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杂交稻‘Ⅱ优1259’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根据其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稻区域试验的结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Ⅱ优1259’高产、适应性广,在福建省感稻瘟病,在长江中下游高感稻瘟病,在海南省抗苗瘟,轻感穗颈瘟。产量结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7.1%,每公顷穗数为19.7%,结实率为13.5%,千粒重为7.4%。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6.3%和71.8%。每公顷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95.2%,千粒重的贡献率为4.2%。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86.3%,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3.1%。‘Ⅱ优1259’高产的关键是稳定穗数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相似文献   

2.
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特征及穗部性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低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随着每穗粒数的增加,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先增后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不断增加,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和一次枝梗结实率不断降低,除产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外其它与每穗粒数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穗粒数的提高由中等穗型到偏大穗型,主要依靠一次枝梗的贡献,而由偏大穗型到大穗型以及特大穗型和超大穗型,则主要依靠二次枝梗的贡献。在满足一定穗数和具备稳定的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是充分利用大穗型杂交粳稻获取超高产的关键;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增加产量的基础,而提高库容量是增加产量的重点,在提高群体颖花量的同时还需兼顾千粒重的稳定。【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穗型杂交粳稻每穗粒数250左右时穗粒结构合理,群体颖花量高,库容充实足,产量最理想。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最适值还将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3.
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栽培的超高产特性及调控技术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在福建省尤溪县建立Ⅱ优航1号的再生稻超高产示范片6.7 hm~2,2003~2005年3a平均每公顷产量,头季12375kg、再生季7907kg。根据产量构成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明确:①再生稻产量与每平方米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头季以每穗粒数与每平方米总粒数的相关较密切,再生季以每平方米穗数与每平方米总粒数的相关较密切;②Ⅱ优航1号实现超高产,头季必须在足额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形成每平方米4.5~5.0万粒的库容量;再生季必须提高腋芽萌发率,培育比母茎多70%~100%的穗数,以多穗补小穗的不足,形成每平方米3.5万粒的库容量;③主要超高产栽培技术为优化配置生育期,发掘气候资源的潜在生产力;畦栽沟灌,保持土壤湿润透气性状,培育形态发达、机能高而持久的根系;依据目标产量,定量分期施肥;通过头季十黄收割、高留稻桩、重施芽肥等措施,提高再生腋芽萌发率。  相似文献   

4.
根据抗稻瘟病、抗稻瘿蚊杂交稻"赣优明占"参加福建中稻区域试验的结果,分析了该组合的抗性、稻米品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构特征。赣优明占高产、适应性广,在海南省高抗稻瘟病,在福建省中抗稻瘟病,在重庆抗稻瘟病。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0.475),其次是单位面积穗数(0.420),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率很小;稻谷产量主要取决于库容量,库容量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总粒数,而单位面积总粒数又由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共同决定。因此赣优明占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多穗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抗稻瘟病、抗稻瘿蚊杂交稻"赣优明占"参加福建中稻区域试验的结果,分析了该组合的抗性、稻米品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构特征。赣优明占高产、适应性广,在海南省高抗稻瘟病,在福建省中抗稻瘟病,在重庆抗稻瘟病。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0.475),其次是单位面积穗数(0.420),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率很小;稻谷产量主要取决于库容量,库容量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总粒数,而单位面积总粒数又由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共同决定。因此赣优明占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多穗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索杂交稻‘天优华占’作为华南早稻、中稻、晚稻不同稻作类型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根据‘天优华占’参加华南早稻、中稻、晚稻区域试验的产量构成调查结果,对3 种稻作进行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天优华占’作为华南早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5.7%,每公顷穗数为22.7%,结实率为11.3%,千粒重为4.1%;(2)作为中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4%,每公顷穗数为45.0%,结实率为6.7%,千粒重为1.2%;(3)作为晚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4.1%,每公顷穗数为16.8%,结实率为29.4%,千粒重为3.7%。可见,‘天优华占’作华南早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大穗;作中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足穗大穗;作晚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大穗和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7.
以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为自变量,产量为依变量,对D优3232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和通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是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强化栽培下建立高产群体的主要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8.
以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为自变量,产量为依变量,对D优3232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和通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是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强化栽培下建立高产群体的主要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
再生稻超高产库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调查分析不同产量水平再生稻的产量库的结构特征表明,在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再生稻头季以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0.7850);再生季则以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0.6842)。再生稻超高产库特征是具有较大的库容量,再生稻无论头季还是再生季,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均远大于结实率;每平方米总颖花数对库容量的贡献大于粒重;对每平方米总颖花数的贡献,头季是每穗粒数大于单位面积穗数,再生季则是单位面积穗数大于每穗粒数。再生稻要获得高产,头季应主攻大穗,而再生季则应培育多穗,以形成巨大的库容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再生稻穗茎比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确立高效准确的再生力鉴定指标,为再生稻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年和2017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再生稻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以7个生育期相近的强再生力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试验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测定指标包括头季和再生季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产量、穗茎比,计算颖花量、库容量、日产量和热能利用率。通过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定量研究决定再生力的关键因子。【结果】(1)有效穗数和穗茎比对再生稻产量起决定作用,有效穗数多、穗茎比大,则热能利用率、日产量和产量较高。(2)通过颖花量和库容量的作用,穗粒数对头季产量贡献最大,而有效穗数对再生季产量的贡献最大,因此选择头季大穗重穗和再生季多穗特征的品种,有利形成颖花量和库容量优势,易获高产。(3)再生季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这4个性状均与产量相关极显著,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5.40%,17.03%,25.19%和20.52%,均为影响再生力的主要因子。穗茎比与再生季产量关系最密切,相关系数达0.861 9,与有效穗数、结实率极显著相关,与穗粒数显著相关,穗茎比可作为鉴定再生力的关键指标,预测再生季产量的平均精度达90.10%。(4)以穗茎比为指标,杂交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再生季水稻产量达3 750 kg/hm2以上品种的库容特征:穗茎比≥1.176 1,有效穗数≥330.24穗/m2,穗粒数≥63.89,结实率≥82.25%,千粒质量≥27.60 g。(5)选择杂交稻组合头季产量满足高产要求的前提下,品种再生力越强、穗茎比越高,再生季产量也越高,将间接指标穗茎比和直接指标产量相结合,经再生力鉴定,筛选出福优366和福两优366适合作再生稻栽培的优良新组合。【结论】头季和再生季的增产因素分别是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穗茎比可作为高效鉴定再生力的共性指标,头季大穗重穗、再生季多穗是再生稻品种总体高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杂交中稻培两优3076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对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种植的杂交中稻培两优3076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穴数和穗数与实际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20和0.7406;每公顷穴数与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与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与结实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每公顷穴数与每穴有效穗数、每穴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和每穴有效穗数与每穗颖花数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制定相应的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在早期适当增加每公顷穴数,在中、后期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协调好每公顷穴数、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提高超级杂交稻库容量的施氮数量和时期运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提高超级杂交稻库容量的氮素优化措施,对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实现超级杂交稻养分高产高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Y两优1号为材料,通过不同氮素施用量(基、穗施氮比例80﹕20下施氮量为0-270kg.hm-2)与施用时期运筹(施氮量180kg.hm-2下基、蘖、穗、粒不同施氮比例)的田间试验结合水稻主要生长性状调查和数学回归方法,分析构建超级稻最大库容量的指标及其氮素优化措施。【结果】施氮量与超级杂交稻有效分蘖(穗)线性相关,与穗实粒数、总实粒数和产量二次抛物线相关;基、穗施氮比例80﹕20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施氮量为215.6kg.hm-2时,单位面积总实粒数最大;施氮量为245.9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11.42t.hm-2)。基、穗两时期施氮比例为60﹕40,以及进一步分配为基、蘖、穗、粒施氮比例10﹕50﹕25﹕15时,超级杂交稻的穗实粒数、总实粒数和产量显著增加,在减少施氮65.9kg.hm-2基础上,可分别比基-穗施氮比例80﹕20条件下,施氮-产量模拟方程求得的最高产量增加2.01%、2.89%。【结论】通过减少基肥氮比例、增加蘖肥氮和穗粒肥氮比例等氮后移的优化措施,可提高分蘖数、增加成穗率和穗实粒数,从而显著提高最大库容量(总实粒数)和产量,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并有效减少施氮量。  相似文献   

