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六六六在典型污染场地中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受某六六六(HCH)生产企业污染的场地上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和研究了土壤中六六六的污染水平和污染分布趋势.结果表明,六六六的浓度范围是0.34~2 287.6mg·kg-1,六六六污染主要集中在-1 m土层,平均浓度高达467.75mg·kg-1.在-3m和-5m土层中污染中心位置与-1 m层土壤保持一致.通过Kriging法插值画出-1、-3、-5 m土层等值线图,可清晰地看出六六六的分布趋势.六六六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迅速降低.然而,在-5 m土层由于土壤类型为淤泥质粘土,六六六浓度相对于-3 m土壤反而升高,该层的平均浓度为89.86 mg·kg-1.纵观整个污染场地六六六的污染分布情况,在地下水作用下污染物浓度向东南方向扩散,且六六六在垂直方向的迁移和残留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化工企业搬迁后遗留场地的污染问题,以江苏常州某搬迁化工场地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分析确定目标污染物为多环芳烃类易挥发性有机物及氯苯类有机物。针对有机复合污染场地特征,以1-萘胺、1,2-二氯苯和1,4-二氯苯为主要去除污染物,采用电氧化原位修复技术对土壤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水土质量比、电氧化时间、电流强度是电氧化修复主要影响因子,当水土质量比为2∶1、氧化电极电流强度为300 A、电氧化时间为15 min时,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1-萘胺、1,2-二氯苯和1,4-二氯苯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有机复合污染越重的土壤,在相同电氧化时间区间内去除率越高,说明方法适用于处理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土壤。经测算,处理1 t土壤,约需费用70.9元。研究可为该化工企业有机复合污染场地修复提供技术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并可为同类型的污染场地修复提供技术选择和工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农药污染场地修复施工过程中大气中污染物的含量变化,揭示其主要影响因子和变化规律,为农药类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的大气二次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农药化工类退役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为依托,基于对场地土壤污染和修复施工工程的综合分析,在整个施工期间,对场地大气进行采样检测,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场地大气中气态污染物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场地大气中主要气态污染物包括苯乙烯、甲苯、乙苯、二氟二氯甲烷、氯仿、1,4-二氯苯、1,3-二氯苯、氯代甲苯、环己烷、乙酸乙酯、2-丁酮和二硫化碳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场地大气气态污染物含量在修复后期(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明显高于修复前期(2014年1—6月)。[结论]修复施工期内污染土壤的开挖量是影响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关键因子,阶段开挖土方量对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尤为显著,开挖土方量越大,污染物浓度越高;气温和风速也是影响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越高,风速越小,污染物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对地下水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并以东北某石油污染场地为例,基于场地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分析,掌握了场地地下水的污染特征,根据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理论,对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给当地居民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得到场地地下水污染物优先修复顺序及修复限值。结果表明,场地地下水致癌污染物优先修复顺序为铬、萘、苯、砷、镉;非致癌污染物优先修复顺序为砷、苯、铬。场地地下水修复限值,铬为0.76μg/L,萘为26.70μg/L,苯为13.00μg/L,砷为2.13μg/L,镉为0.10μg/L。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微藻-细菌共生体系对畜禽养殖废水中碳氮磷去除的参数条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BBC),以接种比例、曝气量以及初始氨氮浓度为试验变量,以污染物去除率为响应值开展试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对于COD去除的最佳条件为:活性污泥与微藻接种比例为6.0(m/m)、曝气量2.0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此时COD去除率达92%以上。对于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去除,当接种比例5.0(m/m)、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时,其去除率可达最大值(53%)。而对于磷酸盐的去除,当接种比例6.0(m/m)、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600 mg·L~(-1)时,试验前96 h内便可达到100%的去除率。进一步对生物量检测发现,初始条件分别为曝气量1.5 L·min~(-1)、初始氨氮浓度900 mg·L~(-1)、接种比例4.0(m/m)或曝气量1.0 L·min~(-1)、初始氨氮浓度750 mg·L~(-1)、接种比例4.0(m/m)时,微藻生物量产量最高,可达到1.63~1.64 g·L~(-1)。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法可以优化藻菌共生体系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工艺。对于不同的目标污染物,具有不同的最优参数组合。综合考虑各因素对各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可以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最优参数组合。通过回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生长的藻菌共生体用于后续生物质利用,可实现良好的经济价值,提高该工艺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运用自主研发的异位热脱附设备,通过场地中试试验,研究该设备在热脱附加热温度、热脱附停留时间和热脱附土壤粒径上对土壤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验证该设备在设定工艺条件下的运行效率。结果表明:加热温度450 ℃,停留时间20 min,该设备对土壤中污染物处理效果最佳,修复之后的污染物未检出,去除效率达到100%。粒径10 mm土壤热脱附后的污染物浓度低于粒径30 mm土壤,土壤粒径越小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越高。该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异位热脱附技术对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某石油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家环保部颁布的HJ25.3—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确定健康风险评价中的相关参数,对该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进行健康风险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苯超过了其风险筛选值。基于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呼吸吸入土壤颗粒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和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6种暴露途径计算了土壤污染造成的健康风险,并基于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和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污染2种暴露途径计算了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土壤对人体产生的叠加致癌风险(cancer risk,简称CR)和非致癌危害商(hazard quotient,简称HQ)分别达到1.62×10~(-3)、9.78,地下水对人体产生的叠加致癌风险CR和非致癌危害商HQ分别达到1.33×10~(-3)、81.80,会对该场地上的工人产生较大健康危害。结合可接受致癌风险(acceptable cancer risk,简称ACR)、可接受危害商(acceptable hazard quotient,简称AHQ)的取值10~(-6)、1.00,最终将土壤、地下水中苯修复目标值分别确定为0.34 mg/kg、0.21 mg/L。  相似文献   

8.
