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落叶松腮扁叶蜂的预测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腮扁叶蜂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 ,我们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其种群数量的有关因子的系统研究 ,利用当年该虫越冬幼虫的虫口密度 ,乘以各有关因子的系数即可预测出翌年林分幼虫的发生量及危害等级 ,为翌年的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腮扁叶蜂综合防治*⒇杨春(河北围场阴河林场068456)关键词落叶松腮扁叶蜂综合防治虫口减退率平均虫口密度落叶松腮扁叶蜂属膜翅目扁叶蜂科,腮扁叶蜂亚科。其幼虫暴食落叶松针叶,连续为害3年可使树木停止生长或死亡。该虫种适应海拔高度为1700~18...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落叶松腮扁叶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larciphila (Wachtl.)]在内蒙古在兴安岭大面积发生危害,发生面积的.为1hm2,根据生产防治工作的需要,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及野外定点观察研究,对该虫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搞清楚了该虫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牙克石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至5龄幼虫于当年7月中旬下树,主要在土壤中2-7cm的土层中以幼虫做蛹室越冬,少数在枯枝落叶层下越冬,翌年6月上旬化蛹 ,蛹期长约10天,成虫的发生期在6月上中旬,并于雌成虫羽化的一两天后交尾产卵,每头雌成虫产卵量约为40-50粒,6月中旬出现幼虫,该衣滞育现象,预蛹滞育期一般为三个年头,第三年春季正式化蛹,寄生蜂有3种,寄生蜂一种,虫生真菌一种,食虫蜘蛛4种,食虫鸟4种,通过敌敌畏插管烟剂防治后效果可达95%左右,这些为落叶松腮扁叶蜂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孟滦林区 ,危害华北落叶松的森林害虫较多 ,松腮扁叶蜂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由于该虫生活习性复杂 ,世代不齐现象十分突出 ,化学防治由于药效时间短 ,且对叶蜂的卵及蛹根本不起作用。鉴于该虫以幼虫危害 ,于 1 997年进行了用红树蚁除治腮扁叶蜂的生物防治试验 ,效果良好。1 松腮扁叶蜂的生活习性松腮扁叶蜂 ( Cephalia Lariciphila)在孟滦林区 1年发生 1代。以老熟幼虫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入土越冬 ,潜入土层下 8cm左右 ,从入土越冬至第 2年 4月下旬开始化蛹 ,6月上旬化蛹基本结束 ,遇适宜温度成虫开始交尾 ,产卵。卵期为 8d左右 ,初孵…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腮扁叶蜂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重要食叶害虫之一。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影响其种群数量的有关因子的系统研究,应用一元回归预测法和发生期期距预测法,可以对同一虫态间或不同虫态间发生期的始、盛、末进行预测;根据害虫发生量与上一代害虫虫口基数有密切的关系,采用有效虫口基数法,即可预测出翌年林分幼虫的发生量及危害等级,即为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又为该虫的种群动态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鞭角华扁叶蜂自然种群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鞭角华扁叶蜂是柏木、柳杉林中和重要食叶害虫,自1998年以来浙江、四川、湖北、福建等省柏木、柳杉产区成灾,导致中幼林乃至上百年大树被害致死。自1991~1997年间进行了鞭角华扁叶蜂自然种群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林间幼虫期逐期残存率占期总和的60.4%,回归系数r值0.9629,b值0.6559,其中,危害期幼虫回归系数b值0.5673,滞育幼虫b值0.3409;卵期b值0.3027,r值0.7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腮扁叶蜂化学防治方法研究初报赵亚民,周秀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围场068456)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lariciphila)属扁叶蜂料腮扁叶蜂属。1987年,阴河林场20~25a生的落叶松人工林首次发生落叶松腮扁叶蜂危害。由于...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 2块危害程度不同的柏木林分中的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受中度危害的柏木林分中的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其变程为 15 77m ,半方差函数模型为指数型 ;受重度危害的柏木林分中的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则表现纯粹周期性变化的空间现象 ,其周期性为 6 80 6 2。同时对鞭角华扁叶蜂滞育幼虫种群的空间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1998—2001年在马尾松腮扁叶蜂不同发育时期进行林问调查、室内饲养、室内外试验结果:已发现的马尾松腮扁叶蜂各虫态天敌有20多种,应加以保护利用,提高松树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在马尾松腮扁叶蜂虫尸上获得的白僵菌菌株致病力明显优于其它白僵菌菌株;林虫净白僵菌、速效白僵菌对马尾松腮扁叶蜂的控制能力较强,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构建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立地因子评价体系,定量评估赤松宜林地潜在遭受昆嵛山腮扁叶蜂危害程度的等级,进而避免在严重为害的宜林地中种植赤松。[方法]基于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曲线群图,查找每块样地的虫基指数。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关键立地因子,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分别建立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与全部立地因子和关键立地因子的关系方程,并对方程模型做出评价。[结果](1)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坡度、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壤质地对虫基指数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 0.01),且对其贡献力呈依次增大的趋势。(2)全部立地因子和关键立地因子与虫基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统计学上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3和0.730,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且可用4个关键立地因子代替全部立地因子作为方程自变量。(3)对由关键立地因子所建模型推算出的虫基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平均预估误差(MPE)是5.87%,即预估精度为94.13%,且TRE值均趋近于0,模型较可靠。[结论]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立地因子评价体系可以定量评估赤松宜林地潜在遭受昆嵛山腮扁叶蜂为害的程度,能够为适地适树地栽植赤松林以及预防昆嵛山腮扁叶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林间定期查迹调查、人工饲养和林间定株解剖等方法,对皱鞘双条杉天牛自然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的研究,组建了自然种群生命表,并采用排除控制指数法(EIPC)对其进行了关键因子和阶段的分析,结果表明:幼虫期是种群消长的关键阶段。为综合治理皱鞘双条杉天牛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枣步曲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师光禄  杨富斗 《林业科学》1997,33(3):234-241
1989-1995年在山西省太谷枣区、稷山枣区对枣步曲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调查,组建了5个年世代生命表,1个平均生命表,枣步曲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PriceA型,平均种群趋势指数I为1.203。枣步曲幼虫期受天敌控制作用显著,种群控制指数为5.739。关键虫期为蛹期,关键因子为蛹的冬季消亡。并根据越冬后正常蛹数及平均生命表中的平均存活率预测次年4龄幼虫,准确率达90%左右,有效地指导了防治。  相似文献   

