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S-诱抗素对'巨峰'葡萄果实生长、果实着色效果、果实品质、花青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指导S-诱抗素在'巨峰'葡萄生产上合理使用,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100、200、300、400 mg/L)的S-诱抗素在葡萄果实转色初期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结果表明:S-诱抗素处理后外观色泽得到有效改善,葡萄果皮着色指数(CIRG)、花青素、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随着时间推移,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滴定酸含量明显下降;花青素合成相关酶PAL、CHI活性提高。葡萄果实转色初期(第2次膨大期,转色面积为50%~10%)不同浓度S-诱抗素处理对葡萄着色存在低促高抑的影响,其中用300mg/LS-诱抗素茎叶喷雾处理1次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对短枝红富士苹果套袋后果实内含物及果皮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套袋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果实成熟而增加,淀粉含量下降;果皮中叶绿素含量幼果期最高,成熟期最低,花青素含量采收时最高。可溶性固形物、淀粉、叶绿素含量,未套袋果均高于套袋果,花青素含量未套袋果最低。  相似文献   

3.
套袋短枝红富士果实内含物及果皮色素的变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对短枝红富士苹果套袋后果实内含物及果皮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套袋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果实成熟而增加,淀粉含量下降;果皮中叶绿素含量幼果期最高,成熟期最低,花青素含量采收时最高。可溶性固形物、淀粉、叶绿素含量,未套袋果均高于套袋果,花青素含量未套袋果最低。  相似文献   

4.
以日光温室延后栽培的‘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在果实转色前叶面喷施尿素,以清水为对照,分别在喷施后10、20、30、40 d测定功能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蔗糖含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和淀粉含量,以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尿素均可促进叶片增长,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其中喷施0.75%尿素可延缓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的降解;喷施尿素可促进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0.5%和0.75%尿素处理后,叶片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喷施后40 d时3种糖含量为对照的1.2倍以上;喷施尿素增加了叶片中淀粉的积累,喷施0.75%尿素后,在生育后期叶片淀粉含量显著增加,达8.0 mg/g。喷施尿素后果实中糖酸含量变化明显,喷施后40 d,0.5%和0.75%尿素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最显著,但喷施0.75%尿素显著增加了同时期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喷施0.5%尿素显著增加了果实大小、单粒重及穗重。因此,建议在‘红地球’葡萄果实转色前叶面喷施0.5%尿素溶液,可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褪黑素对鲜食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为褪黑素改善果实品质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红地球’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设施延后栽培模式,在葡萄转色前,采用50、100、200、500μmol/L褪黑素水溶液进行全树喷施2次,以喷清水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对葡萄果实形态指标(单粒重、纵横径和果形指数)、果皮色泽(L*、a*、b*)、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以及酚类物质(总酚、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间的果实品质各指标(果形指数、果皮色泽除外)与对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褪黑素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果实单粒重、纵径,增加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并且有利于果实中酚类物质(总酚、黄酮和花色苷)积累,降低果实横径和可滴定酸含量;尤以100μmol/L褪黑素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最大、效果最明显。综合分析认为,在葡萄转色前喷施褪黑素,可以改善设施延后栽培‘红地球’果实品质,其中以100μmol/L褪黑素处理对改善‘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成膜型抗蒸腾剂对酿酒葡萄成熟进程的影响机理,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在始熟期前(花后55 d)对果实定期喷施3次成膜型抗蒸腾剂Vapor Gard(有效成分为帖烯聚合物松脂二烯),对照喷施清水。成膜型抗蒸腾剂处理对成熟初期葡萄果粒横、纵径及百粒质量影响不显著,但降低果实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及总酚积累量,提高果实含酸量。成膜型抗蒸腾剂处理延缓了始熟期果实膨压的下降及果实转色,通过下调果实花色苷合成通路中关键基因MYBA、OMT、UFGT的表达降低了成熟初期果实总花色苷含量及修饰类花色苷在总花色苷中所占的比例。因此推测成膜型抗蒸腾剂处理可能通过减少果实水分蒸腾来保持果实的膨压,从而延迟果实转色和成熟进程,因而此抗蒸腾剂可被用来调节葡萄果实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7.
