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料植物南美油藤扦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 a生南美油藤枝条作为穗条研究不同生根剂种类、生根剂浓度、穗条根部生根剂浸泡时间、穗条不同木质化程度以及以0.5年生枝条作为穗条研究不同品种对南美油藤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南美油藤扦插7 d左右出现愈伤组织,10左右愈伤组织出出现白芽点,12 d左右开始生根,20 d可以移栽。不同生根剂种类、生根剂浓度、穗条根部生根剂浸泡时间对南美油藤扦插生根率具有显著影响,生根剂IBA,浓度500~1 000 mg/L,浸泡时间20~60 s对南美油藤扦插生根效果最优;木质化程度低的枝条作为穗条扦插效果优于完全木质化枝条,已经驯化的南美油藤V扦插效果优于其他几个品种。  相似文献   

2.
南美油藤播种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美油藤种子为对象,研究不同品种、气温、播种基质对其发芽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细沙以及珍珠岩+泥炭两种基质不利于南美油藤种子发芽,轻型基质(黄心土:稻壳:珍珠岩=3:4:3)可使其发芽率超过90%;不同品种的南美油藤种子发芽率差异显著,C和H两个大果种子不发芽,V2和V4发芽率低于15%,V3发芽率可达90%;不同气温影响南美油藤种子发芽率,以气温25~35℃播种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南美油藤种子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油料植物。目前影响南美油藤种子油脂合成的关键基因、途径及其调控机理尚未清晰。因此,对南美油藤种子的脂质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及重要脂肪酸代谢相关调控基因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提高其种子油产量和改善油脂品质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为其他木本油料植物高效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用不同生长阶段的南美油藤种子(形成初期、发育初期、中期、后期、成熟期)为研究对象,结合GC-MC代谢组学技术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质代谢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根据种子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寻找出脂质代谢物生物合成与累积的关联酶基因。【结果】脂质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南美油藤种子中高含量的α-亚麻酸和亚油酸主要在种子成熟阶段合成与累积,是判别南美油藤种子中脂肪酸缓慢累积时期与快速累积阶段的依据。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南美油藤种子成熟阶段前后的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的分析结果显示,与脂肪酸生物合成和累积相关的6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脂肪酸的合成和累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存在生物学功能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其中FAD2-3、FAD7、FATA、KAS2、LACS2、LACS8和SAD酶基因表达与脂肪酸总含量及主要脂肪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7个酶基因表达对南美油藤种子油脂的合成与累积有促进作用;FAD2-2、KCS1、KCS10和LACS1酶基因与脂肪酸总含量及主要脂肪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4个酶基因的表达对南美油藤种子油脂的合成与累积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南美油藤种子成熟前后脂肪酸含量及差异表达基因存在显著差异,可依据种子中α-亚麻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变化将种子发育过程划分为脂肪酸缓慢累积和快速累积2个时期;南美油藤种子脂肪酸代谢中的6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脂肪酸的合成和累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同一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在脂肪酸的累积过程中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南美油藤种子油产量和改变脂肪酸组分提供备选基因和相应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河口的南美油藤栽培试验初步表明:在河口低热环境条件下,南美油藤能正常开花、结果、成熟,种子产量折合1 230 kg/hm2,种仁出油率40%~45%,但是冬季易遭受低温寒害,枝叶受损;花果期长(10月至翌年7月),雄花多,雌花少,大多数花而不实,果少且小,是导致产量较低的重要因素,需要从抗寒品种选育和调整栽培措施方面深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2016年对福建百香果1号的藤蔓生长、现蕾、开花、坐果等生长习性进行定点观察,结果表明:福建百香果1号全年可长4 541个节、186条蔓,花蕾4 112个,花2 591朵,总果量986个;藤蔓在6-9月生长最快,现蕾到开花需18~22 d;主蔓是主要营养枝,一、二、三级蔓是主要结果枝;开花集中在6-10月,结果集中在8-10月;全年平均现蕾开花率为63%,坐果率38.1%。  相似文献   

6.
两种省藤组培成苗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单叶省藤、短叶省藤组培快繁成苗芽的选择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长健壮、形态正常的不同高度未展叶单芽组,在成苗培养过程中,高生长、生根率、生根条数和生根长度存在差异。高度在2.1~4.0cm的未展叶单芽为伸长培养和生根诱导培养的最佳高度组,生根诱导培养3个月后,芽苗生长可达长到组培苗移植规格(苗高、根长〉4.0cm)。研究试验结果还显示,2种省藤组培成苗培养过程,伸长及生根诱导培养可浓缩为一步,直接从增殖培养材料中选择2.1~4.0cm的单芽进入生根诱导培养,一步成苗。  相似文献   