13.
枣镰翅小卷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9-1993年在山西太谷枣区对枣镰翅小卷蛾的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调查,编制了1-3代5年的生命表及平均生命表。分析得出,第1代的卵和1-2龄幼虫是其世代及年度的薄弱环节;1-2代,2-3代,3代-翌年1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45、2.7和0.21,在年份间种群由上升到平衡;第1代的风雨致死,第2代的4-5龄幼虫及蛹的虫寄生,越冬代(即第3代)的打枣致死、蛹期天敌取食及冬季消亡对种群的控制作用较大;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关键因子是作者提出的新方法,文中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步骤,关键因子:第1代为4-5龄幼虫天敌取食,第2代为蛹期虫寄生,越冬代为4-5龄菌寄生和蛹冬季消亡。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松毛虫自然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的研究,组建了自然种群生命表,并采用排除控制指数法(EIPC)对其进行了关键因子和阶段的分析,结果表明:种群消长趋势指数(I)大于1,种群呈上升趋势;自然死亡对种群密度发展趋势起关键作用,其次是幼虫的迁移;幼虫期是种群消长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5.
文山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两种生物杀虫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观察了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Tsai et Liu一年发生1代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室内外各龄幼虫的取食量。跟踪观测了文山松毛虫各虫期的存亡状况,研制出一个完整世代自然种群生命表,整个世代死亡率达99.90%。应用Bt乳剂和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wCPV)防治文山松毛虫的试验表明,Bt和DpwCPV防治5龄幼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思茅松毛虫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毛虫平均存活率达1.63%,种群趋势指数为1.6529。在各虫态中,危害期幼虫期死亡率最高,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素和被捕食,捕食性天敌影响很大,思茅松毛虫的防治关键时期也在幼虫危害期。根据这一结果和生物灾害精确管理原理,编制了思茅松毛虫防治历。  相似文献   

17.
龙山林场松毛虫天敌的种类繁多,从蜘蛛、昆虫、病菌到鸟类,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天敌综合体。从两年四代生命表中可清楚地看出天敌的作用。在各类死亡因子中,最主要的是幼虫期的捕食性天故和其他一些死亡因子,所造成的死亡率平均为78%,根据天敌作用的系统考查,初步认为生物因子是这个周期(1984—1985年)松毛虫虫口下降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8.
鞭角华扁叶蜂发生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地研究柏木鲜叶量,鞭角华扁叶蜂幼虫种群食叶量及各虫态种群数量幼态变动的基础上,利用柏木的失叶量2估计鞭角华扁叶蜂入土老熟幼虫虫口密密,进而预测来年的发生量,结果表明,利用柏木失叶量预测发生量,预测准确达90%。  相似文献   

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st popul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s rather complex within the forest ecosystem. A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infection of natural enemies, may cause the death of pest insects directly.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reflects basically the situation and cause of death of insec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ntir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o that they may be employed as the basic records of the quantitative dynamic of the population, and are of important value to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pests. Since Morris and Miller (1954) applied the life table technique to study natural population of insects, the insect life table technique has becoming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pest population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study of the life table of forest pest began in 50 year’s already.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were applied to the productive practice, such as the spruce budworm (Chorisloneura fumiferana Clemens), winter moth (Opperophlera brumata Linnaeus), while in our country, the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many forest pests were not investigated. The larch caterpillar is one of the great pest of larch plantation in China. Every year, the outbreak of this pest occur in some places, causing large economic loss. Many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controls, but the investigation on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the natural population of larch caterpillar was lacking. Since 1980, we studied the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the natural population of larch caterpillar in Shangzhi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worked out life tables of two gene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