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气象因子、立地因子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测定点温湿度均高于油松林,同一林分内温度差异不显著.落叶松林内照度随着海拔增加逐渐增大,油松群落内坡底照度最高.油松、落叶松群落随着海拔的增加,各样地相同土层间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相对含水量逐渐减小,相同海拔落叶松林样地各土层水分指标均高于油松林.油松各样地内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海拔的增高,各样地相同土壤层次容重值增大.落叶松林变化均不显著.油松各样地土壤孔隙随着土层深度和海拔的增加均变小.落叶松林变化均不显著,但在相同土层上落叶松林土壤孔隙多于油松林.油松林地土壤颗粒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落叶松林则增大.油松及落叶松群落坡中样地土壤颗粒均较大.2个林分土壤pH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随着海拔增高,相同海拔落叶松林内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钾含量均高于油松林,而速效磷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以典型侧柏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以未过火林地为对照,对火烧迹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采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Jaccard指数,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省济源市小寨村火烧迹地土壤性质的变化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土壤的土粒密度增加,p H值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减少,全氮增加,有机质的C/N比值在15左右。(2)火烧迹地上的植被高于未过火林地,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更新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差不大,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是火烧迹地上较高。(3)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土壤性质的差异,导致了植被的差异,植被恢复也对土壤性质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本文将为侧柏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养分动态关系及其演替规律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可为火干扰模拟的粗粒景观结构森林经营管理方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处理对喀斯特山地‘红阳’猕猴桃园土壤养分的影响,参照贵州省水城县中等肥力水平,设置厩肥(T1)、厩肥+商品有机肥(T2)、商品有机肥(T3)、对照(CK)4个处理,在‘红阳’猕猴桃不同生育期采集土壤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为T2T1T3CK,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为T2T3T1CK,土壤碱解氮含量为T3T2T1CK,产量为T2T3T1CK;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而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虽有所增加但不显著;在‘红阳’猕猴桃整个生育期,果园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不明显,但N、P、K的消耗较大,且利用时期不同,N主要在萌芽期,P和K主要在开花期至果实成熟期。  相似文献   

4.
以防风为试材,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防风多糖,苯酚-硫酸-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根据国家标准方法测定防风根际土壤pH,速效N、P、K,全N及有机质的含量,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不同时间、不同采集地的防风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对防风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防风多糖含量随采集地及采集时间不同而差异显著。只有10月防风多糖含量与其根际土壤速效K含量之间呈显著非线性相关(P0.01)。土壤pH、水解N与速效P之间,水解N、速效P与速效K之间,水解N、速效P与有机质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速效K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8月时P0.01,10月时P0.05;水解N、有机质与全N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防风多糖含量在不同采收期受其根际土壤的影响不同,采集于10月中旬的防风多糖含量受其根际土壤速效K影响显著。土壤中各养分含量适宜且稳定时,可提高多糖产率。  相似文献   

5.
贵州不同地区辣椒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贵州地区辣椒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各地土壤除非毛管孔隙度、全N、水解N、全P、速效K、有机质含量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水平外,容重、比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水含量、缓效K、pH值均无显著差异。花溪茅草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37.37%,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但土壤有效P含量最低,为6.5mg/kg。都匀土壤全N、水解N、有效P、有机质含量最高,分别为0.22%、1 78.12mg/kg、30.0mg/kg、5.80%。花溪果落土壤全P、速效K含量最高,分别为0.1 9%和950mg/kg。毕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全N、全P、含量最低,分别为8.5%、0.13%、0.05%。遵义土壤水解N、有机质含量最低,分别为53.81mg/kg、1.61%。天柱土壤速效K含量最低,为1 60mg/kg。花溪茅草和花溪果落由于同属党武乡,性质相近。  相似文献   

