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土壤湿度对麦田除草剂药效及药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用除草剂是防治草害、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了解湿度对除草剂药效、药害及小麦产量的影响,对指导除草剂施用、减轻药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用阔世玛和异丙隆2种除草剂,设置3个土壤湿度水平:药后1天不浇水(M1);浇水至土壤湿润(M2);浇水至有明显积水,次日消退(M3)。以不浇水喷施清水为对照。考查不同处理下除草剂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评价药害程度和小麦苗情,收获期调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对不同除草剂药效的影响不同,但2种除草剂的药效在M3处理下均最差。异丙隆对小麦未产生药害,而阔世玛在3个湿度处理下均不同程度地产生药害,其中M3药害最严重。2种除草剂对小麦的基本苗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阔世玛3个湿度处理下的基本苗数无显著差异,异丙隆在M1处理下对小麦基本苗的影响最小。阔世玛在M3处理下对小麦最高苗有显著抑制效果,而异丙隆对小麦最高苗无显著影响。施用除草剂能提高小麦产量,2种除草剂均在处理M1下产量最高,其次为M2,M3产量最低,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与产量的趋势相似。土壤湿度过大会影响除草剂的防效,诱发药害,降低小麦产量的增加幅度,因此在施用除草剂时应注意天气情况,避免在阴天和雨天施药。  相似文献   

2.
化学除草剂药害避免方法与补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化学除草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施药后的避害措施和发生药害的补救措施,指出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应坚持先试验后推广应用的原则,严格掌握除草剂使用方法,以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除草剂药害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化学除草剂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除草剂药害频繁发生,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产量,威胁食品安全,破坏生态平衡。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预防和消减除草剂药害的几种有效措施,评述了各种措施的研究进展和局限性,展望了未来智能除草的发展方向。除草剂复混使用可以扩大杀草谱,减少长效残留除草剂的使用剂量,但有时也会产生拮抗作用。添加生物炭可以有效吸附土壤中残留的除草剂,但是否会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仍不确定。添加腐植酸可以有效减少除草剂残留和提高除草剂药效。施加安全剂等助剂可以保护作物种子、增强作物抗性和减少作物药害。生物除草剂能在消灭杂草的同时减少抗性杂草的出现,但研发应用任重道远。微生物降解残留除草剂受微生物种类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抗性品种培育可以减少除草剂使用,但基因手段的安全性问题仍然备受争议。智能除草方式可以定时、定量、定位消灭杂草,提高作物安全性,减少除草剂污染。  相似文献   

4.
利用膜下滴灌系统,开展膜下滴灌土壤封闭式除草剂施用技术与田间杂草防除效果的关系研究,旨在探明滴灌系统应用除草剂的可能性,为玉米田间滴灌除草技术的合理应用及丰富滴灌施药理论提供科学依据。在三个不同滴灌带间距下,以三种方式滴施40%乙?莠悬乳剂,滴施后对不同分布区域土壤样品进行除草剂浓度检测,在杂草发生期调查防效。结果表明,施用后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滴灌带铺设间距无关,与末次施药后清水冲洗时间相关,冲洗时间越长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浓度越低,垂直沉降明显,径向扩散距离缩短。通过滴施,以滴灌清水15 min-滴灌药液30 min-滴清水冲洗5 min对杂草的株防效和鲜生物量防效最佳。本研究认为,覆膜玉米田随滴灌水施用土壤封闭除草剂是可行的,省时省工省力,可为玉米田早期杂草的防除提供新方法,实际应用中需要针对不同药剂类型和药剂性质开展实用技术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桑树草甘膦药害症状的调查表明,不同部位的药害症状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桑叶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叶形发生畸变等。桑园发生草甘膦药害的原因有:施药操作不当;桑苗圃湿度过大,根系吸收草甘膦;施药器械混用。为了防止草甘膦药害,要尽量避免将草甘膦喷洒到桑树上,避免在大风天气喷药,避免杀虫(菌)剂和除草剂共用一个喷雾器。杂草综合防治方法:采用冬季深耕,农家肥经腐熟后施用,清洁桑园,桑园间作,合理留叶等农业防治法;桑园覆盖地膜,稻草等物理防治法;在桑园养鸡、鸭、鹅来控制杂草等生物防治法;冬春季以芽前处理剂控制阔叶杂草,夏秋季在春蚕养殖结束后以茎叶处理剂防除单子叶杂草的化学防治法。  相似文献   

6.
