁止网箱养鱼,大力发展保水渔业;(3)规范水利工程,投入人力和物力对水源水库加强生物和化学监测,对潜在的生态风险及时预警或预报;(4)对已发生严重富营养化的水库应考虑采取生态学手段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气候变暖和面源污染的加剧,我国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呈现明显的北移趋势,而目前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较高的水华爆发期,而对低温期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取中国东北的长春市内某封闭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低温期水质特征。结果表明,水体的pH变化范围在7.47~8.62之间,呈中性偏碱性;溶解氧变化范围在4.95~16.92之间,春秋两季略高于冬季;总氮含量在0.661-2.129毫克/升之间,总磷含量在0.044~0.158毫克/升之间,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在冰封期含量较低;COD的变化介于20.79~39.19毫克/升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湖水体的水温和DO呈正相关,DO和pH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低温期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也很大,可能对水华爆发提供了营养物质的积累,其导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支流澎溪河回水区水质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澎溪河为三峡库区北岸最大支流.自2004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已多次暴发水华.为了科学全面评价澎溪河回水区水质状况和分析其富营养化成因,本研究在2007年至2009年对澎溪河回水区水质进行了监测,并采用《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卡森指数法对澎溪河水质进行富营养化状况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澎溪河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浓度较高,全年都呈现富营养水平或者重度富营养水平,双江大桥附近水体富营养状况与高阳渡口、渠马渡口的相比较为严重;TN浓度、溶解氧(DO)浓度随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TP浓度、叶绿素a(Chla)浓度和透明度(SD)随季节变化趋势明显,TP和Chla夏秋季高、春冬季低,而SD则相反.水体中TP浓度是影响澎溪河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水体总磷主要来自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次级河流回水河段富营养化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尹真真  邓春光  徐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998-5000
在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135 m水位线下的支流尽管多数仍保持狭长的河流态势,但回水段的流速明显降低,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湖泊,适合藻类生长。库区支流的总磷、总氮浓度普遍偏高,能为藻类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盐,2005年4月的监测资料表明TP平均浓度为0.148 mg/L,TN为1.90 mg/L,远远高于湖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TP和TN临界浓度0.020、.2 mg/L。如果气候条件合适,支流回水河段就具备了发生富营养化所需的流速、营养盐、水温等基本条件,有可能出现“水华”现象。调查结果表明,在2005年4月,库区13条支流有5条的回水河段水体营养程度达到富营养,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有机化合物对有害藻类的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水华、赤潮频繁爆发,藻类问题逐显突出,控藻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合成有机物和天然有机物2部分综述了有机化合物控藻技术的研究进展,且就有机化合物对有害藻类控制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结合我国丰富的陆生植物资源,尤其是中草药资源,开发合理的控藻制剂将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岩滩水电开发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为今后河流梯级开发库区水环境的保护以及水利生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对红水河岩滩水电站库区水生态进行调查,结合库区建坝后藻类生态学研究数据,分析库区水质理化因子和藻类生物量变化特征。【结果】岩滩库区建坝后,而藻类生物量在枯水期和丰水期中有明显差异,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和建坝初期比较,藻类组成中喜静水的绿藻种类增加,硅藻种类下降,但藻类总密度增加明显;藻类密度和主要营养盐无明显的相关性,主要生源要素氮、磷浓度较建库前有较明显变化,特别库区可溶性硝酸盐增加显著,但磷酸盐浓度则下降。【结论】岩滩水电站库区水体营养状况呈现富营养化趋势,若有外源性磷进入库区,则极易引发严重的藻类“水华”。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频繁活动破坏了水库流域的生态平衡,引起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饮用水安全。通过对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和原因分析表明,氮、磷是引起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指出预防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应对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入库污染物排放。同时提出了对已经形成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有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浅谈植物修复技术在三峡库区富营养化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三峡库区富营养化的现状,提出以植物修复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本文利用经PEST模型参数优化后的Biome-BGC模型,对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2000—2014(CK)年以及不同气候情景变化模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探究。结果(1)千烟洲的年均温和最大叶面积指数同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降水同水分利用效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 > 0.05)。(2)千烟洲不同情景模式水分利用效率的取值区间是2.09 ~ 3.71 g/kg、均值2.90 g/kg。(3)同CK(2.18 ~ 2.57 g/kg、均值2.38 g/kg)相比,千烟洲各情景模式下大气CO2浓度增加情景(2.38 ~ 3.41 g/kg、均值2.90 g/kg)、降水和大气CO2浓度同时增加情景(2.38 ~ 3.33 g/kg、均值2.86 g/kg)、气温和大气CO2浓度同时增加情景(2.58 ~ 3.71 g/kg、均值3.15 g/kg)、降水和气温同时增加(2.30 ~ 2.84 g/kg、均值2.57 g/kg)及降水、气温和大气CO2浓度同时增加情景(2.70 ~ 3.60 g/kg、均值3.15 g/kg)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但是,降水增加情景(2.09 ~ 2.68 g/kg、均值2.39 g/kg)和气温增加情景(2.13 ~ 2.81 g/kg、均值2.47 g/kg)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4)降水和大气CO2浓度同时增加情景与大气CO2浓度增加情景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气温和大气CO2浓度同时增加情景与大气CO2浓度增加情景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结论(1)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受到气温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情景分析表明水分利用效率能很好的对气候变化做出响应。(2)降水、气温和大气CO2浓度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耦合效应。(3)增温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要大于降水。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方式对浙江省长潭水库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浙江省长潭水库不同取水点的水质鉴别分析,并进行年度间的比较,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潭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区水库水体的水质最好,其次是人工湿地,最次是人工林和果园。2009年水库各水质指标的全年平均值均比2002年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张宁  张世敏  王玥劼  郭正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018-9018,9025
通过对小浪底库区主要监测断面的藻类数量进行调查,揭示藻类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期为库区水华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小浪底库区中央地带藻类在数量上符合其客观生长规律,库区边缘区域藻类生长受较多因素影响,其数量随时间呈现跳跃式变化,出库断面藻类数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和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