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的种群发生规律。在汉中市稻水象甲发生区分别选择平川和山区两种不同环境,对稻水象甲不同虫态发育时间进程及越冬场所虫量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中后期(温度为10~15℃)开始活动。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活动盛期,也是大田防治关键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发现稻水象甲在山区虫态发育较平川晚15~20d左右,初秋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由田埂向沟渠逐渐转移进入越冬,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沟渠边0~5cm的土壤中。查明稻水象甲在陕为害寄主作物涉及种类共9科,31种。稻水象甲在陕种群发生规律的明确,为陕西省稻水象甲普查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YS03球孢白僵菌对田间不同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的取食、产卵和致病力,以及调查稻水象甲成虫迁入秧田及产卵高峰期,研究YS03球孢白僵菌防治稻水象甲的最佳防治时期。结果表明,YS03球孢白僵菌对田间不同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的取食、产卵没有显著影响,药后10 d对成虫均有较好杀虫效果。田间调查显示,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在插秧后3 d开始陆续迁入秧田,7 d虫量达高峰期,10 d产卵达高峰期,插秧后7 d稻水象甲成虫数与产卵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得出,插秧后3~7 d是施用YS03球孢白僵菌防治稻水象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2001年5月,在双季稻北缘地区安徽省桐城市发现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后,开展了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和治理措施的研究,主要结果为①稻水象甲在桐城的寄主是水稻,其他禾本科植物稗草、李氏禾、狼尾草和雀麦只是偶然寄主。②在桐城,稻水象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早稻秧苗揭膜后即可为害,随早稻移栽向大田扩散。5月中旬为早稻大田成虫盛发期,田间成虫高峰期约20 d。第1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中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先集中于双季晚稻(双晚)秧田为害,随双晚移栽,分散到大田为害,田间终见期在8月中下旬。③稻水象甲虫卵产于稻苗基部叶鞘,每鞘卵量3~4粒。稻水象甲在双季早、晚稻大田初期,由田边向田中逐渐扩散。该虫在田间成虫激增期和减退期为聚集分布,在田间虫量高峰期呈随机分布。④成虫在有水饥饿和无水饥饿情况下,平均存活17.1,4.2 d;成虫平均寿命为56.5 d。⑤桐城稻水象甲与我国北方单季稻和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的稻水象甲相比,发生代次和消长规律略有不同。⑥通过人为控制,能够减缓稻水象甲的扩散速度。并提出了以植物检疫和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期开展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稻水象甲是水稻上一种检疫性害虫,黑龙江省东宁县稻水象甲的发生已有多年,为了进一步探明东宁县稻水象甲成虫的越冬分布情况,分别选取两处调查地点,对其稻田、田埂、沟渠、邻近山坡或林带等生境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了稻水象甲越冬成虫调查。研究表明,稻田边林带、山坡是稻水象甲成虫越冬的主要生境,其次是沟渠,田埂及稻田间无分布;土质疏松的土层,并且0~5 cm土层中相对湿度在10%~30%适宜稻水象甲成虫越冬。  相似文献   

5.
几种杀虫剂防治稻水象甲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2 .5 %高氯EC、3 0 %辛·氰EC、40 %辛·三唑磷对稻水象甲成虫防效较高 ,是防治稻水象甲成虫的理想药剂 ;40 %毒死蜱、3 0 %三唑磷药后 7天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效也较好 ,但药效相对较慢 ,可用于稻水象甲成虫初侵期防治  相似文献   

6.
贵州稻水象甲越冬场所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稻水象甲在贵州山区的越冬分布情况,选取稻桩、稻草、稻谷、田埂、沟(河)边、路边、山坡或林带等环境进行了稻水象甲越冬调查.结果表明,沟(河)边表层土壤是稻水象甲主要的越冬生境,其次为田埂表层土壤,路边、山坡和林带有少量个体分布,稻桩、稻草和稻谷中未发现越冬稻水象甲成虫.  相似文献   

7.
正一、发生与危害特点(一)发生概况2014年5月8日信阳市在商城县丰集镇洞冲村北湾村发现了疑似稻水象甲成虫和危害状,成虫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鉴定,确定为稻水象甲。稻水象甲疫情确认后,信阳市立即开展大面积拉网式普查,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疫情防控。普查出发生面积为2316.3 hm2,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0.63%,主要集中在312国道以南的区域,其中,早稻田发生重,晚稻田发生轻;冲田发生重,平原发生轻;田间水源充足的田块  相似文献   

8.
稻水象甲是一种国际性重大植物检疫对象,2005年湘乡市首次发现。通过2 a对稻水象甲的观察研究,了解了稻水象甲种群在湘乡发生的规律、在大田各虫期的发生时间,成虫在频振式灯下的高峰时期,越冬密度及田间水浆管理对其发生的影响,从而为测报及防控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甲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水象甲是当前水稻生产上为害最重的一种害虫,又是国际上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对水稻生产影响极大。为了适应无公害水稻生产和稻田养殖业发展的需要,探索应用物理、农业及生物等多种无公害防治措施,从而达到对稻水象甲无公害防治的目的,我们进行了如下的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1培育壮苗育苗前在选好种的基础上,采用温汤浸种等措施进行种子消毒,达到培育无病虫壮苗。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2物理防治利用稻水象甲对黑光灯有很强趋性的特点,我们于2003年~2005年的5月10日~6月10日、8月5日~9月5日在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和新一代成虫迁飞…  相似文献   