7.
《经济林研究》1991,9(1):77-79
通过对油茶林不同抚育管理水平的调查研究,油茶进行抚育管理是油、蜜丰收关键的营林措施,油茶垦复施肥后可使单位面积开花数量增强,始花和终花时间提前,泌蜜量、蜜质和成果率提高。 利用蜜蜂为油茶授粉,是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利用油茶蜜源来保护及繁殖蜂群,增加养蜂收益。为此,我们从1987年开始,在推广油茶花蜜蜂授粉技术的同时,结合油茶丰产林的培育开展了“油茶抚育管理与茶林放蜂关系”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选育食用、油用及药用价值较高的尾叶那藤品种,对9个不同地理种源尾叶那藤的果实经济性状、种子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果肉营养成分和藤条药用成分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地理种源尾叶那藤果实经济性状除了单果皮重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遂川县五斗江乡三和村和遂川县五斗江乡车坳村尾叶那藤的单果重及果肉重均处在前列,单果质量均大于230 g,果肉质量均大于70 g,且可食率均超过30%,食用价值很高;武宁县沅口林场尾叶那藤的可食率最高,达到40.80%,果皮最薄,只有0.25 cm,且两项指标与其他8个地理种源均达到显著性差异,同样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2不同地理种源尾叶那藤的种子含油率、亚油酸及油酸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遂川县五斗江乡三和村尾叶那藤的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高,种子含油率也较高,超过了40%;崇义县茶滩乡黄鳅洞和上犹县陡水乡红星村尾叶那藤的含油率、亚油酸、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因此,这3个地方的尾叶那藤的油用价值较高。3不同地理种源尾叶那藤之间的维生素C、总糖、还原糖及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只有总酸含量差异不显著。遂川县五斗江乡车坳村尾叶那藤的总糖含量最高,达到40.26 g/100g,而且其维生素C及还原糖含量均排在前列,蛋白质含量中等偏上,故此地尾叶那藤的果实营养价值较高。4不同地理种源尾叶那藤藤条药用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吉水县乌江乡东江村尾叶那藤的木通苯乙醇苷B及总皂苷的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80%和0.73%,齐墩果酸含量也较高,为0.11%,故此地尾叶那藤的药用价值较高。试验结果将为进行不同目的尾叶那藤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优良无性系油茶引种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梅稿 《华东森林经理》2007,21(4):19-20,23
为开拓发展传统名优油茶产品,笔者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从湖南、江西等地引进亚油4号、林场1号、林场5号、GLR长油1-8号、长油14号等12个优良无性系进行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各无性系早期性状表现良好,生长量都较本地普通油茶(对照)大,其中:林场1号、林场5号、GLR长油1号、GLR长油3号、GLR长油4号、GLR长油5号、GLR长油8号、GLR长油14号等8个无性系在定植当年即开花,翌年结果,同时开花数和结果量呈逐年快速增长,特别是GLR长油3号、GLR长油5号、GLR长油8号等三个无性系具有抗病能力强,早实性状突出。  相似文献   

10.
单叶省藤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论述了单叶省藤的生态生物不特性,壮苗培育,造林技术以及人工藤林经济效益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单叶省藤的天然分布仅见于海南岛东部及南部海拔300-1100m的原始林和次生林中,但人工栽培已扩大到广东,广西和等省区的南部地区,其最适栽培区的气候条件是:年均温〉22℃,年降雨量〉1500mm,≥15℃年积温〉7000℃,最冷月均温〉14℃,干旱月数少,几乎全年无霜冻;  相似文献   

11.
<正> 从同株树上同时采摘的油梨,发现其成熟时间不同,相差达10天之多(Young,1979)。新采摘的Fuerte品种成熟果,当于温度18℃,10ppm乙烯利中摊放36—48小时,在移去乙烯利后3—4天成熟。在另一个研究中发现,采收的油梨果用乙烯利处理两天成熟加快(Adato等1974)。在Coimbatore,油梨开花后大约9个月内树上都有果可以采收。据Chandler(1958)报导,在美国较冷的地区,象Fuerte、Nabal、Hass和Lyon油梨品种开花后需要12—18个月才能成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石台县不同年龄阶段的山茱萸进行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山茱萸的物候期、开花习性与结果习性,为山茱萸的栽培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一、物候期的观察1.开花物候期。初花期为25%小花开放,盛花期为50%小花开放,终花期为100%小花开花。2003年花期天气温暖晴朗,花期较早。2004、20  相似文献   