降雨和施肥对秦岭北麓俞家河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小流域内种植业的施肥措施对流域内地面水质的影响机制,选取秦岭北麓的俞家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设置8个覆盖整个流域特征的监测断面,并于该流域主要经济作物猕猴桃的3个典型施肥时期的不同降雨条件下对河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降雨和施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俞家河流域总氮浓度的变化范围是4.53~11.45 mg·L~(-1),平均值为6.51 mg·L~(-1);总磷平均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004~1.377 mg·L~(-1),平均值为0.312 mg·L~(-1);CODMn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89~11.23 mg·L~(-1),平均值为3.15 mg·L~(-1)。早春基肥期总氮平均负荷为227.03 g·d-1,流域负荷增加了73.34%;盛夏追肥期总磷平均负荷为11.36 g·d-1,流域负荷增加了117.36%。大雨时期总氮、总磷、COD_(Mn)负荷分别为228.10、9.94、174.53 g·d-1,对应增加的百分比为35.93%、84.31%、69.65%。水体总氮、总磷浓度与降雨密切相关,雨强越大,浓度和负荷增加越显著,雨强是造成该流域氮素流失的主要气象参数。早春基肥期果园施加氮肥是水体总氮的主要来源,盛夏追施肥会增加水体磷素污染风险,早春施肥期大雨后存在较高的COD_(Mn)污染风险,降雨和施肥的叠加效应是导致面源污染发生的主要因素。河流污染负荷较高的区域集中于中部,主要由两岸猕猴桃园施肥引起,居民的生活污染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9.
镉铜胁迫下紫苏的生长响应和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在Cd、Cu胁迫下生长响应及其对Cd、Cu的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60mg·kg~(-1)和Cu处理浓度为≤600mg·kg~(-1)时,紫苏株高和根长均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加,此后则随处理浓度增加胁迫作用渐趋明显.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d的最高含量分别是331.51和991.14 mg·kg~(-1),Cu的最高含量分别为228.65和2 030.63 mg·kg~(-1).植株地上部Cd和Cu的最大富集量分别为66.70和36.52 μg·plant~(-1).植株Cd、Cu富集系数分别为2.59~15.42和0.14~1.24,迁移系数分别为0.35~1.44和0.07~0.56.因此,该植物可用于Cd、Cu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巨大芽孢杆菌与柠檬酸联合强化青葙修复镉污染土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柠檬酸和巨大芽孢杆菌对青葙修复Cd污染土壤的影响,筛选最佳添加量以提高修复效率,采用盆栽试验,以正交方式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柠檬酸(Citric acid)(0、2.5、5、7.5 mmol·kg~(-1)和10 mmol·kg~(-1))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0、108、109cfu·kg~(-1)和1010cfu·kg~(-1))对青葙(Celosia argentea Linn)修复Cd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无柠檬酸和巨大芽孢杆菌添加)相比,柠檬酸和巨大芽孢处理使青葙各部分生物量、Cd含量及Cd积累量均增加。其中,109cfu·kg~(-1)的巨大芽孢杆菌+5 mmol·kg~(-1)柠檬酸处理增加效果最显著,使青葙叶、茎、根及地上部的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48.7%、43.3%、78.8%和45.6%;叶、茎及根中的Cd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75.8%、76.3%和74.6%;地上部Cd积累量增加159%。该处理的青葙地上部Cd积累量为1.03 mg·pot-1,Cd去除率高达21.0%。因此,添加柠檬酸和巨大芽孢杆菌浓度为5 mmol·kg~(-1)和109cfu·kg~(-1)的处理最有利于提高青葙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11.
固体碳源填充床反应器反硝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优化固体碳源填充床反应器的运行条件,以PLA/PHBV颗粒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研究了水力负荷与硝态氮负荷对反应器反硝化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碳源表面生物膜的形态。结果表明,在进水硝态氮浓度为100mg·L-1,水力负荷为1.71~8.39m3·m-2·d-1时,反硝化速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为40.53mg·L-1·h-1;随着水力负荷的提高,出水硝态氮浓度逐渐增加,而COD浓度逐渐降低;维持水力负荷在3.54m3·m-2·d-1以下,可保证反应器的出水满足我国饮用水标准对硝态氮与亚硝态氮浓度的要求;维持水力负荷为5.30m3·m-2·d-1,反应器的反硝化速率与进水硝态氮负荷线性相关(R2=0.937),而硝态氮负荷对出水的COD浓度未发生明显影响;维持进水硝态氮负荷不高于0.16kg·m-2·d-1,可保证反应器出水的硝态氮与亚硝态氮浓度满足国家标准。通过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出,PLA/PHBV颗粒表面的生物膜以球菌和杆菌为主,成簇定植在碳源颗粒表面。  相似文献   

12.