6.
对辽东地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的持水性能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表明:按不同林龄和不同坡向划分的林型,其土壤的物理性质、持水性能及其涵养水源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7种林型土壤容重排序为:荒地>幼龄林阳坡>幼龄林半阴坡>中龄林阳坡>中龄林阴坡>近熟林阳坡>近熟林阴坡。土壤孔隙度排序则表现为与容重相反。不同林型表层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林地凋落物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林地土壤在持水性能和涵养水源方面表现为:近熟林阴坡>近熟林阳坡>中龄林阴坡>中龄林阳坡>幼龄林半阴坡>幼龄林阳坡>荒地。与无林荒地相比,可以看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具有明显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7.
以贝达葡萄为试材,采用槽式栽培法,研究葡萄连作土壤中接种淡紫拟青霉、木霉菌剂和重茬EB菌剂对葡萄连作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土中施入淡紫拟青霉后,土壤中碱解N和速效P含量降低,速效K的含量升高;木霉菌剂显著提高了连作土壤中速效P和速效K的含量;重茬EB菌剂提高了土壤速效K含量,对土壤碱解N和速效P含量的影响因处理浓度不同而存在差异。3种微生物菌剂均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除淡紫拟青霉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其它菌剂均提高了连作土壤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阴山北麓林地土壤改良及未来植被合理配置、提高植被可持续建设与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样方法对研究区的油松林、沙棘林、柠条林、樟子松林、油松×樟子松混交林、油松×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混交林7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对土样养分含量进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7种林分类型均为土层深度加深,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逐层减少,土壤养分表聚作用显著,且乔木林地的土壤表聚效应要优于灌木林地;研究区基本为碱性土壤,p H值处于7.44~8.68之间,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碱性增强,灌木林地的土壤碱性强于其他林地;研究区林分类型的不同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对速效磷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柳蒿营养成分与自然生境关系,以生长在黑龙江省6个积温带包含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这五大山脉的采食期柳蒿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柳蒿生长环境的气候因子、土壤因子,以及对柳蒿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不同自然生境对柳蒿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柳蒿在所调查的6个积温带9个地区均有分布,土壤pH范围为4.87~6.60;土壤全N、全P、全K含量范围分别为3.73~6.48、1.26~2.13、12.38~17.04g·kg~(-1);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范围分别为255.51~311.25、2.37~3.18、72.11~121.04mg·kg~(-1)。自然生境影响柳蒿营养成分,积温与柳蒿多糖、脂肪、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P0.01),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P0.01);土壤全N与粗纤维含量呈正相关(P0.05);黄酮与碱解N呈负相关(P0.01),与速效P呈正相关(P0.05);皂苷与pH呈负相关(P0.01),与速效K含量呈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
掌握林木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进行不同龄组(幼龄林、中林龄、近熟林和成熟林)华北落叶松树干各组分C、N、P、K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如下:(1)树干各组分的营养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现一定变化。心材中C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边材及树皮中的C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不具有显著性变化,近熟林时期心材C元素含量与幼龄林、成熟林时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心材中N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边材和树皮中N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幼龄林与近熟林心材中的N元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心材和树皮中P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边材中P元素含量变化不显著;心材和树皮中K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边材中K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2)C、N、P和K在树干各组分中分配规律并不相同,整体来说,C元素含量为心材>树皮>边材,N、P和K元素均为树皮>边材>心材。不同龄组的华北落叶松C、K元素含量具有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取砒砂岩区沙棘不同平茬方式林下土壤不同土层的土样,测定其有机质和速效N、P、K的含量。结果表明:砒砂岩区沙棘不同平茬方式林下土壤各土层有机质含量除平茬75%方式呈递减趋势外,平茬30%、50%、100%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富集到中层土(11~20cm),平茬30%中层土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16.5g/kg,平茬100%中层土有机质含量最小,是6.28g/kg。土壤速效N、P、K含量都以平茬50%最高,其中速效P、K都富集在中层土(11~20cm)。平茬75%的各土层中,上层土的N、P、K含量均高于中层土和下层土;平茬30%的各土层中,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平茬50%外,土壤N、P、K含量均小于平茬50%。该研究可为沙棘不同平茬方式对林下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爱宕’梨树为试材,采用设置对照(CK)、穴贮砖A(T1)、穴贮砖B(T2)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南疆重盐碱沙地条件下种植的‘爱宕’梨树养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改善南疆果园水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穴贮砖能显著促进‘爱宕’生物量以及根茎叶中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穴贮砖的施用显著提高了‘爱宕’梨树0~60 cm土层一个灌水周期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爱宕’梨品种0~80 cm土层中的全N、全P、全K、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有机质含量,且在20~40 cm土层处T1、T2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对其土壤的全N含量分别提高了20.42%、17.08%,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20.18%、12.65%,全K含量分别提高了18.58%、8.47%。综上所述,施加穴贮砖的T1、T2处理对南疆‘爱宕’梨树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发育均有促进作用,促进效果表现为T1>T2>CK。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理化性质是评估林下土壤肥力重要指标;土壤肥力差异影响植被分布、演替轨迹等;探究土壤肥力质量,以期为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人工造林树种选择、科学经营森林等提供参考。以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沙地柏(Sabina vulgaris)、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沙柳(Salix linearistipularis)5种典型林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指标作为评价土壤肥力因子,基于隶属度函数法对数据标准化,确定各项指标隶属度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隶属度值及权重值,应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林型下土壤进行综合肥力评价,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法得出结论辅助验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pH变化范围为7.31~10.46,均值为8.35。2)7项因子对不同研究区综合土壤肥力贡献率依次为全钾(0.177)>速效磷(0.148)>铵态氮(0.138)>速效钾(0.134)>有机质(0.127)>全磷(0.099)>全氮(0.057)。3)不同林型下土壤应用综合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确定土壤综合肥力质量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杨柴林>藏锦鸡儿林>沙地柏林>柠条锦鸡儿林>沙柳林。研究区土壤整体属于碱性土壤;土壤中全钾含量较高,对林地土壤肥力贡献率最高;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较低,是林地土壤肥力主要限制因子;杨柴林林下土壤肥力较高,相较其它林分立地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塞罕坝地区不同植被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别以白桦林、阔叶混交林、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云杉林、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7月采用陷阱法采集不同植被土壤动物并对其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种植被样地中共获得土壤动物8 351头,隶属5纲19目96科186种,优势类群为盲蛛目、弹尾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白桦林、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动物类群数均显著高于草甸和云杉林;落叶松林土壤动物个体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各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植被地表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且土壤动物个体数与林分内凋落物生物量、厚度、全氮、全磷、全碳含量及土壤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塞罕坝地区不同植被类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地表环境因子是影响其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测量及分析红锥等5种树种4年生幼林林下土壤速效N、P、K等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林分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镁、有效锌、有效铜含量差异均极显著;降香黄檀林分土壤速效氮、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锌、有效铜、交换性镁含量最高,分别为:11.00mg/kg、10.45mg/kg、19.68mg/kg、1.21mg/kg、0.80mg/kg、7.44mg/kg,红花荷林分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为4.26mg/kg,火力楠林分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最高,为54.33mg/kg;表明降香黄檀生长对土壤肥力影响较大,林下土壤营养积累优于其他4种人工林,红花荷对林地土壤速效磷积累较多,火力楠对林地土壤交换性钙积累较其他树种多。  相似文献   