农田除草剂飘移对蔬菜作物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除草剂飘移对蔬菜作物产生的药害较为突然,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衣文介绍了除草剂飘移对蔬菜产生药害的症状,分析除草剂飘移对蔬菜作物产生药害的影响因素,论述了除草剂对蔬菜危害的机理。以期为减轻除草剂飘移药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黏土或坡地土壤由于渗透率低,残留的除草剂很容易以径流的方式流失。2005年美国农业专家Gh idey等人在密苏里州北部墨西哥黏性土壤上进行了3种耕作制度下玉米田间除草剂流失量的测定与模拟,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喷施除草剂,施入后不与土壤混合。目的是评价玉米地除草剂的施用方法、施用量和施用频率对表层水质的影响;建立以除草剂施用量、径流体积、施用天数和施用地点为函数的方程,计算表层径流中除草剂的质量浓度。此项研究对我国有关营养流失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安全剂与除草剂复配施用对除草剂药害的缓解以及对糜子田土壤酶活性、根系活性氧代谢和糜子生长发育的影响。于2019年5~10月在陕西省榆林市小杂粮试验示范站进行试验,选用糜子品种''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选取苗前除草剂:谷友(10%单嘧磺隆,2.4 kg/hm2)与3种安全剂:芸苔素(300 mL/hm2)、赤霉素(300 mL/hm2)、奈安(1.2 kg/hm2)复配使用,设置清水不除草对照与人工除草对照。测定杂草鲜重防效、药害指数、根际土壤酶活性、糜子根系抗氧化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及糜子农艺性状与产量。结果表明:1)芸苔素、赤霉素、奈安与单嘧磺隆复配后药害指数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20.27%、21.63%、20.94%;2)单嘧磺隆处理(H1)的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在施药后7~42 d时相较于处理CK1被显著抑制,活性抑制率随时间降低,添加安全剂后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提升,抑制率显著降低;3)与单施除草剂相比,安全剂复配施用的糜子根系SOD活性在施药后14~28 d时显著升高;CAT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降低;4)单嘧磺隆导致糜子株高、穗长、主穗质量降低,安全剂复配施用减少了除草剂的不利影响,其中单嘧磺隆与赤霉素复配施用产量最高,达5 035 kg/hm2,较CK1增产1 114 kg/hm2,较单施单嘧磺隆处理的增产1 061 kg/hm2。安全剂与单嘧磺隆复配使用能延缓单嘧磺隆对糜子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抑制,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提高糜子根系SOD活性,减缓了药害胁迫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减少细胞膜系统的损伤,延缓了根系衰老进程,提高了糜子的株高、茎粗、穗长、主穗质量及产量。其中赤霉素与单嘧磺隆复配使用在缓解除草剂药害,促进糜子增产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信阳有机茶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河南省信阳有机茶生产技术开发要点,即严格选择茶园基地,建立茶园有机生态结构,实施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转化技术和有机茶茶园土壤管理技术,禁止施用化肥及其他人工合成肥料,按照有机肥料质量标准在茶园平衡施用不同有机肥、微生物肥和无机(矿质)肥等,并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不施用人造杀虫刑、除草剂和抗真菌剂等,确保茶园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和苄·丁)及其不同施用剂量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征和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不利于后茬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植株干物质的累积,而且随着除草剂的施用量越多,干物质累积越少。低剂量的苄·丁显著降低了紫云英植株中N素累积量,而二氯喹啉酸降低紫云英植株中N和K累积量;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则降低了紫云英植株中N、P和K的累积量。无论是施用低剂量还是高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降低土壤中N、K养分的有效性。低剂量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而施用高剂量二氯喹啉酸显著降低P素养分有效性。施用低剂量苄·丁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而低剂量二氯喹啉酸则显著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施用高剂量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均抑制了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此外,施用低剂量和高剂量苄·丁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数量,而二氯喹啉酸则正好相反。两种剂量的苄·丁和二氯喹啉酸均减少了土壤中放线菌数量,但对真菌数量变化不显著。由此可见,稻田施用二氯喹啉酸对稻田土壤环境以及后茬冬季紫云英作物的药害大于苄·丁。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信息探索》2010,(4):40-40
1.除草剂药害。一般不要采取特别的补救措施。受害较重、田间群体较小的,可以适当提早施用拔节孕穗肥,或者适当增加施肥量,最好趁田间土壤湿润时配合施用一些复合肥;也可以结合防治纹枯病、麦蜘蛛等病虫害,在药液中加入1%。2%的尿素、0.2%~0.3%的磷酸二氢钾和适量的腐殖酸叶面肥等喷雾,促进麦苗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现状和防控对策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赵玲  滕应  骆永明 《土壤》2017,49(3):417-427
随着农药长期大量的施用,农药残留及其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涉及的三类主要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的施用情况及其农田土壤中残留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农田土壤因农药残留造成的作物抗性危害、生态环境风险以及人类健康潜在风险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农药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以及菌根修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综合治理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呼伦贝尔市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广使用除草剂,当时主要在小麦、水稻作物上使用,到80年代初除草剂使用面积很小.九十年代后除草剂的应用开始快速发展,应用作物发展到大豆、玉米、油菜、大麦、马铃薯、蔬菜等.2013年全市农药用量约2418t(折百量),其中除草剂2110t(折百量)为最多,其次是杀虫剂180t(折百量),杀菌剂128t(折百量).随着除草剂品种不断增加,应用作物种类与面积逐渐扩大,对除草剂使用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应用技术越来越难以掌握,导致药害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长残效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药害日趋严重,甚至造成“癌症田”,并严重影响了呼伦贝尔市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此,近年来,呼伦贝尔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禁止和限制长残效除草剂的使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4.