13.
培两优3076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南方稻区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培两优3076产量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各因素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联序为每公顷穴数>每公顷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穴有效穗数。[结论]在制定适宜的栽培措施时,应在适当加大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对Ⅱ优航1号进行秧苗4叶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移栽期、插植密度、施N量、施K量5项农艺措施进行研究。对Ⅱ优航1号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和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数对产量作用最大,每穗粒数、结实率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较低。建立产量与5项农艺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多效唑浓度、移栽期、密度、施N量。并经微机模拟,其高产栽培[措施是:多效唑浓度为718.7~783.1mg/kg,移栽期为7月10—12日,每公顷插25.52~26.78万丛,施纯N166.8~176.5kg、KO122.4~134.1kg。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杂交水稻甬优1540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杂交水稻甬优1540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区处理为施氮量(N),副区处理为移栽密度(D)。主区、裂区均随机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施氮量对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有正效应,对结实率、千粒重的提高有负效应;栽插密度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的增加有负效应;产量随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密度比施氮量效应更显著。【结论】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甬优1540产量及其主要产量性状如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实现水稻最高产量的组合为施氮量240kg/hm~2,栽插密度25.5万蔸/hm~2,产量高达9.63t/hm~2。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杂交籼稻的产量构成特征,将长江下游地区近年审定的和进入生产试验的45个杂交籼稻新品种在浙江省嵊州市良种繁育场统一栽培,考察其穗数、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并进行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4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每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结实率。按照水稻库容量和结实率加以聚类分析,将45份水稻品种分为5类,产量为VIIIIVIII,库容量较大结实率偏低的IV和V类在产量上较结实率较高库容量偏低的I和II有优势,而间于两者之间的第III类综合表现好,产量高。结合各类水稻特点提出相应的栽培措施。结果将有利于加速新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研发,也为育种的库源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皖稻139产量构成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皖稻13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产早籼新品种。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产量7.50t/hm2以上的合理穗粒结构为:有效穗(330±10)万/hm2,每穗总粒数(95±5)粒,结实率80%,千粒重33.0g左右。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促大穗,协调好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关系,兼顾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8.
皖稻101产量构成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皖稻 10 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中籼新品种。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产量 9.0t/hm2 的合理穗粒结构为 :有效穗( 3 0 0± 15 )万 /hm2 ,每穗总粒数 ( 15 5± 5 )粒 ,结实率 ( 85± 5 ) % ,千粒重 2 6.0g左右。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 ,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结果表明:(1)参试的杂交中粳稻,其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明显低于武育粳3号;(2)各产量因素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一,其平均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3)综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泗优418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20.
对水稻特优航1号产量诸因素进行生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构成特优航1号产量的4个主要因素与产量均呈正向相关。4个产量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而依靠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产潜力比较有限。因此,要提高特优航1号的产量,首先要确保有足够的有效穗数,力争增加每穗粒数和顾及结实率和千粒重。栽培上,必须采用以培育壮秧、合理稀植、合理管水、科学施肥以及病虫综合治理等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充分发挥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