16.
以连翘根系土壤及不同产地老翘为试材,采用凯氏定氮法、火焰光度计法及2015版药典中醇溶性浸出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了连翘根系土壤中pH,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与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连翘酯苷A与土壤因子中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均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3*、-0.300*和-0.299*;连翘苷与土壤因子中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则没有显著性;连翘中醇溶性浸出物与速效磷间呈显著负相关,显著系数为-0.312*。通过灰度关联度法分析发现,连翘醇溶性浸出物、连翘酯苷A、连翘苷均与土壤中pH和速效钾关联系数大,连翘酯苷A与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和pH的关联系数为0.852 7、0.851 6、0.844 6和0.844 4,说明连翘酯苷A含量积累与土壤因子间关系密切;连翘苷与速效钾、pH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487 2和0.473 2;醇溶性浸出物与pH和速效钾关联系数为0.721 8和0.514 5,综合上述可以得出连翘有效成分与土壤因子中速效钾、pH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速效磷和全氮。由分析可知连翘根系土壤中N、P、K含量对连翘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积累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对连翘规范化种植中应合理使用N、P、K的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17.
食物废弃物作为有机肥对盆栽番茄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食物废弃物、鸡粪、猪粪、马粪、牛粪和化肥对番茄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它有机肥相比,食物废弃物能显著提高番茄产量,食物废弃物、猪粪、牛粪、马粪、鸡粪处理产量分别为863.60、824.99、816.25、766.936、59.08 g/盆。食物废弃物处理土壤速效N、P、K,全N、P、K含量均达到最高,且全N、全K均显著高于化肥与对照。食物废弃物能够提高番茄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在蔬菜生产中可以作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与其它动物性有机肥使用。  相似文献   

18.
葡萄园行间生草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变葡萄园土壤管理制度,通过葡萄园行间人工播种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草与清耕对比试验,分别采集0~20、20~40 cm的混合土样,研究了土壤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速效K、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等的变化情况,以期探明行间生草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植被形成后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中低产葡萄园,增强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和繁殖.对于改善葡萄园土壤生态环境,形成优质葡萄生产能力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9.
惠竹梅  李华  龙妍  张瑾  庞学良 《园艺学报》2010,37(9):1395-1402
在酿酒葡萄生产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清耕(对照)相比,行间生草总体使葡萄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其中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升高幅度较大,平均升高幅度分别为223.4%和83.4%,细菌数量平均升高68.1%,放线菌数量升高的幅度最小。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处理较高羊茅处理增加的幅度大,除放线菌外,均与清耕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行间生草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全P、速效P含量降低;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处理使土壤全N、碱解N、速效K含量显著提高,高羊茅处理使其降低。除速效P外,其余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纤维素分解菌是影响土壤有机质最重要的微生物因子,放线菌是影响土壤N、P、K最重要的微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20.
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根区土壤养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葡萄根区土壤为试材,在吐鲁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无核白"葡萄园内进行土样采集,测定了土壤中有机质和N、P、K、B、Fe、Zn、Mn、Cu等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该地区葡萄根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全氮、速效氮处于缺乏状态,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微量元素除有效硼和有效铜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外,铁、锌、锰含量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乏状况。表明吐鲁番地区葡萄园应增施有机肥,同时根据土壤质地、树龄等的不同,因地制宜,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