铁路路基施除草剂对农田造成的药害污染一般为间接的、突发的、毁灭性的。文章阐述了农业环境技术在这类污染事故中的作用,提出了对这类污染事故鉴定、防治和赔偿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铁路路基篱除草剂对农田造成的药害污染一般为间接的,突发的,毁灭性的,文章阐述了农业环境技术在这类污染事故中的作用,提出了对这类污染事故鉴定,防治和赔偿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化肥在农业上的施用,一方面实现了农业上的增产,为解决人类的温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化肥的过量施用,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氨挥发氧化氮、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释放,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施用除草剂和机械除草是目前杂草控制的两种主要手段,受农田环境、机具作业能力等限制,单一机械或化学防治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研究以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机械除草协同减量化学除草策略,选取2种机械除草方式(行间与株间)和3种化学减量比例(减量25%、50%、75%)及2种化学施药方式(全幅和苗行)组合进行除草试验。从除草效果和玉米生长方面综合研究了机械-化学协同除草方式的杂草防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机械除草方式能够疏松土壤,使除草区域的土壤紧实度降低64.4%以上。除草处理后2周,行间机械除草的株防效为83.4%,优于株间机械除草的株防效46.7%;玉米吐丝期,机械-化学协同处理的除草效果优于单一机械除草,行间机械除草协同除草剂减施处理的除草效果优于同水平施药量下的株间机械除草协同除草剂减施处理;无论是在吐丝期还是成熟期,机械-化学协同除草处理的玉米叶面积和干物质量大于单一机械除草或化学除草,机械-化学协同除草模式可促进植株营养元素累积和作物生长;行间机械-化学协同除草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高出单一机械和化学除草模式29.0%和20.4%,株间机械-化学协同除草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高出单一机械和化学除草模式55.9%和5.1%;从玉米产量及其构成来看,机械除草协同除草剂减施25%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优,该处理下的千粒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协同处理。该研究明确了机械-化学协同除草策略对农田杂草防除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机械协同除草剂减施处理能在不降低除草效果的前提下减少除草剂施用和增加玉米产量。该研究为杂草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田除草剂减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任文杰  滕应  骆永明 《土壤学报》2022,59(4):888-898
除草剂是保障黑土粮仓粮食供给的重要生产资料。东北黑土区除草剂的高频高强度施用,可能导致其在土壤中残留累积,从而影响后茬作物生长,成为轮作换茬、种植结构调整的瓶颈。因此,开展黑土地除草剂污染过程与消减关键技术研究,对保障黑土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系统分析了黑土地农田除草剂污染过程与消减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提出了我国黑土地农田除草剂污染过程与消减技术的研究思路与重点方向,以推动我国黑土地农田除草剂污染修复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广灭灵生理机制与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简介了除草剂广灭灵基本特点和应用现状及其除草活性的相关作用机理 (主要包括选择性机理、除草机制、代谢降解机理 ) ,并对施用广灭灵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安全性进行评价 ,展望其研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言有迹象表明,长期使用除草剂可能成为作物增产的限制因素。对施用除草剂与不施除草剂、采用其它方法除草的比较显示,除草剂在某些情况下能使作物减产。但减产机制不清楚。有报导指出,氟乐灵能引起根系生长受抑和营养物吸收减少,甚至使某些通常认为有抗性的作物出现结构异常。本文阐述了玉米-大豆轮作和施用除草剂对根区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以及这些处理对作物产量的相应影响。目的在于确定长期施用草不绿或氟乐灵是否会导致根区或土壤微生物产生明显持续的改变,并确定与轮作有关的产量变化趋势是否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