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甘孜州丹巴县对 11 个优质玉米杂交组合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HD362和HD1730综合性状良好,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8.47%、7.56%,可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正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巴里坤县种植的青贮玉米由于气候寒冷,有效积温低,导致中晚熟品种玉米籽粒不能进入完熟期,造成青贮玉米品质差、营养成分含量较低。为解决青贮玉米品质差的问题,特从塔城引进新玉29号、新玉35号,从甘肃引进金顿302、金顿HD15、金顿T95进行品比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巴里坤县栽培的高产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是安徽省界首市秋季的主要种植作物。近年来,玉米机械化示范项目的开展和玉米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宣传以及玉米收获机械的增加,激发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界首市玉米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2万亩增加到2014年的5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0%,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达63%。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友谊农场为研究区,基于RS与GIS技术开展2009-2011年大豆、玉米的重迎茬监测研究,旨在完善作物重迎茬监测方法,掌握研究区大豆与玉米的重迎茬状况,为黑龙江省垦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结果显示:友谊农场近三年玉米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大豆与玉米总种植面积占旱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稳定在88%左右;大豆重茬率由2010年的49.28%攀升至2011年的51.75%,玉米重茬率由2010年的43.29%增长到2011年的46.58%;2011年,大豆迎茬率为41.88%,玉米迎茬率达27.81%;友谊农场大豆、玉米重迎茬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东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少、重迎茬率低,西南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广、重迎茬率高,中部大豆与玉米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重迎茬率变化较快;友谊县地貌态势、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及外部农业市场环境是造成大豆与玉米种植重迎茬时空格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是七台河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效益的提高,七台河市玉米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到2014年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2.3万hm2左右,有些个别地块已经连续5~6年种植玉米。随着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在玉米生长期间遇到恶劣天气和栽培管理不当,导致玉米个别地块大面积倒伏的面积不断增加。据调查统计,轻度倒伏减产5%~10%,严重倒伏则减产30%~50%。目前防治玉米倒伏,对提高玉  相似文献   

6.
经过专业调查可以得知,在我国农业种植中玉米种植占据70%左右,并且在玉米种植技术上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提升了玉米种植效率,进而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笔者在此基础上,以广西桂平地区为例,对玉米种植现状、玉米种植计划应用效率等进行分析,为玉米种植提供帮助性建议,实现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河套平原灌区玉米种植模式传统单一和再增产潜力较大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在五原县进行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一穴双株、一穴3株、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超高产种植和割苗种植5种种植模式对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模式下,玉米株高表现良好;一穴双株和超高产种植下,玉米植株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以及果穗性状表现最好。在产量方面,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其他模式相比,分别增产22.7%、37.4%、28.8%和15.9%。综上所述,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可作为河套灌区高产栽培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秦皇岛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是秦皇岛市的第一大作物,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2.6%。摸清全市玉米生产现状,加速玉米产业升级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一、我市玉米生产现状1、全市玉米种植区域范围扩大,面积增加近些年来,随着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全市玉米生产上实现了突破,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据统计2004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为100万亩,2009年玉米110万亩,到了2014年已达154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42.6%,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8.6%,在全市粮  相似文献   

9.
青贮玉米的发展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国内外青贮玉米生产概况青贮玉米是世界上畜牧业发达国家的重要饲料来源,如法国、加拿大、英国、荷兰等,早在十几年前就培育出大量的青贮专用玉米进行全株青贮,并且大面积进行推广种植。据统计,欧洲种植的青贮玉米面积达266.7万hm~2;德国、法国等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都在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美国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12%以上,另外,去棒后的青贮饲料产量有1亿多t。  相似文献   