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核武器试爆基地逐步对外开放、铀矿勘探和采冶活动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铀矿退役,放射性核素污染场地的治理与修复问题已初露端倪。无论是用物理、化学、生物还是工程的方法修复放射性核素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或基准的制定始终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虽然近年国际上有关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修复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进展很快。但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相对滞后,有待达成统一认识。而在我国,基本上没有人开展过相应的专项研究。为推动我国有关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本文对建立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必要性、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内涵与分类、国外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等进行了回顾与讨论,首次提出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或基准应包括三重含义。即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剂量/比活度标准(第一层次)、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生物多样性标准(第二层次)和美学标准(第三层次)。  相似文献   

13.
纳米零价铁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近年来,纳米零价铁因其大的表面积和高的表面反应活性,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中的作用与贡献越来越大;同时,作为在污染土壤和水体修复与治理方面可以提供具有成本-效益解决方案的一项新技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纳米零价铁在污染水体和地下水修复方面的报道已有很多,但极少是有关纳米零价铁在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本综述中,对近期纳米铁及其在环境修复特别是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作了概括和展望,总结了提高纳米零价铁的活性、稳定性及迁移性的改性技术,如聚合物包覆、活性炭负载、CMC稳定等.这些纳米零价铁可以去除/转移环境中广泛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无机盐及有机物.随后对纳米零价铁及其改性材料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并对影响反应效率的因素加以讨论;另外,还对零价纳米铁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迁移性及其潜在生态毒性效应做了简要的探讨.对其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研究纳米零价铁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应用 Profili、AutoCAD 等软件,采用风力空气压缩机与气压提水机分体的形式,探讨适用于沿海山地风力提水机的结构。并分析风力提水机在山地茶园的应用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风速为4.0m·s^-1的条件下,风叶半径为2.1m 的风力提水机的理论扬水量为1.90kg·s^-1(30m 扬程),现场实际观测值可达理论值的50%,3台3级风力提水机可满足近6.67hm2铁观音茶园的充分灌溉需求,节省111kWh的电力,节能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NO_3~-污染的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在野外试验井中加入少量乙醇营养物质和分离培养的反硝化细菌菌液的试验方法,进行了硝态氮污染地下水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NO3^-的最大去除率达到98.8%,利用乙酸钠作为营养碳源进行的微生物脱氮试验效果也较好,对地下水中NO3^-的最大去除率可达98%。从而为修复治理大面积地下水NO3^--N污染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选用合理的修复技术是决定场地修复成败的关键。修复方案应根据场地的自然特点、污染特征和修复目标等因素选择修复技术和开展工程设计。探讨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设计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空气曝气(AS)技术修复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二甲苯和萘作为典型的石油烃污染物,砾砂、粗砂和中砂作为模拟含水层介质,通过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下(如曝气量、介质渗透性、曝气方式)空气曝气技术对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结果]曝气量和介质渗透性对AS的修复效果有较大影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随着曝气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曝气量超过300 ml/min,污染物的去除率不再随曝气量的增加而增加;介质渗透性越强,污染物的去除率越高.对于渗透系数较小的中砂,间歇曝气较连续曝气效果好;对于砾砂和粗砂,2种曝气方式效果相仿.AS在去除污染物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拖尾现象.污染物萘不适合采用AS技术去除.[结论]该研究可为AS技术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以苏南某滴滴涕类化合物(DDTs)污染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室批量洗脱试验,研究了环境友好型表面活性剂Tween80对土壤中DDTs的增溶洗脱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ween80显著地增加了DDTs表观溶解度,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对DDTs的增溶曲线呈指数衰减函数关系,DDTs各组分洗脱量顺序为4,4′-DDT>4,4′-DDD>2,4′-DDD>2,4′-DDT。Tween80的浓度、洗脱次数及土壤吸附作用共同影响其对DDTs的洗脱效果。去离子水能有效去除土壤中残留Tween80,Tween80解吸附率最高可达72.66%,大大降低了Tween80二次污染土壤的风险。Tween80增溶和去离子水解吸附联合过程对DDTs洗脱效果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10000mg·L-1浓度条件下Tween80对DDTs的去除率最高为72%,其次为8000mg·L-1的Tween80水溶液,去除率为66.72%。采用8000mg·L-1的Tween80溶液进行土壤洗涤处理,结合其他修复技术,可能会是修复DDTs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9.
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中,淋洗剂的选择是影响这一技术应用的限制因素之一.目前研究的淋洗剂包括表面活性剂、有机或无机酸、螯合剂EDTA等.大量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综述了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增溶洗脱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提高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流动性;增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即增强截留固定作用;改变吸附态或溶解态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利用性.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离子交换和络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