13.
1 野葛的生物学特性 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enow)ohwi。豆科,俗称葛藤、粉葛藤、葛麻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m以下草坡或疏林中。野葛4月萌芽生长,5~8月孕蕾开花,8月下旬果实形成,10月成熟,全年的生长期约210d。  相似文献   

14.
硬骨凌霄、紫云藤为紫葳科藤本中应用范围广、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两个品种,为探索它们的扦插育苗技术,采用正交设计的试验方法对两种植物插穗规格、留叶方式、留芽数量的选取进行研究,并对正交试验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探讨了不同生根剂处理下两种植物的扦插生根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插穗直径、插穗长度、留叶方式和留芽数量这4个因素对硬骨凌霄和紫云藤的扦插成活率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对于硬骨凌霄来说,插穗直径对其扦插成活率的影响最大,留芽数量次之,再次为留叶方式和插穗长度;对紫云藤,留芽方式是影响其扦插成活率的最关键因素,其次是插穗的直径、长度和留叶方式.生根剂的使用可以极显著提高紫葳科藤本植物的扦插成活率,选择直径0.80 cm的硬骨凌霄当年生藤条制成长8 cm、保留2个半片叶和2个芽的穗条,并用浓度为500 mg·L-1的NAA溶液处理2 h后进行扦插,扦插成活率可达83.33%;选择直径1.0 cm的紫云藤当年生藤条制成长10 cm、保留1个半片叶和2个芽的穗条,并用浓度为500 mg·L-1的NAA溶液处理2 h后进行扦插,扦插成活率也可达83.33%.本研究得出的制穗方案和生根剂的选择方案可适用于硬骨凌霄和紫云藤这两种紫葳科藤本的扦插育苗,也可为其它植物扦插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了解南方鲜食枣的结果特性,以"中秋酥脆枣"为试材,调查研究二次枝不同二次副梢的现蕾、开花和坐果规律以及不同节位的现蕾数、开花数和坐果数,对比分析不同二次副梢的开花率、座果率及成果率。结果表明:二次枝不同二次副梢的现蕾、开花和坐果规律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所有二次副梢的现蕾数和开花数都随着节位的升高而减少,二次副梢的坐果数随着节位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二次枝不同二次副梢的现蕾数、开花数和坐果数的变化趋势相同,随着节位的升高反而减少。Ⅱ的总现蕾数、开花数和坐果数的最多,其次是Ⅰ,Ⅲ至Ⅷ。不同二次副梢的开花率、座果率和成果率存在差异。Ⅱ的开花率及座果率最大,Ⅳ、Ⅴ的成果率最大,Ⅷ的开花率、座果率和成果率都最小。  相似文献   

16.
经过对1 a生台湾大青枣的不同生长时期的开花坐果与果实性状调查研究得出:台湾大青枣的产量大部分来自7、8、9这3个月的开花坐果,且这3个月的坐果成熟后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在对榆阳区大扁杏早春晚霜冻害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根据大扁杏开花、生长、结果习性规律,从预测预报、园址选择、品种选育、栽植技术、抚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避免或降低大扁杏晚霜冻害程度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竹和藤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竹子和藤在中国及邻近国家资源丰富,对其进行结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其特性,增加用途,生产出价值更高的产品。本文列举了几个最新的研究成果,如竹子的维管束类型,节间影响,竹鞭,竿基,作为能源库的淀粉,竹林老化及受伤反应等;藤的遗传分化,老化后的改性,商品化及聚事物浸渍提高质量等,竹子及藤的特性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光照与藤苗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单叶省藤(C.simplicifolius)和红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是我国华南地区三个主要商品藤种,其藤茎工艺件能优良,是编织的好材料。我国在藤类育苗及藤苗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近年来,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PC)的资助下,东南亚各产藤国对藤类的研究较为活跃,N.Manokaran(1985)认为,除温度和水分外,光照是影响藤苗生长的主要因子。因此,探讨白藤、单叶省藤和红藤苗木生长的最适光照条件,对完善藤类栽培技术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棕榈藤是热带森林中兼具经济、生态价值的一类攀援植物,水分是棕榈藤分布和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系统总结水分对棕榈藤分布和生长的影响对棕榈藤培育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综述了水分对棕榈藤分布和生长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棕榈藤幼苗阶段和萌蘖阶段应对水分变化的响应、水分和光照的交互作用对棕榈藤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藤种对水分需求的差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从棕榈藤抗性生理和分子机制、影响棕榈藤生长的水分及其他生态因子耦合作用、棕榈藤高效育苗体系和不同区域棕榈藤地理分异规律等4个方面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解决棕榈藤高效培育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