10.
刘薇  王宁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9):1699-1702
粮农转入耕地增加了种植的现金成本,其收益损失的风险增加。运用Markowitz风险投资组合模型,一方面测算了黑龙江省林甸县单种玉米与玉米+红小豆的组合粮农的现金(或实际)收益率风险,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粮农的生产性补贴,单种玉米的风险都要大于玉米+红小豆的风险。另一方面,依据该模型,以粮农的现金或实际收益率风险值最小为规划目标,优化了玉米+红小豆组合的种植结构,即在未考虑生产性补贴时玉米的最优种植面积比例为44.23%,红小豆的最优种植面积比例为55.70%;在考虑生产性补贴后玉米的最优种植面积比例为39.3%,红小豆的最优种植面积比例为60.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水旱轮作与旱地轮作两种种植模式下的马铃薯根际土壤及病株块茎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为利用土壤细菌多样性优化马铃薯种植模式和防治马铃薯病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集前作为水稻的水旱轮作和前作为玉米的旱地轮作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旱地轮作和水旱轮作健康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分别记为HD.J和SH.J,旱地轮作和水旱轮作发病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分别记为HD.B和SH.B)及马铃薯病株块茎样品(旱地轮作和水旱轮作发病马铃薯块茎样品分别记为P.HD.B和P.SH.B),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中细菌16S rDNA的V3~V4区域进行测序,分析2种种植模式下的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和病株块茎样品的细菌种类及丰度差异.[结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及病株块茎样品的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HD.J、HD.B、SH.J和SH.B的细菌种类(OTU数目)、丰富度(Chao1指数)及多样性(Shannon指数)均高于P.SH.B和P.HD.B,且健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高于病株土壤.马铃薯种植模式是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贡献率为39.1%,而马铃薯植株健康状况是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第二大因素,贡献率为34.7%.病株根际土壤样品中,HD.B无丰度在1.00%以上的优势种,而SH.B特有的优势种中包含软腐病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rudis),相对丰度分别为2.03%、1.46%和1.22%,其中软腐病果胶杆菌和雷尔氏菌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原细菌,可分别导致马铃薯黑胫病和青枯病发生.病株块茎样品中,P.SH.B除了包含P.HD.B检测到的23个属,还有5个属是其所特有;P.SH.B特有的5个属中有3个优势属在SH.B中未检测到.HD.B特有的优势功能是产甲烷作用,相对丰度为1.18%;SH.B特有的优势功能包括硝酸盐呼吸作用、氮呼吸作用、亚硝酸盐呼吸作用、亚硝酸盐氨化作用和硝酸盐氨化作用,均属于氮利用及代谢功能,相对丰度为1.48%~1.95%.[结论]与旱地轮作模式相比,水旱轮作模式可提高马铃薯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但在该种植模式下要重点预防马铃薯发生细菌性病害.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麦收后玉米夏直播及小麦、玉米等行距种植,小麦玉米单季产量及总产量较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方式(套种)均显著提高,各试点小麦、玉米连续两年的年均总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年均增产率为8.1%-15.8%;各试点两年度玉米夏直播较传统套种的玉米田粗缩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只有0-3.5%和0-1.0%。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在我国农业种植中玉米种植占据70%,并且在玉米种植技术上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提升了玉米种植效率,进而推动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笔者在此基础上,对玉米种植现状、玉米种植计划应用效率等进行分析,以为我国玉米种植提供帮助性建议,实现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玉米膜下滴灌高产增收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玉米覆膜滴灌对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坐水种植、覆膜、滴灌的种植模式下玉米的产量和效益最高,与传统玉米种植方式相比较,其产量提高78.5%,收益增加11425.5元/hm2。  相似文献   

15.
玉米和马铃薯间作种植对玉米病害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玉米和马铃薯多样性种植对玉米主要病害的控病效果,对玉米和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的控病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马铃薯间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有所下降.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2.15%~20.12%;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达10.93%~21.12%;试验还证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马铃薯多样性种植产量均高于单作玉米或马铃薯,其土地当量比在1.19~1.28.  相似文献   

16.
秦巴山区春播玉米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巴山区海拔跨度较大,杂交玉米适宜的品种组合较少。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进行多点品比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宜在秦巴山区海拔1 000 m左右不同地形小气候特点种植的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组合华盛玉882、HD2011、天汉10号等3个品种组合,为海拔跨度较大的不同地形小气候特点玉米新品种多样化需求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土质、光、热、水、肥和管理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每公顷种植青贮玉米的产量达63000kg,干物质产量21000kg、代谢能产量189000MJ、蛋白质产量1575kg,经济效益8340元。分别比种植玉米(收获粮食和秸秆)高出33.1%、17.98%、48.9%和66.8%;种植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达9300kg,其中干物质产量8091kg、代谢能产量75330MJ、蛋白质产量1581kg,经济效益5740元。比种植大豆高出199.7%、82.0%、35.2%和19.6%。可见种植优质饲料作物能够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种植饲料发展养牛,每公顷可产生经济效益10740元,比用来种植玉米(包括秸秆总计5000元)提高5740元,增效幅度高达114.8%。种植的首选饲料作物是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适宜湖北省黄冈市采用的夏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开展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3行)种植模式与常规单作种植模式的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玉米或大豆单作,收益达8 150元/hm~2,较常规玉米、大豆单作种植,间作模式分别增收2 116、3 670元/hm~2,分别增长35.1%、81.9%,经济效益可观,可为当地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克山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大豆马铃薯主产区。近两年由于玉米价格看好,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已经由原来玉米占总种植面积的10%增长到2015年的76%。玉米秋后脱水慢问题突出,致使玉米品质下降,直接影响玉米销售,也使得玉米收获后整地延迟,影响来年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20.
赵锦  杨晓光  刘志娟  吕硕  王静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6):3143-3156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特征,为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1961-20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基于东北三省7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根据农业气象学指标,在分析1981-2010年较1961-198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可能种植北界变化的基础上,利用APSIM-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各气象站点逐年的雨养产量,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春玉米雨养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变化特征,并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的气候适宜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1)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春玉米的可能种植北界向北移动了158.3-285.8 km,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增加了3.87×104 km2,占东北三省土地面积的4.91%。(2)1981-201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比例由81.14%增加为86.66%,其中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比例由36.61%减少为34.82%,而次高产区则由44.53%增加到51.85%,低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8.86%减少为13.34%。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单产减少40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扩大,特别是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7.0%。(3)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稳产区、稳产区和次稳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80.20%增加为89.28%,且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比例由40.97%增加为49.97%,而低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9.80%减少为10.72%。(4)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61.09%增加为83.00%,但最适宜区面积比例由18.83%减少为6.67%,可种植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20.08%减少为10.33%。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单产总体下降了171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2.6%。【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北界明显向北向西移动,春玉米的可能种植面积增加;在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如果不考虑品种和栽培管理措施的适应,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面积所占比例缩小,春玉米雨养产量的单产下降,但由于可能种植面积的增加,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春玉米雨养产量的稳定性增加,其中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增加;在春玉米可能种植的区域内,春玉米的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减少明显,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单产下降,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的增加,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