外源脱落酸对巨玫瑰葡萄着色及浆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避雨栽培巨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在转色期用脱落酸(ABA)溶液100 mg/L、500mg/L和1 000mg/L处理果穗,并对成熟过程中果皮花色苷含量、果汁可溶性固性物含量(TSS)、可滴定酸含量和pH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种浓度ABA处理均能促进果皮的着色和果实成熟,但却抑制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和单粒重的快速增加。其中,ABA 500mg/L处理在显著提高巨玫瑰葡萄果皮中的花色苷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的同时,其可溶性固形物超过上市的最低质量标准,并且能使葡萄果实提早10天成熟,整体上提高了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8.
油菜素内酯和脱落酸调控葡萄果实花色苷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处理对葡萄花色苷合成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以及果实内源ABA含量的影响,探索油菜素内酯调控葡萄果实成熟及花色苷合成的机理。【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烟73’(Yan 73)为试材,在葡萄转色前分别用0.1、0.4、0.8 mg.L-1EBR,1mg.L-1Brz(brassinazole,BR生物合成抑制剂)和200 mg.L-1ABA,均匀喷施于葡萄果实,在葡萄成熟过程中测定葡萄果皮花色苷含量及PAL和UFGT酶活性,同时测定果实ABA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结果】在果实着色初期,‘赤霞珠’和‘烟73’葡萄果皮PAL和UFGT活性及果实内源ABA含量均逐渐升高,当果实接近成熟花色苷含量基本稳定时ABA含量开始降低。与对照相比,0.4mg.L-1EBR和200 mg.L-1ABA处理显著增加了果实内源ABA含量,提高了果皮PAL和UFGT活性,促进了果皮花色苷的合成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0.1 mg.L-1和0.8 mg.L-1EBR处理总体增加了果实内源ABA含量,促进了花色苷的合成和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并提高了UFGT和PAL酶活性,但比0.4 mg.L-1EBR处理提高的幅度小,且差异显著。1 mg.L-1Brz处理使果实ABA的合成推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皮PAL和UFGT活性以及花色苷含量均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外源EBR和ABA处理促进了葡萄成熟和花色苷合成,在不同浓度EBR处理中,以0.4 mg.L-1处理效果较好;内源ABA可能参与了EBR对葡萄成熟和花色苷合成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砧木嫁接的‘赤霞珠’为试材,以自根苗为对照,于葡萄果实转色初期开始采样直至果实成熟,测定不同时期果粒质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pH值,果皮花色苷和单宁含量。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和果皮花色苷含量缓慢增加,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和果皮单宁含量下降。果实成熟时,SO4、5BB、3309M和101-14砧木降低了果粒质量、pH值和果皮单宁含量,提高果实可滴定酸含量;3309M和101-14可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4和5BB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BB、3309M和101-14提高了果皮花色苷含量,其中‘赤霞珠’/101-14的花色苷含量最高(0.92mg/g),比对照提高33.33%;SO4砧木降低了果皮花色苷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叶面喷施脱落酸(ABA)和二氢茉莉酸丙酯(PDJ)对‘巨峰’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在果实转色初期和中期,使用不同浓度ABA(A1:10 mg·L~(-1)、A2:25 mg·L~(-1)、A3:50 mg·L~(-1))和PDJ(P1:5 mg·L~(-1)、P2:10mg·L~(-1)、P3:25 mg·L~(-1))对‘巨峰’葡萄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并分析不同处理下成熟果实花色苷、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类黄酮含量,以及穗重、单粒重等指标的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葡萄果实着色指标和内在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最适宜的ABA和PDJ施用浓度。【结果】不同浓度ABA和PDJ处理均能显著增加果皮花色苷含量,降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颜色指数(CIRG)和红绿色差指标(a~*),并降低果实亮度(L~*)和黄蓝色差指标(b~*),从而提高果实着色程度;果穗重、单粒重增大,可溶性固形物和果皮类黄酮含量显著上升,但对果实可滴定酸无影响。【结论】不同处理的效果综合评价依次为A2P2A1A3P1P3CK,在所有处理中,A2处理对于促进果实着色以及提高果实品质的效果最好,P2处理次之,ABA处理效果整体上优于PDJ处理。  相似文献   