10.
对稻水象甲幼虫防治适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稻水象甲成虫高峰后3~8 d喷施对口药剂,能有效控制稻水象甲为害。  相似文献   

11.
2015年镇海区连晚稻水象甲为害严重,在浙江省尚属首例。对连晚稻田稻水象甲发生分布、不同移栽时间和不同耕作类型晚稻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连晚田块的为害由田边向田中逐渐减轻,移栽迟的连晚稻水象甲发生严重,对连作晚稻的为害要重于单季稻。其成因可能与镇海地区1代成虫发育期推迟、连晚稻苗嫩绿和适宜的水、温条件有关。建议加强连晚田边区域稻水象甲成虫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稻水象甲的生态防控措施。[方法]通过在稻田生态食物链的环节中放养鸭子,研究了稻-鸭共生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稻水象甲成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稻-鸭共生对稻水象甲具有显著的生物态控制效应,其中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效达92.56%,对水稻白叶率的防效达98.15%,均优于化学防控效果。[结论]稻-鸭共生特别适合对如稻水象甲等繁殖力强、化学防治难度大的虫害,为生态控制稻水象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是严重危害水稻的一种害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人侵生物之一,也是我国对内、对外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1988年在河北唐山首次发现,目前已蔓延到全国15个省、市,发生面积达1500万亩,经济损失3亿元。四川省虽尚未发现稻水象甲,但笔者通过亲临稻水象甲发生区陕西汉中考察,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初步掌握了稻水象甲的监测及防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稻水象甲分布与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水象甲在福建省年发生1代。我省福鼎市和霞浦县是稻水象甲发生的疫区,2004年,两地分别有11个和10个乡镇发生稻水象甲疫情,累计发生面积1 597.6 hm2;稻水象甲发生和为害受作物品种和生境条件等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糯稻受害程度大于杂交稻,秧田水稻的株被害率和成虫密度大于移栽田。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T03对稻水象甲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抗稻水象甲的水稻材料T03、中感稻水象甲材料辽粳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剪颖法获取二者杂交后代F1,将两亲本、F1及F2种植于田间,人工接入稻水象甲成虫,于6月25日及7月15日分别调查各试材叶片及根部受稻水象甲为害的程度,分析T03对稻水象甲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T03×辽粳9和辽粳9×T03的F1对稻水象甲均表现高抗性,而两亲本正反交的F2群体对稻水象甲的抗感表型分离均符合3∶1的比例,表明T03对稻水象甲的抗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将其作为抗病亲本使用可大大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为有效控制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繁殖及扩散提供借鉴。[方法]研究了利用无纺布旱育秧、薄膜旱育秧、防虫网水育秧、无纺布水育秧、水育秧5种不同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结果]水育秧处理在秧田期和大田期的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和取食斑数最多,分别达5.15头/百株、17.17头/百株、117.21个/百株和1.18头/丛、10.08头/丛、21.48个/丛,而其他4种育秧方式处理在秧田期和大田期的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和取食斑数均显著低于水育秧处理。[结论]在稻水象甲发生区,利用无纺布旱育秧、薄膜旱育秧、防虫网水育秧和无纺布水育秧都是控制稻水象甲繁殖、传播与危害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光照强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光照强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探索稻水象甲的迁飞规律,为控制稻水象甲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结果]稻水象甲在光照强度为100 lx时飞行能力最强,且其飞行能力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结论]光照强度对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弱光照强度下,稻水象甲容易迁飞,100 lx是稻水象甲的最适飞行光照强度.在相同光照强度等条件下,稻水象甲越冬后成虫和人土前的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稻水象甲在南方地区呈迅速蔓延的趋势.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象甲属,是一种危险的检疫性害虫,为孤雌生殖型.其成虫啃食水稻叶肉,幼虫食害稻根,受害植株矮小,分蘖减少,极易拔起.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14—2017年间稻水象甲传入宁夏后一些水稻种植区域连续多年始终没有发现成虫的情况,选取未发生区的10个样点,带土移植水稻入网笼进行接虫试验。结果表明:大田未发生稻水象甲的10个水稻种植区域土壤有一些差异,灌溉水源也不尽相同,有8个样点稻水象甲是可以完成生活史的,说明大多数水稻种植区的土壤对稻水象甲的扩散并没有限制因素存在,个别样点未完成生活史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目前,检疫仍是未来控制稻水象甲传播发生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20.
稻水象甲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通过2014—2018年连续5年时间对普定县5个村作定点观察,研究其越冬成虫的始发期和高峰期及虫口密度。结果表明: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始见期在小秧寄栽后4-6 d(4月底到5月初),高峰期在小秧移栽9~12 d(5月上旬),稻水象甲越冬成虫虫口密度在五年内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为掌握栽小秧时间和寻找最佳防治时期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