11.
针对贺兰山东麓土壤锰缺乏现状,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选用MnSO_4·H_2O为锰源,设置3个浓度梯度(300、1 200、2 400 mg·L~(-1) Mn~(2+)),于2017—2018年连续2年在转色期前后各1周进行叶面喷施补充,探究不同喷施浓度在葡萄成熟过程中对果实理化指标和果皮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转色期叶施锰肥,提升葡萄浆果总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固酸比和百粒质量,降低滴定酸含量,同时促进了葡萄果皮中总酚、总类黄酮、缩合单宁、总黄烷醇和总花色苷的合成积累,其中以1 200 mg·L~(-1) Mn~(2+)的喷施浓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酿酒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泰纳特、泰姆比罗和紫大夫3个酿酒葡萄品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品种果实自转色至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基本呈直线上升;成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21.5%、19.5%和18.8%;降水明显影响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提出果实进入转色期后浇水应视土壤墒情而定,采前2~3天不浇水,生理成熟期后及时采收,防止果实糖度降低,影响品质.  相似文献   

13.
乙酰丙酸对“巨峰”葡萄叶绿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年生"巨峰"葡萄为试材,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乙酰丙酸,探究了乙酰丙酸对"巨峰"葡萄叶绿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乙酰丙酸能相对提高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尤其是稀释600倍的处理效果最明显,在幼果期喷施第4周后所有喷施乙酰丙酸处理叶绿素含量相对对照增加效果显著;喷施乙酰丙酸葡萄产量提高了5.1%~27.9%,喷施稀释600倍的增产效果最佳;喷施不同浓度乙酰丙酸使葡萄单果粒重提高了0.38~0.83g;喷施乙酰丙酸增加了葡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糖/酸、花青素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显著增加了葡萄皮的总酚物质、类黄酮、花青素含量,利于葡萄色香味的增加,不影响果实维生素C和单宁酸含量,且以喷施稀释600倍的效果最佳。葡萄生产上,可以喷施稀释600倍的乙酰丙酸,以增产和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二氢茉莉酸丙酯(PDJ)、茉莉酸甲酯(MeJA)对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为合理利用PDJ、MeJA改善葡萄果实色泽、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葡萄品种‘圣诞玫瑰’为试材,于转色期分别对果穗进行不同质量浓度(10 mg·L~(~(-1)),50 mg·L~(-1))PDJ、MeJA处理,研究花色苷、叶绿素、总酚、类黄酮、可溶性固形物等色泽、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PDJ、MeJA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果皮中花色苷含量,降低叶绿素a、b含量,改善果实色泽;PDJ、MeJA处理后红绿色差指标a*值以及颜色指数CIRG值显著升高,而果面亮度L*值和黄蓝色差指标b*值显著下降,果实着色程度显著提高。PDJ、MeJA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促进果皮中总酚、类黄酮的积累,改善果实品质。在改善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品质方面,同浓度PDJ处理作用效果优于MeJA;50 mg·L~(-1)PDJ、MeJA处理效果分别好于10 mg·L~(-1)PDJ、MeJA处理。【结论】2种不同浓度PDJ、MeJA处理均改善了‘圣诞玫瑰’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其中以50 mg·L~(-1)PDJ处理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在福建省古田县,以秋姬李为试材,研究果园地面覆反光膜(银白色镀铝塑料膜)对果实色泽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类黄酮、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覆反光膜可促使秋姬李果实提前转色,改善果面色泽,着色加深,果皮花色苷含量显著提高。地面覆反光膜可显著提高秋姬李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对果实维生素C、类黄酮含量及后期的可滴定酸含量无显著影响,可显著提高果皮的总酚含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烟台固特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增红上色功能叶面肥"果颜红"进行田间试验,调查苹果果实着色情况,并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果皮花青素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果颜红最佳使用稀释倍数为100~200倍;果颜红能够促进果皮花青素含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还原糖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相对降低,果实外观颜色靓丽,口感得到改善;此外,果颜红对不同品种的苹果均能起到明显的促进果实着色效果,果实Ⅳ级果比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7.
5-氨基乙酰丙酸促进苹果果实着色的效应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苹果果实成熟之前20d,利用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100~500mg/L处理,不影响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含量,但明显促进果皮花青素积累,其中效果最明显为300mg/L。经该浓度ALA处理的果实无论套袋与否,其果皮花青素含量比对照高出1倍以上。ALA处理明显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酸度,提高固酸比。此外,ALA处理不影响果实硬度和货架期,而且在果实上没有明显的残留。  相似文献   

18.
山葡萄种质资源原花青素分布及其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香草醛-HPLC结合法对39份山葡萄种质资源及"贝达"的种子、果皮中原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了山葡萄种质资源间原花青素含量和分布的特点与差异,并对其中4个山葡萄品种"双优"、"双红"、"双丰"和"双庆"的叶片、茎皮、果皮和种子原花青素动态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原花青素在山葡萄各器官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葡萄种质资源原花青素含量存在较大变异,成熟果实种子与果皮原花青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为0.42~8.00mg/gFW和1.2~14.7mg/g FW;野生资源与选育品种间、不同花性种质间、不同地域种质间原花青素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果皮中原花青素含量高于种子,且差异显著;4个山葡萄品种不同器官原花青素含量动态变化与欧亚种酿酒葡萄存在明显差异,叶片原花青素含量在青果期升高,转色期下降,成熟期小幅度升高;茎皮原花青素含量在青果期升高,转色期、成熟期下降;果皮中原花青素含量在青果期,转色期缓慢升高,成熟期迅速升高;种子原花青素含量在青果期、转色期升高,成熟期下降。  相似文献   

19.
1-MCP处理对冷藏后南果梨常温货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果梨为试材,果实经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再冷藏一定时间后,研究常温货架期间1—MCP对果实的呼吸强度、可溶性圆形物、果实硬度、可滴定酸、果肢、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皮转色、果梗祸变及果皮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能强烈抑制果实呼吸强度及延迟呼吸高峰出现的时间,延缓了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及原果胶含量的下降,延缓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果胶含量、PG活性的上升,同时延缓了果皮转色、果梗褐变及果皮褐变,使果实的货架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架型(厂形、厂-V形)贵人香葡萄为研究试材,在葡萄转色中期(8月17日)和完全转色后期(9月7日)对其进行摘叶处理,测定其果实的单粒质量、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等品质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贵人香果实品质的7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明确适宜的摘叶时期。结果表明,在葡萄转色中期(8月17日)和完全转色后期(9月7日)进行摘叶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葡萄果实的单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在葡萄完全转色后期摘叶处理对于不同架型贵人香葡萄品质影响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